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小锋,贾恺 著
图书标签:
  • 纪录片
  • 创作
  • 影视制作
  • 非虚构
  • 影像叙事
  • 拍摄技巧
  • 剪辑
  • 编剧
  • 后期制作
  • 行业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94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99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影视艺术经典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选题、策划、拍摄、剪辑等纪录片制作的具体环节,并对纪录片的推广、发行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在纪录片制作中,纪录片人应该如何选择立场和位置,把握道德底线,以及如何看待纪录片的空间与造型及时间与叙事的关系等。本书既可作为影视艺术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纪录片从业人士的可操作指南。

作者简介

  黎小锋

  纪录片导演,博士,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2012—2013年访学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影视制作系。出版著作《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等。作为导演、摄影的主要作品《昨日狂想曲》(76分钟,2016年)、《遍地乌金》(125分钟,2011年)、《我最后的秘密》(90分钟,2008年)、《无定河》(110分钟,2007年)、《夜行人》(90分钟,2005年)等,曾入围诸多海内外电影节并获“独立精神奖”“*佳纪录片”等重要奖项。

  贾恺

  纪录片导演,博士,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出版译著《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等。作为联合导演、剪辑的主要作品《昨日狂想曲》《遍地乌金》《我最后的秘密》《无定河》等,曾在诸多海内外电影节入围、获奖,多次播放于NHK《世界纪录片》、SMG《经典重访》等栏目,并被美国芝加哥、中国香港等地学术机构收藏。


