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是一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首都——重庆的历史资料丛书,由《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政治》《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经济》《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文化》《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教育》《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科技(上、下)》《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外交(上、下)》《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交通》《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反轰炸(上、下)》和《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党派活动》共9卷12册专题历史资料组成。这套丛书是在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前身即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与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合作建立的“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于1996年编纂的“中华民国抗战陪都史料丛编”的基础上,经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重庆双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积极参与,由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会同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图书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用五年多的时间,重新进行了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增补、整合、编辑而成。
本丛书各卷史料以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至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抗战首都史的时限。我们认为:开展中国抗战首都史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国民政府史以及近代重庆地方史、城市史的研究,以丰富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内容。而这套史料丛书的编成是原“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和现今继续参与这套历史资料编纂任务的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以及校外专家学者的一项研究成果。这套史料丛书从“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成立到最后编纂完成正式出版,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算是我们为中国抗战首都历史(或中国抗战“陪都史”)、中国抗战大后方史这一新兴的史学研究领域提供全面、系统、翔实的史料基础工作尽了一份力。
1986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批准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申报的“中国抗战陪都史”研究课题,列为四川省“第七个五年计划”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这也是学校当时获准的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为此成立了以重庆师范学院重庆地方史研究室主任郑洪泉为组长的“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为了顺利地开展这项研究工作,课题组与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由郑洪泉和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黄立人共同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双方通力合作,确定了研究方向,决定从搜集、整理史料着手,编纂一套中国战时首都史料,以便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战时首都历史的研究,编写中国抗战陪都史专著。为了编纂中国战时首都史料,课题组规划了11个方面的选题,立即组织人力在重庆图书馆、重庆市档案馆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处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由于所需搜集和整理的史料涉及时限长、范围广、工作量大,本课题组截至1990年“七五”计划结束时尚未能完成此项史料编纂任务,后经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同意,准予本课题延长至“八五”计划期间继续进行。经过10多年的努力,课题组终于在1996年12月底初步完成“中华民国抗战陪都史料丛编”的编纂任务。这套史料丛书包括《国府迁都·明定陪都·胜利还都》《战时动员》《军事机构与军事活动》《轰炸与反轰炸》《外交活动》《党派活动》《战时经济》《战时交通》《战时科技》《战时教育》《战时社会》共11卷。由于需要对各卷史料进行进一步编辑加工,同时也由于当时重庆师范学院科研经费拮据,所以这套史料丛书未能争取在本课题结题时正式出版。此后因课题组负责人郑洪泉退休,而另一负责人黄立人不幸病故,出版问题被搁置下来。直到2007年,重庆师范大学校领导重新提出“中华民国抗战陪都史料丛编”的出版问题,并将这套丛书列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以此为契机,经过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市档案馆原“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同志共同努力,重庆双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积极协调,选择这套丛书11卷史料形成《国府迁渝·明定陪都·胜利还都》《战时动员》《战时社会》《战时工业》与《战时金融》共5卷,于2008年1月内部出版,丛书名改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交通部暨战时交通设施与建设概况
1.交通部组织法(1938年7月30日)
2.抗战初期西南交通概况(1938年)
3.交通部1938年工作报告(1939年1月14日)
4.交通部长张嘉墩关于战时交通设施与建设的报告(节录)(1939年)
5.交通部为部长任免事项致重庆市政府公函(1942年12月14日)
6.1 943年四川交通概况(1944年)
7.抗战时期迁都重庆之交通部(1947年)
第二章 水运
一、管制、管理法规
1.非常时期船舶管理条例(1937年12月8日)
2.军用船舶回空利用办法(1938年7月8日)
3.军事委员会增订船舶征用办法(1938年8月)
4.川江木船运输管理暂行办法(1938年9月20日)
5.交通部监理木船运输章程(1939年1月23日)
6.重庆市渡口管制办法(1939年5月29日)
7.军委会战时船舶军运暂行条例(1939年8月19日)
8.嘉陵江木船军运处理办法(1940年4月12日)
9.行政院为抄发川省水警与航政划分权责办法给重庆市政府训令(1941年5月20日)
10.交通部长江区航政局川江绞滩总站船舶绞滩规则(1942年1月20日)
11.水陆交通统一检查条例(1942年4月24日)
二、机构、概况
1.水陆运输联合委员会组织规程(1939年1月14日)
2.行政院水陆运输联合设计委员会组织规程(1939年9月8日)
3.乌江工程局关于乌江治理情况致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公函(1941年8月12日)
4.交通部为改组成立长江区航政局致重庆市政府咨文(1941年9月3日)
5.交通部嘉陵江运输处为奉令成立办理运输业务致重庆市政府公函(1941年9月12日)
6.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整理后方水道经过(1942年)
7.交通部嘉陵江运输处为办停止业务赶办结束事宜致重庆市政府公函(1942年4月29日)
8.内河绞滩建设概况(节录)(1943年)
9.五年来之长江区航政(节录)(1943年)
10.有关陪都船舶货物限期起卸的一组文件(1943年1-5月)
11.内政部为转发蒋介石关于改正检杳机关苛扰百姓情事的电令致重庆市政府代电
(1943年3月3日)
12.交通部嘉陵江运输处为派任处长致重庆市政府公函(1943年6月)
13.办理川湘川陕水陆联运经过(节录)(1943年9月25日)
14.交通部造船处业务概况(节录)(1943年12月8日)
15.以重庆为中心的水陆联运(1945年)
16.复员期间船舶统一调配有关文件(1945年11月)
17.抗战时期的重庆水运(1945年)
18.川江水运工具之改良(1945年)
19.打捞沉船(1947年初)
三、轮船业
1.国营招商局组织章程(1937年5月3日)
