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

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貝鳶業如 著
圖書標籤:
  • 地球科學
  • 地質學
  • 地球曆史
  • 行星科學
  • 科學普及
  • 自然科學
  • 地質時間
  • 地球演化
  • 岩石學
  • 古生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3524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13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8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人類用文字記錄曆史,樹木用年輪刻畫歲月,地球,用岩石書寫日記。岩石,這個地球上穩定的存在,通過自己把46億年來地球的生命,一一記錄下來,你讀懂瞭嗎?
  2、21世紀具獨特視角的地球觀察筆記,通過岩石尋蹤覓跡,揭開地球成長的曆程。
  3、我們絕對需要這樣一本科普書來以正視聽,作者以各種類比、明示與隱喻,引人入勝的解說科學意念,述說我們星球的故事。---《自然》雜誌
  4、美國四大暢銷書榜五星好評圖書。

內容簡介

  岩石,不但是過去地球得以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還是地球重要的經驗記錄者。雖然岩石不會言語,但過去地球經曆過的炎熱、寒冷,風暴、災害等,都一一刻畫於這些岩石的形狀與紋路裏。透過記錄地球40億多年曆史的岩石,或許我們能夠追尋過去的蹤跡,以此發現永續生存的可能。作者用岩石的記錄,解讀瞭46億年的地球故事,讓我們透過岩石一窺地球的過去與未來,再一次以質樸謙虛的態度嚮地球學習永續生存的可能。

作者簡介

  貝鳶業如,結構地質學傢,曾在挪威、加拿大的高緯度北極區以及北美洲的前寒武紀地盾,研究古老山嶽帶的構造運動。於2003年獲提名為美國地質學會會員,2000至2001年間,以美國傅爾布萊特學人的身分前往挪威研究。

目錄

序 麯 瘋迷石頭.................................................................... 1
2 每個地方都有過去
5 偶然的日記作傢
第一章 地球之道................................................... 8
12 部門冗餘?冗餘部門:惰性與備用組件.....
16 均等與對立.....
21 返迴地母之傢
25 舊者又新
28 地球賦格麯
第二章 初級岩石讀本
33 認識岩石共通點
38 岩石的各種名字
44 三種岩石語言的文法和語法
45 揀選沉積岩
53 硬石酷異廳
54 花崗行星...
61 變質隱喻....
66 留心間隙——岩石緘口之事....
67 山脈的(再)移動....
70 古老軟傢夥.....
74 物歸原序.....
81 定年之約.....
85 凝視原初迷霧.....
第三章 大與小
94 測地幾何:估量地球.....
102 規模感.....
107 犯錯的重要性.....
110 量測溯及既往.....
115 細小泡泡.....
119 延長的海岸綫與宏大的細菌.....
125 立法者還是違法者? .....
128 采取地球度量.....
第四章  混閤與分類.....
135 岩石與重金屬之星.....
144 密度決定命運.....
149 水流何方.....
153 調酒與比喻.....
156 地函之力.....
164 廢棄物管理.....
168 暈海.....
169 多數很冷,少數結凍.....
177 二疊紀變換排列.....
182 更新世後.....
185 彼此聯結.....
第五章  創新與保守 6
189 你說來場革命吧.....
190 氧悖論.....
195 脫齣嚴寒.....
198 與(尚未進化齣來的)鯊共遊.....
203 節肢動物吃節肢動物的世界.....
206 多腳的多程軍備競賽.....
208 社區與廢物場.....
212 新的,舊的,全部都是藉來的.....
第六章 強與弱
219 地質學齣現之前的地球.....
222 命名與繪圖.....
226 機械式的地球.....
228 不可思議的縮水地球.....
231 地球鬆綁,但災難遲延瞭.....
終 麯 地球的過去和未來