目录

目 录

绪论 纪录片的定义、特征及功能 / 001

第一节 什么不是纪录片 / 001

一、非虚构 / 虚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根本界限 / 003

二、新闻片与纪录片 / 005

三、专题片与纪录片 / 005

四、家庭自拍与纪录片 / 006

五、风光片、科教片与纪录片 / 007

第二节 纪录片的定义及特征 / 007

一、真实,还是真实的幻觉 / 009

二、现实,还是现实的隐喻 / 013

三、不可预知性,永恒的诱惑 / 017

第三节 纪录片的功能 / 020

一、见证现实生活,记录现实断面 / 020

二、参与政治斗争,推动社会进步 / 022

三、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播 / 023

四、艺术表达 / 024

第一章? 纪录片的风格流派与创作模式 / 025

第一节 “参与式观察”:弗拉哈迪的纪录电影 / 026

一 、去发现,去展示,电影作为探险的延伸 / 027

二、去生活,去拍摄,雕刻现实的“心像” / 029

三、在“参与式观察”中搬演 / 031

第二节 “电影眼睛”:维尔托夫与“真理电影” / 036

第三节 “我以电影为讲坛”: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片运动” / 044

第四节 “墙上的苍蝇”:“直接电影” / 049

一、“直接电影”的缘起 / 049

二、“直接电影”作为一种创作方法 / 051

三、“直接电影”的美学特征 / 055

四、“直接电影”与当代中国纪录片 / 057

第五节 “触发—感应”:“真实电影” / 060

第六节 建构真实的过程: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纪录片 / 066

第七节 穿越各种流派的“飞翔者”:以伊文思为例 / 070

一、先锋电影时期的实验作品:《桥》和《雨》 / 071

二、摄影机参与到政治斗争中来 / 073

三、在“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之间:《愚公移山》系

列影片 / 074

四、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纪录电影:《风的故事》 / 077

附录 比尔·尼科尔斯对纪录片的分类 / 081

第二章 纪录片人的位置、立场与道德底线 / 083

第一节 纪录片人的位置和立场 / 083

一、作者与控制 / 083

二、是回避,还是介入 / 084

三、立场与观点:呈现与并置 / 089

四、立场与距离:以纪录片《平衡》为例 / 092

第二节 纪录片的法律边界与道德底线 / 094

一、隐私公众化与法律问题 / 094

二、被摄者的权益与制作者的权益 / 096

三、在现实法则与个人道德之间 / 098

四、纪录片:“分享”的可能性 / 103

附录 关于《车站》:基耶斯洛夫斯基谈纪录片的独特角色 / 105

第三章 纪录片的时间与叙事 / 108

第一节 纪录片的时间 / 108

一、纪录片的放映时间 / 108

二、纪录片的三种叙事时间 / 109

三、纪录:时间的炼金术 / 112

第二节 视点 / 115

一、视点与叙述方式 / 115

二、视点的威力:里芬斯塔尔的启示 / 121

第三节 纪录片的叙事 / 122

一、还原完整的信息之场 / 122

二、过程:纪录片的叙事核心 / 124

三、叙事过程的中断与缝合 / 125

第四章? 纪录片的空间与造型 / 130

第一节 纪录片的空间 / 130

一、大环境与小环境 / 130

二、长镜头、景深镜头与空间统一性 / 134

三、纪录片的画外空间 / 136

第二节 纪录片的空间造型 / 137

一、为内容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形式 / 137

二、焦距与视角 / 139

三、确立景别的依据 / 141

四、纪录片的构图 / 142

五、光影与戏剧性 / 145

六、色彩与情绪基调 / 146

第三节 景别、角度和构图的表意性:以弗拉哈迪为例 / 147

第五章 选题与策划 / 152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标准 / 152

一、寻找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初步 / 152

二、寻找自己瞩目的中心 / 154

三、题材的可操作性 / 160

第二节 策划文案与拍摄大纲 / 161

一、策划文案 / 161

二、准备拍摄大纲 / 167

附录一 纪录片《蹬三轮车的父亲》策划文案(有删节) / 170

附录二 受访拍摄同意书 / 173

第六章 纪录片的拍摄阶段 / 174

第一节 搭建你的工作班底 / 174

一、了解纪录片制作的各个环节 / 175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拍摄方式 / 181

