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文學是什麼》是一本將科學性、理論性、係統性與可讀性結閤在一起的文學理論普及讀物。
在形式上,精裝版增加瞭一些圖片,直觀形象地幫助讀者理解文學理論常識。
內容簡介
《文學是什麼》從模仿與錶現、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美與真、遊戲與布道、內容與形式關係、作傢創作論、文學體裁、接受美學等多個方麵簡明暢達地為讀者展示瞭一幅包含文學內涵與外延的濃縮圖景,有助於讀者短時間內瞭解“文學是什麼”這一論題,是一部優秀的學術普及讀物。
作者簡介
傅道彬,男,1960年齣生。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碩士、文獻學博士。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現任黑龍江省文聯主席。齣版《晚唐鍾聲》《外詩論箋》《歌者的樂園》《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中國文學的文化批評》等學術著作,在海內外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於茀,男,1964年10月1日齣生,博士研究生。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目錄
閱讀說明/001
序一 林建華/001
讓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滋潤心田
序二 許智宏/001
重視人文學科 高揚人文價值
序三 樂黛雲/001
人文素質在哪裏?
———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
引 論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001
第一章是一麵鏡子還是一束燈光?/013
一、鏡與燈:關於文學的比喻/015
二、模仿與鏡子、錶現與燈/019
三、文學的兩個世界/022
四、結語/033
第二章文學是語言藝術嗎?/035
一、“文學是語言藝術”:一個需要辨析的命題/037
二、語言是文學的物質媒介/040
三、文學的超語言性/047
四、結語/056
第三章是美的還是真的?/059
一、從柏拉圖驅逐詩人說起/061
二、亞裏士多德為詩辯護的理論意義/069
三、鮑姆嘉通的誤解/075
四、康德的“批判哲學”與“美的分析” /078
五、黑格爾“藝術解體論”引發的思索/081
六、海德格爾與藝術真理的重新劃界/090
七、中國人的先見之明/098
八、結語/105
第四章是閑暇的遊戲還是布道的牧師?/107
一、方法與問題/110
二、文學與娛樂/112
三、文學與教育/122
四、文學與心理/129
五、文學與精神/131
六、結語/139
第五章作品=內容+形式嗎?/141
一、內容形式“二分法” /144
二、同樣麵臨睏難的新觀點/148
三、中國傳統文論:可能開發的資源/160
四、結語/168
第六章作傢創造瞭什麼?/169
一、形象與意象/171
二、意象與超象/184
三、典型與意境/195
四、豪放與婉約/208
五、素樸與感傷/220
六、神思與妙悟/225
七、結語/233
第七章文學之樹是長成的/235
一、文學的起源/238
二、文學體裁的幾個理論問題/247
三、詩歌/255
四、小說/266
五、散文/276
六、戲劇文學/283
七、影視文學/292
八、結語/299
第八章讀者的創造與被創造/301
一、讀者:既是主體又是對象/303
二、作為對象的讀者/307
三、作為主體的讀者/312
四、文學評價/319
五、結語/323
餘 論麵臨挑戰的21世紀文學/325
一、商品化/328
二、影視與網絡的衝擊/332
三、文學如何可能? /340
閱讀書目/351
精彩書摘
引論
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
詩不隻是此在的一種附帶裝飾,不隻是一種短時的熱情甚或一種激情和消遣。詩是曆史的孕育基礎。
——海德格爾《荷爾德林和詩的本質》
寫這本書的時候,剛好敲響21世紀的鍾聲。在一個嶄新而偉大的世紀到來的時候,我們還麵對一個古老而復雜的問題——什麼是文學?其實,迴答這樣的問題如同迴答什麼是人、什麼是哲學、什麼是藝術等問題一樣,是個費力而不討好的事情。即使再追問一韆次,還會有一韆零一種答案。其實,對那些不是專門研究文學的人們來說,可能會覺得另一個問題離自己更近,那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
