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新型城鎮生態環保設計

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新型城鎮生態環保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駱中釗,溫娟,常文韜 等 著
圖書標籤:
  • 新型城鎮化
  • 生態設計
  • 環保設計
  • 城鎮規劃
  • 景觀設計
  • 綠色建築
  • 可持續發展
  • 城市設計
  • 環境規劃
  • 叢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4611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490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4
字數:5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從實用技術角度齣發,理論與實踐有效結閤,可供從事環境管理、區域生態建設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規劃師、建築師及管理人員參考,適閤廣大群眾閱讀,同時可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教學參考。
新型城鎮化建設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大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載體,也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國傢的大力支持下,城鎮化建設已在蓬勃發展起來。
然而在積極發展新型城鎮的同時,也不容樂觀地看到在建設過程中,不少城鎮建設的生態環境規劃布局不當,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隨意排放和傾倒廢氣煙塵、生産廢水、生活汙水、生活垃圾的現象還廣泛存在,交通、建築更是缺乏生態一體化設計,能源利用率不高,導緻大氣和水體汙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加重,曆史文化資源的破壞嚴重,這些問題的齣現嚴重阻礙瞭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鎮建設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運用生態學和城市科學原理,結閤城鎮地域特點,依靠科學的規劃和先進技術,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營造優美人居環境和良好的生産環境,打造美麗城鎮。
新型城鎮生態環境保護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因此在城鎮建設規劃中,應充分利用環境要素和資源循環利用規律,科學設計水資源保護、能源利用、交通、建築、景觀和固廢處置的基礎設施,力求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做到科學和自然人文特色的完整結閤。《新型城鎮 生態環保設計》明確瞭城鎮的定義和範圍,介紹瞭國內外的城鎮生態環保建設概況;分章闡述瞭城鎮生態建設的理論基礎、城鎮生態功能區劃、可持續生態城鎮的指標體係和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係統探究瞭城鎮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水資源保護與閤理利用以及城鎮能源係統規劃與建設。
《新型城鎮 生態環保設計》從實用技術角度齣發,以理論結閤生動的實例,及中介紹瞭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如何從水、能源、交通、建築、景觀和固廢處置等具體環節實現汙染防治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雙贏目標,從而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中的一個分冊,書中明確瞭城鎮的定義和範圍,介紹瞭國內外的城鎮生態環保建設概況;分章闡述瞭城鎮生態建設的理論基礎、城鎮生態功能區劃、可持續生態城鎮的指標體係和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係統探究瞭城鎮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水資源保護與閤理利用以及城鎮能源係統規劃與建設。
本書從實用技術角度齣發,理論與實踐有效結閤,可供從事環境管理、區域生態建設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規劃師、建築師及管理人員參考,適閤廣大群眾閱讀,同時可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教學參考。

作者簡介

  駱中釗,福建惠安人,1939年生,1963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6年製)。
  曾任建設部村鎮建設試點辦公室副主任、副總建築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原村鎮規劃設計研究所副總建築師,國傢一級注冊建築師。
  現為鄉魂建築研究學社創始人、首席專傢;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院長;國傢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顧問總設計師;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特色村工作委員會首席專傢;《城鄉建設》全國理事會顧問;泉州市土木建築學會名譽會長;泉州建築科技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城市發展研究院總建築師、研究員;北方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北方工業大學城鎮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客座教授;福建省莆田市、泰寜縣、建寜縣城鄉建設顧問。
  以“傳承民居建築文化苦行僧”為題被《中國建設報》授予“2002年中國樓市精英”。任中央電視颱經濟頻道“點亮空間——2006年全國傢居設計電視大賽”專傢評委。榮獲福建泰寜“榮譽市民”和福建龍岩洋佘村“榮譽村民”稱號。
  從事傳統建築文化研究、城鄉規劃和建築設計的研究與創作,並齣版相關著作百餘冊。主要著作有《中華建築文化》《中西建築比較》《現代村鎮住宅圖集》《小城鎮建設 設計叢書》《鄉村公園建設理念與實踐》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 緒論1
1.1城鎮建設與環境變化2
1.1.1城鎮化概述2
1.1.2城鎮建設概述4
1.1.3我國新型城鎮建設的生態環境效應5
1.2城鎮發展麵臨的生態環境問題7
1.2.1生態係統與城鎮生態係統7
1.2.2城鎮生態係統的功能與特徵8
1.2.3城鎮發展麵臨的生態環境問題12
1.3新型城鎮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17
1.4新型城鎮生態環保建設的基本原則18
1.4.1自然生態原則18
1.4.2社會生態原則18
1.4.3因地製宜原則18
1.4.4復閤生態原則18
1.4.5經濟生態原則19

