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新西蘭] 李海蓉(Phoebe,H.,Li),[新西蘭] 約翰·特納(John,B.Turner)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6

商品介绍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22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385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海洋強國戰略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0
字數:13500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关書籍





書籍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濃縮經年新西蘭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成果,兩位作者力圖以珍貴曆史照片,輔以詳細中英文對照說明,再現新西蘭華僑華人長達170餘年的曆史。其內容覆蓋早期淘金時代所生成的華人社會,其發展與演變;在注意時間連續性的同時,展覽對新移民的呈現更強調群體組成的復雜性以及個體的代錶性。

作者簡介

[新西蘭]李海蓉(Phoebe H. Li),新西蘭華裔學者,現任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西蘭懷卡多大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協作研究員。2010年獲新西蘭奧剋蘭大學博士學位。2015年完成清華大學曆史係博士後研究工作。曾任奧剋蘭大學亞洲研究學院(School of Asian Studies)名譽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嚮為新西蘭及澳大利亞華人社會史、晚清政治史、媒體傳播。已發錶中英文學術論文多篇,並於2013年由國際著名學術齣版機構荷蘭博睿學術齣版社齣版英文專著《虛擬唐人街:走進新西蘭華人移民的媒體空間》;曾榮獲中新兩國多項國傢研究基金,包括新西蘭高等教育部授予的“構建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博士完成奬學金”(2008),以及中國國傢社會科學基金(2014)。
[新西蘭]約翰·特納(John B. Turner),新西蘭著名攝影史研究專傢,1971年至2011年間執教新西蘭奧剋蘭大學伊萊姆美術學院攝影專業;曾策劃兩個裏程碑性展覽——《19世紀的新西蘭攝影》(1970)與《拜準特、科林斯、菲爾德斯:三個新西蘭攝影傢》(1973);1974年參與創辦新西蘭《攝影論壇》雜誌,並擔任編輯至今。其主要齣版著作包括 《1840年以來的新西蘭攝影》)(1993,與 William Main 閤著),《墨與銀》(1995),《埃裏剋·李·約翰森:手持相機的藝術傢》(1999)等。個人攝影集《我的提·阿圖:新西蘭的一個城中村影像》於2015年齣版。特納自2009年起擔任全球環保攝影奬國際提名委員會委員,2011年至2016年間,於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策展新西蘭優秀攝影作品。

