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丛考(增订本)

史学丛考(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德赓 著
图书标签:
  • 史学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学术
  • 增订本
  • 史料
  • 考证
  • 传统文化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2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411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柴德赓先生在1931至1956年三十年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将近三十篇史学论著。作者多年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为陈垣先生所深许,长于考据,对中国历史多所钻研,本文集中所涉研究范围从五代史、宋史、清史一直到辛亥革命史,对所研究问题多所发明。此外,文集中还包括一些地方史志的研究以及作者对自己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及其著作的的评介文章。


作者简介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时历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柴先生的一生,有将近四十年从事于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是陈垣史学的主要传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先生的著述和讲义得以不断出版,有《史籍举要》、《资治通鉴介绍》《清代学术史讲义》等。


目录

目 录

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上 // 001

宋宦官参预军事考 // 056

《鲒埼亭集》谢三宾考 // 101

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 177

《资治通鉴》及其有关的几部书 // 185

《四库提要》之正统观念 // 208

记贵阳本《书目答问》兼论《答问补正》 // 228

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 // 242

重印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版本问题 // 247

陆秀夫是否放翁曾孙 // 255

关于《杜臆》的作者王嗣奭 // 259

万斯同之生卒年 // 266 

全谢山与胡稚威 // 269

王西庄与钱竹汀 // 279

王鸣盛和他的《十七史商榷》 // 306

章实斋与汪容甫 // 313

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 // 327

跋顾亭林《致归元恭札》墨迹 // 341

跋《邵念鲁年谱》 // 346

严绳孙手札 // 348

记《永禁机匠叫歇碑》发现经过 // 352

《辛亥革命》叙言 // 356

蔡东藩及其《中国历代演义》 // 361

重印《孽海花》序言 // 377

天堂苏杭说的由来 // 390

从白居易诗文中论证唐代苏州的繁荣 // 393

明末苏州灵岩山爱国和尚弘储 // 420

中国历史研究法 // 470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问题 // 488《通鉴胡注表微》浅论 // 496

陈垣先生的学识 // 507

我的老师—陈垣先生 // 534

增订版后记 // 544


精彩书摘

王西庄与钱竹汀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三部史学名著,一是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一是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一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三书的作者都是江苏人。就学问论,王、钱是一个路子,赵又是一个路子。本文只就王、钱二人的史学作比较研究和评论。

一 论王、钱的关系

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改号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七十六。事迹见钱大昕撰《西沚先生墓志铭》,黄文相撰《王西庄年谱》。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亦嘉定人。生于雍正六年(1728),卒于嘉庆九年(1804),年七十七。事迹见王昶撰《竹汀墓志铭》,及竹汀自撰年谱。王、钱两人年齿相近,既是同乡,又是亲戚。竹汀的夫人王顺瑛是西庄的胞妹。王、钱两人订交始于乾隆七年,当时王年二十一,钱年十五。竹汀撰《习庵先生诗序》云:予生晚,不及见诸先辈。西庄长予六岁,而学成最早,予得闻其绪论,稍知古学之门径。习庵少于予三岁,而辨悟通达,胜予数倍。两君者,天下之善士也。

后来二人同肄业苏州紫阳书院。当时所共同往来的同辈是青浦王昶、长洲褚廷璋、褚寅亮、曹仁虎。书院院长为王峻,字次山,号艮斋,常熟人,曾为御史,著《汉书正误》,王、钱两人后来治史方法和他有关。老师一辈是沈德潜,在师友之间的是惠栋、沈彤,这两个

人年辈长于王、钱,都引为忘年交。

西庄于乾隆十二年江南乡试中了举人。竹汀乾隆十六年因乾隆帝南巡献赋行在,召试,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先入都就职。竹汀当时还年轻,为什么要这样汲汲于功名?这中间有个原因。王、钱两家虽然都住在嘉定乡间,王家境较好,钱家较贫,竹汀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以秀才在乡下坐馆。钱王联姻,主要由于竹汀十五岁中秀才,被王西庄的父亲赏识,到王家去入赘的。这种赘婿生涯,在那个时代是被人看不起的,事详《潜研堂集》五十《亡妻王恭人行述》。竹汀想以功名自奋,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西庄和竹汀同在北京会试中式,同中进士,西庄以第二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竹汀以二甲四十名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是时王年三十三,钱年二十七。很难得的,他们两个人的殿试卷都经人保留到现在。

西庄成进士后,一帆风顺,至乾隆廿四年,不过六年,官职已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他曾出为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买妾,被御史罗典揭发,左迁光禄寺卿。乾隆二十八年休官,年四十二。