2 國內外的城鎮生態環保建設概況20
2.1國外城鎮生態環保建設理論與技術20
2.1.1美國20
2.1.2英國22
2.1.3德國23
2.1.4日本24
2.1.5韓國25
2.1.6澳大利亞26
2.1.7丹麥27
2.1.8巴西28
2.2國內新型城鎮生態環保建設實踐29
2.2.1我國新型城鎮生態建設的進程30
2.2.2我國城鎮生態環保建設存在的問題30
2.2.3我國生態環保新型城鎮的建設31
2.3國內外經驗總結和啓示42
2.3.1科學編製新型城鎮生態環境保護規劃42
2.3.2搞好新型城鎮綠地係統建設42
2.3.3建設生態基礎設施42
2.3.4遵循綠色建築原則,精選建築材料,降低破壞程度42
2.3.5依托科技,實現生態環境優化43
2.3.6注重地方特色,保持人文氣息43
2.3.7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生態意識43

3 新型城鎮生態建設的理論基礎44
3.1新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44
3.1.1新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的概念44
3.1.2新型城鎮生態環境的特點45
3.1.3新型城鎮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45
3.2城鎮生態建設的學科基礎46
3.2.1生態學46
3.2.2環境科學47
3.2.3産業生態學47
3.2.4生態經濟學48
3.2.5景觀生態學49
3.3新型城鎮生態建設的基本理論49
3.3.1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49
3.3.2生態城市理論51
3.3.3循環經濟理論55
3.3.4低碳經濟理論57
3.4新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原理和方法60
3.4.1新型城鎮生態環境規劃的任務60
3.4.2新型城鎮生態環境規劃的指導思想60
3.4.3新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原則60
3.4.4新型城鎮生態環境規劃的特點61
3.4.5新型城鎮生態環境規劃的程序61
3.4.6新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主要內容62

4 城鎮生態功能區劃65
4.1生態功能區劃研究進展65
4.1.1國外研究進展66
4.1.2國內研究現狀與進展66
4.2生態功能區劃理論方法基礎67
4.2.1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與生態功能區劃68
4.2.2景觀生態類型與生態功能區劃69
4.2.3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區劃70
4.2.4生態適宜度與生態功能區劃70
4.3城鎮生態功能區劃70
4.3.1區劃的目標、指導思想與原則70
4.3.2生態功能區劃評價因子的選擇73
4.3.3生態功能區劃的依據和分區等級75
4.3.4區劃方法76
4.3.5區劃的一般程序和內容77

5 可持續新型生態城鎮的指標體係80
5.1可持續發展指標概述80
5.1.1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作用與功能80
5.1.2指標體係劃分的原則81
5.1.3指標體係的分類82
5.2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83
5.2.1國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發展83
5.2.2國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實踐84
5.2.3國內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發展86
5.2.4國內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實踐89
5.3新型生態城鎮指標體係構建89
5.3.1新型生態城鎮指標體係構建“六步法”89
5.3.2生態城鎮指標體係共性技術91
5.3.3不同類型城鎮的特點及重點指標92
5.3.4考核指標解釋與指標值計算95
5.4新型生態城鎮指標體係典型案例分析105
5.4.1中新天津生態城105
5.4.2锡低碳生態城109
5.4.3上海崇明生態島112

6 新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118
6.1新型城鎮生態環境規劃建設的目標119
6.2新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的模式創新119
6.2.1工業開發型120
6.2.2生態農業型128
6.2.3旅遊服務型150
6.2.4曆史文化型158
6.2.5城區衛星型165
6.2.6生態退化型169

7 新型城鎮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177
7.1新型城鎮環境汙染物總量控製規劃177
7.1.1新型城鎮環境汙染物總量控製的基本思路177
7.1.2新型城鎮經濟發展分析177
7.1.3汙染物總量控製分析178
7.1.4環境經濟綜閤分析180
7.2新型城鎮大氣環境綜閤規劃180
7.2.1大氣環境功能區劃180
7.2.2大氣環境容量分析181
7.2.3新型城鎮大氣環境規劃目標確定182
7.2.4新型城鎮大氣環境規劃方案製定182
7.2.5大氣汙染控製措施183
7.3新型城鎮水環境綜閤規劃184
7.3.1水環境現狀184
7.3.2城鎮汙水排放及治理現狀184
7.3.3水汙染治理與水環境保護規劃185
7.3.4汙水處理設施建設186
7.3.5再生水處理設施建設209
7.4新型城鎮固體廢物綜閤規劃211
7.4.1固體廢物綜閤整治規劃212
7.4.2城鎮固體廢物綜閤整治措施213
7.4.3固體廢物的管理體係221
7.5新型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21
7.5.1城鎮交通的基本概念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221
7.5.2城鎮的交通特徵222
7.5.3目前我國城鎮交通對城鎮生態環境的影響224
7.5.4新型城鎮交通建設對策224
7.6新型城鎮意外災害預警係統基礎設施建設227
7.6.1意外災害概述227
7.6.2防災預警建設227
7.6.3我國必須加強新型城鎮災害預警係統建設228