目錄

楔 子/001
第一篇 淘金時代/009
第二篇 穩固基業/071
第三篇 由僑居者變成定居者/103
第四篇 新移民/165

前言/序言

鳴  謝

在搜尋、解讀曆史照片的過程中,我們得到新西蘭16傢官方收藏機構以及伍德明、黃綺華、呂顯華、黃美蓮、素?古德雷、鄭洛西、凱瑟琳?奧卡夫、路易莎?麥剋科路爾、 格雷格?波頓等眾多當地人士的熱情幫助。以下為新西蘭各機構 (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阿卡盧阿博物館
聯盟齣版有限公司
新西蘭國傢檔案館
奧剋蘭圖書館
奧剋蘭博物館
格力茅斯曆史博物館
奧塔哥大學豪肯圖書館
新西蘭基督教長老會諾剋斯學院
蘭園 (但尼丁中國花園)
新西蘭國傢圖書館
尼爾森省博物館
普可阿利基博物館(新普利茅斯)
南方博物館暨畫廊
思威特畫廊(惠靈頓)
新西蘭國傢博物館
奧塔哥早期移民博物館
我們還特彆感謝新西蘭駐華外交工作人員,尤其是麥康年大使、使館一等政務秘書瑪麗莎·剋勞弗德、新西蘭駐廣州前總領事麗貝卡·尼德漢姆。
鳴謝新西蘭其他個人名單如下(按英文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Sean Andrews, Maggie Barry,Julia Bradshaw, Meagan Blackwell, Duncan Campbell, Ric Ah Chee, Tina Ah Chee, Peter Cleveland, Esther Fung (馮吳瑞珍), Joe MoLock Gock (郭武樂), Fay Gock (nee Wong黃慧娟), Leo Guan(關天蔭), Shaun Higgins, King Tong Ho(何經棠), Duncan Sew Hoy(徐鎮潮), Pamela May Kay, Lily Lee(何莉莉), Mei Ling Lee, Benny Li (李滿洲) , Joan McCracken, Athol McCredie, Lissa Mitchell, Jenny Lee-Morgan, Leon Narbey, Ron Sang(方勵涵), Anita Hogan Schrafft, Megan Simmonds, Mychael Tymons,Julian Ward, Ans Westra, Malcolm Wong(黃君權), Kenneth Wang(王小選), Wayne Wilson-Wong, Margret Wilkin, Diana Wong(黃綺霞), Helen Wong(陳美英) , Jian Yang(楊健)。
在中國國內,眾多人士也對本項目的完成給予瞭關鍵性支持與協助,我們特彆感謝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杜繼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袁為鵬,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展齣部執行人趙艾,中國國傢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月前、閆誌,雅昌文化集團項目經理謝楠、張麗傑。
最後,我們由衷感謝新西蘭懷卡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部詹姆斯·畢提教授與中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副所長暨《華僑華人曆史研究》刊物主編張秀明女士為本書英文及中文稿提齣修改意見。另,特彆感謝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陳鳳玲博士及齣版社其他工作人員的專業精神,沒有他們的努力,本書無法完成。

李海蓉 約翰·特納




正如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所顯示的,和許多其他人一樣,中國人在新西蘭已有很長時間,實際上早在19世紀40年代,很多人一開始以金礦工人和商人的身份來到新西蘭,隻打算臨時逗留,他們都來自一個省——廣東。很久以後,盡管有對中國移民的官方限製,他們和傢人還是在新西蘭各處定居,成為商店店主、蔬菜園經營者和餐廳老闆。一些人做得非常成功,他們改變瞭新西蘭的商業模式。中國人為新西蘭和新西蘭早期發展做齣瞭巨大貢獻,與此同時,中國移民及其子孫後代仍然與廣東老傢保持聯係。
現在,有超過170,000華裔新西蘭人把新西蘭當作自己的傢。這些華裔新西蘭人通過多樣的方式為新西蘭的社會和經濟做齣卓越貢獻。他們也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文化,為新西蘭的多元文化構建做齣獨特的貢獻。
這本書通過照片記載瞭這段豐富多彩的曆史,這些照片既具有重要曆史意義,也是藝術品。我祝賀李海蓉(Phoebe)和約翰·特納,他們投入很多精力,收集到如此重要的照片集,並編撰瞭這本書,以及策劃瞭與之相關的展覽。
此書不僅證明瞭他們的付齣,也印證瞭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相互交融的曆史源遠流長。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毋庸置疑,這是新中兩國建立牢固關係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也將繼續發展。
麥康年
新西蘭駐華大使
北京


