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捲(修訂本 套裝上下冊)》研究自先秦至民國時期的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這一研究不僅是傳統的關於曆時政區沿革的考證(縱嚮),而且對同一年代各政區並存的麵貌作齣復原(橫嚮),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相關的復原以詳細至逐年為尺度。全書在總論外,分為十三捲,依次是先秦捲、秦漢捲、三國兩晉南朝捲、十六國北朝捲、隋代捲、唐代捲、五代十國捲、宋西夏捲、遼金捲、元代捲、明代捲、清代捲及中華民國捲。
在掌握傳世與齣土曆史文獻的基礎上,《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捲(修訂本 套裝上下冊)》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曆史真實。全書以重建政區變遷序列、復原政區變遷麵貌為主要內容,而由於曆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變化很大,在正式政區以外又有準政區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區層級、幅員及邊界在不同時期的變遷程度不一,岡此各捲又獨立成書,其考證過程和編寫結構有各自的側重點。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捲(修訂本 套裝上下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1部學術意義上的行政區劃變遷通史。各捲作者在相關領域有長期的學術積纍,全書的寫作也傾注瞭十餘年之功,希望能成為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周振鶴,1941年生,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主治曆史地理學,兼治中外文化交涉史。創立政區地理概念,並開創曆史政治地理學研究。創新文化地理研究,始創曆史語言地理與宗教地理研究,並倡立文化語言學概念,提倡語言接觸研究方嚮。曾先後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愛爾蘭根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關西大學、東洋文庫,香港城市大學訪學、任教、任職。主要論著有《西漢政區地理》、《方言與中國文化》(閤著)、《中國曆史政治地理十六講》等十餘種,主編《上海曆史地圖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論著曾多次獲全國及省部級各種學術奬項。
李曉傑,1965年生,河北唐山人。198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任助理館員。199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獲曆史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2年度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3年至2004年度任大阪大學文學部COE研究員。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曆史政治地理、《水經注》、中國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的研究。著有《東漢政區地理》、《體國經野——曆代行政區劃》、《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先秦捲》、《疆域與政區》、《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捲》、《水經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主編)等,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張莉,1983年生,安徽無為人,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秦漢政區地理、唐代曆史地理。
目錄
第一編 秦代政區
緒言
一、秦代疆域
二、秦代地方行政製度
三、秦代政區研究的學術史
四、研究方法
上篇 秦郡研究
第一章 關中地區諸郡
第一節 京師地區
第二節 隴右地區
第三節 巴蜀地區
第二章 山東北部諸郡
第一節 故韓魏河北地區
第二節 故趙地區
第三節 故燕地區
第三章 山東南部諸郡
第一節 故韓魏河南地區
第二節 故楚淮漢以北地區
第三節 故齊地區
第四章 淮漢以南地區
第一節 故楚淮漢以南地區
第二節 故百越地區
附章楚漢之際諸侯疆域
第一節 十八諸侯封域
第二節 項羽西楚國封域
第三節 楚漢之際諸侯疆域變遷
下篇 秦代置縣考析
第一章 秦縣數目估測及分布
第一節 秦縣數目估測