竹汀自乾隆二十四年,以翰林院编修放山东乡试主考起,连放湖南、浙江、河南主考副主考等差,官升至少詹事,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休官,年四十八。二人同官京师共十年。


前言/序言

  这本《(史学丛考》是柴德赓先生1931至1965年三十年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史学论著选编。
  柴德赓先生,字青峰,1908年出生在浙江诸暨县柴家村。幼年在萧山临浦镇读高小、初中,后转学杭州,在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高中毕业。1929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来到北方。在师大就读期间,经济困难,于1931年经陈援庵(垣)老师介绍,到辅仁附中兼教国文课。这是他一生教学的开始。由于讲课效果好,得到该校的继续聘请。1933年大学毕业,1936年暑假后人辅仁大学历史系任教。
  抗战期间,于1944年初,他离开沦陷的北平,携全家去大后方。先至安徽界首,后到洛阳,转卢氏,又徒步十二天抵洛南商县,过秦岭,经蓝田,进西安。全家六口在西安正无计谋生时,忽然意外地接到从重庆辗转寄来的一封信,是友人台静农、魏建功、李霁野三位先生听说他已到西安,联名写信相约,请他去四川教书。他于是转路重庆,搭船赴白沙,任教于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历史系,并兼任该院图书馆馆长。抗战胜利后,又由川北道经陕西,至杭州。1946年9月绕道回北平,仍到辅大历史系担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1955年,北京师大支援兄弟院校,他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分配,调为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并担任历史系主任。
  1963年应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翦伯赞同志约请,借调到北大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课,并多次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课。一年后返苏州。
  1965年,为了协助陈援庵老师点校二十四史中的新、旧《五代史》,由教育部借调,再度来京。次年夏,任务尚未完成,回江苏师院参加运动。自北京抵苏州,甫下火车,即被揪回学校,进行斗争。以后几年,连遭诬陷,屡受迫害,致使他精神和身体受到极大摧残。1970年1月23日,他在苏州郊区农场劳动时,心脏病发,救治不及,在农场转送医院途中,含冤逝世。去年5月23日江苏师院为他平反,沉冤得到昭雪。
  综观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研究。少年时,即喜读古籍;进入初中,受老师蔡东藩先生影响,准备学习历史。在北平师大读书时,陈援庵老师这时正在师大任历史系主任。陈老第一次上课,就给新入学的学生提出有关史学的一些问题。由于他在课堂上答对如流,引起陈老的注意。以后几年的大学学习,他在习作、测验、考试时,常因成绩优异,得到陈老的称许。
  他在考入师大以前,就已对陈老的道德学问十分钦佩,入学后能得亲聆教诲,因此他格外悉心地领会陈老的治学精神,抓紧时间,虚心向陈老求教。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他就撰写了《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论文,考证出明末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签名中的几十人事迹,文中充分利用地方志及其他典籍资料,考据详实,被选登在师大《史学丛刊》第1卷第1期上。先登了上篇,准备在下期继续刊登。但因学校经费不足,第2期无力出版,遂使此文有头无尾。1962年陈老在《红旗》19期上撰写的《衷心喜悦话史学》一文中提到的那篇“未完待续”的文章,即指此事。
《史学丛考(增订本)》 一、 内容概述: 《史学丛考(增订本)》并非一本简单的史学著作,而是一部集结了作者多年来在史学研究领域探索、辨析、评论的珍贵文稿。本书并非以宏大的叙事或单一的史学观点为线索,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丛考”,深入触及史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方法论争议以及具体史料的辨析。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对诸多历史学界长期存在或新兴的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讨论,旨在呈现其对史学本质、方法、以及如何解读历史的独特见解。 本书的“增订本”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者对部分篇章进行了补充、修正或拓展,反映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思想的深化和对新材料、新观点的吸收。因此,本书具有双重价值:既能展现作者学术思想的成熟脉络,也能看到其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展。 二、 核心议题与研究方向: 《史学丛考(增订本)》的视野广泛,触及了史学研究的多个层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辨析: 作者对史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可能包括对实证主义、解释学、叙事学等不同史学流派的审视,探讨如何构建可靠的历史知识,以及不同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得失。作者并非机械地套用理论,而是结合具体史料,辨析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石。《史学丛考(增订本)》必然包含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细致考辨。这可能涉及对传世文献的真伪辨析、对出土文献的解读、对口述史料的评价等。作者会从文献的来源、流传、内容等方面入手,层层剥茧,力求还原史料的真实面貌,并探讨如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具体历史问题的深入探讨: 除了宏观的理论与方法,本书还可能通过一系列专题性的“丛考”,对某些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文化现象等进行深入剖析。这些“丛考”并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基于严谨的史料分析,提出新的观点,或对既有定论提出质疑和修正。作者可能侧重于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地理区域,或是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但其方法论和理论思考是贯穿其中的。 史学史的梳理与评价: 作者也可能对中国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著作、重要思潮进行梳理和评价,从中汲取智慧,并反思当代史学研究的走向。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史学发展的脉络,并认识到作者学术思想的渊源。 三、 研究特色与价值: 《史学丛考(增订本)》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其鲜明的研究特色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严谨的考据功夫: 书名中的“考”字,便是作者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本书必然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不轻信、不妄断,通过精密的考证,力求达到“信而有征”的研究境界。 独立的学术见解: 作者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敢于独立思考,对学界既有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挑战,并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见解。这种批判性思维是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丛考”的形式使得作者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切入历史问题,展现出其思想的深度和研究的广度。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接触到丰富多样的历史议题和深入的学术探讨。 方法论的启示: 本书不仅仅呈现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的治学过程和思维方式。对于有志于史学研究的读者而言,本书在方法论层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增订本”的出版,说明作者的学术研究仍在不断推进。本书不仅是对作者学术成果的总结,更是其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记录。 四、 潜在的读者群体: 《史学丛考(增订本)》是一部面向专业史学研究者和对历史有深入了解和兴趣的读者群体的著作。具体而言,潜在读者包括: 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本书可以作为他们学习史学理论、了解史学研究前沿、掌握史料辨析方法的重要参考。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史学工作者: 本书可以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资料以及对某些历史问题的不同视角。 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 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历史背后逻辑、探究历史真相的读者,本书也将是一次极具挑战和收获的阅读体验。 相关学科的研究者: 例如考古学、文献学、文学史、思想史等领域的学者,也可能从本书中获得与自身研究相关的启发。 总之,《史学丛考(增订本)》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史学著作,它以其独特的“丛考”形式,深入剖析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的学术精神,对于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初拿到《史学丛考(增订本)》,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其内里蕴含的深邃思考。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考证出史料的真伪,更进一步,他会深入剖析这些史料的形成过程、叙述者意图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局限。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认识到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他会引导我们思考,为何同一事件在不同史家笔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这种差异是由何而来?是证据的不足,还是价值观的不同?通过这些引导,我不再轻易接受任何一个历史结论,而是学会了审慎地辨析,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书中的一些篇章,更是对史学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往学术殿堂的大门。我开始理解,历史研究不仅仅是搜集和整理事实,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批判性的思维去解读这些事实。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领我在历史的海洋中航行,教会我如何辨别风向,如何掌舵。

