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爱好者,高中及以上学历者 ☆ 本书作者王桐龄先生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此书是先生毕生心力所在,凸显出作者本人的史家天赋、修养、眼界和情怀。
☆ 作者亲自制作历史脉络表格,让复杂的历史一目了然,且史料丰富,语言简练,分析精辟。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所著《中国史》中宋辽元金史部分,作者将这一段的历史做了叙述,并依据史料,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注重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和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分析卓越而精辟。全书史料丰富,语言简练,分析精辟。峄山先生寻找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还有正义、公理以及一种历史本身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王桐龄(1878-1953),号峄山,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少年时中过秀才,且是国内较早一批出国留学的历史学者,先后在北京法政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课。担任中国史、东洋史课程。并创办志成中学。从事历史教学近四十年,桃李遍天下,著译丰硕。所著有《中国全史》、《东洋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历代党争史》、《儒墨之异同》、《局俭堂诗存》等书,并撰译论文数十篇。
精彩书评
宋金史:成一家之眼。 ——梁启超
实为内容zui详细的中国史。——历史学家 齐思和
史学发达,则国民爱国心日强,史学衰微,则国民爱国心日弱,我国土地之广,人口之众,物产之丰饶,气候之温和,甲于五洲,顾日趋于贫弱者,则以国民缺乏爱国心敬,爱国心所以缺乏,虽有种种原因,而史学不发达,历史教授不得法,亦其zui重要原因之一病。——王桐龄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五代之更迭 /
第一节 梁、晋之冲突 /
第二节 唐晋之更迭 前蜀之衰亡与后蜀之建国 /
第三节 后晋与契丹之冲突 /
第四节 后汉、后周之更迭 北汉之建国 /
第五节 吴之衰亡与南唐之篡立 闽楚之衰亡 湖南周氏之建国 后周与宋之更迭 /
第二章 宋室之勃兴 /
第一节 宋初之内治 /
第二节 宋初之外征 /
第三节 金匮之盟 /
第三章 宋初对辽之关系 /
第一节 高梁河之役 /
第二节 岐沟之役与陈家谷之役 /
第三节 澶渊之役 /
第四节 真宗之矫诬 /
第四章 宋初对夏之关系 /
第一节 李继迁之叛 /
第二节 元昊之叛 /
第三节 契丹增币问题 /
第四节 元昊之请和 /
第五章 仁宗之内治 /
第一节 庄献太后之临朝 /
第二节 郭后之废与范、吕之争 /
第三节 庆历党议 /
第四节 王则之乱 /
第五节 侬智高之乱 /
第六节 文彦博、富弼、韩琦之相业 /
第七节 濮议 /
第六章 神宗之变法自强 /
第一节 神宗变法之动机 /
第二节 神宗之内政改革 /
第三节 神宗之外部经营 /
第七章 新旧党之倾轧 /
第一节 旧党内阁之成立 新法之废止 新党之左迁 司马光、吕公著内阁 吕大防、范纯仁内阁 /
第二节 旧党之内讧 /
第三节 新党之复活及其报复 旧党之贬窜 孟后之废 章惇内阁 /
第四节 混合内阁之成立 新党之左迁 孟后之复立 韩忠彦、曾布内阁 /
第五节 变态新党之出现 党人碑之设立 孟后之复废 蔡京内阁 /
第八章 北宋衰乱之原因 /
第一节 徽宗之弊政 /
第二节 方腊之乱与宋江之乱 /
第九章 北宋之衰亡 /
第一节 恢复燕云议 /
