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秋雨代表作《山居笔记》增补更名,全新面市。
2.1998年出版后,立即引发一场全民阅读风暴,重印百余次,销量逾300万,余秋雨重要代表作之一。
3. 为青年诚恳遴选人生首份行走清单,详述一生必去的文化圣地。
4. 作者亲自题写书名,全新升级,特种环保纸质感精装,烫黑金工艺,传家典藏!
本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本书之中。本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具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白先勇: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贾平凹: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 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金庸: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余光中: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我的文化山河 001
蚩尤的后代 016
我本是树 027
西域喀什 033
都江堰 044
废井冷眼 050
道士塔 059
莫高窟 069
沙原隐泉 079
阳关雪 084
三 峡 089
白发苏州 095
杭州宣言 102
黄州突围 112
天涯眼神 126
山庄背影 139
宁古塔 156
抱愧山西 170
风雨天一阁 189
一个庭院 201
青云谱 213
上海人 220
考古上海 234
江南小镇 245
贵池傩 253
伞下侗寨 260
追回天籁 270
故 乡 280
1.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2.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如壮汉啸吟,与自然浑和,却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不再活泼,成了士兵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3.这里的天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得银亮而富有立体感。蓝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自生自灭的花草。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浩茫。
4.唐末一个逃难者在严寒之夜被扯进了一扇柴门,宋代一个书生落水被路人救起,这可能就算我们的祖先,一场灭绝性的征剿不知被谁劝阻,一所小的私塾在某个荒村开张。这些事情,也可能远远的与我有关,因此我们区区五尺之躯,不知道沉淀了多少善良,文化是一种感恩,我们要懂得把他们完全唤醒。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确实令人惊叹,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文笔风格,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某些历史作品那样干巴巴地堆砌事实,而是将历史的逻辑与人物的情感丝丝入扣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丝滑流畅,但又处处暗藏玄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那些对山川河流、市井风貌的描写,仿佛自带滤镜,让场景跃然纸上。比如描写某个特定季节的场景,那种气味、光线、声音的细微变化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尽管篇幅很长,但阅读体验却异常舒适,这得益于作者对节奏的精准把控,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使得阅读过程张弛有度,绝不拖沓。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着实让人心潮澎湃。作者在叙事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功力,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英雄的崛起与衰落。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节刻画,既有金戈铁马的震撼,又不失个体命运的悲怆。书中的人物塑造立体而丰满,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动机和挣扎,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思考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幽微之处。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考证上的严谨态度,许多事件的还原度极高,让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故事集,更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史诗。它不仅仅是关于宏大叙事,更多的是通过微观视角去展现时代的脉搏,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到位,让读者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了可以安放情感的支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其历史内容的丰富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它似乎在探讨“传承”与“断裂”这一永恒的主题。我们如何看待前人的遗产?在剧烈的时代变迁中,哪些是真正应该被铭记和保留的“根”?作者通过跨越数个世代的家族故事,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揭示了时间对于一切事物的影响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胸襟被极大地开阔了,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琐碎,而是能以一种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角度去审视当下的生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沉静的力量,它让你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对历史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情节过于平铺直叙的书籍感到厌倦,但这部作品却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秘诀或许在于其精妙的叙事结构。故事线索繁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将每一根线索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绝无混乱之感。高潮迭起的部分安排得极其巧妙,常常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而且,很多关键转折点都并非突兀地出现,而是通过前面细腻的铺垫逐步积累,等到爆发时,便显得水到渠成,极具说服力。这种步步为营的写作手法,让人在追读的过程中,既有期待感,又有一种被情节牢牢牵引住的沉浸感,根本停不下来。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历史爱好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解读视角。它没有陷入传统史学中“脸谱化”的窠臼,而是敢于对一些既定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大胆的解构和重塑。这种颠覆性的思考方式,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作者的观点往往不是直白地摆出来,而是隐藏在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中,需要读者主动去挖掘和体会。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的固有认知,促使我们去反思,在历史的巨轮下,所谓的“对”与“错”究竟是如何被定义的。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推敲,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发发发广告刚刚哈哈哈哈急急急
评分《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好书,装订工整。
评分感谢618,价格太合适了,多看书,下半年的读书计划走起来
评分原有平装版,为收藏购入软精版,不错
评分书很棒呢,物流也很快
评分大家就是大家书不错,开读已,物流非常快。
评分快递速度很快,书挺不错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特地买了精装来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