作者序(一)
域外拾珍——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李海蓉

據記載,第一位移民新西蘭的中國人名叫黃鶴廷。1842年10月25日,這位在移民船“托馬斯·哈裏森”號上擔任服務員的二十齣頭的年輕人與其他旅客一同在尼爾森登陸,成為當地最早的定居者之一。黃氏以“敬業、值得尊敬”為人所稱道,後來以百歲高齡終老。今天,據說大約1,600個新西蘭人與他有血緣關係。
黃鶴廷為何決定在遙遠的南太平洋、一片全然陌生的土地上開始新生活?據說,其原因是船長拒絕嚮他提供肥皂洗自己的衣服。我們無法確定這是否就是他移民的真實動機。然而,我們能確定的是,1842年,無論是對於新西蘭還是對於中國而言,都是具有曆史重大意義的關鍵年份,其影響也許曾戲劇性地波及許多平凡的普通人,譬如,黃鶴廷。
黃氏的到來發生在英國與新西蘭土著居民毛利人剛剛簽訂《懷當義條約》後不久,這份條約令新西蘭從此納入大英帝國版圖,並正式開啓英國人大規模殖民新西蘭的時代。對於很多後世永遠失去土地的毛利人而言,英國人的殖民意味著苦痛與災難之源,但對於那些引領英國殖民曆程的人們來說,新西蘭即將成為他們進行社會改革的實驗室,以建設一個“更好的大英帝國”。
在遠東,大英帝國的擴張以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年)中完勝中國與其後對香港的統治而進一步彰顯。數量浩繁的曆史著作,尤其由中國學者所撰寫的,已廣泛深入地揭示瞭《南京條約》對中國所引發的一係列災難性後果,宛如推倒瞭多米諾骨牌。然而,如果我們的討論僅局限於近代中國人移民海外的特定話語中,香港的崛起也許會有不同的敘述與解說。首先,香港的迅速崛起替代瞭舊有的行商製度(1757-1842年),其結果為更多雄心勃勃又富於冒險精神的廣東籍財富追求者創造瞭新的機會,此外,那些因貧睏而走投無路的人們也由此看到瞭新的希望。而此前,機會與希望僅屬於少數的行商。
1848年、1851年加利福尼亞與維多利亞相繼發現金礦後,整個世界開始見證廣東籍礦工以及緊隨其後各類移民的大量流入。為找尋、實現更好的生活,他們由香港啓程,奔赴“金山”與環太平洋沿岸各地。香港港務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1939年,共約600萬華人離開瞭祖國,他們絕大多數為廣東人。
到達新西蘭這座所謂“新金山”的人們,不過為19世紀中期源於廣東的浩大國際移民潮中的一股涓涓細流。然而,在歐洲人主宰的早期“金山”華人社會,這個小團體的特徵及其所經曆的一切卻極具代錶性。起初,華人被歡迎。1866年,12名經驗豐富的淘金工自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抵達奧塔哥,他們應但尼丁商會邀請而來,重新清理、挖掘被歐洲人遺棄的礦床及工地。僅僅在華工數量激增,進而引發歐洲人恐慌之後,對中國人移民的限製纔正式開始。
1881年,新西蘭開始對運載華人的入口船隻實施噸位比例限製(每載重10噸貨物,最多允許搭乘一名華人) ,並對每位登陸的華人徵收10鎊人頭稅。1896年,噸位比例變成每200噸對應一位華人,同時人頭稅升至100鎊。1907年,一項針對入境華人的英語測試開始實施。進而,1920年的 《限製移民修正法》又引進瞭入境許可證製度,該法授權海關人員無需齣具正當理由便可拒絕華人以及其他 “不受歡迎的外國人”初入境或重新入境。
這些立法措施有效地令新西蘭華人社會萎縮,留下來的少數人必須為生存抗爭。淘金時代結束後,華人主要經營菜園及蔬果店,小部分人經營洗衣店。他們以男性為主,剋勤剋儉、辛苦積蓄,以匯往留守廣東僑鄉的妻子與兒女。
日本發動的全麵侵華戰爭令這一切發生徹底改變。戰爭期間,新西蘭政府批準很多中國婦女及兒童以難民身份入境, 與他們的丈夫及父親團聚,此後不久,高昂的人頭稅被廢止。這些婦女兒童的到來可被視為分水嶺,標誌著新西蘭華人社會組成開始由臨時移居的男性轉變為安居傢庭。
戰後新西蘭的經濟繁榮以及對華人的日益接納,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華人——這些曾遭受疏離的“他者”漸進融入主流社會。隨後數十年間,華人社會依然微小,但隨著在本地成長起來的專業人士 (例如,醫生、律師、工程師、教師等)不斷增多,華人的地位逐步上升。
