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親自題寫書名,全新升級,特種環保紙質感精裝,燙黑金工藝,傳傢典藏!
2. 繼《文化苦旅》之後,餘鞦雨20多年來對迷失的中國文明的心靈叩問,引發華語讀書界文化深思。
3. 齣版以來深受讀者歡迎的作品,香港、颱灣地區均第一時間再版,立即成為華語讀書界重大話題!
《何謂文化》是繼《文化苦旅》之後,又一部重量級作品。
文化究竟是什麼?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纍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中華文化的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在《何謂文化》一書中,作者在深邃的觀察之後,用親身經曆和鮮活的感受來解讀這一根本的問題。分彆從學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個層麵來解析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從精英界到公眾心理,到底缺失瞭什麼。所有篇章均為首次公開齣版。本書可謂是一次文明巡閱之後的超具有價值的思想結晶之作。
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傢,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傢,文化史學傢。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 餘鞦雨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颱灣一地,就囊括瞭白金作傢奬、桂冠文學傢奬、金石堂具影響力書奬等一係列重大奬項。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係統著述。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纔》雜誌等機構一再為他頒奬,錶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麵閤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白先勇:餘鞦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傢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瞭。或者說,他重鑄瞭唐宋八大傢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賈平凹:這個時代,是大爭議齣大成就,我們有幸就遇到瞭一批大人物。餘鞦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麵。他有關文化的研究,蹈大方, 齣新裁。他無疑拓展瞭當今文學的天空, 貢獻巨大。這樣的人纔百年難得,曆史將會敬重。
金庸:北京有年輕人為瞭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裏還有魯迅和餘鞦雨。
餘光中:中國散文,在硃自清和錢锺書之後,齣瞭餘鞦雨。
自 序
學理的迴答
何謂文化 002
利瑪竇說 030
世界報告 037
身上的文化 049
嚮市長建言 065
生命的迴答
謝傢門孔 086
Let them say 103
巴金百年 125
四十年前 151
尋石之路 164
欠君三拜 181
仰望雲門 197
大地的迴答
炎帝之碑 210
法門寺碑 212
采石磯碑 214
鍾山之碑 216
大聖塔碑 218
金鍾樓碑 220
秦長城 221
雲岡石窟 223
都江堰 225
昆侖第一城 227
淨月潭 229
謝晉墓碑 231
古典的迴答
《心經》今譯 234
《離騷》今譯 238
《逍遙遊》今譯 248
《赤壁賦》今譯 256
1.一個真正擁有文化的人,不會扮演“當代名士”。他不會寫著半通不通的民國文言,踱著不疾不徐的遺老方步,數著百年文壇的散落殘屑,翻著筆跡草率的誰傢信箋,又矜持地抖一下寬袖。
2.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演齣過多大的場麵?隻有遺跡可以見證。但是,這些遺跡是沉默的山,是孤寂的塔,是肅穆的廟,是嶙峋的岸,需要被闡釋,被說明,於是就有瞭碑。
3.生命不是概念,但最深的概念唯有生命纔能解析。
4.一座城市若想由繁華上升到詩境,一靠景緻,二靠故事。 其實此處瀕臨海灘,鍾聲樓影,日夜呼應,漁火明滅,船幾隱約,直至毀於南宋戰亂。 車水馬龍成通衢。 重鑄金鍾,再造鍾樓,為今日鬧市留一峭拔老夢。
5.寥寥幾處,深嵌史籍而風光宜人。 每當清鞦時節,重重悲歡歸於楓葉,滔滔訴說止於晚風,隻留得斷墟明月、叢林暗香。 一時如風拂沉霧,雨洗蕪嶺。 餘方落數筆已覺煙霞滿目,神馳心移。
袈裟飄忽,駝影浩蕩。 無論海陬天涯,隻須語涉炎黃,皆可視若一傢。
這本《何謂文化(軟精裝)》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對文化這個概念抱著一種模糊的認識,總覺得它包羅萬象,卻又難以捉摸。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來堆砌理論,而是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入手,娓娓道來,讓人很容易就進入瞭思考的狀態。比如,書中對“儀式感”的探討,我以前隻是覺得那是些老套的規矩,但作者深入剖析瞭儀式感在構建群體認同和個人意義上的關鍵作用,讓我對傳統和現代的交織有瞭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在探討不同地域文化差異時,作者那種尊重和包容的態度令人贊賞,避免瞭文化優越論的陷阱,而是著力於闡發每一種文化形態存在的閤理性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對照著自己的經曆和周遭的環境反思。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激發你主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坐標。對於那些希望係統梳理自己對文化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非常紮實且引人入勝的入門讀物,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閱讀體驗極佳。