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国,传承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离不开对科举制度的研究。
本卷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其中一卷,主要内容涉及“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庶吉士考选及其培养制度”、“对科举作弊的惩治”等明代科举考试的几大主要内容,附录明代历科录取进士统计表,详述有明一代科举制度的定制、发展、变化以及影响。
郭培贵,1957年生,山东省乐陵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兼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
绪论/1
一、 明代科举的时代背景/1
二、 明代科举发展的主要表现/4
三、 科举在明代选官来源体系中的地位/10
四、 明代科举文献概述/13
五、 明代科举制度研究概述/23
第一章 科考/38
第一节 科考确立之前的“有司保举申送”/38
一、 洪武三年“乡里举保”与“州县申报”/38
二、 洪武十七年“皆由有司保举” /39
第二节 科考的确立与发展/40
一、 科考的确立/40
二、 科考的发展/43
第三节 户籍地报考原则的确定/71
一、 明代的户籍类别/71
二、 考生在现户籍地报考原则的确定与强化/72
三、 考生在非现籍地的合法报考/89
第四节 考生的应考资格及其演变/91
一、 应考资格的初定/91
二、 考生类别的增加/97
三、 始终被禁入试者/133
第二章 乡试/135
第一节 乡试时间与地点/135
一、 乡试时间/136
二、 乡试地点/139
三、 各直省开考科数/144
第二节 帘内与帘外官的选任与职责/145
一、 帘内考官的选任与职责/145
二、 帘外执事官的选任与职责/177
第三节 考场席舍、考官锁院与考生考试规则/207
一、 考场席舍制度/208
二、 考官及执事官入场、锁院与戒誓制度/209
三、 考生考试纪律/216
四、 防止场外干扰/222
第四节 录取依据与程序/224
一、 录取并重三场、止凭文高下/224
二、 考官会同搜检重校落卷制度/227
三、 不许越房取士/229
四、 会同拆卷制度/229
五、 顺天解元只取北直人/230
六、 两京监生的录取名额/238
七、 揭晓与鹿鸣宴/241
第五节 磨勘与覆试制度/243
一、 乡试朱墨卷限期解部与磨勘制度/243
二、 落卷返还下第考生制度/245
三、 覆试制度/246
第六节 乡试录取额数/249
一、 由不拘额数到定额录取/249
二、 成化后解额的个别与普遍小幅增加/260
三、 明代各省直乡试录取额数变化的特点/263
四、 各地乡试考生规模与录取比例/264
第七节 纂修《乡试录》/269
一、 《乡试录》的最初称谓/269
二、 《乡试录》的格式与内容/271
三、 《乡试录》的刊印、上呈和颁发/281
四、 对《乡试录》违式的惩治/282
第八节 举人资格/284
一、 举人成为终身功名/284
二、 举人获得永久参加会试与入监和选官资格/286
第九节 乡试落第者的结局与出路/287
一、 生员/287
二、 充贡或援例入监/288
三、 岁贡充教/289
四、 连续应试/289
五、 乡试副榜/290
六、 其他/291
第三章 会试/293
第一节 会试时间、地点与应试者/293
一、 会试时间与地点/293
二、 会试应试者/294
第二节 帘内官与帘外官/304
一、 帘内考官的选任与职责/304
二、 帘外执事官的选任与职责/336
第三节 官员入场、锁院与考生考试规则/357
一、 考官、执事官的入场与锁院、戒誓制度/357
二、 考生应试规则/368
三、 防止场外干扰/373
第四节 录取规则与磨勘、覆试制度/374
一、 三场并重/374
二、 南、北、中卷的确立/379
三、 考官会同搜检重校落卷制度/386
四、 不得越房取中/387
五、 会同拆卷制度/387
六、 磨勘试卷制度/388
七、 覆试制度/388
第五节 中式名数与录取比例/388
一、 录取名数与比例/389
二、 会试录取比例总体下降的原因/394
三、 会试录取增额的根本和直接动因/395
第六节 纂修《会试录》/397
一、 《会试录》的格式/398
二、 《会试录》的刊印、上呈和颁布/404
第七节 下第举人的去向/404
一、 副榜举人充教/405
二、 举人考试就教/408
三、 举人径授行政官员/410
四、 举人入监肄业以俟后科或历事待选/411
五、 潜心问学/414
六、 专心应考、抱憾而终/416
第八节 对行劣举人的惩治/417
第四章 殿试/420
第一节 殿试的时间、地点与应试者/420
一、 殿试时间与地点/420
二、 应试者/422
第二节 读卷与执事官的选任与职责/423
一、 读卷官的选任与职责/423
二、 执事官的选任与职责/459
第三节 考试、阅卷、分甲规则及其发展/463
一、 皇帝御殿亲试/463
二、 阅卷与分甲规则/465
三、 读卷与钦定鼎甲三名/470
四、 殿试黜落/475
第四节 传胪、恩荣宴与进士题名/475
一、 传胪大典与张挂黄榜/475
二、 恩荣宴/477
三、 习仪、赐冠带钞锭与上表谢恩/482
四、 谒先师庙、行释菜礼、立石题名/483
第五节 纂修《进士登科录》/486
一、 《登科录》的结构与内容/486
二、 《登科录》的刊印、上呈和颁布/491
第六节 新进士观政与选官资格/492
一、 一甲进士选翰林官/492
二、 二三甲进士观政及其选官资格/493
第五章 庶吉士选拔、培养与散馆制度/507
第一节 庶吉士制度的萌芽及其选拔制度的确立与发展/507
一、 庶吉士制度的萌芽/507
二、 庶吉士选拔制度的确立/508
三、 庶吉士选拔制度的发展/508
四、 两类未经选拔产生的庶吉士/523
第二节 庶吉士的培养和考核制度/524
一、 庶吉士的培养/524
二、 庶吉士的考核/533
三、 庶吉士的待遇/535
第三节 庶吉士散馆授职及其影响/536
一、 庶吉士散馆及授官/536
二、 庶吉士选拔、铨选与政治的相互影响/558
附录/564
明代各省直乡试录取额数沿革表/564
明代历科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及其录取名数表/570
明代历科庶吉士人数、名单表/596
明代历科庶吉士教习官名单表/612
征引文献/620
后记/644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而大气,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独特也是最成功的制度创新之一,而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我迫切想知道,明代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的。例如,八股文的定型与完善,究竟是如何影响了明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和文学创作?它在多大程度上是推动了文化的统一,又在多大程度上是限制了思想的解放?书中能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也非常关注明代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理想,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通道?在明代,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书中能否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来生动地展现科举制度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此外,我也对明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例如,考试的僵化、舞弊的现象、以及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束缚,这些问题在明代是如何体现的?又有哪些人对科举制度进行过反思和批判?书中能否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尤其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明代科举制度的区域差异、民族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如果存在相关记载)的探讨,这将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科举制度在庞大的中国社会中的复杂性。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让我相信它一定能够满足我对明代科举制度的深层探究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就必须深入了解其人才选拔机制,而科举制度无疑是明代社会最核心的“选人”逻辑。我尤其好奇的是,明代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在继承前朝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开创出自己的独特模式的。比如,八股文的定型和盛行,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思维方式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塑造?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考试,是提升了官员的整体素质,还是扼杀了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来解答这些疑问。此外,明代士大夫阶层与科举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让我颇感兴趣。他们是如何通过科举进入权力中心,又如何在政治舞台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书中会不会对一些著名的明代官员,例如张居正,他们的科举经历和政治生涯之间的关联进行详细的分析?