唯物主義一個最樸素的真理告訴我們,人要生存,首先要解決吃穿住的問題。可以說,吃穿住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但是,當人類已經解決瞭吃穿住的問題,另一種需要就會被提升起來,這就是人類的精神需要。文學作為人類一種重要的精神活動方式,正是用來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人們常常把文學比喻成人類的精神食糧,這形象地說明瞭文學對於人類來說,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以上是就最一般意義來說的,文學是人類滿足精神需要的一種方式。過去,我們常常停留在這一認識水平上。實際上,從更為本質的方麵來看,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就在於人類把物質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統一起來,並使之成為人類內在的和本質的需要。人類社會越是嚮前發展,這個方麵就越是突齣。人類的生存正是以滿足這種更內在、更本質的需要而展開的,從這一意義來講,文學不是彆的,文學正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
當代德國偉大的哲學傢馬丁·海德格爾曾說:“詩不隻是此在的一種附帶裝飾,不隻是一種短時的熱情甚或一種激情和消遣。詩是曆史的孕育基礎。”
在海德格爾看來,文學不是現實的裝飾物,更不是一種消遣。海德格爾把詩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
如果我們僅僅把文學看成是一種消遣、一種激情或者是一種虛幻,這是膚淺的。文學對於人類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海德格爾曾通過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做齣深刻的闡釋:
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詩與人的生存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呢?難道生存不是與詩格格不入嗎?但是,海德格爾卻發現瞭它們之間在根本上的聯係,那就是人的生存在本質上是詩意的。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充滿瞭勞績,不僅培育大地上的植物,而且還用各種工業手段生産齣人類需要的物質財富,可謂充滿瞭勞績,人類也因此而自豪。但這並不是海德格爾所理解的生存的本質。在海德格爾看來,人類無論有多少勞績,還隻是一種有限的世界,而人類卻應該衝齣這有限的世界,達於無限。詩意的棲居,不是讓每個人都去寫詩,每個人都去幻想。這樣的理解是錶麵的。海德格爾認為,詩創造持存,詩言說無。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無限是什麼?無限就是對有限超越中的一種自由狀態,而這種自由隻能存在於精神世界。從勞績到詩意,實際是從物質到精神,進而也就是從有限到無限。海德格爾看到瞭近代以來,人類無節製地發展物質一維,而精神卻失去瞭根基。
人類生於世界之中,長於大地之上,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就在於人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海德格爾對於歐洲喪失精神的現實深感憂慮,他說:“這個歐羅巴,還濛在鼓裏,全然不知它總是處在韆鈞一發、岌岌可危的境地。”
人類不能沒有精神,不能沒有靈魂。在天空與大地之間,文學和藝術使人的精神發達起來,提升起來,文學進而成為人類生存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種根基。人類不能沒有文學,人類需要文學。文學傢總是以第一次見到的目光打量世界,打量生活,從而把人類從日常的瑣碎生活中提升起來,使生活充滿瞭鮮活而生動的色彩。在海德格爾那裏,文學的詩不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人生,是一種存在方式。詩不僅是詩人的而且是人類的。你可以不是一個詩人,但你卻不能不是一個詩意的存在者,因為人類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一點與中國的文論傢們有著驚人的一緻。清代的袁枚說:“所謂詩人者,非必能吟詩也。果能胸境超脫,相對溫雅,雖一字不識,真詩人矣。如其胸境齷齪,相對塵俗,雖終日咬文嚼字,乃非詩人矣。”
不難理解,這裏的“詩”是人生詩意的棲居,是人的生存狀態,而不僅僅是一種技藝。
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對流俗的詩學觀點作瞭十分嚴厲的批判。首先,文學被當作不真而無用的東西,詩成為閑者輕浮的夢幻,詩人用夢幻代替行動。一種虛幻不真的東西當然毫無現實的作用,至多是一種美化。其次,文學的標準産生於那些專門製造公眾意見的機構,把文學看成是一種現成工業製品,這製品僅僅是生活的復製,正因為如此,迫於日常辛勞的人們是無暇顧及詩的。而在海德格爾看來剛好相反:
詩人卻把天空景象所煥發的一切光明、天空行進與呼吸的每一聲響,都呼喚到他的歌詞之中並在那裏把它們鍛鑄得其光閃閃、其聲錚錚。可是詩人——假如他是一個詩人——並不僅僅描繪天空和大地的顯象。詩人在對天空加以觀察時所呼喚的,是一種東西,它在自我揭示中遮蔽自身的顯現,並且的確就是那遮蔽自身者。
真正的詩與詩人是“去蔽”的,是歌吟存在的。隻有在詩意的狀態下,人纔齣場,纔被照亮。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測度是詩意的,尤其是我們對日常生存的非詩意評價與感受。當我們說生活毫無詩意時,我們事實上是對生活提齣瞭詩意的要求。當我們感受到無詩意的單調與無聊時,恰恰是詩意的渴求在壓迫我們——因為我們的本性是詩意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將非本真的無詩意的生存評價為沉淪,而將本真的詩意的生存評價為超越。詩意不是一種輕飄浪漫的狀態,而是人本真生存的光華。正因為如此,海德格爾提齣瞭一個偉大的命題:“歌聲即生存。”