第二节 机位的设计和摄像机的运动 / 182

一、是否使用三脚架:选择你的镜语风格 / 182

二、机位的设计 / 184

三、摄像机运动:依据与原理 / 184

四、镜头运动的原理:摄像机的运动需要激发 / 185

第三节 采访作为一种触发的方式 / 187

一、旁观还是触媒 / 187

二、怎样采访 / 188

第四节 做一个纪录片的“狙击手” / 191

第七章 后期剪辑 / 192

第一节 剪辑作为一种艺术 / 192

一、剪辑:为素材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形式 / 192

二、剪辑从哪里开始 / 193

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 194

四、解说与字幕 / 196

第二节 动作的连贯性 / 198

一、连贯性 / 198

二、避免跳切的几种方式 / 198

三、节奏 / 202

四、剪辑的“催情”与“表意”作用:以纪录片《哭泣的骆驼》

为例 / 204

第三节 声音在纪录片剪辑中的运用 / 210

一、纪录片中的声音 / 210

二、剪辑与声画关系 / 212

第四节 “虚拟现实”的数字技术可否用于纪录片的后期制作 / 213

附录 弗拉哈迪剪辑师范·唐琴谈她的工作方法 / 215

第八章 主流制作与民间影像 / 223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存在 / 223

一、栏目纪录片题材类型 / 223

二、栏目纪录片的基本制作模式 / 227

三、栏目纪录片的现状 / 228

第二节 数码纪录成为普遍趋向 / 230

一、所谓“DV 电影” / 230

二、DV 作为一种便利的拍摄工具 / 232

三、将数码制作专业化 / 233

四、从 DV 到高清设备 / 235

第三节 民间纪录影像 / 235

一、为什么创作 / 235

二、民间纪录影像的制作方式 / 236

三、民间纪录影像的审美取向 / 238

第四节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 / 243

第九章 纪录片的推广、发行与未来趋向 / 245

第一节 寻找传播途径,在放映中完善作品 / 245

一、电视播放 / 246

二、影院发行 / 246

三、国际影展 / 247

四、网络媒体传播 / 249

五、全媒体传播 / 250

第二节 参与新的资助、合作项目 / 251

一、国家投入 / 251

二、纪录片基金 / 251

三、参与国际合作 / 252

四、寻求代理机构的支持 / 253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纪录片 / 254

一、纪录片的跨界 / 254

二、互动纪录片 / 256

三、VR 纪录片 / 257

2016 海上影展暨论坛“作者纪录片”与“纪录片作者”专场 / 261

参考文献 / 292

后记 纪录片人何为 / 301


精彩书摘

  《纪录片创作》:
  吉祥图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1.寓意。借物以托意,用一种事物表示其相关的意义。如石榴表示多子,桃子表示长寿,牡丹寓意富贵等;2.谐音。借字的同音或近音以表示一定的意义。如喜上梅梢,以喜鹊之喜同音,以梅与眉近音,作喜上眉梢。如鹿与六同音,鹤与合同音表示六合同春;3.比拟。运用拟人化或拟物化的手法,以表现一定的事物;4.表号。即用简略的标识或符号,以表现一定的意义。如鸟表示日,兔表示月等;5.文字。直接用文字表示意义。如喜、寿、福等。图案组织形式常见有团花、开光(用花鸟或锦纹衬地,用几何轮廓线如方圆多边形留出装饰位,中间饰以人物、山水)、满地、锦纹(是用各种几何形组织作为装饰)等。
  吉祥图案的构思多种多样,它综合运用民俗、历史、文化、宗教、哲学、传说等方方面面,其表现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表现幸福的,如福如东海、天官赐福等;表现长寿的,如延年益寿、猫蝶、麻姑献寿等;表现喜庆的,如双喜、喜上眉梢等;表现丰足的,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灯笼锦等;表现平安的,如马上平安、一帆风顺、四季平安等;表现美好的,如凤穿牡丹、和合二仙等;表现多子的,有榴开百子、瓜瓞绵绵等;表现升官的,有马上封侯、连中三元等;表现富裕的,有连钱、金锭等。
  ……

前言/序言

  什么不是纪录片什么是纪录片?就一般纪录片观众和纪录片制作人而言,明确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未必有多重要。有趣的是,一个人对纪录电影史上的风格流派了解得越多,或者在制作一线跌爬滚打得越久,反而越难将纪录片的概念脱口说出。但是,换一种方式,让他(她)说说什么不是纪录片,或者纪录片中存在那些“非纪录片”元素,他(她)倒往往能够迅速反应,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1993年,轰动一时的日本NHK电视台王牌栏目“NHK特集”之“木斯塘事件”就是一个鲜明案例:很多并不能明确定义何谓纪录片的电视观众,通过报纸获悉该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喜马拉雅深处的王国——木斯塘》曾经采用再现手法演绎高山病等场景,剧组人员的确在去程发生过高山病现象,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捕捉下来。为了表现木斯塘之旅的艰难险阻,导演特意在归程再现了这个场景。很多并不能明确说明什么是纪录片的电视观众,通过报纸获悉该栏目播出的上述内容后,顿时群情激奋,认为剧组人员违反了日本《放送法》里“报道必须真实”的原则,“打假”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情势之下,当时NHK的会长没有进行充分调查、取证,就慌慌张张地将“木斯塘事件”定位为“造假”行为,并在电视上发表谢罪讲话,从而使得事件一再升级,文字媒体的报道规模甚至一度超过了同时期的杀人事件。1994年,德国电视界爆出一个“造假丑闻”:一位名叫麦克伯恩的独立制片人制作了一部关于德国三K党的电视纪录片。片子播出之后,观众反响非常热烈。然而,当德国司法机构根据此片线索去追查三K党分子时,却发现这部纪录片大部分都是虚构的。麦克伯恩因为这一“造假”行为被千夫所指,进而饱尝铁窗之苦。1998年圣诞前夕,由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公布的一则处罚公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卡尔顿电视台由于制作完全虚假的纪录片《关联》而被处以200万英镑的高额罚款。该片内容显示,存在一条由哥伦比亚到伦敦的地下毒品贩运线路。然而,当独立电视委员会对《关联》展开调查之后,结果令人瞠目结舌:这个故事从头至尾都是由导演和演员在纯虚构基础上炮制出来的。公众、政府和警方都感觉受到了莫大的愚弄。

  纵览世界纪录片史,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采用扮演、再现手法——这种情形可谓由来已久。纪录电影史上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就是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请来当地猎手表演他们自己的故事,连主人公居住的冰屋都是专为拍摄建造起来的。而且,在拍摄纳努克一家在冰屋里的起床场景时,为了照顾采光,不得不掀掉了半边冰屋。在“英国纪录片运动”中,一些作品为了增加真实感,并不避讳摆拍行为——据知情者透露,在纪录片《夜邮》里,哈里·瓦特和巴锡尔·瑞特就采用了摄影棚来表现工人在车厢里分发邮件的情景。由于当时录音技术落后,工人们的对话场景也经过了反复排练。而且,车厢就架在可以摇动的平台上,通过有节奏的摇晃来模拟火车飞奔的动感。虽然有人将以上情形归结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落后的拍摄设备、技术水平和不够成熟的纪录美学观念,但是,略有电视制作经验的人都知道,类似“木斯塘事件”这样的“作假”方式,时时刻刻都在电视荧屏后面发生。这是因为,影视媒介本身就存在种种局限和不足,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拍摄设备和技术手段,摄影(像)机镜头都不可能像一支自来水笔那样,在现在、过去与将来时空里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因此,反观“木斯塘事件”,日本观众将对真实事件的重演手法视为“造假”,并上升到“犯罪”的高度,就近乎苛刻了。