8 新型城鎮水資源保護與閤理利用230
8.1水資源現狀230
8.1.1我國水資源狀況230
8.1.2城鎮水資源現狀232
8.2水資源優化配置232
8.2.1需水量預測232
8.2.2供水體係237
8.2.3優化配置238
8.3非常規水資源應用的領域與技術242
8.3.1雨水資源的利用242
8.3.2再生水資源的利用247
8.3.3海水資源的利用248
8.4水資源保護與閤理利用措施251
8.4.1水資源保護251
8.4.2水資源閤理利用253

9 新型城鎮能源係統規劃與建設259
9.1低碳背景下能源發展戰略259
9.1.1我國能源現狀259
9.1.2低碳能源發展戰略261
9.2新型城鎮低碳型能源係統優化配置262
9.2.1新型城鎮能源係統特點262
9.2.2能源係統優化配置方法262
9.2.3能源係統對環境的影響識彆265
9.3新型城鎮新能源應用266
9.3.1新型城鎮發展新能源的意義266
9.3.2太陽能267
9.3.3生物質能271
9.3.4地熱能273
9.3.5非常規水源熱能274
9.3.6風能277
9.4新型城鎮建設節能措施278
9.4.1建築節能278
9.4.2工業節能280
9.4.3公共設施節能282

10 新型城鎮節能環保技術283
10.1EPS模塊現澆混凝土結構低層低能耗抗震房屋設計與施工283
10.1.1模塊及組閤配件284
10.1.2設計284
10.1.3施工287
10.1.4科技創新點288
10.1.5結論289
10.2保溫與結構及防火一體化係統設計與施工289
10.2.1係統組成290
10.2.2係統設計與施工293
10.2.3係統的科技創新點295
10.3真空玻璃及其在建築中的應用296
10.3.1真空玻璃介紹296
10.3.2真空玻璃的性能優勢296
10.3.3真空玻璃在建築中的應用299
10.3.4總結301
10.4建築集成光伏發電係統301
10.4.1建築集成光伏發電係統的基本介紹301
10.4.2建築集成光伏發電係統設計302
10.4.3光伏組件與建築集成方式306
10.5平闆太陽能建築結閤光熱係統應用307
10.5.1平闆太陽能建築結閤光熱係統基本介紹307
10.5.2平闆太陽能集熱器與建築集成方式308
10.5.3平闆太陽能建築結閤光熱應用係統應用309
10.5.4平闆太陽能建築結閤光熱應用係統規劃設計309
10.6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技術及應用311
10.6.1生物質能及應用技術的基本介紹311
10.6.2生物質成型燃料及燃燒技術311
10.6.3生物質顆粒燃燒器的設計原理312
10.6.4生物質顆粒燃燒設備應用中的問題和解決辦法314
10.7村鎮汙水解決方案——構建源分離排水模式315
10.7.1源分離排水模式的由來315
10.7.2源分離新型排水模式介紹316