《1987年移民法案》通過後,隨著大批新移民的到來,這個幾乎完全為廣東裔的“模範少數民族”開始遭遇劇烈衝擊。該法案最為引人注目的內容為其摒除種族歧視的用意,正如《1988-1989年新西蘭年鑒》所錶述的,“現在,移民的選擇基於個人價值,而非國傢或種族背景。這是對將近一個世紀以來新西蘭重在吸收英國和西歐移民的重大政策改變。”該法案的實施導緻亞裔移民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湧入新西蘭,由此引發瞭當地人的迅速反彈,1990年代中期的新西蘭媒體甚至以“亞洲人的侵略”加以形容。源於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中國颱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華裔構成所謂“亞洲移民”的最大組成部分。
自從新移民抵達後,約30年間,新西蘭華人社會興旺成長。然而,由於新移民來自不同國傢及地區,因而各自保有不同文化屬性與相應的故國忠誠。此外,由於新老華人之間存在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混閤的宗教信仰體係以及與主流社會新西蘭人(包括歐裔及毛利人)交往中的多樣各種經曆等因素,新西蘭華人社會更呈現多層次的復雜性。
新西蘭最近期的人口普查於2013年進行,其數據顯示,目前新西蘭華人總計超過17萬。其中,超過半數者為近年抵達的中國大陸新移民,本地土生華人約1/4,其餘人口來自其他國傢及地區。華人約占新西蘭420萬總人口的約3.7%,是僅次於土著毛利人的第二大少數民族。
新西蘭華人的曆史至今尚未引起新西蘭主流曆史學者足夠的關注,因為他們研究的重點為歐裔及毛利人。然而,幸運的是,華人社會內部有一些人已將華人整體及個體記憶寫下來,他們包括馮吳碧倫、伍德明、葉宋曼英、周耀星、陳民熙、楊湯城、何莉莉、林露絲、簡妮·李·摩根(甄寶珍)、陳美英以及近期的馮智偉、李海蓉、維恩·威爾森·黃等人。何莉莉與維恩·威爾森·黃甚至已將各自傢庭早年移民與融入曆程的故事製成影片,這兩部影片為觀眾瞭解這段曆史提供瞭更便捷的途徑。然而,對於普通的新西蘭觀眾而言,他們也許更熟悉本地華裔電影人羅珊妮·梁個人的跨文化戀愛故事,梁最初將其拍攝成自己的處女作紀錄片《堅果殼中的香蕉人》(2005年),其後,又改編成故事片《我的婚禮和其他秘密》(2011年)。
令人遺憾的是,人們久已忽略遺忘瞭一部更早呈現奧塔哥淘金華工曆史的精緻電影——《超能》。為製作這部影片,新西蘭最優秀的藝術傢之一萊恩·納貝,參考瞭長老會傳教士唐願高留下的大量曆史照片以及奧塔哥大學對金礦區廣泛的考古挖掘報告。這部電影的重要意義在於,它不僅僅還原瞭早已消逝的曆史,更令人贊嘆的是,它齣色地運用瞭唐願高的視覺記錄。《超能》是一個展現優秀曆史照片獨特魅力的絕佳範例,即照片可保存很多可觸摸的細節以及隱匿的綫索,從而超越文字記錄所能錶達的內容。
與新西蘭攝影史領軍學者之一約翰·特納閤作令我深感幸運,特納協助我查閱瞭大量傳統曆史研究者通常無法看到或無意以新視角審視的影像。如此廣泛選擇齣的照片如同一麵棱境,透過它,我們可以感知、理解曆史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通過運用100餘幅兼具史學與美學價值的精選照片,我們力圖為普通觀眾提供一個視覺性介紹,展現175年間新西蘭華人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麵。
書中照片形成兩個專門展覽的基礎:其一,於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位於北京的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進行;其二,自2017年2月起,將於位於新西蘭的奧剋蘭博物館嚮觀眾開放。當然,這部影像集遠遠不夠全麵,但我希望讀者會與我一同分享對曆史軌跡不斷重現的深切思考。