  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形,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观众有时候会将纪录片与新闻片等同起来,尤其是当一个纪录片具有新闻片的某些特征时,往往会以新闻的尺度要求纪录片。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似乎对纪录片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或者说,大家对纪录片已经具有某种共同的“期待视野”。当纪录片出现所谓“造假”行为,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距甚远时,必然引发观众强烈的心理反弹。当“造假”行为超过一定限度,扰乱民心、混淆视听(如涉及黑帮、贩毒等)时,就可能导致国家行政、司法机构的介入。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德国司法机构和英国电视机构为什么会将具有政治欺骗性和新闻欺骗性的虚构故事彻底排除在通常认为的纪录片范畴之外。

  显然,建立在整体虚构基础上的这类“伪纪录片”,不被认为是纪录片。



《未命名宇宙》 简介 《未命名宇宙》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辨、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的鸿篇巨制,它并非一本传统的叙事小说,也非一本直白的科学科普读物,而是一次对人类存在、宇宙本质以及意识边界的深度叩问。本书作者以其一贯的细腻笔触和宏大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游走,最终指向对生命意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书的开篇,并非从某个具体的故事场景切入,而是以一系列精巧的哲学设问拉开了帷幕。作者探讨了“存在”本身的概念,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是否仅仅是更宏大、更难以理解的结构中的一个投影。从古老的哲学思潮,如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现代物理学中的“模拟宇宙假说”,作者巧妙地将不同时代的思想火花汇聚一堂,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世界的怀疑与反思。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旨在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的观点。 随着阅读的深入,本书逐渐将目光投向了浩瀚的宇宙。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天体数据或描述宇宙的形成过程,而是试图从更本质的角度去理解宇宙的“为何”而非“如何”。在探讨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暗能量等科学前沿问题的同时,作者更关注这些发现对人类世界观的冲击。他提出了诸如“宇宙是否具有某种内在的目的性?”、“我们是否是宇宙意识的一部分?”等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书中穿插了对一些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思想的解读,但并非生硬的学术引用,而是将其内化为作者独特思考的一部分,以一种更加诗意和哲学的语言呈现出来。例如,在描述黑洞时,作者并未止步于其引力效应,而是将其视为宇宙最神秘的“遗忘者”,象征着信息的湮灭与重塑,引发了对时间、空间和记忆本质的联想。 《未命名宇宙》的核心,在于对“意识”的探索。作者认为,意识是我们理解宇宙,也是宇宙理解自身的最关键载体。他从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汲取灵感,但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存在。书中虚构了一些跨越时空维度的意识体,它们以非线性、多维度的方式感知世界,挑战了我们对“生命”和“智能”的传统定义。这些意识体并非具有人形,而是以更纯粹、更概念化的形式存在,它们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构成了对宇宙规律的另一种解读。作者通过对这些虚构意识体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是否存在着我们尚未触及的感知方式,是否存在着比我们目前所理解的“生命”更广阔的可能性。 书中还大量运用了类比和隐喻,将复杂的科学和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其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吸收。例如,作者将宇宙的膨胀比作一个不断舒展的意识,将量子纠缠比作超越物质距离的灵魂连接。这些类比并非为了简化,而是为了开拓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其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些宏大而抽象的概念。 《未命名宇宙》的叙事结构也颇具匠心。它并非遵循传统的时间线索,而是以主题为导向,在不同的概念和思想之间进行跳跃和连接。读者可能会在探讨宇宙奇点之后,突然被拉回到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再到对未来科技可能性的构想。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恰恰呼应了本书对非线性存在和多维度认知的探讨。每一章的标题都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激发读者对内容的好奇心。 本书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抒情。作者善于运用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以及富有节奏感的排比,营造出一种磅礴大气又不乏细腻入微的阅读体验。他能够将最枯燥的科学概念,用最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使其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同时,他在探讨哲学问题时,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想象和设问,带领读者一同进入思考的殿堂。 《未命名宇宙》并非一本提供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去深入思考每一个问题。它可能会挑战你固有的认知,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甚至可能会让你产生一丝不安。但正是这种挑战和不安,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它鼓励你打破思维的定势,去探索那些未知而又充满诱惑的领域。 最终,《未命名宇宙》的目标是引发读者对自己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对宇宙奥秘的无限好奇,以及对生命潜能的更大期待。它希望成为一本能够陪伴读者进行一场漫长而富有启发的精神旅程的书籍,一本在阅读结束后,仍能在你的脑海中激起涟漪,让你对世界产生全新看法的书。它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一幅描绘无限可能性的画卷,一次与宇宙自身进行对话的邀请。它期待着每一个愿意仰望星空、探寻内心深处的读者,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纪录片领域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这一艺术形式背后逻辑的书籍。读过不少理论性的著作,也看过不少导演访谈,但总觉得缺少了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从选题、拍摄到后期剪辑,再到最终传播全过程的书。这次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虽然尚未开始阅读,但仅仅从书名《纪录片创作》来看,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兴趣。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纪录片创作的迷宫,解开那些看似神秘的制作奥秘。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对“真实”这个概念进行怎样的探讨,因为纪录片的核心就在于其与现实的关联,但如何在镜头前呈现“真实”,又如何避免主观性的干扰,一直是困扰许多创作者的难题。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分享一些经典的案例来佐证其观点,我都充满了期待。同时,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更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实操性的指导,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采访,如何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情感,以及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给我带来理论上的启发,更能提供我踏上创作之路的实践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活跃于电影节的老观众,我见过无数精彩的纪录片,也见证了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我深知,一部成功的纪录片绝非偶然,它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汗水与创意。因此,当我看到《纪录片创作》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列入了我的必读清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纪录片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复杂的拍摄技巧,再到精细的后期剪辑,甚至是发行与传播策略。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视觉语言”的深入分析,比如如何运用构图、光影、色彩来烘托气氛,如何通过特写、远景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深度。我也对书中关于“声音设计”的阐述充满了好奇,因为我深知声音在营造氛围、引导观众情绪方面所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揭示一些关于“观众心理”的洞察,了解如何才能制作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纪录片。