參考文獻318

前言/序言

叢書前言
從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提齣“小城鎮,大問題”到國傢層麵的“小城鎮,大戰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以專業鎮、重點鎮、中心鎮等為主要錶現形式的特色鎮,其發展壯大、聯城進村,越來越成為做強鎮域經濟,壯大縣區域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力量。特色鎮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重要核心,對聯城進村起著重要作用,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梯度增長空間,是小城鎮發展最顯活力與競爭力的錶現形態,是以“萬鎮韆城”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已成為城鎮經濟最具代錶性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國數萬個鎮形成縣區城經濟增長的最佳平颱。特色與創新是新型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生態文明、科學發展是中國新型城鎮永恒的主題。發展中國新型城鎮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建設美麗新型城鎮是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載體與平颱,是豐富美麗中國內涵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元素。新型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對於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大力發展服務業,開發和培育信息消費、醫療、養老、文化等新的消費熱點,增強消費的拉動作用,夯實農業基礎,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開放等方麵,都會産生現實的積極意義。而對新型城鎮的發展規律、建設路徑等展開學術探討與研究,必將對解決城鎮發展的模式轉變、建設新型城鎮化、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起著實踐、探索、提升、影響的重大作用。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提齣:“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齣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確提齣瞭“新型城鎮化”概念,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産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闡明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目標,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新型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其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要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必須重視新型城鎮的環境保護工作。
中共十八大明確提齣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閤、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産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城鎮化對任何國傢來說,都是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不可跨越的環節,沒有城鎮化就不可能有現代化。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傢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一個國傢或地區社會組織強度和管理水平的標誌,城鎮化綜閤體現一國或地區的發展水平。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齣完善城鎮化體製機製,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成為中國新一輪持續發展的新形勢下全麵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發展中國新型城鎮也是全麵深化改革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正如習近平同誌所指齣的“當前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放在使中小城市、小城鎮得到良性的、健康的、較快的發展上”,由“小城鎮,大戰略”到“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國新型城鎮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國新型城鎮的發展已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建設美麗新型城鎮是推動城鎮化、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與平颱,是豐富美麗中國內涵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元素。實現中國夢,需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更需要中國行動與中國實踐。建設、發展中國新型城鎮,就是實現中國夢最直接的中國行動與中國實踐。
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在本次會議上,中央對新型城鎮化工作方嚮和內容做瞭很大調整,在城鎮化的核心目標、主要任務、實現路徑、城鎮化特色、城鎮體係布局、空間規劃等多個方麵,都有很多新的提法。新型城鎮化成為未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方嚮和戰略。
新型城鎮化指農村人口不斷嚮城鎮轉移,第二、第三産業不斷嚮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曆史過程,它主要錶現為隨著一個國傢或地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産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嚮城鎮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嚮城鎮第二、第三産業的轉移。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傢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曆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齣:要提升規劃水平,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促進“多規閤一”,全麵開展城市設計,完善新時期建築方針,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坐標”。2016年2月21日,新華社發布瞭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配套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乾意見》,在第三節以“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為題目,提齣瞭“提高城市設計水平、加強建築設計管理、保護曆史文化風貌”三條內容,其中關於提高城市設計水平提齣“城市設計是落實城市規劃、指導建築設計、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有效手段。”
在化學工業齣版社支持下,特組織專傢、學者編寫瞭《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共6個分冊)。叢書的編寫堅持3個原則。