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制度的罗列,更能展现出制度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动态联系。另外,对于科举制度所带来的社会流动性,我也很想了解。它在多大程度上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又或者,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着新的特权和不公?书中对于这些复杂而微妙的社会现实,能否有深入的剖析?我对明代社会各阶层对科举的态度也很好奇,例如,普通百姓又是如何看待科举,它对他们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明代社会深层肌理的大门,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初次翻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便被其内容的严谨与细致所折服。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充满好奇,而科举制度无疑是理解明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明代科举制度的精妙之处,例如,其在官员选拔的公正性、效率性方面是如何权衡的?明代的考试制度,从地方到中央,层层选拔的流程是怎样的?每一环节的侧重点又在哪里?我对八股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明代科举中的地位尤为感兴趣。这种文体是如何成为士人必经的“独木桥”?它对士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又产生了怎样的塑造?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史料,来展现八股文对当时学术思想和社会舆论的影响?此外,我也非常关注科举制度对明代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它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实现了“天下寒士皆如意”的理想?对于一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他们通过科举是否能获得真正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书中能否通过一些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印证或反驳这些观点?我也对明代科举制度中的“潜规则”和腐败现象很感兴趣。尽管科举制度被视为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但任何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都可能存在阴暗面。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科举舞弊、人情关系等方面的史料,并分析其对制度本身造成的损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视角,去理解明代科举制度的运作、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精装版本,触感极佳,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一直认为,科举制度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的“钥匙”,而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其科举制度的发展尤为值得深入研究。我非常好奇的是,明代科举制度在继承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又有哪些重要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明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和控制官员?书中能否详细阐述?我尤其对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感兴趣。八股文的定型与盛行,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思想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促进了经典的传承,还是阻碍了思想的创新?书中是否能通过对历年考题的分析,来展现明代官员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此外,我也对明代科举制度的社会公平性问题非常关注。它在多大程度上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普通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书中能否通过一些个案研究,来展现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实际影响?我也想了解,在明代,科举制度除了作为官员选拔的途径,是否还扮演着其他社会功能?例如,它在维护社会稳定、统一思想文化等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也期待书中能对明代科举制度的考试舞弊、官员任用中的徇私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制度的复杂性。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预示着它将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科举制度作为其中的核心,更是我深入研究的对象。我希望《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视角。我特别关注的是,明代科举制度在继承和发展前代制度的过程中,是如何形成其独特模式的。例如,明朝在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和控制官员?书中能否提供详实的史料来支撑?我尤其对明代八股文的形成、发展及其在考试中的地位非常感兴趣。这种文体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明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和学术取向?它是否如一些学者所言,是“文章的牢笼”,还是“思想的磨刀石”?书中能否通过对历年考题和优秀范文的分析,来揭示八股文的特点和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此外,我也非常关注科举制度在明代社会中的作用。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竞争”的理想,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通道?书中能否通过一些典型的寒门士子的人生轨迹,来展现科举制度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我也期待书中能对明代科举制度中的舞弊现象、士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科举对官员素质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勾勒出明代科举制度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图景。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它将为我提供一次深刻的学术体验。
评分初拿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官僚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科举制度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详尽、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明代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是如何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例如,明朝在巩固皇权和统一思想方面,是如何利用科举制度的?书中能否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和证据?我非常感兴趣的是,明代八股文的形成、发展及其在考试中的地位。这种高度程式化的文体,究竟是如何塑造了明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学术取向?它在多大程度上是促进了对经典的传承,又在多大程度上是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书中能否通过对历年考题和优秀范文的分析,来揭示八股文的特点和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此外,我也非常关注科举制度在明代社会中的作用。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通道?书中能否通过一些典型的寒门士子的人生轨迹,来展现科举制度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我也期待书中能对明代科举制度中的舞弊现象、士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科举对官员素质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勾勒出明代科举制度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图景。