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佛学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人中国,开始只是在王室贵族、上层人物中间传播,后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佛教由上层传到了民间,佛教中有关医药的经典也被介绍到中国。佛教提倡大慈大悲,积德行善,以修来世,于是开设了“六疾馆以养穷民”,“立廨收养,给衣及药”,这些做法为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贡献。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侣的一些卫生习俗也被带人中国,如禅前沐浴、揩齿、搽油等,这在客观上对人体的卫生保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佛学与中医学有着深厚的渊源。20余年前,在陈可冀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分册《佛学与中医学》,时光荏苒,今天我们对《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佛学与中医学》进行了再加工,并添入“佛教修行与中医养生”一章,更深入地讲述了佛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期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作者简介
耿刘同,1939年出生于扬州中医世家,为博雅大医耿鉴庭长子,1956年入京,随父就读。1961年由赵朴初先生拔荐人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部,专攻佛教艺术。毕业后从事皇家园林历史文化研究,曾任颐和园副园长、总工程师,北京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园林文化专家,对国内古建筑复建保护、寺庙佛像之恢复多有贡献,尤其对佛家思想在皇家园林中的表现有独到见解。有多种园林专著问世,并主编《中国皇家文化汇典》一书,其中均设有皇家信仰、皇家医药的相关篇章条目。
耿引循,主任医师,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1951年出生于扬州医学世家,毕业于吉林医科大学医疗系。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工作。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曾参与《中国宫廷医学》《中国皇家文化汇典》等多部著作的编写。著作《养老有方:<老老恒畜>中的长寿之道》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曾被评为北京市“健康卫士杯”先进个人,多次在CCTV《健康之路》《中华医药》《科学》及BTV《养生堂》等栏目做主讲嘉宾。
陈可冀(1930-),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教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受聘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1978-2009)。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创新战略顾问,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心血管病医疗研究、老年医学及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系列贡献,先后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立夫中医药学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印度佛教及其汉化
第一节 佛学的起源
第二节 两汉社会与佛教的传入
第三节 中国佛学及其宗派
第四节 中国佛学的文化形态
第二章 佛教的传播与中医学的发展
第一节 佛教传入前的中医学成就
第二节 佛教在我国早期的传播及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三节 隋唐时期佛教之兴盛及与中医学的关系
第四节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学与中医学
第三章 佛理与医理的异同
第一节 四大与五行
第二节 中道与整体平衡观
第三节 缘起法与天人相应观
第四节 无常与恒动
第五节 三学与养阴
第四章 渗入中医学的佛学与印度医学
第一节 大慈大悲与救死扶伤
第二节 僧人与专科
第三节 阿魏与人参
第四节 真言与心理疗法
第五节 禅与导引术
第六节 藏传佛教与西藏医学
第五章 佛教修行与中医养生
第一节 善知识与智慧养生
第二节 呵五欲与恬淡养心
第三节 僧侣睡眠与睡眠养生
第四节 住寂静处与环境养生
第五节 食素与饮食养生
第六节 坐禅饮茶与茶养生
第七节 梵呗与音乐养生
第八节 坐禅与宁心养神
第九节 习书作画与怡情养性
……
第六章 对佛学与中医学融汇做出贡献的僧俗人物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佛学与中医学》:
睡眠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充足的睡眠自古以来就是最省钱的养生良方,民间有“睡好觉胜于吃老母鸡”的说法。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睡眠,僧人也是一样。在上一节中谈到佛教讲的五欲,又称“五妙欲”“五妙色”,即财、色、名、食、睡,是指由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其中的睡欲,就是指睡眠过度,导致人懈怠昏沉。我们知道,人劳碌了一天,到了夜晚必须休息养神,睡眠对于消除身体和精神的疲劳、恢复体力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生活环节之一。但过分的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事业荒废,道业不修,即是佛教要呵的睡欲。过多的睡眠,或过少的睡眠,对于修行都是不利的,因此修行人对睡眠必须进行调节,使之适合于修行。佛陀在《遗教经》里说:“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修行者,心思必须专注明静,而过多的睡眠会令人浑浑噩噩,心智不明,不能修得真经,因此,僧人必须要学会调节睡眠,调节好睡眠才能有利于修行。