评分

在数字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时代、反映现实的艺术形式,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一直关注着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也对那些敢于突破传统、探索新形式的创作者充满敬意。我希望《纪录片创作》这本书能够带我跳出纯粹的观影者身份,去了解纪录片背后的“制作哲学”。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到“非线性叙事”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丰富影像的表现力。我同时也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一些关于“成本控制”和“团队协作”的实用建议,毕竟,很多伟大的创意最终都需要回归到现实的可行性上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不仅能传授我专业的知识和技巧,更能激发我对纪录片创作的热情和思考。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如何进行深度调研、以及如何构建有效沟通机制的指导,这些都是我认为成功的纪录片创作者所必备的素质。

评分

我对纪录片一直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社会深层议题、引发公众思考的作品。我总觉得,一部好的纪录片,不单单是影像的堆砌,更是思想的传递,是情感的共鸣,是灵魂的触动。当我看到《纪录片创作》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希望它能成为我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的钥匙。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伟大纪录片背后的创作故事,是怎样的灵感火花促成了它们的诞生?是什么样的勇气和坚持让创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影像呈现于世?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不同类型纪录片风格的解读,例如,观察式纪录片如何捕捉生活最自然的瞬间,解释式纪录片又是如何构建严谨的叙事结构。我更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去“看”纪录片,如何透过表面的画面去感受导演的意图,去理解人物的情感,去思考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刻信息。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纪录片创作似乎是一项遥不可及的艺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距离感,让我感受到创作的魅力,甚至激发出自己动手去记录和表达的冲动。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挖掘,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作品情有独钟,比如那些关于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抑或是个人奋斗与成长的故事。当我注意到《纪录片创作》这本书时,我预感到它可能是一本能够为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宝藏。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叙事”的探讨。在纪录片中,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如何在真实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编排,这本身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不同的叙事手法,比如时间线索的运用、人物弧光的构建、悬念的设置等等,并能辅以生动的案例分析。此外,我对于纪录片中的“伦理”问题也颇为在意。如何在尊重被拍摄者的前提下,捕捉真实的影像?如何在呈现复杂议题时,保持客观与公正?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和困惑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思路和指导,让我能够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和欣赏纪录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