李海蓉於奧剋蘭
2017年1月


作者序 (二)
脆弱的記憶:關於展示曆史及當代照片的說明
約翰·特納

引用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鬆在《決定性瞬間》中所說的:“我們攝影師處理不斷消逝的事物。當這些事物消逝之後,世界上沒有任何工具能將它們找迴。我們無法顯像、印製記憶。”保存實際照片的過程亦是如此,就如同我們尋找它們並最終將其呈現於這本書及相關的展覽中一樣。在搜尋高品質原版照片的過程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見到劣質的復製圖像,有的甚至是復製品的再復製,它們壓倒一切地充斥於現有各類齣版物及互聯網上。有些重要照片的原版已無法找到,另一些則遭到嚴重損壞,以至於其存在除瞭展示攝影師的親眼所見以外,在今天,它們的主要功用是作為一種警示:關於照片“不應該”被如何對待。這種情況在中國尤甚,由於中國曆史中的動蕩與騷亂,中國的藝術史傢、研究者以及策展人比他們的新西蘭同道其實麵臨更大的睏境。
曆經時間蹂躪的古物得以幸存下來,通常經過兩條截然相反的路徑。它們或者由於物以稀為貴而被刻意保護,或者由於廉價普遍且數量龐大而四處散見。因此,齣自古埃及時代的,例如,圖坦卡濛國王墳墓中的鍍金器物一直幸存至今天,而同樣代錶法老時代的那些無處不在的普通傢用陶器也流傳瞭下來。
攝影,就人類曆史而言依然是一種新的傳媒方式,但已對工業進步、文化認知,以及我們所生活的不斷變化的世界産生瞭深刻的影響。盡管如此,一幅具有社會意義及曆史影響力的照片或者一部照片收藏集,卻很容易由於被大量使用以及受歡迎而深受其害;正是由於照片是太普遍的物品,因而,它們雖然可能被珍視,其價值卻常常被低估。
維恩·威爾森·黃的雙聯作品就是能說明這種情況的一份令人唏噓的提示。這幅作品展現瞭黃湛蘇妹與黃冠英於1938年攝於中國、已嚴重受損的原版照片,以及維恩·威爾森·黃本人在2010年對照片所進行的修復(見第148頁)。這幅已褪去顔色並呈現裂痕的原版小照幾乎毀於多年間的草率處置,但對於照片中的小女孩,它依然是一份珍貴的傳傢寶。精於數碼攝影技術的維恩·威爾森·黃精心細緻地重新創作瞭他想象中的這幅照片的原樣,其結果是,新片比攝影室內所拍攝的原片更美,但不及原片真實。原版肖像與其中的锡製小狗的幻象相呼應,小狗看起來很像真的,因而為照片增添瞭魅力,否則,這就是一幅廉價的普通照片。
然而,有人試圖修復唐願高牧師與他的華人信眾在1902年攝於毛利河榖(伊達河榖)的照片卻很失敗(見第54頁至第55頁),除非我們將其視為一個“成功”的糟糕範例。這張修復品展示瞭一份重要的社會史記錄如何被應該懂行的人逐步地損壞。
1898年,剋賴斯特徹奇(又譯作基督城)《每周報道》所拍攝的周星肩挑中國式籮筐的戶外照片(見第77頁)中卻有一隻真的狗,正伏在他的腳下,雖然很明顯,這幅肖像也曾被不適當地處置過,因而留下一大塊殘缺,但J. N. 泰勒精美的曬印片的剩餘部分保存得相對完好。我們最初見到這幅照片時,是平淡無奇的復製圖像,呈灰色,被裁剪成垂直格式,以隱匿殘缺。展示全幅照片,即使有殘缺,可以更好地呈現攝影師的本意,同時也可以錶明照片的脆弱性。
傑齣的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森所拍攝的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照片其實同樣脆弱,然而它們之所以留存世間,是由於湯姆森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能夠産齣並滿足市場對他的照片的巨大需求。他的某一幅照片也許被損壞瞭,但我們總能找到更多,就像保存在R. G. 維維安影集中的這些照片;維維安在其1869年至1871年的世界之旅中搜集到的那些照片,現在被保存在奧剋蘭博物館中。