第二节 金人第一次南侵 种师道之入援 李纲之城守 /
第三节 金人第二次南侵 汴京之陷落 徽、钦之北狩 /
第十章 高宗之南渡 /
第一节 高宗之嗣统 李纲之防守策 黄潜善、汪伯彦之阻挠 /
第二节 高宗之南奔 河南淮北之陷落 /
第三节 苗刘之变 黄天荡之战 /
第四节 富平之败 吴玠、吴璘之守蜀 /
第五节 伪齐之兴废 /
第十一章 秦桧之主和 /
第一节 和议之动机 /
第二节 秦桧之进身 /
第三节 王伦之议和 /
第四节 金人之败盟 顺昌之捷 郾城之捷 /
第五节 岳 飞 之 狱 /
第十二章 海陵王之南侵 /
第一节 完颜亮之弑逆 /
第二节 采石之战 /
第三节 符离之溃 /
第四节 金世宗、宋孝宗之治 /
第十三章 伪学之禁 /
第一节 伪学之禁以前,王学派与程学派之倾轧 /
第二节 道学之禁 /
第三节 光宗之内禅 韩侂胄之进身 /
第四节 伪学之禁 朱熹之免官 赵汝愚之冤死 吕祖俭、蔡元定、吕祖泰之远窜 /
第五节 伪学之禁之取消 /
第十四章 韩侂胄之北伐 /
第一节 北伐之动机 /
第二节 吴曦之叛 /
第三节 韩侂胄之伏诛 和议之成立 /
第十五章 金室之衰亡 /
第一节 金室衰乱之原因 /
第二节 蒙古之南侵 /
第三节 金人之南侵 李全之叛 /
第四节 史弥远之废立 /
第五节 汴京之陷落 金哀宗之殉国 /
第十六章 西夏之衰亡 /
第一节 西夏之汉化 /
第二节 夏、金之互讧 /
第三节 西夏之衰亡 /
第十七章 南宋之衰亡 /
第一节 收复三京议 /
第二节 孟珙之守楚 余玠之守蜀 /
第三节 史嵩之之专政 /
第四节 丁大全之专横 贾似道之擅权 /
第五节 襄樊之陷 /
第六节 临安之陷 恭宗之北狩 /
第七节 崖山之溃 /
第十八章 宋、辽、金时代之文化 /
第一节 制度 /
第二节 学术 /
第三节 风俗 /
第四节 宗教 /
第十九章 蒙古之勃兴 /
第一节 成吉思汗之家世 /
第二节 蒙古勃兴以前,四围诸国之形势 /
第三节 蒙古内部之统一 /
第四节 蒙古外部之征伐 /
第二十章 元初之内乱 /
第一节 蒙古内乱之远因 /
第二节 阿里克布克之乱 /
第三节 海都之乱 锡喇勒济脱脱木儿之乱与纳延之乱 /
第二十一章 元初之外征 /
第一节 后高丽之臣服 /
第二节 日本之征伐 /
第三节 缅之征伐 /
第四节 占城、安南之征伐 /
第二十二章 元室衰乱之原因 /
第一节 历代天子之更迭与大臣之专横 /
第二节 财政之困难 /
第三节 喇嘛之暴横 /
第四节 种族上之轧轹 /
第五节 天灾之流行 /
第二十三章 元室之衰亡 /
第一节 群雄之蜂起 /
第二节 托克托之南征 /
第三节 群雄之角逐 /
第四节 元室诸将之内讧 /
第五节 太子阿裕锡哩达喇之专权及其对博啰特穆尔之冲突 /
第二十四章 元代之文化 /
第一节 制度 /
第二节 学术 /
第三节 风俗 /
第四节 宗教 /
第五节 实业 /
精彩书摘
第yi章 五代之更迭
唐室既衰,宇内分裂为十余国。其据中原称皇帝者,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十四年间,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易姓。后梁起于盗贼,后唐、后晋、后汉出于胡族。契丹以鲜卑别种,入陵诸夏。篡夺之祸莫烈于此时,历祚之短亦莫甚于此时。史家称之曰五代时代。五代之君主,皆藩镇之得势者也。盖自有唐中叶以后,安史降兵分据河朔三镇,不奉朝命,自选镇将。对于中央政府,常取半独立之势。其偶尔服从朝命,犹如媾和者然。朝廷威令,实不能行于其境内。其前后任交迭,虽有朝廷遣中使授旄节之文,然不过虚行故事。魏博一镇,牙军数千人,父子相继,亲党胶固,日益骄横。小不如意,辄族旧帅而易之。自史宪诚至罗弘信,皆立于其手。唐僖宗文德元年之变,牙兵囚其节度使乐彦祯,逐其子从训,聚而呼曰:“孰愿为节度使者?”牙将罗弘信出应之,遂推为留后。后唐庄宗同光四年之变,军士皇甫晖劫指挥使杨仁晸为帅。仁晸不从,晖杀之。又推一小校,小校亦不从,晖又杀之,携二首诣效节指挥使赵在礼曰:“不从者视此!”在礼惧而从之。以如此风习,渐及他藩镇,唐室天下,遂成瓦解之势。太阿倒持,政柄不在上而在下。凌夷至于五季,遂有拥立天子之事矣。拥立藩镇,则主帅德之畏之,旬犒月赏,如奉骄子,虽有犯法者不敢问。拥立天子,则将校皆得超迁,军士又得赏赐剽掠。以故帝王不能制藩镇,镇将不能制部下。藩镇得势,则为天子;将校得势,则为藩镇。而其原动力皆出于军士,帝王之废兴,胥仰赖军人之鼻息。冠履倒置如此,可哀也已!兹述其事迹如下。
