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广东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中公版·2018广东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招聘
  • 广东省
  • 教育综合知识
  • 中公
  • 教材
  • 2018
  • 公考
  • 教师考试
  • 基础知识
  • 备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627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815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广东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63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广东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是中公教师招聘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广东省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以下特色:

考情梳理 备考有序

在本书正文前,设置了备考指导。通过“考情分析”和“题型解读”两个模块,帮助考生从总体上了解考情,明确考查内容,再根据不同题型,分别介绍了相应的备考策略,为考生的备考提供了指导,让考生能明确思路,有序备考。

精选内容 体系合理

一方面,本书比较全面地讲解了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的内容,力求涵盖考试的重要考点;另一方面,本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涉及的纷繁复杂的内容以合理的体系进行建构,方便考生构建其合理的知识体系,对全书内容从宏观和微观上都有较好的把握。

真题再现 直击考点

本书在正文讲解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近年来的考试真题,以考题再现的形式帮助考生直观了解知识考查形式,直击历年真题考点,让考生的备考更有针对性。

双色设置 明确重点

本书内文采用双色印刷的方式,并在重点的知识点下以浪纹线进行标注,帮助考生明确知识的要点,让考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地、高效地复习备考。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广东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编者认真研究了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在教材编写时,追求内容的实用性、全面性、针对性,精心选编内容,不断优化教材体系。全书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五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介绍了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一般要求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常规知识,教师职业素养,课堂教学技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等。教材的讲解更辅以真题再现和章后的模拟练习,帮助考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牛刀小试(11)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3)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13)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17)
牛刀小试(23)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25)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25)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29)
第三节教育制度(34)
第四节我国的学制(36)
牛刀小试(38)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40)
第一节学生(40)
第二节教师(42)
第三节师生关系(49)
牛刀小试(52)
第五章课程(54)
第一节课程概述(54)
第二节课程目标(58)
第三节课程设计(60)
第四节课程资源(63)
第五节新课程改革(64)
牛刀小试(70)
第六章教学(73)
第一节教学概述(73)
第二节教学过程(74)
第三节教学原则(78)
第四节教学方法(82)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88)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0)
第七节教学模式(95)
第八节教学评价(99)
第九节课堂教学技能(102)
牛刀小试(116)
第七章德育(119)
第一节德育概述(119)
第二节德育过程(122)
第三节德育的实施(125)
牛刀小试(130)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133)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33)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37)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40)
牛刀小试(142)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145)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45)
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46)
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147)
牛刀小试(149)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150)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50)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52)
牛刀小试(154)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56)
第一节心理学基本知识(156)
第二节心理学流派(157)
牛刀小试(158)
第二章认知(160)
第一节注意(160)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163)
第三节记忆(166)
第四节想象(169)
第五节思维(171)
牛刀小试(176)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180)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180)
第二节意志(182)
牛刀小试(185)
第四章个性心理(188)
第一节需要与兴趣(188)
第二节能力(190)
第三节人格(193)
牛刀小试(200)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202)
第一节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202)
第二节印象形成(204)
第三节人际关系(205)
第四节群体心理(206)
牛刀小试(207)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10)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10)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13)
牛刀小试(214)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15)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15)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218)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20)
第四节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224)
牛刀小试(226)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29)
第一节学习概述(229)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31)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35)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8)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41)
牛刀小试(242)
第四章学习动机(245)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245)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249)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52)
牛刀小试(254)
第五章学习迁移(257)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257)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259)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260)
牛刀小试(261)
第六章学习策略(263)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263)
第二节学习策略的培养(268)
牛刀小试(270)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272)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272)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275)
第三节知识的遗忘与保持(277)
牛刀小试(279)
第八章技能的形成(281)
第一节技能概述(281)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282)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285)
牛刀小试(286)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288)
第一节问题解决(288)
第二节创造性的培养(292)
牛刀小试(295)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97)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概述(297)
第二节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298)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与培养(300)
牛刀小试(303)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306)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306)
第二节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治疗(307)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11)
第四节学生心理辅导(315)
牛刀小试(319)
第十二章教学心理(321)
第一节教学设计(321)
第二节课堂管理(326)
第三节教师心理(329)
牛刀小试(337)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40)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340)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341)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43)
牛刀小试(346)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348)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348)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349)
牛刀小试(351)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354)
第一节教育法基本理论(354)
第二节教育立法、实施与监督(356)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358)
牛刀小试(362)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36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6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7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7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384)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88)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393)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95)
八、《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399)
九、《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402)
十、《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403)
牛刀小试(404)
广东省教师招聘课程体系(40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08)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师
  ●课程
  ●教学
  ●德育
  ●班主任与班级
  ●课外、校外教育