2.四川合众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会记录(1938年2月20日)
3.四川合众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股东大会记录(1938年2月20日)
4.轮船民船商业同业公会章程准则(1939年12月14日)
5.重庆港轮船调查表(1940年5月31日)
6.重庆市轮船商业同业公会为报告该会选举情况致重庆市社会局公函(1940年6月)
7.民生实业公司就实行分区管理制给所属各区和各事业单位的通函(1940年7月29日)
8.民生实业公司损耗情形与补救办法(1942年4月)
……
第三章 公路运输
第四章 航空
第五章 驿运
第六章 铁路
第七章 邮电
第八章 重庆市内交通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交通》: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留学政策也与各级教育政策一样,为应对战时环境做了相应的变更与调整,经历了在全面抗战初期的严格限制出国留学,到抗战后期的突破限制,较大幅度增加出国留学派遣数量,并把重点放在培养高级技术专精人才和业务管理人才两次大的变化。
全面抗战前,政府教育部有关留学的政策、法规较为宽松。1933年教育部公布的经过修正的《国外留学规程》第二章第五条关于公费留学规定:“各省市考送派赴国外研究专门学术者,应注重理、农、工、医等专科。研究科目之种类,公费名额、留学国别、年限及经费状况等,经由各省市依其地方情况之需要及所研究科目之性质,于每届招生前详为规定,呈部核准施行。”教育部把公费生派遣的相当于大一部分权力交由各省市掌管,而没有在全国实行对留学的“统制”或限制 对自费留学,更近于放任自流,只要是在国内大学毕业,具备证件,呈请教育部审查核准,发给留学证书,即可出国留学。
战事初起,由于经费紧缺,外汇匮乏,国家实已无法承担大批留学人员的巨大费用,国民政府订定限制留学暂行办法。“惟经特准得有外汇奖学金或补助费者,仍得出国,但以攻习军工理医等科日为限。所以一面节约外汇,一面提高留学生素质,俾学有所专,且配合国防需要也。”1938年4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改订留学制度,务使今后留学生之派遣,成为国家整个教育计划之一部分,而于私费留学亦加以相当统制,革除过去分歧放任之积弊。”1938年6月由教育部与财政部会商拟汀的《限制留学暂行办法》,对留学生的专业、资格、留学期限做了一些限制。
……
前言/序言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是一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首都——重庆的历史资料丛书,由《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政治》《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经济》《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文化》《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教育》《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科技(上、下)》《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外交(上、下)》《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交通》《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反轰炸(上、下)》和《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党派活动》共9卷12册专题历史资料组成。这套丛书是在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前身即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与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合作建立的“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于1996年编纂的“中华民国抗战陪都史料丛编”的基础上,经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重庆双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积极参与,由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会同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图书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用五年多的时间,重新进行了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增补、整合、编辑而成。
本丛书各卷史料以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至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抗战首都史的时限。我们认为:开展中国抗战首都史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国民政府史以及近代重庆地方史、城市史的研究,以丰富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内容。而这套史料丛书的编成是原“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和现今继续参与这套历史资料编纂任务的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以及校外专家学者的一项研究成果。这套史料丛书从“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成立到最后编纂完成正式出版,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算是我们为中国抗战首都历史(或中国抗战“陪都史”)、中国抗战大后方史这一新兴的史学研究领域提供全面、系统、翔实的史料基础工作尽了一份力。
1986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批准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申报的“中国抗战陪都史”研究课题,列为四川省“第七个五年计划”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这也是学校当时唯一获准的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为此成立了以重庆师范学院重庆地方史研究室主任郑洪泉为组长的“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为了顺利地开展这项研究工作,课题组与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由郑洪泉和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黄立人共同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双方通力合作,确定了研究方向,决定从搜集、整理史料着手,编纂一套中国战时首都史料,以便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战时首都历史的研究,编写中国抗战陪都史专著。为了编纂中国战时首都史料,课题组规划了11个方面的选题,立即组织人力在重庆图书馆、重庆市档案馆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处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由于所需搜集和整理的史料涉及时限长、范围广、工作量大,本课题组截至1990年“七五”计划结束时尚未能完成此项史料编纂任务,后经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同意,准予本课题延长至“八五”计划期间继续进行。经过10多年的努力,课题组终于在1996年12月底初步完成“中华民国抗战陪都史料丛编”的编纂任务。这套史料丛书包括《国府迁都·明定陪都·胜利还都》《战时动员》《军事机构与军事活动》《轰炸与反轰炸》《外交活动》《党派活动》《战时经济》《战时交通》《战时科技》《战时教育》《战时社会》共11卷。由于需要对各卷史料进行进一步编辑加工,同时也由于当时重庆师范学院科研经费拮据,所以这套史料丛书未能争取在本课题结题时正式出版。此后因课题组负责人郑洪泉退休,而另一负责人黄立人不幸病故,出版问题被搁置下来。直到2007年,重庆师范大学校领导重新提出“中华民国抗战陪都史料丛编”的出版问题,并将这套丛书列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以此为契机,经过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市档案馆原“中国抗战陪都史课题组”同志共同努力,重庆双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积极协调,选择这套丛书11卷史料形成《国府迁渝·明定陪都·胜利还都》《战时动员》《战时社会》《战时工业》与《战时金融》共5卷,于2008年1月内部出版,丛书名改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交通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交通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