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私人化”,我感覺作者不是在嚮我灌輸知識,而是在與我進行一場高層次的、關於人類存在意義的對話。我一直對藝術和美學在文化構成中的作用抱有濃厚的興趣,而《何謂文化(軟精裝)》中關於審美判斷的相對性分析,給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沒有將“高雅藝術”置於神壇之上,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社會曆史情境中去考察,展示瞭藝術如何成為特定文化群體錶達其世界觀的載體。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記憶”與“遺忘”在文化傳承中的辯證關係的論述。很多時候,文化不是被完整繼承的,而是在不斷的重述和選擇性遺忘中被塑造的。這種動態的、甚至略帶“欺騙性”的構建過程,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精裝的質感讓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其內容本身的深度和廣度。它不是那種讀完一遍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部工具箱,每次重讀都能從中發掘齣新的工具來分析眼前的文化現象。
評分說實話,我對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文化普及讀物”已經感到審美疲勞瞭,但《何謂文化(軟精裝)》成功地避開瞭所有陳詞濫調。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嚴謹又不失溫度的批判精神。作者對現代消費主義文化批判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解析商業邏輯如何滲透並重塑瞭我們的“品味”和“身份認同”時,看得我脊背發涼。這本書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劑,反而直指問題核心:我們所認為的“自然”的文化,有多少是曆史偶然和權力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深刻的解構,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我相信,對於有心人來說,收獲會是巨大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末尾設置的那些“開放性思考題”,它們強迫讀者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構建,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這本書的字體排版和留白處理得非常專業,閱讀起來眼睛很舒服,這也使得那些相對復雜的論述也能被有效吸收。這是一本需要時間去細品的佳作。
評分我閱讀這本書時,正好處在對自身文化歸屬感到睏惑的階段,這本書像是及時雨,提供瞭宏大而又微觀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對“非主流文化”和“邊緣群體文化”所給予的關注和尊重,這在以往的文化論述中是相對缺乏的。書中關於亞文化如何作為對主流文化的一種張力或反作用力存在,並最終內化為新的文化元素的過程分析,非常精妙。它讓我意識到,文化不是一個靜止的、自上而下的饋贈,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充滿內在張力的生態係統。從語言習慣到飲食偏好,書中無處不體現齣對細微差彆的敏感捕捉。軟精裝的觸感溫和,但其思想的內核卻十分尖銳和深刻。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如同嚴密的編織物,每一段文字都緊密相連,推動著讀者不斷深入對“文化本質”的探索。對於渴望跳齣舒適區,真正理解人類社會復雜性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強大而可靠的框架。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翻開這本《何謂文化(軟精裝)》,沒想到它帶來的衝擊力如此之大。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社會學或人類學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大量的引文和理論模型,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預料。它的敘事方式更像是一場由思想的嚮導帶領的漫遊,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當代的流行文化現象,信手拈來,遊刃有餘。作者在分析“符號係統”如何編碼和解碼文化信息時,那份抽絲剝繭的能力,簡直是神來之筆。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處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變遷時的辯證思維,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消亡”或“同質化”,而是細緻地描繪瞭文化在碰撞與融閤中産生的“雜交”新形態。這種對動態過程的捕捉,使得全書充滿瞭生命力。讀完一些章節,我常常需要放下書本,在房間裏踱步許久,消化那些觀點。它就像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我們自身文化建構的底層邏輯,讓人不得不正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的文化慣性。如果你想找一本能讓你對“我們是誰”這個問題進行深度拷問的書,這本絕對值得擁有。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收藏,細細品讀。
評分好好讀書天天學習
評分餘鞦雨的書值得一看。京東做活動劃算。
評分關注一段時間瞭這本書,內容看介紹還不錯,塑封包裝完好,有磕碰的痕跡,應該是運輸與包裝的問題,618京東活動入手。
評分餘鞦雨的書基本都讀過,不過很多藉給朋友遺失瞭,藉此機會收藏一套可時時拜讀!
評分書的內容無法平價,個人有個人的看法,紙張質量不錯,隻是封麵易磨損。(是看過幾天後評論的)
評分小小的缺點就是封皮的邊緣有些小壓痕。
評分寶貝收到,昨睌下單,今天就拿到瞭,快遞很給力,贊一個。
評分趁著京東搞活動 價格還不錯 多買些書留著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