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才女作家麦卡勒斯,与杜拉斯齐名的“文艺教母”,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欧美文坛耀眼之星
从钱锺书到苏童,从21次获诺奖提名的作家格雷厄姆到心理学宗师荣格,从文艺青年到媒体之星奥普拉,无一不为麦卡勒斯笔下的“孤独”所深深着迷——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评论家经常把麦克勒斯排在福克纳前面,认为她比福克纳更有才华,其作品更富有趣味。《没有指针的钟》是麦卡勒斯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篇小说,写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人:八十多岁的前众议院议员福克斯 ?克莱恩法官,得了白血病的药房老板马龙先生,法官的孙子——十七岁的高中生杰斯特和同年的黑人舍曼。小说通过两条主线,将这些生动的人物串连起来。一条主线是,药房老板马龙先生被查出得了白血病,从此他的人生成了没有指针的钟,直到他平静地永远合上了眼睛。中间经历了十四个月的日子。第二条主线是,蓝眼睛的黑人孤儿舍曼·普友一心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法官的孙子则有意查明他父亲的死因,于是小说就有了一条很粗的“种族歧视”的主线。
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人物有血有肉,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17岁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22岁创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生备受病痛折磨,15岁患风湿热,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1967年9月29日在纽约去世。《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评出的“20世纪百部zui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此外,她还著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抵押出去的心》等。其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我看来,她即使不是全世界伟大的作家,也是美国伟大的作家。
──田纳西·威廉斯,美国剧作家,《欲望号街车》作者
这是一部与麦卡勒斯之前的作品不一样的小说,但它为麦卡勒斯已经建立的好名声又锦上添花了一把。
——《科克斯书评》
《没有指针的钟》是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又一部绝世佳作。是她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篇小说。
——《大西洋月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年表
第一章
人终将一死,但死法千差万别。对J.T.马隆而言,死亡临近时,他依然过着寻常日子。生命已近终点的种种征兆,在他眼中竟成了季节初始的迹象。不惑之年的这个冬天,南方小镇异常寒冷——白天寒气逼人,阳光清淡,夜晚星光灿烂。一九五三年,三月刚过一半,春天便悄然而至,让人措手不及。孟春时节,花蕾初绽,天高风劲,马隆只觉着身子慵懒,不觉间竟形销骨立起来。他是药剂师,自诊患了春倦症,于是自开药方,配些益肝补铁的药剂。尽管精神容易倦怠,但日间工作仍有条不紊。他的药房是主街上最早开门的店铺之一,晚上六点才打烊。他平日里步行去药房,中午常在闹市饭馆用餐,晚上和家人共进饭肴。他的饮食变得拣精剔肥,体重与日俱减。待他脱了冬衣,换上轻便的春装,顿显长身鹤立,裤子褶褶层层地悬在枯槁的骨架上。太阳穴深陷下去,咀嚼吞咽时,血管的搏动清晰可见,喉结在细长的脖颈上剧烈蠕动着。可是他觉得无甚大碍,没必要疑神疑鬼。待那春倦症日渐严重,病情不似寻常时候,他又按传统配方增添了两味硫磺与糖蜜——归根结底,土法里往往藏着灵丹妙药。每念及此,他顿时心安神定,不觉间神清气爽,还像往年那样,重拾花园种菜的活儿。那日,他正配着药,身子一晃便人事不省,之后便去看了医生,又谨遵医嘱,在市立医院一番检查。尽管如此,他却仍不挂心,因为春倦症他早已领教过,发作时周身疲乏,还曾在某个阳春日晕倒在地——他一向觉得这春困夏乏稀松平常,甚至顺乎自然,不足为奇。马隆可未曾细想自己会死,顶多觉得那档子事发生在晦暗不明、变化莫测的将来,或只是在买保险时,“死”的念头一闪而过。他不过是个凡夫俗子,朴实单纯,死亡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肯尼斯·海登医生是药房的好主顾,也是马隆的老友,他的诊室就在药房二楼。体检报告出来那日,马隆上楼找他,时间是下午两点。待房中只剩马隆和医生二人时,他便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威胁感。海登医生没有正眼看他,那苍白的脸孔本是很熟悉的,现在却好像没有了眼睛。他寒暄的嗓音也听着古怪,一本正经,还拿腔拿调。医生坐在桌边,一声不吭,把玩着一把裁纸刀,刀在两手间转来转去,一双眼睛凝神望刀。他的沉默太不同寻常,马隆心中徒然一惊,待他不堪忍受时,便脱口问道:
“报告是不是出来了?”