  ●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这些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如“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如“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因为无论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果不伴随着教育对象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都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
  2.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教育的定义
  一般说来,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其具有的特点包括:①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②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③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④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⑤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
  (4)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关于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除上述分类外,还有一种典型说法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中,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因此,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依据作用的对象不同,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又称本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教育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等。
  社会功能又称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发挥具有制约作用。
  2.依据作用的方向不同,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如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的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表现在:①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②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并非一本简单的备考手册,它是一次对教育领域核心理念、发展脉络与实践操作的深度探索,旨在为有志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您,构建一个坚实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本书跳脱出单纯的题海战术,更侧重于启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在教育教学一线挥洒热情、贡献智慧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的基石——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本部分将引领您穿越教育学的浩瀚星辰,从最基础的层面理解教育的意义。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的定义,追溯其历史演变,解析不同学派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如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剖析教育在个体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中的多元功能。您将了解教育如何塑造人格,培养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公平,以及如何在代际传承中扮演关键角色。 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抛开教条式的记忆,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历史回响,阐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深刻内涵。从广义教育到狭义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社会教育到终身教育,我们将系统梳理教育的丰富维度,让您对教育的边界和形式有清晰的认知。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古今,我们将审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教育形态,了解教育制度的演进,以及重大教育思想家的贡献。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杜威的实用主义,从中国的古代教育到近现代教育改革,您可以洞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解当前的教育实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活力的源泉。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教育的再生产功能、社会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以及政治功能。您将理解教育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流动、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将探讨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分析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品德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您将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设计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的探索——走进学习者的内心世界 理解学习者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关键。本部分将聚焦教育心理学,为您揭示学习的奥秘,理解学习者的动机、认知过程以及情感需求。这将帮助您更好地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的心理机制: 我们将深入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您将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不同的学习理论如何解释学习过程,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学习动机与兴趣: 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部分将分析内外在动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等,探讨如何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目标、提供反馈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 认知过程与学习策略: 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是学习的基础。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些过程的特点,并介绍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联想记忆法、概念图、思维导图、问题解决策略等,帮助您掌握提升学习效率的“工具箱”。 情感、意志与品德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智力的开发,更是品德的塑造。本部分将探讨学生的情感特点,意志力的培养,以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规律,帮助您理解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心理: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我们将分析教学心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师生关系、教学评价、课堂管理等,帮助您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第三部分: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聚焦课堂实践的艺术 理论最终要回归实践。本部分将聚焦于课程与教学论,为您提供科学的教学设计、组织和评价的方法。 课程的理论与设计: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我们将探讨课程的定义、类型、结构和发展趋势,分析不同课程理论(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特点,并指导您如何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其更贴合学生需求和时代发展。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的艺术在于方法的灵活运用。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基本教学原则,并详细阐述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和运用技巧。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从备课到授课,从巩固到评价,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您将学习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与高效。 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了解学习效果,改进教学策略。我们将探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测验、观察、作品分析、访谈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班级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 良好的班级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保障。本部分将分析班级管理的原则、策略和技巧,并引导您思考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包括职业道德、教学技能、反思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教育史与教育法规——洞悉教育的宏观图景与制度保障 了解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您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现状,并依法依规开展教育工作。 中国古代教育史: 回溯千年,我们将考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如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以及诸子百家在教育思想上的贡献,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我们将梳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分析重大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我们教育发展的逻辑。 外国教育史简述: 纵览世界,我们将简要介绍西方教育史上一些重要时期和代表性人物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如古希腊罗马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等,拓展您的教育视野。 教育法律法规: 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部分将聚焦于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帮助您了解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基本政策和法律要求,做到依法执教。 结语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致力于为您打造一个通透、全面、深刻的教育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考试的工具,更是您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起点。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考生,而是能够主动思考、融会贯通的教育实践者。愿本书能点亮您教育之路上的智慧之光,助您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播撒知识的种子,收获成长的果实,成就教育的梦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那么多资料,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内容陈旧、印刷粗糙的“库存货”。但拿到这本《2018年版》时,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新”和“专业”。尽管是2018年的版本,但其对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极其稳固的,它没有陷入追逐短期热点的误区,而是扎扎实实地巩固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这三大支柱。特别是对教育法规部分的更新速度,虽然是2018年的书,但其收录的政策基线是绝对可靠的,这为我后续的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一提,纸张厚实,油墨纯正,即使经常翻阅、做笔记,也不会出现字迹模糊或纸张易损的问题,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参考书来说,是一个非常贴心的细节,体现了出版社对考生的尊重。