第二節 秦縣分布
第二章 秦縣考證
第二編 西漢政區
緒言
一、研究西漢政區的基本文獻
二、西漢政區研究的基本方法
上篇 西漢疆域與政區概述
第一章 西漢疆域及地方行政製度
第一節 西漢疆域變遷
第二節 西漢之地方行政製度
……
第三編 東漢政區
附篇 新莽東漢易代之際割據政權勢力範圍考述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捲(修訂本 套裝上下冊)》:
其沅水條日:“沅水齣象郡鐔城西,[入]東注江,入下雋西,閤洞庭中。”
比較之:《漢誌》群柯郡故且蘭本注雲:“沅水東[南]北至益陽入江。”《說文》:“沅水齣牂柯故且蘭,東北入江。”
《水經》:“沅水齣牂柯且蘭縣為旁溝水,又東至鐔城縣為沅水,又東北過臨沅縣南,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人於江。”
沅水今古同名,以上四條記載,關於沅水的齣處、流嚮和歸宿大體一緻,沒有齣入。但《海內東經》附篇的沅水條要早於其他三條史料,大緻體現瞭秦漢時期的地理現實,時鐔城以西之且蘭地尚未內屬,因此敘沅水源頭隻及“鐔城西”。漢武帝以後,且蘭地置為故且蘭縣,《漢誌》遂係沅水於該縣之下,錶明其齣處。三國時,故且蘭縣改稱且蘭縣,《水經》故言沅水齣牂柯且蘭,由地名的演變可以看齣地理現實的變化。
附篇沅水條記事之準確,說明鐔城曾屬象郡這一史實是可信的。鐔城於《漢誌》為武陵郡屬縣,是武帝元鼎六年以後的事(這點後文還要詳及),於秦代它正是象郡的北界。《淮南子·人間訓》說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證明鐔城正在秦、越之交界。秦始皇三十三年置象郡以後,鐔城即成為象郡最北部的一縣。《淮南子》此文亦為鄂氏所徵引,但未能直接證明象郡日南說,反倒可以成為《海內東經》附篇沅水條的注腳。
《海內東經》附篇鬱水條日:“鬱水齣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
《漢誌》鬱林郡廣鬱縣:“鬱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人海。”
《水經》:“溫水齣牂柯夜郎縣,又東至鬱林廣鬱縣為鬱水,又東至領方縣東,與斤南水閤,東北入於鬱。”
鬱水即今西江及其上遊紅水河之古稱。鬱水之源,秦漢間尚不清楚,隻知其齣象郡,象郡以西未盡人秦漢版圖,故不能言其具體齣處。《海內東經》附篇一所敘二十六條水道不言詳細齣處者唯鬱水與白水兩條。白水今嘉陵江及其上遊白龍江,源齣蜀郡徼外,故亦僅能言其齣蜀,不能詳其齣處。至武帝開西南夷,漢人地理知識更加擴大,知鬱水(紅水河)上源為豚水,豚水齣牂柯夜郎,即今北盤江。但紅水河另有一上源南盤江,於《漢誌》稱南盤江下遊為溫水,漢人視之為鬱水支流。《漢誌》牂柯郡鐔封縣本注日:“溫水東至廣鬱入鬱。”閤上文所引鬱林郡廣鬱縣本注觀之,知溫水與豚水閤流後始稱鬱水,廣鬱縣(今廣西田林、樂業、冊亨一帶)即在兩水閤流處,正是豚水、溫水、鬱水三名稱的分界點。
到瞭寫作《水經》的時代(近人定為三國時期),又移溫水名於豚水之上,豚水名遂隱,故《水經》雲:“溫水齣牂柯夜郎縣,又東至鬱林廣鬱縣為鬱水。”實際上相當於閤《漢誌》群柯郡夜郎縣“豚水東至廣鬱”及鬱林郡廣鬱縣“鬱水首受夜郎豚水”兩條注文為一。
鬱水的流嚮是東偏南,《海內東經》言其“西南注南海”,西南應是東南之訛。古籍經過長期輾轉抄寫,常有錯訛,尤其是道裏方嚮,東誤為西、南訛為北的現象頗為常見。即如前引《漢誌》雲“沅水東南至益陽人江”,東南顯係東北之誤,讀史者絕不至於因誌文日東南,而誤認其為他水,同理此處亦不會因經文言“西南注南海”而懷疑其非鬱水。
鬱水人海處於《漢誌》為四會,於《海內東經》附篇為須陵。須陵或漢以前之地名,其地望今已無可指實,或許與四會是名異而實同。《水經》粗看似未言鬱水之歸宿,反言鬱水與斤南水會閤之後,又復人於鬱,顯然不通。因此《水經》溫水條最後一句“東北入於鬱”,明明是“東南入於海”之訛。人海誤為人鬱,東南訛為東北,必須如此更正於事理方閤,也纔與《水經》敘水道必詳其齣處、流程及歸宿三要素的原則相符。
要之,《漢誌》、《水經》與《海內東經》附篇有關鬱水的記載錶麵上看來似乎有些差異,但實質完全一樣,證明附篇鬱水條所敘內容絕非虛妄。事實上,不但是上述沅、鬱二水如此,《海內東經》附篇所有二十六條水道的紀錄,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地理資料,不能僅僅因為它附在《山海經》一書之內而忽視其地理價值。就這些水道資料所錶達的地理知識來看,似乎寫定於秦漢間,如言白水齣處不係廣漢而係於蜀,言沅水、鬱水齣處隻及象郡,而不及其西;又全篇不及漢以後齣現的新地名;敘水道歸宿時先言人某江或入某海,再及歸宿處之地名,體例似比《漢誌》、《水經》原始。唯全麵之論證,已非《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捲(修訂本 套裝上下冊)》所當及,容另文述之。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捲(修訂本 套裝上下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捲(修訂本 套裝上下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