马隆的蓝眼睛满是焦灼,医生却避开了他注视的目光,显得坐立不安,随后将视线转向洞开的窗扉。“我们仔细查过了,血液的化学成分好像有些异样。”医生终于回答了,语调轻柔,却很拖沓。
一只苍蝇嗡嗡飞过,房间更显沉闷,能闻到乙醚余味未散。此时,马隆已觉大事不妙。静寂之中,医生那做作的嗓音也令他忍无可忍。他便开始闲话家常,装着一无所知:“我总觉得会查出轻度贫血。你知道,我也学过医学,我担心血球指数低了些。”
海登医生低头凝视着那把裁纸刀,他在桌上一刻不停地舞弄着那把刀。他的右眼皮微微颤动。“若是这样,你我就能从医学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了。”他的声音旋即压低,一股脑吐出下文:“红细胞只有二百一十五万,应该是并发性贫血症。但这倒不打紧。白血球急剧增长,数量非比寻常——有二十万八千个。”医生话音一顿,揉了揉抽搐的眼皮,“你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马隆不明白。惊骇之下,他手足无措。房间似乎骤然冷了。他觉得这冰冷的房间开始左右摇晃,恍惚间只知道有件可怕的怪事落在了他头上。医生用他那短小洁净的手指舞弄着裁纸刀,马隆被这双手催眠了。有段往事本已沉睡许久,却忽被搅扰,久已淡忘的羞辱感又泛上心头,可若仔细端详,往事的模样却仍影影绰绰。如此一来,他受着双重的折磨——一面苦于医生欲言又止的话语,心中惶惶不安,一面又有早已封存的记忆冒出了头,辨不清看不明,满心羞辱。马隆一直盯着医生那双手,留意到那白皙的手上汗毛很重,那双手自顾自不停玩刀,他其实也早就看厌了,却居然无法分神,目光着魔了一样停在那双手上。
“我记不太清了,”他觉得迷茫无助,“学医是很早的事了,何况我没毕业。”
医生把刀放在一旁,递给他一个温度计。“你能把这个放在舌头下面吗?”医生瞟了一眼表,踱到窗前,双手握紧背在身后,双腿叉开,望向窗外。
“体温下降将意味着白血球存在病理性增长,出现大量的幼稚白细胞,还将伴随出现贫血。简而言之——”话音停顿了片刻,医生重又握紧双手,踮了踮脚尖,“一言蔽之,我们有一个白血病的病例。”话音刚落便转过身,拿起温度计,马上看起刻度。
马隆身子绷紧了,坐着等待,一条腿卷住另一条,喉结在他孱弱的脖颈间颤动。他说道:“我确是觉得有点儿烧,但一直以为是春倦症。”
“我想给你检查一下。你愿意脱了衣服,躺在检查台上吗?”
躺在检查台上的马隆,没了衣服,愈加苍白无力,形容憔悴,心底的羞辱感也愈加汹涌。
“脾增大得很厉害。你没生过肿块或肿瘤吧?”
“没有,”他回答,“我正在脑子里搜寻着跟白血病有关的一切。我记着在报纸上读到过,一个小女孩的父母在九月为她庆祝圣诞节,因她多半将不久于人世了。”马隆万念俱灰,凝视着灰泥天花板上的一道裂缝。听得见小孩在隔壁办公室痛哭,那哭声压低了,许是因那孩子自己心惊胆战,许是因大人的反对,听上去便不似来自他处,倒像马隆心中酝酿的痛苦。他问道:“这个——白血病会要了我的命吗?”