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预示着它将为我提供一次深刻的学术体验,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评分手捧这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感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就必须深入考察其人才的选拔机制,而科举制度正是这一机制的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明代科举制度的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我特别关注的是,明代科举制度在承袭唐宋元的基础上,有哪些突破性的创新?例如,明朝是如何通过科举来巩固皇权,并塑造国家意识形态的?书中能否提供相关的历史证据?我对明代八股文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极为感兴趣。这种高度格式化的文体,是提升了文章的规范性,还是扼杀了思想的创造性?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八股文的结构、内容和评分标准,并探讨它对士人思维方式的塑造?此外,我也非常好奇科举制度在明代社会中的功能。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理想,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通道?书中能否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现科举制度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我也希望书中能对明代科举制度中的弊端,如考试舞弊、士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束缚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制度的复杂性。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预示着它将为我提供一次深刻的学术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编排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人才选拔机制有着浓厚的兴趣,科举制度作为其中最为核心和影响深远的部分,更是让我着迷。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细致入微的史料梳理和条理清晰的章节划分,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明代作为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它的制度设计、考试内容、录取标准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究竟有哪些独特性和承续性。作者在序言中提及了其多年潜心研究的心血,这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呈现科举制度的表层运作,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深刻联系。例如,明朝初期,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是否仅仅是为了巩固皇权,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社会考量?到了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活跃,科举制度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怎样的反作用力?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关键人物,如王阳明等,在科举制度下的经历和思想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制度的框架内实现自我价值,又或者是在制度的束缚下寻求突破的。当然,作为一本通史性的著作,我也希望它能全面地勾勒出明代科举制度的整体面貌,从乡试、会试到殿试的层层选拔,再到贡举、恩科等特殊形式,都能够有详尽的介绍。而对于一些考生在科举过程中的真实经历和心态,如果书中能够有所涉及,那就更能让历史鲜活起来。这本书的篇幅似乎很可观,我想里面一定蕴含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让我对明代科举制度有一个系统、深入、全面的认识。
评分拿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学术价值。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者,我对明代科举制度的深入考察一直非常渴望。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关注的是,明代科举制度在继承唐宋元三朝的基础上,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例如,明初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如严惩舞弊、改革考试内容等,其具体措施和产生的长远影响是什么?书中能否详细阐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明代科举的各个环节,从乡试、会试到殿试,进行精细化的梳理,并对各个环节的考察重点、试题类型、评分标准等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八股文在明代科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士人思想和学术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是提升了文章的规范性,还是限制了思维的自由度?此外,明代科举制度与当时的思想文化思潮,如宋明理学,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是否存在着通过科举来推广某种思想的倾向?书中能否对此进行深入的解读?我也对明代科举制度中的公平性问题很感兴趣。虽然科举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着 patronage、贿赂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制度本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为我深入理解明代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历史影响以及其在整个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地位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散发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颇感兴趣,而科举制度无疑是其中最核心和最具影响力的制度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深入解读明代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首先,我想了解明代科举制度在继承和发展前代制度上的具体体现。例如,明初朱元璋在改革科举制度时,引入了哪些新的原则和措施,又对后来的科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能否提供详细的史料支撑?其次,我对明代科举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八股文的产生、发展和盛行,非常感兴趣。八股文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明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和学术取向?它是否如一些批评者所言,是“文章的束缚”?书中能否通过对历年优秀范文的分析,来揭示八股文的特点和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此外,我也非常关注科举制度的社会公平性问题。它在明代社会中,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竞争”的理想?对于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科举是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书中能否通过一些典型的寒门士子的人生轨迹,来展现科举制度的实际作用?我也期待书中能对明代科举制度中的舞弊现象、士人间的竞争关系以及科举对官员素质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勾勒出明代科举制度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图景。这本书的内容必然是丰富而深刻的,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透彻的认识。
评分好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好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