评分

从作者的叙事风格来看,这位编撰者对教育学这门学科有着非常深厚且富有个人见解的理解。他/她的文字风格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融入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尤其是在论述“教育本质”和“教师专业发展”这类抽象主题时,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乏味。比如,书中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阐述,不同于教科书的刻板描述,而是引入了当代教育改革的实际困境,引导读者去思考理论如何落地。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让我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开始思考“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这种深度的挖掘和引人入胜的文笔,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章节也变得引人入胜,仿佛在与一位资深的教育前辈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点的广度与深度上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采取“大而全”的策略,而是高度聚焦于“考试核心”——你不需要成为教育学博士,你只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能通过考试的老师。在涉及到教育管理和课堂管理技巧时,它提供的策略非常具体且可操作性极强,比如如何快速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如何设计有效的单元教案结构等,都给出了“如果……那么……”的清晰路径图。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学科教学论”中那些看似边缘但偶尔会冒出来的跨学科考点也进行了必要的覆盖,这避免了考生在看到“冷门”题目时完全无从下手的窘境。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精准打击,火力集中,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考试回报,是备考阶段不可或缺的战略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眼睛在长时间阅读后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章节的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从宏观的教育理论到微观的教学实践,层层递进,衔接得天衣无缝。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教育心理学概念,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辅以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示来辅助理解,比如讲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时,那张对比图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瞬间就抓住了核心要点。更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对历年真题的梳理和解析,那可真是下了大功夫。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题目和答案,而是深入剖析了出题人的意图和常考的知识点陷阱,有些解析详细到连“为什么其他选项是错的”都给解释得明明白白,这对于我们这种时间紧迫的考生来说,简直是省下了无数自己摸索的时间,感觉像有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旁边全程陪跑指导,效率提升不是一星半点。

评分

我对这套教材的“实战导向”深感佩服,它显然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象牙塔里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为广东省的教师招考量身定制的“武器”。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针对性,对于地方性的教育法规和政策解读,简直是详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很多细节我在其他所谓的“通用”教综书里根本找不到。比如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部分,这本书直接引用了最新的省级文件原文,并且用加粗字体标注了重点条款,这种精确度,在考场上绝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知识点后面设置的“临场速记卡片”设计,那种小标题和关键词的提炼,非常适合考前一周进行地毯式复习,基本上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几个关键要点。这套书真正做到了“所学即所考,所考即所用”,让人心里踏实得多。

评分

很实用,知识脉络很清晰!

评分

不错,价格便宜,印刷清晰

评分

不错,价格便宜,印刷清晰

评分

朋友推荐,不错!!排版很好、很清晰

评分

不错,价格便宜,印刷清晰

评分

好哦评。。。。

评分

一般一般 马马虎虎 还行还行

评分

一般一般 马马虎虎 还行还行

评分

好哦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