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稿由《韃靼徵服中國史》、《韃靼中國史》和《韃靼戰紀》三部分組成。
《韃靼徵服中國史》由西班牙多明我會教士帕萊福根據搜集到的大量資料撰寫而成。該書講述1644年崇禎之死,清兵入關,到1647年,即清順治四年清兵攻占南方最後三省廣東、福建、廣西這段時間的曆史。它所記述的史實,有不少可以和中國史料相互印證、補充。
《韃靼中國史》記述1665年北京教案的過程。作者係耶穌會教士魯日滿,當時他在浙江、江南傳教。在這次教案中,魯日滿及其他外地傳教士也被押往北京,在禮部受審,因此,對教案過程記錄比較詳細,是研究此次教案的第一手史料。
《韃靼戰紀》由耶穌會士衛匡國所撰,記述的是衛匡國在中國所瞭解到的清軍徵服中國的過程,其中清軍之徵服江浙一帶,因有作者之親身經曆為證,是比較有價值的。
目錄
韃靼徵服中國史
韃靼中國史
韃靼戰紀
精彩書摘
《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韃靼徵服中國史 韃靼中國史 韃靼戰紀》:
中國居民在他們最後一個皇帝的統治下,享受和平之樂。皇帝叫做崇禎(Zunchin),一個帶有欺騙性和不祥的名字。他是統治那片遼闊領域的絕對君主;在1640年,對若乾州郡緻命的一年,烏雲開始密布,不久就産生一場風暴,毀滅瞭整個國傢。
我說,中國皇帝叫做崇禎,是個帶有欺騙性的名字,因為在中國語言中崇禎的意思是吉祥,或崇高的統治,但這個徵兆之虛假,很快就顯露。皇帝非常溫和,善良;他的臣民,充分享受和平帶來的好處,在這樣一位優秀君主治下,肯定生活愉快。但對於一個君主來說,善良、溫和、穩妥的治理是不夠的,除非他同樣有防備,不要有壞大臣,他們利用他的信任,滿足私欲,野心無限膨脹。
1640年,同時有兩個盜匪,反叛閤法的君王,一個姓李(Ly),一個姓張(Cham)。他們雖為中國皇帝的百姓,無論身分或齣生均無足輕重,但兩人都渴望至高的統治。在國內集中大量精兵後,他們開始侵入與韃靼鄰近的北方諸省。
同時候,皇帝沒有足夠警惕去平息這次叛亂,很可能守衛疆土的將官,上報的消息和情報,根本沒有到達宮廷,以緻未為皇帝所聞。國傢的大臣,朝廷的官員,封閉瞭消息,利用皇帝溫良的性格,準備齣賣國傢和主子。戴剋裏蒂安(Diocletian)的話韆真萬確:“哪怕君王善良、謹慎、機警、小心、戒備,如果他手下工作的人,本應忠實地替他服務和進忠告,相反地卻共同欺哄他,濫用他的權威,所以他不能防止叛逆。要麼君王的臣子英勇忠實地去打擊造反者,要麼造反者很快就會自己去攻打君王及其臣僚。”
此次叛亂的兩個首領正是利用這個危險的疏忽,而那些大臣,如果一開始就行動,可以輕易結束這次騷亂,現在則失掉時機,再不能予以鎮壓瞭。在短時間內他們贏得偉大、英勇指揮官的盛名,並利用這個聲望,很快有瞭足夠兵力,不僅可以保護自己,還擴大他們的徵服,趁機擴大他們勝利的名聲;他們的盟友與日俱增。對勝利者的喝采,從不缺少贏得新的夥伴。這樣,這些叛逆很快就用武力占領瞭五個省。
叛匪張在五省之一,離帝京最遠的省份自立,采用王號,決意擴大他的徵服,使鄰近諸省歸屬於他,一當他徵集到足夠的兵力,他便把這個大計劃付諸實現。
另一個叫做李的叛匪,看來正策劃更大的陰謀,他接近京城,已構想徵服全國。但他考慮到,開始時他和張結盟得到支持,而現在隨時間的推移,張可能是一個強大的對手,成為他奪權的大障礙,他要盡力把張除掉,或者采用密謀,或者使用公開的武力;有關他和張的關係,還沒有更多的報導。
我認為有必要在這裏告訴我的讀者,我不得不用“大概如此、看來這樣、極其可能,等等”來編寫幾節,因為我據以編寫《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韃靼徵服中國史 韃靼中國史 韃靼戰紀》的材料,是在動蕩時期從中國寄送給我的信劄和一些不確切的記錄;無疑地當時全國陷入一片騷亂中,所以傳來的信息簡短而雜亂,常常沒有標明日期,往往難以區彆人物的名字,以及他們的特性。同時在屢次一份又一份校審記錄時,我注意到其中有的記載,僅僅是對另一份記錄的續撰和解說。因此為瞭讓我的讀者更加明白,我用上述的方法將它們匯集,或許,盡管我為此作齣瞭努力和關注,仍然不能達到預期的完整和確切。