第yi节 梁、晋之冲突
一、有唐末年群雄割据之形势
有唐末年,中原大乱。豪杰割据诸州,互相攻伐。名为藩镇,实与列国无异。李克用据河东(今山西中部),称晋王。朱全忠据河南(今河南、山东二省),称梁王。李茂贞据凤翔(今陕西关中道西部,即故凤翔府),称歧王。西川节度使王建据两川及山南西道(今四川省及陕西汉中道),称蜀王。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据淮南、江西(今江西、安徽二省及江苏省之大半),称吴王。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据两浙(今浙江省及江苏省一小半),称吴越王。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据幽州(今北平),传至其子守光,称燕王。威武节度使王潮据福建(今福建省),传至其弟审知,称闽王。武安节度使马殷据湖南(今湖南省),称楚王。清海节度使刘隐据岭南(今两广及法领越南北部),传至其弟岩,称汉帝。晋、梁地处中原,势均力敌,时起冲突。其后河北诸镇多羁縻于梁,晋势衰微。梁王全忠遂篡唐,自称皇帝,更名晃,是为后梁太祖。建都汴州,号东都开封府。以洛阳为西都,以荆南(领荆、归、峡等州,治荆州)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是为高氏据荆南之始。
二、前蜀之建国
诸镇畏梁之强,皆称臣奉其正朔,惟晋、岐、吴、蜀犹称唐年号。吴、蜀移檄兴复唐室,卒无应者。蜀王建乃谋称帝,遗晋王克用书云:“请各帝一方。”克用复书云:“誓于此生,靡敢失节。”建乃自称皇帝,国号蜀。是为前蜀高祖。
三、夹寨之战
初,晋王克用有养子曰存孝,骁勇善战。养子存信疾而谮之,存孝惧祸而叛。克用讨擒之,惜其才,意临刑诸将必为之请。诸将疾其能,竟无一人言者,遂杀之。又有薛阿檀者,亦勇。密与存孝通,恐事泄,自杀。自是晋兵势渐弱。唐末,数为梁人所攻。昭义属下诸州多为梁所破。天复二年,朱全忠围凤翔。克用奉诏,攻晋、绛等州以分全忠兵势。全忠还师,大破晋兵,遂围晋阳。克用欲走保云州,会梁兵以疫还而止。克用不能与梁争者累年,忧形于色。子存勖幼警敏,有勇略,进言曰:“朱氏穷凶极暴,人怨神怒,殆将毙矣。吾家世袭忠贞,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奈何轻为沮丧,使群下失望乎!”克用悦,临终,立为嗣。谓群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克用以唐亡之明年卒(梁开平二年)。存勖袭位,年十七。
是时梁兵围晋潞州(今山西冀宁道长治县,即故潞安府)。晋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固守逾年。梁筑夹寨以困之。晋王存勖与诸将谋曰:“朱温所惮者先王耳。闻吾新立,以为童子,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趋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取威定霸,在此一举,不可失也。”遂帅师发晋阳。是年五月,伏兵三垂冈(在冀宁道潞城县西南)下。旦乘大雾直抵夹寨,填堑鼓噪而入。杀梁招讨使符道昭。梁兵大溃南走。潞州围解。王归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税,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训练士卒,令骑兵不见敌勿得乘马。部分已定,无得相逾越及留绝(谓留止而中绝不相联属也)以避险。分道并进,期会不得差晷刻,犯者无赦。由是法严令行,所向无敌。
四、晋取河北