(1)弘揚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且至今依然生機勃勃的人類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凝聚力所在。中華文化中的“天人閤一”思想,是最傳統的生態哲學思想。叢書各分冊開篇都優先介紹瞭我國優秀傳統建築文化中的精華,並以科學曆史的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和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到城鎮生態建設中。
(2)突齣實用技術城鎮化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城鎮規劃和建設必須讓群眾得到好處,纔能得以順利實施。叢書各分冊注重實用技術的篩選和介紹,力爭通過簡單的理論介紹說明原理,通過詳實的案例和分析指導城鎮的規劃和建設。
(3)注重文化創意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突飛猛進,我國不少城鎮建設不約而同地大拆大建,缺乏對自然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形成“韆城一麵”的局麵。但我國幅員遼闊,區域氣候、地形、資源、文化乃至傳統差異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建設必須因地製宜,分類實施。叢書各分冊注重城鎮建設中的區域差異,突齣因地製宜原則,充分運用當地的資源、風俗、傳統文化等,給齣不同的建設規劃與設計實用技術。
發展新型城鎮化是麵嚮21世紀國傢的重要發展戰略,要建設好城鎮,規劃是龍頭。城鎮規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建築、技術、藝術、生態、環境和管理等諸多領域,是一個正在發展的綜閤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建設管理即是規劃編製、設計、審批、建設及經營等管理的統稱,是城鎮建設全過程順利實施的有效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要清晰、特色要突齣,這就要求規劃觀念要新、起點要高。在《新型城鎮建設總體規劃》中,提齣瞭繁榮新農村,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係統地闡述瞭城鎮與城鎮規劃、城鎮鎮域體係規劃、城鎮建設規劃的各項規劃的基本原理、原則、依據和內容;針對當前城鎮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特闢專章對城鎮的城市設計規劃、曆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與發展規劃以及城鎮特色風貌規劃進行探討,並介紹瞭城鎮建設管理。同時還編入規劃案例。
住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住宅必然成為一個人類關心的永恒話題。城鎮有著規模小、貼近自然、人際關係密切、傳統文化深厚的特點,使得城鎮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是一般的城市住宅遠不能滿足的,也是城市住宅所不能替代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要清晰、特色要突齣,這就要求城鎮住宅的建築設計觀念要新、起點要高。《新型城鎮住宅建築設計》一書,在分析城鎮住宅的建設概況和發展趨嚮中,重點闡明瞭弘揚中華建築傢居環境文化的重要意義;深入地對城鎮住宅的設計理念、城鎮住宅的分類和城鎮住宅的建築設計進行瞭係統的探索;編入城鎮住宅的生態設計,並特闢專章介紹城鎮低層、多層、中高層、高層住宅的設計實例。
住宅小區規劃是城鎮詳細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城鎮總體規劃的重要步驟。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追求適應小康生活的居住水平,這不僅要求住宅的建設必須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求必須具備與其相配套的居住環境,城鎮的住宅建設必然趨嚮於小區開放化。在《新型城鎮住宅小區規劃》中,扼要地介紹瞭城鎮住宅小區的演變和發展趨嚮,綜述瞭弘揚優秀傳統融於自然的聚落布局意境的意義;分章詳細地闡明瞭城鎮住宅小區的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城鎮住宅小區住宅用地的規劃布局、城鎮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城鎮住宅小區道路交通規劃和城鎮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特闢專章探述瞭城鎮生態住區的規劃與設計,並精選曆史文化名鎮中的住宅小區、城鎮小康住宅小區和福建省村鎮住宅小區規劃實例以及住宅小區規劃設計範例進行介紹。
城鎮的街道和廣場,作為最能直接展現新型城鎮化特色風貌的具體形象,在城鎮建設的規劃設計中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不但要使各項設施布局閤理,為居民創造方便、閤理的生産、生活條件,同時亦應使它具有優美的景觀,給人們提供整潔、文明、舒適的居住環境。在《新型城鎮街道廣場設計》中,試圖針對城鎮街道和廣場設計的理念和方法進行探討,以期能夠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街道和廣場設計有所幫助。書中闡述瞭我國傳統聚落街道和廣場的曆史演變和作用,分析瞭傳統聚落街道和廣場的空間特點;在剖析當代城鎮街道和廣場街道和廣場的設計理念;分彆對城鎮的街道和廣場設計進行瞭係統闡述,分析瞭城鎮街道和廣場的功能和作用,街道和廣場設計的影響因素以及相應的設計要點;針對我國城鎮中的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做瞭深入的探討,以引導傳統城鎮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進行較為閤理地保護與更新;同時分類對城鎮街道和廣場環境設施設計做瞭介紹。為瞭方便讀者參考,還分彆編入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城鎮廣場和城鎮街道道路設計實例。
城鎮園林景觀建設是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特色的重要途徑。城鎮園林景觀是農村與城市景觀的過渡與紐帶,城鎮的園林景觀建設必須與住區、住宅、街道、廣場、公共建築和生産性建築的建設緊密配閤,形成統一和諧、各具特色的城鎮風貌。做好城鎮園林景觀建設是社會進步的展現,是城鎮統籌發展的需要,是城市人迴歸自然的追崇,是廣大群眾的強烈願望。在《新型城鎮園林景觀設計》中,係統地介紹瞭城鎮園林景觀建設的特點及發展趨勢;闡述瞭世界園林景觀探異;探述瞭傳統聚落鄉村園林的弘揚與發展;深入地分析瞭城鎮園林景觀設計的指導思想與設計原則、提齣瞭城鎮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模式和設計要素;著重地探析瞭城鎮園林景觀中住宅小區、道路、街旁綠地、水係、山地等與自然景觀緊密結閤的城鎮園林景觀的設計方法與設計要點以及城鎮園林景觀建設的管理;並分章推薦瞭一些規劃設計實例。
新型城鎮生態環境保護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因此,在城鎮建設規劃中,應充分利用環境要素和資源循環利用規律,科學設計水資源保護、能源利用、交通、建築、景觀和固廢處置的基礎設施,力求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做到科學和自然人文特色的完整結閤。在《新型城鎮生態環保設計》中,明確瞭城鎮的定義和範圍,介紹瞭國內外的城鎮生態環保建設概況;分章闡述瞭城鎮生態建設的理論基礎、城鎮生態功能區劃、可持續生態城鎮的指標體係和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係統探述瞭城鎮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水資源保護與閤理利用以及城鎮能源係統規劃與建設。該書亮點在於,從實用技術角度齣發,以理論結閤生動的實例,集中介紹瞭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如何從水、能源、交通、建築、景觀和固廢處置等具體環節實現汙染防治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雙贏目標,從而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的編寫,得到很多領導、專傢、學者的關心和指導,藉此特緻以衷心的感謝!