医生虽没应声,马隆也心知肚明。隔壁那孩子猛地一声嘶喊,听得出痛彻心扉,叫声迟迟不停,几乎撑了整整一分钟。等检查完了,马隆哆嗦着坐在台沿上,觉得自己弱不禁风,又悲从中来,更增了厌嫌自己的心。尤其是他那狭长的脚边生的硬茧,更是令他作呕,便抢先把袜子套上。瞧见医生在墙角的脸盆里洗着手,马隆心中无名火起。把衣服穿好后,他回到桌边坐下,轻轻抚摸着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用长长的上嘴唇小心抿住战栗的下嘴唇,马隆已具备了绝症病人那轻声下气的神情,一副被阉割后再无性情的样子。
……
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的结构堪称一场精妙的智力挑战。它避开了所有读者可能预期的情节转折点,而是将张力建立在情感的微妙波动和环境的细微变化之上。叙事视角是流动的,有时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下一秒却又骤然收紧到某一个角色微不足道的感官体验中,这种跳跃感,恰如人脑在回忆和现实中快速切换的状态。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光线昏暗的画廊里行走,每走一步,眼前的画作都在缓慢地、不可察觉地改变着色彩和主题。它考验的不是你的理解力,而是你的共情能力和对文学形式的耐心。那些关于时间、记忆、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主题,被包裹在极度个人化和象征性的意象之中。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咀嚼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发现全新的层次和含义,这才是真正伟大的文学的标志。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简直是文字雕刻大师的手笔。它摒弃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和清晰的主题指引,转而采用一种近乎意识流的、碎片化的表达方式。那些对日常琐事的细致描摹,被赋予了近乎神圣的意义,比如清晨厨房里光线的角度,或是雨滴打在窗玻璃上的特定频率,都在作者笔下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文本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高度的主观性,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去,才能体会到那种潜藏在表象之下的巨大悲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场景氛围的营造能力,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压抑感与诗意,是极难拿捏的平衡。它不是那种情节驱动的故事,它更像是对“在场”这一状态的深刻反思,那种你明明身处此地,却又感觉自己永远缺席的疏离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中段时,我甚至觉得自己的呼吸频率都开始跟随文字的起伏而变化,可见其文字的魔力之大。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它完全不迎合现代人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的阅读习惯。它像是一部古老的、手抄的地图集,充满了未知的符号和重复的图案,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辨认其内在的逻辑。那些看似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特定的物件、重复的梦境片段——其实是作者精心设置的锚点,每一次出现,都带着细微的语义偏移,从而累积出更深层次的意义。与那些鼓吹“快速阅读”的潮流背道而驰,这本书要求你慢下来,甚至要求你“浪费”时间在一些看似无用的细节上。但正是这些“浪费”,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而又脆弱的内心世界。我发现自己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类似的“锚点”——路边偶然看到的某个雕塑,或是突然响起的一段旋律——试图用作者的方式去重塑我的感知。这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颠覆,它将“接受信息”的过程,转化为一场艰难而充满回报的“自我探索”。
评分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古典的忧郁气质,仿佛每一个句子都浸透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挥之不去的宿命论。它并非一味地沉溺于悲伤,而是在这种基调之上,建立起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仪式感。人物的行动往往不是出于明确的动机,而更像是一种对某种既定命运的缓慢回应,充满了宿命的必然性。作者在处理代际关系和时间流逝的主题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那种世代相传的沉默、未言明的遗憾,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和场景调度,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对“沉默”的处理,书中大量的留白和未尽之语,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它们要求读者去填补,去倾听那些人物间未曾出口的真正对话。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世界似乎安静了许多,但内心的回声却久久不散,像教堂里悠长的钟声,在空旷的空间中不断震荡。
评分这本小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境,作者用一种近乎催眠的笔调,将我们带入一个完全由情感和记忆构筑的世界。故事的节奏缓慢而深沉,不急于推动情节,反而更专注于挖掘人物内心最幽微的角落。我常常感觉自己并非在阅读一个既定的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漫长的、带着潮湿气息的内心独白。那些关于失去与存在的哲学探讨,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如同空气中的水汽,无声无息地渗透进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对话。尤其是对童年意象的描摹,那种带着微光和尘埃的怀旧感,让人不禁停下来,回望自己那些早已被遗忘的角落。叙事结构的设计极其巧妙,时间线仿佛被揉碎了再随意拼接,这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一种宿命般的迷惘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它们蕴含的重量太大了,需要时间去消化,去感受那种绵延不绝的、关于生命本质的追问。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畅快之作,而更像是一坛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呼吸,都能尝出不同的味道。
评分就喜欢这种孤独忧郁的气质和我很像了
评分一本值得推荐一下的好书
评分她最经典的作品,麦卡勒斯是很会写孤独的作家
评分麦卡勒斯的作品都喜欢,她的那种情怀,无可言表,推荐一下。
评分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评分发货迅速,包装专业,开卷有益。
评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质量保证
评分非常非常好看,值得购买与推荐
评分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