相較而言,湯姆森的新西蘭同行,那些拍攝新西蘭華人的攝影師卻極少有客戶嚮他們索要一兩幅以上的照片,因此,他們留存世間的作品極為罕見。於是,我們彆無選擇,隻能將一些重要影像以低品質的復製形式呈現,或者,如果仍然有幸存的,我們從原片底版中復製瞭現代版。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數碼時代之前,由威廉·亨利·福剋斯·塔爾博特發明的卡羅式攝影法就是為瞭從單個底版中生成多份原版照片的(今天,數碼打印及電子復製及傳輸技術使復製過程更容易、也更準確)。然而,製作原版照片的數量要取決於人們的興趣與實際的需求。由於沒有實際的需求,本書及兩次展覽中展示的絕大多數原版照片因而是稀有之物中的稀有之物。而那些從原始底版或是從數碼傳輸中復製的新照片其實也很稀罕,因為我們特彆用心地對其處理過,我們力圖捕捉、保存原片固有的特徵。
為瞭按照攝影師本意最好地呈現圖像,我們去除瞭照片上一些經年纍積的明顯的塵灰斑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觀眾清除視覺乾擾,使他們可以不被妨礙地欣賞攝影師所希望展現的內容。相似的,我們根據對先驅攝影師所處時代及其風格的瞭解,也對一些從原版復製齣的新片做過微調,目的是使其色調更近似於原版。同時,我們也盡力展示全幅照片,目的是以最佳狀態呈現攝影師的拍攝對象是什麼、錶現方式如何。因此,本書中的幾幅照片有細節提供。
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看到一部展現新西蘭華人曆史的原版照片特藏集,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專門博物館最近開始緻力於記錄海外華人不尋常的曆史。在新西蘭,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及圖書館已經開始識彆、展現這一主題的照片,而年青一代的新西蘭人也正在對記錄中國獨特曆史文化的照片日益熟悉。
基於上述原因,復製那些保留基本信息的一版與二版照片也許是值得的,我們可以證實某個人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或者文字曾經描述的某個地方確實存在過。我們對照片的解讀受製於攝影師拍攝過程中的自我滿足或者漫不經心,這個過程從他們架設照相機開始,到他們如何展現拍攝對象。
然而,在復製過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細節幾乎無可避免地被丟失瞭,包括攝影師的名字以及拍攝地點;拍攝時間,通常可以通過攝影師的文檔或者其他綫索確定,也同時丟失瞭。對於攝影史專業人士而言,即使照片中的人物早已逝去,照片的印製或者裱飾方法就像許多年後人們為其所做的注釋。如果沒有這些證據性的綫索, 那些留存下來的信息很容易被誤解或者歪麯。此類照片會令我們眼見的精美物品而産生的愉悅大打摺扣,而嚴肅地將其宣稱為圖像證據或者藝術品就更是可笑瞭。
人們需要被提示的是,每個攝影師都可能有自己的視角與觀點,而他們“感受”拍攝對象的綫索將被呈現在他們的原版照片之中。
我們將影像當作一種記錄及呈現新西蘭華人曆史的證據材料,這就特彆意味著,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個小小的特藏集,其中囊括一些可用於展覽的現當代珍貴原版照片。在早期照片的基礎上,以後的影像將持續繪製華人社會在新西蘭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pdf 下載 mobi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讀者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曆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关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思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