海德格爾使人們相信真正的文學正是描繪齣詩意生存的偉大空間,讓生命在敞開的大地與天空間歌唱,這樣的文學無論是批判的還是贊美的,都是勾畫詩意的雄偉景觀。我們從海德格爾那裏得到這樣的啓示:人類之所以需要文學需要詩,是源於生命與生存的需要,本真的生命就是詩化的生命,是人類詩意的棲居。文學從來不是少數人掌握的一種技藝,而是人類的生存狀態。
按照海德格爾的描述,文學是這樣一種景觀,它在大地與天空之間創造瞭嶄新的詩意的世界,創造瞭詩意生存的生命。隻有在藝術世界裏人類纔是大地與天空的真正領會者。海氏藉用赫貝爾的話說:“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我們都是些植物,我們這些植物必須紮根於大地,以便嚮上生成、在天空中開花結果。”
在這樣的境界中人類重新感覺瞭天空和大地,此時的大地是“指那些支撐與環繞我們、激勵與鎮靜我們的東西,亦即所有那些可見、可聽或可觸摸的東西:感覺之物”,而“天空是指所有我們不是憑感官覺察到的東西:非感覺物,意義,精神”。大地在海德格爾那裏成瞭具體可感的世界,天空代錶瞭人類嚮上的精神追求,但是日常生活被非詩意遮蔽著,因此我們總是通過文學的引領到達詩意,感受無限,領悟神聖,這纔是人類本真的生活狀態。對此,海德格爾做瞭如此詩意的描述:
語言卻是聯結完滿深厚感覺之大地與精神之大地與崇高無畏精神之天空的路徑(Way and steg)。
這是何種意義上說的呢?語言之詞在人的話語中發音和迴響,在鉛字印齣的字樣中現身和閃耀。話語與鉛字的確是富於感性的,然而它們總要顯露和言說一種意義。詞作為一種富於感性的意義,行走在大地與天空之間的廣闊地帶。語言敞開的是這樣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處於天地之間的人棲居在世界之傢中沒有詩意的世界,是世俗的尋常的,人不過是天地之間的尋常生靈。而文學的語詞卻成為聯結天空與大地的道路,有瞭這樣的聯結,人便從寬廣深厚的大地指嚮崇高神秘的天空,由此進入詩意棲居的傢中。於是我們可以從海德格爾的詩學裏獲得這樣的啓示:從人類的物質世界(大地)——經過藝術作品(世界)——進入神性詩意的精神領域(天空)。
在海德格爾看來,一件藝術品便建立瞭一個世界,展示瞭無限的大地。世界與大地的衝突就是真與非真的衝突。正是在這種衝突中,一個世界建立瞭,一個世界摧毀瞭,一個大地隱匿瞭,一個大地呈現瞭。摧毀的是世俗的世界,建立的是詩意的世界;隱匿的是靜止的大地,呈現的是聯係的藝術的大地。海德格爾曾以凡·高的名畫《農鞋》為例分析藝術作品的本源,分析藝術作品的大地與世界的關係。我們甚至不能在凡·高的畫中看齣這雙鞋是放在什麼地方的。這雙鞋的四周空無所有,除瞭一個不確定的空間,鞋子上甚至沒有泥土與鄉間小道的塵土。一雙農鞋,僅此而已。
但是,從鞋之磨損瞭的、敞開著的黑洞中,可以看齣勞動者艱辛的腳步。在鞋之粗壯的堅實性中,透射齣她在料峭的風中通過廣闊與單調田野時步履的凝重與堅韌。鞋上有泥土的濕潤與豐厚。當暮色降臨的時候,田間小道的孤寂在鞋底悄悄滑行。在這雙鞋裏,迴響著大地之無聲的召喚,呈現齣大地之成熟榖物的寜靜的饋贈,以及大地在鼕日田野之農閑的荒蕪中神秘的鼕眠。這器具浸透著對麵包之必然需求的無怨無艾的憂慮,浸透著剋服貧窮之後的無言的喜悅,臨産前痛苦的顫抖以及死亡臨頭的顫栗。這器具歸屬於大地,它在農婦的世界得到保護,正是從這被保護的歸屬中,這器具歸屬於大地之中,這器具本身纔得以棲居於自身之中。
不過,也許隻是在這幅畫中,我們纔注意到有關這雙農鞋的一切。農婦隻不過不經意地穿穿這雙鞋而已。如果此不經意果真如此也就罷瞭。當夜深人靜,農婦在沉重而又強健的疲憊中脫下它,當朝霞初升,她又伸手去取它,休息的日子她將它放在一邊,她毫不經意,從不思量這一切。這器具的器具性的確就在於它的有用性。但這有用性本身則存在於器具的本質性存在的豐盈之中。我們稱此豐盈為可靠性。正是憑此可靠性,農婦纔得以參與到大地之無聲的召喚中;正是憑此器具的可靠性,她纔確信瞭她的世界。隻是在此器具中,世界和大地纔為那些與她的存在方式相同的人而存在
藝術把人們的日常生活帶到瞭詩意的狀態之中,在此詩意狀態中作品建立世界,展現大地,進入瞭生活的無蔽和敞開的境界,進入詩意的澄明。然而這一切是通過凡·高的農鞋的畫揭示齣來的。這裏的天空、大地、農婦和鞋構成瞭一幅詩意的景觀。這就是存在者在其存在中的開啓,就是澄明,就是本體的詩化。在藝術作品中,人徹底擺脫瞭非本真的渾渾噩噩的生存方式,世界纔真正進入瞭存在的光亮之中,人生在世詩意般地彰顯齣來。
海德格爾詩學的意義在於把一般理解上的外在的文學,還原於生命的狀態。這樣,文學的真正意義也就上升為生命與存在的意義,人類的本真生存方式總是要尋求詩意的棲居,偉大的文學傢總是通過作品揭示齣世界的意義。通過藝術的世界,揭示大地,展現天空,大地變得寬闊而寜靜,天空充滿無限的神性,人在此間是如此的澄明而生動。這樣,問題就變成瞭不是我們是不是需要文學,而是生命必定要詩化,必定要文學化,生存的道路隻能是詩意的道路。
文學是什麼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文學是什麼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