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 簡介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能夠開口說話,它會講述怎樣的故事?這並非奇幻的童話,而是隱藏在我們腳下、觸手可及的岩石之中。每一塊岩石,無論是巍峨的山巒、深邃的海洋,還是平凡的鵝卵石,都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歲月,是地球46億年生命史的無聲見證。本書《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將帶領我們踏上一場史無前例的地球探索之旅,通過解讀這些由岩石書寫的日記,揭示行星形成、生命演化、地質變遷以及我們自身文明興衰的宏大畫捲。 本書並非枯燥乏味的科學論文集,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地球“偵探小說”。我們將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世界各地韆姿百態的地質現場,從澳大利亞的傑剋希爾斯(Jack Hills)岩石中尋找地球最古老的鋯石晶體,它們如同時間的“膠囊”,保存著地球早期生命的蛛絲馬跡;我們將潛入深海,探尋海底熱泉噴口附近形成的特殊岩石,那裏孕育著與陸地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或許正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我們將攀登高聳入雲的山峰,觀察形成於億萬年前的沉積岩層,它們如同一本厚重的史書,記錄著大陸漂移、火山爆發、冰川侵蝕等一係列波瀾壯闊的地質事件;我們還會深入地下礦脈,瞭解不同岩石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如何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與物質基礎。 本書的核心在於“解讀”。作者將運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但以一種生動、形象、易於理解的方式,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塊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砂岩時,作者會告訴我們,這些細小的沙粒可能曾是古老山脈的一部分,經過韆萬年的風雨侵蝕、河流搬運,最終沉積在海底,並被壓力和時間轉化為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它講述瞭一個關於時間、空間和物質轉化的宏大敘事。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聚焦於地球的“童年”——行星的形成與早期演化。從彌漫的星雲到熾熱的熔岩球,再到第一批岩石的凝結,我們將瞭解地球如何從宇宙塵埃中孕育而齣。我們會探討月球的形成,以及它對早期地球産生的巨大影響。通過研究隕石,我們還能窺探太陽係的起源,以及地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些古老的岩石,如鋯石,它們內部獨特的同位素比例,就像DNA一樣,記錄著形成時的環境信息,幫助科學傢們重建地球最早期的大氣成分、溫度以及是否存在液態水的證據。 接著,本書將進入地球的“青少年”時期——生命的萌芽與早期演化。我們將跟隨作者的目光,審視那些被埋藏在數十億年岩石中的微體化石,它們是生命存在的最初證據。我們會深入瞭解光閤作用的齣現如何徹底改變瞭地球的大氣成分,釋放齣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並為後續更復雜的生命形式的齣現奠定瞭基礎。本書會詳細介紹藍細菌的偉大貢獻,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疊層石(stromatolites)等特殊岩石構造,嚮我們展示生命的早期活動。 隨後,我們將步入地球的“成年”時期,即顯生宙的壯麗篇章。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奇觀,到恐龍統治地球的侏羅紀與白堊紀,再到哺乳動物的崛起,本書將通過岩石中的化石記錄,生動地展現地球生命的多樣性與演化曆程。我們會看到各種奇特的古老生物,瞭解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環境,又如何被突如其來的災難所滅絕。每一次大滅絕事件,都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為新物種的繁衍提供瞭機遇,這是一種循環,也是一種進化。本書會重點解析導緻恐龍滅絕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並探究其背後的岩石證據,例如K-T界綫中富含的銥元素。 本書的另一重要維度是地質動力學。我們將深入瞭解闆塊構造理論,這是理解地球錶麵如何不斷變化的基石。本書將通過解讀岩石的成分、構造和分布,解釋大陸漂移的“證據鏈”,以及山脈的隆起、海溝的形成、地震的發生以及火山的噴發是如何與闆塊的相互作用緊密相連的。我們會看到形成於非洲與南美洲海岸的岩石,它們在成分和年齡上驚人的一緻,有力地證明瞭這兩個大陸曾經是連接在一起的。我們還會學習如何通過研究變質岩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來推斷地殼深處的秘密。 人類文明的興衰與地球的故事也息息相關。本書將探討人類如何利用岩石資源,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鐵器時代,岩石的利用史幾乎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本書還會關注現代社會對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的過度依賴,以及由此帶來的氣候變化問題。我們將從岩石的角度,審視這些由億萬年生命活動積纍的物質,如何在短短幾百年間被消耗殆盡,並對地球環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 本書的敘述方式並非單一的綫性時間軸,而是通過“故事點”和“主題章節”相結閤的方式進行。作者會選取一些極具代錶性的岩石類型或地質事件,作為故事的切入點,例如,“火山的故事”、“珊瑚礁的秘密”、“冰川的雕刻”等。這些章節既獨立成篇,又相互關聯,共同織就瞭一幅完整的地球史詩。 在行文風格上,本書力求兼具科學的嚴謹與文學的感染力。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讓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鮮活。例如,將古老的岩石比作“時間的琥珀”,將岩石的層理比作“地球的年輪”。書中會穿插許多科學傢的故事,他們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敏銳的洞察力,一點一滴地拼湊齣地球的真相。這些故事不僅展現瞭科學探索的魅力,也增添瞭閱讀的趣味性。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關於地球過去的故事,更是關於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啓示。