《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編委會
2016年夏於北京


前言
中國共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齣瞭完善新型城鎮化體製機製,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在本次會議上,中央對新型城鎮化工作方嚮和內容做瞭很大調整,在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目標、主要任務、實現路徑、新型城鎮化特色、城鎮體係布局、空間規劃等多個方麵,都有很多新的提法。新型城鎮化成為未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方嚮和戰略。
新型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嚮城鎮轉移,第二、三産業不斷嚮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曆史過程,它主要錶現為隨著一個國傢或地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産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嚮城鎮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嚮城鎮第二、三産業的轉移。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傢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曆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新型城鎮化則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産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新型城鎮化建設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大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載體,也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國傢的大力支持下,城鎮化建設已蓬勃發展起來。201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齣:“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曆史任務,要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科學規劃、閤理布局、城鄉統籌、節約用地、因地製宜、提高質量。”
然而在積極發展新型城鎮的同時,也不容樂觀地看到在建設過程中,不少城鎮建設的生態環境布局規劃不當,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隨意排放和傾倒廢氣煙塵、生産廢水、生活汙水、生活垃圾的現象還廣泛存在;交通、建築更是缺乏生態一體化設計,能源利用率不高,導緻大氣和水體汙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加重,曆史文化資源的破壞嚴重,這些問題的齣現嚴重阻礙瞭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鎮建設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運用生態學和城市科學原理,結閤城鎮地域特點,依靠科學的規劃和先進技術,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營造優美人居環境和良好的生産環境,打造美麗城鎮。
新型城鎮生態環保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因此,在城鎮建設規劃中,應充分利用環境要素和資源循環利用規律,科學設計水資源保護、能源利用、交通、建築、景觀和固廢處置的基礎設施,力求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做到科學和自然、人文特色的完整結閤。
本書是《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中的一分冊,書中明確瞭城鎮的定義和範圍,介紹瞭國內外的城鎮生態環保建設概況;分章闡述瞭城鎮生態建設的理論基礎、城鎮生態功能區劃、可持續生態城鎮的指標體係和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係統探述瞭城鎮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水資源保護與閤理利用以及城鎮能源係統規劃與建設。本書亮點在於,從實用技術角度齣發,以理論結閤生動的實例,集中介紹瞭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如何從水、能源、交通、建築、景觀和固廢處置等具體環節實現汙染防治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雙贏目標,從而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本書可供從事環境管理、區域生態建設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規劃師、建築師及管理人員參考,適閤廣大群眾閱讀,同時可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教學參考。
本書在編著過程中,參考瞭國內外生態城市和城鎮化建設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成果以及專著和論文,在此特嚮有關作者緻以衷心的感謝。
張濤、孫貽超、趙翌晨、趙明霞、劉釗、馮真真、李敏姣、李懷明、閆佩、王興、龔秀嬌、郝寶華、邵曉龍、袁敏、孫靜、宋文華、李紅柳、孫韜、張徵雲、李莉、羅彥鶴、郭健、王岱、廖光龍、趙晶磊、楊崳鈜、袁嚮華等同誌參與瞭資料收集和部分內容的編纂工作,在此錶示感謝。
限於水平,書中不足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和專傢批評指正。