現在沒有能夠競爭帝位的人,李開始實現他的大計劃,在陝西(Xenzi)省名叫西安(Singanzuase)的省城駐紮。他自立為王,采用中國皇帝的稱號,據有皇宮,像一個君主那樣行動。他威脅說他很快要決心徵服北京省,占領皇城,把北方六省中最重要的北京歸並入他已徵服的省份。
這兩個僭位者最初的起兵不是十分清楚的,僅得知,他們兩個都是中國皇帝軍隊中的軍官,他們發現,士兵既不受重視,服役亦未得報償,而是受到朝臣的虐待,所以他們反叛國王,共謀自己成為開軍餉的主子;決定把造反的事通告朝中的顯貴。替君王服役的軍人,能為國傢效力或作齣貢獻,決非那些隻靠奉承討好君王的小人所能企及。
他們開始是申訴,由申訴再訴諸武力,一旦開始叛亂,他們認為將堅定地進行下去。
毫無疑問,造成這次叛亂的人犯下大罪行,而那些不僅發動叛亂,而且殘害百姓的人不能為他們開脫責任,減輕罪過;他們非但反叛國傢,也反叛他們的君王。一個君王的惡行,不管怎樣公開錶現在他執政的錯誤和違法上,都不許可他的子民公開造反?更不許任何百姓嚮其君王進行報復或反叛,如果他受到傷害,可以嚮君王投訴,用請願的方式得到補償;如果得不到補償,他可以再次申訴,直到他的君王知道他的苦處;如果再三請求仍一無所得,那麼他可以停止申訴,不如嚮天上的神祈禱請求神靈製裁地上的王公。否則,如果百姓可以用任何藉口反叛他們的主子,嚮君主報仇,那麼國傢就完蛋瞭。
正當叛亂和內戰的火焰日益燃燒,一場毀滅性的大變革威脅著整個中華帝國時,韃靼王對此十分關注和警惕,他滿心希望將齣現使他有正當藉口進入幾省或所有省的機會。雖然在中國動亂之前二十四年,即從1618年到1642年,韃靼人有時越過長城,侵入邊境,但這隻是對中國人侵入韃靼地方的報復。亞州的居民,每當他們認為自己受到傷害時,都復仇心切,因為,無論是個人對個人,國傢對國傢,都把報仇雪恨當作是惟一的職責:全亞州普遍的做法是有仇必報;但我祈求上帝保佑,用暴力尋求報復的僅限於亞州的民族。
正是這個壞風俗使得從前接境的韃靼人經常侵入中國鄰居的領土;但那時他們沒有打算徵服中國,也沒有這樣做的足夠兵力。當時中國的皇帝和韃靼的汗保持和平。盡管這是真實的:兩國之間締結的和約,韃靼人放棄對中國的企圖,仍不能防止相互間時時發生的衝突,但對韃靼人來說,要嚮中國公開宣戰,卻不閤情理,也有失尊嚴;所以他們認為,應當找到可以像歐洲政治傢提齣的貌似有理的藉口。
因此韃靼王不僅留意和觀望中國發生的事,而且準備利用有利的時機;但他決定隻抓住看來是冠冕堂皇的理由,那麼他可以光榮、體麵地在中國各省大乾一番,不背上僭位者的惡名。與此同時,他自我感覺:命運至今對他這邊有利,天意必定支持他的事業,將對有關的事變作齣裁決,以便盡快地實現他的意圖。必須承認,這些蠻人不像我們的許多政治傢那樣隨意去乾非正義的事。因為用暴力奪權,在韃靼人看來並非王者之道,反倒是暴徒之行徑。但他為此準備瞭無數英勇的士兵,馬步軍俱全,當時他還沒有炮,不久後他就得到許多優良的大炮,盡管他沒有在炮上印刻Raultima Regum的字樣。
他也考慮到李對他的友好錶示,期望得到他的保護,對抗閤法的君王,因此之故,至少李不把他當作敵人,不會拒絕讓他分享徵服果實。不過這位韃靼君主曾莊嚴地與中國皇室締和,放棄他對中國的要求和企圖,中國皇帝現仍在皇位上;所以他不能下定決心,因為他是偶像的虔誠信徒,不願破壞他在偶像麵前作齣的誓言。對於那些自吹是真正信徒發誓許願,卻不履行誓言的人,這是一個好榜樣。
……
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韃靼徵服中國史 韃靼中國史 韃靼戰紀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韃靼徵服中國史 韃靼中國史 韃靼戰紀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