评分

(评价九) 当我翻阅《史学丛考(增订本)》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史料构成的奇妙世界。作者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利用散落的砖瓦,精心搭建出宏伟的历史殿堂。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古代文献的“解剖”式分析,他会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考证其词语的含义,句式的结构,甚至笔法的细微差异,并由此推断出文献的成书年代、作者身份、以及其潜在的立场。这种对史料的“解构”和“重塑”,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复杂性。它不再是简单的阅读和记忆,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技巧的分析过程。书中对一些被误读或被忽略的史料的重新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仿佛打开了新的历史视野。我曾经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在读了相关的篇章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读懂”史料,如何从看似枯燥的文字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评分

(评价二) 《史学丛考(增订本)》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无用之大用”的学术魅力。在当下快节奏、重实用的时代,如此“沉浸式”地钻研史料,看似与现实生活有些距离,但正是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才让历史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人物或事件的关注,他如同一个寻宝者,在浩如烟涝的史籍中发掘出闪光的珍珠,让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身影重新焕发生机。比如,他可能通过分析一份残缺的账簿,还原出一个商人的经营策略;或者通过解读一封私家书信,揭示一段宫廷秘闻的幕后推手。这些看似“小”的切入点,却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宏大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读这样的著作,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亲历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件,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这种体验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节点和复杂的联系构成的立体网络,而《史学丛考》就像一张精密的网,将这些节点一一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其间的精妙。