駱中釗
2016年夏於北京什刹海畔滋善軒鄉魂建築研究學社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復雜係統科學與城市韌性的專著的詳細簡介,其內容與您提到的“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新型城鎮生態環保設計”的側重點完全不同。 --- 復雜係統動力學視角下的城市韌性構建:理論、模型與案例分析 導言:城市係統的固有脆弱性與韌性需求的迫切性 在21世紀,全球城市化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城市作為人類社會活動最集中的載體,其復雜性、互聯性與動態性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這種高密度、高效率的係統結構,也帶來瞭對外部衝擊(如氣候變化、流行病、經濟衰退、突發技術故障等)的極端脆弱性。傳統的城市規劃與管理往往基於綫性、平衡的假設,這在麵對非綫性和突變性的復雜係統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徹底轉變瞭對城市的基本認知——不再將城市視為一個靜態的、可預測的工程對象,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多尺度、自組織、適應性極強的復雜適應係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套基於復雜係統科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用以深入理解城市係統的內在脆弱性機製,並指導實踐者如何係統性地增強城市的“韌性”(Resilience)。 第一部分:復雜係統理論的城市學闡釋 本部分是全書的理論基石,旨在將抽象的復雜係統科學概念轉化為可應用於城市研究的特定工具箱。 第一章:從靜態到動態:城市係統的復雜性維度 本章首先界定“復雜係統”在城市研究中的具體內涵。我們將探討城市係統的四個核心特徵:異質性(Heterogeneity)——城市要素(人口、基礎設施、産業)的差異性;非綫性(Nonlinearity)——微小的擾動可能引發巨大的係統響應(如“蝴蝶效應”);湧現性(Emergence)——整體行為無法簡單通過部分之和來預測(如城市交通擁堵的自發形成);以及反饋迴路(Feedback Loops)——增強型(正嚮)和調節型(負嚮)反饋對係統狀態的持續影響。 第二章:網絡科學與城市互聯性分析 現代城市是高度依賴於基礎設施網絡的係統。本章聚焦於復雜網絡理論在城市分析中的應用。我們詳細解析瞭城市關鍵基礎設施(交通、能源、通信、供水)的拓撲結構。通過分析網絡的度分布、聚類係數、特徵路徑長度,以及核心節點(Hubs)的識彆,我們揭示瞭係統中最關鍵的單點故障風險。本章還將引入“介數中心性”等指標,用以量化某一節點失效後對信息或物質流動的阻斷程度,為抗中斷設計提供數據支撐。 第三章:相變與臨界點:城市係統失穩的機製 城市韌性的反麵是係統失穩或崩潰。本章引入相變理論(Phase Transition Theory),解釋城市係統如何從穩定狀態躍遷到功能性缺失的“退化相”。通過建立簡化的動力學模型,如基於SIRS(易感-感染-康復)模型的城市流行病傳播模型或基於閾值的資源競爭模型,我們探討瞭“臨界閾值”的存在性。一旦外部壓力或內部相互作用超過這個閾值,係統將發生不可逆的、劇烈的狀態轉變。理解臨界點是預防係統災難的關鍵。 第二部分:城市韌性的多尺度建模與指標體係 理論的價值在於其可操作性。第二部分將理論工具轉化為量化模型,以評估和設計城市韌性。 第四章:韌性指標的構建與量化:吸收、恢復與適應 本章緻力於構建一套多層次的城市韌性評估指標體係。我們區分瞭韌性的三個核心維度: 1. 吸收能力(Absorption):係統在受到擾動時維持基本功能的能力(例如,備用電力係統的容量)。 2. 恢復速度(Recovery):係統從中斷狀態恢復到正常運行所需的時間(例如,應急響應速度)。 3. 適應性/轉型能力(Adaptation/Transformation):係統在長期內通過學習和調整結構,以應對未來不同類型衝擊的能力。 我們引入瞭時間序列分析和概率論方法,對曆史衝擊事件進行建模,以量化這些指標。 第五章:基於代理的建模(ABM)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鑒於城市中個體行為的異質性和互動性,基於規則的代理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成為評估韌性的有力工具。本章詳細介紹如何將居民、企業、交通工具抽象為具有決策規則的“代理”。通過模擬不同情景下的災害擴散(如洪水淹沒後居民疏散行為、交通網絡擁堵的動態演化),我們可以測試不同的乾預策略(如提前預警、分散疏散路綫)對係統整體韌性的影響,彌補宏觀模型的局限性。 第六章:跨尺度耦閤與係統耦閤強度分析 城市係統並非孤立存在,它嵌入在區域、國傢乃至全球係統中。本章探討瞭跨尺度耦閤(Cross-Scale Coupling)的效應。例如,全球供應鏈中斷如何迅速傳導至地方製造業,或區域電網故障如何影響相鄰城市的應急響應。我們采用耦閤強度矩陣來衡量不同尺度係統間的依賴關係,強調在增強局部韌性的同時,必須警惕因過度耦閤而導緻的係統性風險放大效應。 第三部分:韌性導嚮的規劃與治理策略 基於前兩部分的理論和模型分析,本部分將重點轉嚮如何將韌性思維融入實際的城市治理和工程實踐中。 第七章:去中心化與冗餘設計:增強係統吸收能力 本章倡導從傳統的“效率優先”嚮“效率與冗餘並重”轉變。我們探討瞭係統冗餘性(Redundancy)在基礎設施設計中的應用。這包括:能源係統的微電網化和分布式發電;交通係統的多路徑選擇和替代交通模式的預先部署;以及關鍵信息係統的異地備份和異構備份。關鍵在於,冗餘的設計不能是盲目的疊加,而應是基於網絡分析識彆齣的高風險節點的有針對性的“戰略冗餘”。 第八章:提升係統的學習與適應能力:動態治理框架 韌性城市不僅僅是“抗擊打”,更要能“從錯誤中學習”。本章提齣瞭動態治理框架(Dynamic Governance Framework)。這要求城市管理者建立持續的監測和評估機製,將係統恢復後的數據反饋迴規劃周期。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實時模擬係統受損情況,並在虛擬環境中預演修復方案,從而縮短實際的恢復時間,這體現瞭城市的組織學習能力。 第九章:韌性規劃的製度保障與社會參與 基礎設施的物理韌性必須輔以強大的社會和製度韌性。本章超越瞭傳統的工程規劃範疇,深入探討瞭社會資本、信息透明度和跨部門協作在災後恢復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分析瞭在危機時期,社區網絡如何成為信息傳遞和互助的最快通道。因此,韌性規劃必須納入社會網絡分析,並設計激勵機製以加強鄰裏間的互助網絡,確保在官方應急係統超載時,社區能夠自發地提供基礎支撐。 結語:邁嚮可持續與有準備的未來城市 本書係統性地論證瞭:理解城市作為復雜係統的本質,是實現真正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未來的城市規劃不再是靜態藍圖的繪製,而是一場持續的、動態的係統管理藝術。本書為政策製定者、城市工程師、規劃師以及研究復雜係統的學者,提供瞭一套嚴謹的科學語言和實用的分析工具,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確保城市能夠在不可避免的衝擊麵前,保有其核心功能,並最終實現更好的轉型與發展。 --- 本書特色: 理論深度:嚴格遵循復雜係統科學、網絡科學和動力學理論的前沿成果。 方法創新:引入ABM、相變分析等非傳統規劃工具,提供更精細化的風險評估。 實踐導嚮:所有理論分析最終都指嚮具體的工程冗餘設計和製度治理優化方案。 係統性:強調城市在基礎設施、社會結構和治理機製上的整體性韌性提升,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乾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錯綜復雜的城鎮化迷霧,找到通往美好未來的清晰路徑。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建造更多的房屋和道路,更是關於如何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並且能夠讓每一個人都感到幸福的城市。作者的語言樸實而深刻,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土地的深情和對未來的希冀。書中對“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的策略進行瞭精闢的分析,並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特彆是關於如何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以及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我茅塞頓開。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韌性城市”的探討,在麵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因素時,如何提升城市的應對能力和恢復能力,這對於我們當前的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本書讓我對城市規劃設計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城市生活充滿瞭信心。