通過瞭解地球的演化曆史,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地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係統,它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但也並非不可戰勝。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從長遠來看,將如何在岩石的記錄中被銘刻,值得我們深思。 《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是一本獻給所有對地球充滿好奇的人們的讀物。無論你是學生、教師、地質愛好者,還是任何一個對我們腳下這顆藍色星球的故事感到著迷的人,這本書都將為你打開一扇全新的視角,讓你重新認識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它將教會你如何在平凡的岩石中讀齣不平凡的故事,如何在億萬年的地質變遷中找到人類文明的坐標,以及如何以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與地球之間那份深刻而古老的關係。這是一次關於時間、生命、物質和宇宙的壯麗旅程,而這一切,都始於你手中的一塊岩石。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我很少看到一本科學普及讀物能如此深刻地探討“尺度”的概念。作者在行文中反復將人類短暫的生命與地質紀元的悠長進行對比,這種對比並非為瞭讓人感到渺小或絕望,反而是帶來一種奇特的釋然與謙卑。他筆下的地球,經曆過無數次的重生與毀滅,每一次看似終結的災難,最終都孕育瞭新的可能與更復雜的生命形態。這種近乎循環論的史觀,極大地衝擊瞭我過去那種綫性的、進步論的思維定勢。它教會我們,變化是唯一的不變,而“慢”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對自身存在時間觀的重塑,讀完之後,看待日常的煩惱似乎也多瞭幾分超脫和豁達,因為你已經見識過比這些更宏大、更持久的更迭瞭。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可觸摸性”。作者沒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麵,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我們真切能夠觸摸到的自然遺跡上。無論是某個古老火山灰層的紋理,還是深海熱泉沉積的金屬硫化物,都通過精妙的文字描述,變得觸手可及。它激發瞭我強烈的戶外探索欲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那些地質剖麵豐富的地方走一走,去親眼印證那些百萬年甚至億萬年的書寫。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一種觀察世界的新技能——學會如何“閱讀”地錶。當你下次路過河岸邊的礫石灘,或者仰望一座山峰時,你腦海中浮現的將不再是風景的錶象,而是深藏於那些沉積物和岩層背後的能量流動、水流切割和時間凝固的宏大敘事,真正實現瞭將科學知識內化為一種全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實在是太獨特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成瞭一名時間旅行者,親眼見證瞭地球從混沌到如今風貌的每一步演變。作者巧妙地將那些看似冰冷、沉默的岩石,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和動人的敘事感。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陳述,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用他那布滿溝壑的“皮膚”——也就是那些沉積岩、火成岩和變質岩——嚮我們娓娓道來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你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闆塊擠壓時那股難以想象的力量,也能體會到古海洋蒸發後留下的晶體鹽的無聲哀嘆。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總能將宏大的地質時間尺度,通過我們日常能接觸到的礦物和化石細節來切入,讓你在觸摸一塊鵝卵石時,腦海中浮現齣數億年前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這種由微觀到宏觀的切換,讓整個地球曆史的學習過程變得極其的沉浸和引人入勝,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一場感官全開的探險。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堪稱一絕,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科學散文的典範之作。它的敘事節奏控製得非常精準,時而緩慢而富有哲思,如同記錄生命起源的早期單細胞生物緩慢分裂的瞬間;時而又突然加快,筆鋒銳利地切入某個劇變的時代,比如“雪球地球”時期的全球冰封,那種緊迫感仿佛能透過紙張傳遞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深沉的敬畏感,他沒有試圖去“解釋”地球,而是懷著近乎朝拜的心情去“聆聽”岩層的心聲。這種寫作態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地質學的朋友,也能被那種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所吸引,而不會被專業術語的門檻所阻礙。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冰冷的科學事實和人類對“時間”與“永恒”的浪漫想象,讀來令人心潮澎湃,仿佛觸摸到瞭宇宙最深層的秘密。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綫性推進,而是采用瞭主題和物質的“考古”路徑。你翻開某一章節,可能正在探討某個特定礦物晶體的形成過程,但隨著作者的引導,你會發現這個晶體的故事其實牽扯到瞭地球內部的岩漿活動、地錶的風化侵蝕,乃至早期生命的化學反應。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更貼閤地質學的本質——一切都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沒有一個事件是孤立存在的。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的理解,它不再是人類編纂的綫性故事,而是一個由物質、能量和時間交織而成的復雜動態係統。讀罷,你會發現自己看任何一塊石頭都有瞭全新的眼光,它們不再是背景,而是沉默卻有力的見證者。

評分

好東西要大傢分享,特彆好,我喜歡

評分

值得一讀 盡管使用不算太好 還值讀讀

評分

《地球用岩石寫日記》全新視角解讀地球46億年的成長史。

評分

非常好的書,價格閤適。

評分

深入淺齣 圖文並茂 很好的科普書籍

評分

很驚艷,內容比想象中更深入一些,不錯。

評分

還不錯,挺有趣的曆史書

評分

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

評分

正在閱讀,很有意思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