评分

(评价七) 当我一口气读完《史学丛考(增订本)》的某个章节时,我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满足感。作者擅长于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历史细节入手,最终揭示出隐藏在其背后的重大历史意义。他就像一个精明的侦探,通过对细微线索的敏锐捕捉,推理出整个案件的真相。例如,他可能会通过对某时期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种类进行分析,来推断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政策;或者通过对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来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文化风尚。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历史研究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并非总是藏于宏大的史册之中,有时,它就隐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细节里。《史学丛考》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发现和解读这些“沉默的史料”,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读这样的书,让我感觉自己也像一个历史的探索者,在一点点地拼凑出历史的全貌。

评分

(评价四) 《史学丛考(增订本)》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与古人进行的时空对话。作者通过对古籍的细致解读,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个尘封的时光胶囊,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时的细腻笔触,他不会生硬地搬出枯燥的史实,而是通过对服饰、器物、礼仪、甚至日常对话的还原,让历史鲜活起来。例如,在描写古代某个节日庆典时,他会详细考证当时人们穿戴的服饰的样式和颜色,摆设的祭品种类,以及吟唱的歌谣内容,这些细节的叠加,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立体的画面,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读这样的书,我不再感到历史是遥远的、冰冷的,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史学丛考》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人”的一面,也让我们从中找到了与古人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

(评价八) 《史学丛考(增订本)》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历史的深沉热爱。作者在处理每一个史料时,都充满了敬畏和审慎,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力求还原最真实的面貌。我特别欣赏他在探讨某一历史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厌其烦”的精神。他会穷尽各种可能的史料,进行多角度的考证,力求将每一个疑点都辨析清楚。比如,当他讨论某个古代地名的归属时,他会详细考证不同文献中的记载,比对不同地图的绘制,甚至会结合考古发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让我对历史研究的专业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读这样的书,让我感到一种纯粹的学术力量,它不追求哗众取宠,也不迎合市场,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用扎实的学识,为我们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让我对“史学”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科学精神和求真态度的体现。

评分

(评价六) 《史学丛考(增订本)》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启迪。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将看似零散的史料,精心打磨,镶嵌成精美的学术宝石。我尤其喜欢他在梳理某个历史学说或思想流派的源流时,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他不会简单地将某个思想归结于某个人,而是会追溯其复杂的思想谱系,考察其受到哪些前人的影响,又如何演变为新的形态。这种深入的学术考察,让我得以清晰地看到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发展的。书中的一些章节,更是对中国古代某些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或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得以窥见其运作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演变的规律。读完这些篇章,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基因。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事”,更能理解历史的“理”。

评分

(评价五) 当我沉浸在《史学丛考(增订本)》的文字海洋中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学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史料的“答案”,更在于它展现了如何去“提问”和“探寻”的过程。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事件时,会展现出一种非凡的耐心和细致,他会一一梳理不同学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逐一辨析,指出其中的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最终形成自己审慎的判断。这种治学态度,让我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曾以为历史研究是单向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是一个充满质疑、辩论和修正的动态过程。书中对一些史学史上的经典争论的梳理和再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挑战前人,才能推动历史研究的进步。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不再是铁板钉钉的定论,而是不断被重新审视和书写的生命体。

评分

(评价十) 《史学丛考(增订本)》给我的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碰撞。作者不仅在梳理史料,更是在与历史上的智者对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他在分析古代思想家观点时,那种“同情地理解”又“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他会首先努力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思想家所处的环境和思考的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其思想的局限性和现代意义进行评判。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包容性和发展性。书中对一些中国古代哲学、伦理、以及艺术史上的重要议题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他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某些思想在历史上能够长久流传,又为什么有些思想最终被时代所淘汰。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索,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思想之光”,并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

评分

(评价一) 翻开《史学丛考(增订本)》,仿佛踏入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历史迷宫,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拨开重重迷雾,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这套书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猎奇取胜的通俗读物,而是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对史料进行精细的考辨和梳理,其背后凝聚的学术力量不容小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锱铢必较”的态度,任何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都能被他牵引出一段宏大的历史叙事。例如,他在探讨某个古代事件时,会细致地比对不同史籍的记载,指出其间的细微差异,并深入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文献的传抄错误,还是叙述者个人的立场偏颇,亦或是时代背景的变迁所致。这种考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历史侦探剧,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真实面貌是如何在无数次的解读和修正中逐渐显现的。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将这些微观的考证融入到宏观的历史图景中,让读者在理解细节的同时,也能把握整体的历史脉络。读罢,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审视、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

评分

很棒的书,质量很好,很有启发!

评分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字显得特别大

评分

柴德赓先生史学著作

评分

很棒的书,质量很好,很有启发!

评分

很棒的书,质量很好,很有启发!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

评分

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很不错。值得阅读。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

评分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字显得特别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