佛教认为,睡眠从三事生起:一从食起,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勤修善法无令失时,是对治从食所起睡眠。初夜后夜亦勿有废等,是对治从时节所起睡眠。当念无常之火等以下,皆对治从心所起睡眠”。佛法里将昼夜各立三时,以全夜(日出日没)十二小时计算,中夜则为四个小时。中夜四小时,就是修行人睡眠的时候。也就是说,中夜熟睡四小时,是足够恢复体力健康的。《瑜伽师地论》说:“觉悟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座,从顺障净修其心。”这里所讲的昼日分,是指从日出时至日没时,修行者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初夜分和后夜分,也是经行,宴座,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所谓经行,就是散步。修行者在长时间静坐之后,必须找一块平整的场地,端身正意地散步。“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一般要求经行道宽长一些比较好,但若条件不具备,至少宽广须有三步,长三十来米。所谓宴坐,就是结跏趺坐。“言宴坐者,谓如有一,或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或诸敷具,或尼师坛,结跏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这是讲的修行中的正坐法。结跏趺坐时,修行者容貌敦肃,有一种令人生畏的感觉。端身可以解除身体的疲劳,且不易犯困昏睡。这时修行者的内心是坦荡正直的,所以又称“正愿”。当进入中夜时分,就应该开始休息了,“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至后夜分,速疾觉悟,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说的是到了中夜分时,应按时睡眠,不要不遵守时间。睡前,应先洗脚,睡眠时应右胁而卧,就是将左腿累在右腿之上,稍加弯曲,左手放在左腿上,手掌至膝,右手放于右面下,像我们常见的卧佛的形式。这是佛陀教导的中夜睡眠,亦即依时依法的睡眠。睡眠能恢复体力,补充精神。经过四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到后夜分时,就会很快醒来,继续“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中夜寝卧,有四种姿势,即鬼复面卧,天仰面卧,左胁而卧及狮子右胁而卧。佛陀是右胁而卧的,所以教授弟子们也右胁而卧,说这种卧法与狮子王法相似。因为狮子王在一切兽中是最勇悍坚猛的,那么比丘修习觉悟瑜伽,也要发勤精进,勇悍坚猛,做最棒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取狮子王卧法。这种卧法的好处很多,“身无掉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见噩梦”,所以主张右胁而卧。
……
前言/序言
中医学与天文学、算学和农学,是中国先人独自创造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四大核心学科(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但作为一门与生命、健康相关的自然学科,又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字原指笔画或色彩交杂(《说文解字注·文部》),后指事物之间的错综关系,所谓“物相杂,故日文”(《周易·系辞上》)。《周易·贲卦》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论,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技艺及修养。圣人通过观察天象能了解四季时序的变化,通过礼仪规范教育以感化民众的手段治理天下。可见“文化”在古汉语中曾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作为名词,“文化”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时的“文化”,有“文治加教化”之意。现代所谓的“文化”,内容较宽泛,指人类从原始进化到文明所取得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丛书所指的中华文化既包括传统概念,也涵盖现代意蕴。
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源于历代的医疗实践,也和数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古人有“上医医国”(《国语·晋语》)和“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宋史·崔与之传》)之说。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文明成果;在卷帙浩繁的中医药文献中,蕴藏了丰厚的中华文化精髓。如《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既济·象》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等,在中医药学中则体现了生命观——积极主动、防范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自然观——天人相应、顺势而为。《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正气观——立命修身、调养正气。《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治学观——博学审问、慎思笃行。“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陆游《小疾偶书》)及“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儒医相通的人生观——精忠报国、利济众生。另如贾谊《新书·胎教》之论孕期卫生,《礼记·月令》及《汉书·王莽传》关于尸解之阐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指同族婚配),其生不蕃”之谈优生,《逸周书·王会解》及《汉书·平帝纪》关于医疗设施之草创,《诗经》及《山海经》关于本草药石之认识,均可印证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问之种种关联。当然,中医学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基因但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扬弃和发挥,前者如对割股疗亲的批析,后者如医家五行生克理论中的补(肾)火生(脾)土的应用。类似的生动实例还可列举出很多。
1992年,陈可冀教授主编了国内外首套《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对从儒学、道学、佛学、甲骨文、周易、文物考古、兵学、古典文学、民俗学、饮食医养和象数等文化视角来诠释和探讨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之奥秘,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汤一介先生等的赞赏,成为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系列著作。时隔20余年,回首再看这套丛书,感觉仍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萌生了将本套丛书修订后再版的愿望。几经周折,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此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佛学与中医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佛学与中医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