是时成德节度使赵王镕、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皆羁縻于梁。梁太祖疑镕贰于晋,遣兵袭之,取深、冀二州。镕惧,与处直联合,共推晋王存勖为盟主,结攻守同盟以拒梁。梁遣兵攻镇州。太祖乾化元年,晋王存勖自将击梁军于柏乡(县名、旧属赵州,今属大名道),大破之。遂与二镇连兵伐燕。
初,燕王刘守光父仁恭,旧为晋王克用部将。唐昭宗乾宁二年,克用取幽州,表仁恭为卢龙节度使。昭宗之幸华州也,克用征兵于仁恭以勤王。仁恭不听,克用怒,自将击之。仁恭遂叛,附于梁。屡破晋兵。牵制晋南下之势,以故晋不能与梁竞。仁恭骄侈贪暴。天佑四年,守光囚之。仁恭长子义昌镇沧州节度使守文举兵讨守光,兵败见杀。梁封守光为燕王。乾化元年八月,守光自称皇帝。攻易、定等州。王处直求救于晋。晋王存勖与赵王镕合兵救之。二年正月,击破守光兵,克涿州。守光求救于梁,梁太祖自将救燕。与晋将史建塘、李嗣肱战于修县(今河北津海道景县,即故河间府景州),大败走还。
五、友珪之弑逆 后唐之建国 后梁之衰亡
时太祖久病,至是疾益笃。还至洛阳,谓近臣曰:“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太祖素荒淫,常征诸子妇人侍。假子博王友文之妻王氏貌美,有宠。将立友文为太子。次子郢王友珪无宠,心不平。是年六月,与其党韩勍弑太祖而自立,杀友文。三年二月,东都指挥使均王友贞起兵诛友珪。即位于汴,更名瑱,是为末帝。
是年十一月,晋师克幽州,执刘仁恭及守光以归,斩之,燕亡。时梁末帝乾化三年,西历纪元九一三年也。
燕亡以后,河北北部皆入于晋。晋乃旋师南下,经略河北南部。是时梁天雄(即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卒。末帝患魏博跋扈,贞明元年正月,分天雄军为二镇以弱其势。军校张彦作乱,劫节度使贺德伦请降于晋。是年六月,晋王存勖入魏州,进攻澶、卫等州,皆下之。与梁将刘鄩夹河而战,互有胜负。
是时契丹方强。其王耶律阿保机始建国,称帝改元,是为辽太祖。南侵晋地,取代北(即朔蔚新武儒等州,今山西雁门道及察哈尔口北道地)及平州(今河北津海道北部,即故永平府)。中国北境多没于契丹。(参观拙著《东洋史》中古史,第yi期,第五章)
晋王存勖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蜀主王衍、吴主杨薄屡以书劝王称帝,王不听。龙德元年正月,王得传国宝于魏州,将佐及藩镇皆称贺劝进。承业志在恢复唐室,闻王谋称帝,亟诣魏州力谏。王不能用,承业悒悒成疾而卒。龙德三年四月,王称帝于魏州,改国号曰唐。奉唐祀,是为后唐庄宗。追尊父克用为太祖武皇帝。
庄宗与梁夹河血战十二年。虽战胜攻取,迄不能制梁死命。成德叛将张文礼、昭义叛将李继韬各据镇降梁。猛将卢龙节度使周德威、昭义节度使李嗣昭等相继战殁(贞明四年,晋军败于胡柳陂,周德威战死。龙德元年,成德将张文礼弑其节度使赵王镕而自立,晋以赵故将苻习为成德留后讨之,史建塘率晋兵助战中流矢卒。二年以李嗣昭为招讨使讨之,亦中流矢卒,李存进继之,亦战死,李存审继之,始破镇州。时文礼已死,诛其子处瑾、处球。三年,李嗣昭子继韬据潞州叛降梁)。北边又为契丹所骚扰,颇有进退维谷之势。太祖养子嗣源,勇而有谋。是年闰四月,袭梁郓州(今山东东临道东平县,即故泰安府东平州)取之。于是唐兵在河南始有根据地。梁以骁将王彦章为招讨使,击唐河南岸诸营,破之。进攻杨刘(今东临道,即故泰安府东阿县杨刘镇),庄宗自将救之。彦章不克而退。是年八月,梁遣彦章攻郓州。庄宗自将救之,以嗣源为前锋,击破梁军,执彦章,杀之,进逼大梁。梁末帝不知所为,聚众而哭。犹虑众兄弟乘危谋乱,尽杀之。左右或窃传国宝以迎唐军。末帝惊扰自杀。庄宗入大梁,诛梁宰相敬翔、李振等。追废梁太祖末帝为庶人,梁亡。河南诸镇皆降于唐。时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西历纪元九二三年也。梁凡传二主,十有七年而亡。
宋辽金元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宋辽金元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