評分

一本關於城市發展的宏大著作,它深入探討瞭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以一種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續性的方式來重塑我們的居住空間。書中不僅僅關注宏觀的政策導嚮和發展藍圖,更將目光投嚮瞭微觀的社區尺度,細緻地勾勒齣未來城鎮的形態。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充滿活力的城鎮化新圖景。從交通網絡的優化設計,到公共空間的活力注入,再到居住環境的品質提升,每一個環節都得到瞭細緻的闡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新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進行瞭前沿的探討,例如智能交通係統、綠色建築技術以及大數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這些都為我們理解和實踐新型城鎮化提供瞭寶貴的思路。此外,書中還強調瞭以人為本的理念,認為城鎮發展最終是為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這一點在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本指導實踐的行動指南,對於所有關心城市未來發展的人們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這是一部充滿智慧與遠見的著作,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瞭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城市發展的未來方嚮。書中對“新型城鎮化”的定義和內涵進行瞭深刻的解析,並將其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環境保護等多個維度緊密聯係起來。作者並沒有迴避城鎮化進程中可能齣現的挑戰和問題,例如城鄉差距、環境汙染以及資源消耗等,反而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並提齣瞭一係列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城鎮規劃中的具體實踐進行瞭詳細的論述,包括如何發展綠色低碳的交通體係,如何推廣清潔能源的應用,以及如何構建生態友好的城市空間。這些內容不僅具有理論上的高度,更具有實踐上的指導意義,對於各地政府部門、規劃從業者以及相關研究人員來說,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本書讓我對未來的城市生活充滿瞭期待,也讓我更加堅信,通過科學的規劃和精心的設計,我們可以創造齣更加美好的城鎮。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城鎮畫麵。它不再是過去那種冰冷、僵化的城市擴張,而是充滿瞭生命力與人情味。書中對不同類型城鎮的分析,從大型都市圈到中小城鎮,再到特色鄉村,都展現瞭其獨特的韻味和發展潛力。特彆是關於如何挖掘地方特色、保護曆史文脈,以及如何將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到城鎮的每一個角落,讓我深受啓發。書中提到的“海綿城市”概念,以及如何通過精細化的雨水管理來減少城市內澇,同時還能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對於我們當前麵臨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提供瞭一個極具可行性的解決方案。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即使是復雜的規劃設計理念,也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詳實,通過對比不同城市的發展模式,展現瞭成功的經驗和可能的陷阱,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這本書讓我對“城鎮化”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建築和道路的堆砌,而是關於如何創造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未來傢園。

評分

這是一本極具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讀物,它深刻地揭示瞭未來城鎮發展的方嚮和關鍵要素。書中對“精明增長”和“集約發展”的理念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並強調瞭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如何實現效益最大化和環境最小化。作者以其獨特的洞察力,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未來城市生活的藍圖,其中充滿瞭科技的智慧和人文的關懷。從智慧交通係統到綠色建築,從社區服務到文化創意産業,書中對城鎮發展的每一個方麵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尤其令人稱贊的是,作者對“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深刻的理解,並將其貫穿於城鎮規劃的始終。書中提到的“社區營造”和“公眾參與”等概念,都體現瞭對居民需求和意願的尊重,這對於構建和諧宜居的城市環境至關重要。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理論著作,更是一份充滿激情的宣言,它呼喚著我們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去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傢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