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栩栩如生的科學繪畫,專業深入的物種介紹,帶你進入奇異多姿的爬行動物世界。
兩位繪圖者是地位傑齣的動物學傢,也是技藝高超的爬行動物科學繪畫藝術傢。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精選兩位繪圖者的經典作品,輔以專業講解,展現瞭奇異豐富的爬行動物。
內容簡介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收錄瞭法國動物學傢杜梅裏和奧地利動物學傢費卿格所創作的150餘幅爬行動物科學繪畫,這些作品筆觸細膩,姿態生動,栩栩如生,展現瞭世界各地奇特豐富的爬行動物,是爬行動物科學繪畫中科學與藝術結閤的經典作品;本書對圖畫中涉及的各種爬行動物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物種介紹,讓人能夠更好地領略爬行動物的獨特之美,感受自然造物的神奇。
作者簡介
杜梅裏(André Duméril , 1774—1860),法國動物學傢、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動物學教授、科學繪畫藝術傢,著有多部兩棲爬行動物學及魚類學著作。他於1834—1854年間主持齣版的《爬行綱通誌》稱得上是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史上的曆史性巨著。
費卿格(Leopold Fitzinger, 1802—1884),奧地利動物學傢、科學繪畫藝術傢,早年於維也納自然博物館進行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工作,晚年任慕尼黑動物園和布達佩斯動物園園長。他的基礎研究對現代兩棲爬行動物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齊碩,瀋陽師範大學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在讀碩士研究生,現參與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方麵的研究工作,參與發錶多個新種及新記錄種,著有《四足遊龍——蜥蜴》等科普讀物。
內頁插圖
目錄
一、龜鱉目
麯頸龜亞目
1.鱉科
刺鱉 / 1
2.平胸龜科
平胸龜 / 3
3.澤龜科
歐洲澤龜 / 5
4.地龜科
眼斑沼龜 / 8
馬來閉殼龜 / 10
潮龜 / 12
5.動胸龜科
密西西比麝香龜 / 14
東方動胸龜 / 16
6.鰐龜科
蛇鰐龜 / 18
7.棱皮龜科
棱皮龜 / 21
8.海龜科
綠海龜/ 24
赤蠵龜 / 27
玳瑁 / 30
太平洋麗龜 / 33
9.陸龜科
歐洲陸龜 / 35
幾何星叢龜 / 37
鸚嘴珍龜 / 39
荷葉摺背陸龜 / 42
蛛網陸龜 / 45
中非陸龜 / 48
加拉帕戈斯陸龜 / 50
側頸龜亞目
10.美非側頸龜科
馬格達萊納側頸龜 / 52巨型側頸龜 / 54
盾頭龜 / 57
11.側頸龜科
枯葉龜 / 60
長頸龜/ 63
12.非洲側頸龜科
西非側頸龜 / 66
沼澤側頸龜 / 68
二、鰐形目
1.短吻鰐科
密西西比短吻鰐 / 70
中美凱門鰐 / 73
2.真鰐科
尼羅鰐 / 75
馬來切喙鰐 / 77
三、有鱗目
蜥蜴亞目
1.槁趾虎科
米氏厚尾虎 / 79
2.壁虎科
刺虎 / 81
褶虎 / 83
綫紋平尾虎 / 85
3.鱗腳蜥科
鱔蜥 / 88
4.石龍子科
金氏胎生蜥 / 91
藍舌柔蜥 / 93
翠蜥 / 95
沙魚蜥 / 97
三棱蜥 / 99
點斑箭蜥 / 102
5.闆蜥科
馬達加斯加盾甲蜥 / 104
6.蜥蜴科
德氏平蜥 / 107
秀麗瞼窗蜥 / 109
藍斑蜥 / 111
7.鬣蜥科
大耳沙蜥 / 113
飛蜥 / 116
英雄蜥 / 118
琴首蜥 / 120
普通樹蜥 / 122
頭角蜥 / 124
雙脊鬣脊蜥 / 126
橫紋長鬣蜥 / 128
鬥篷蜥 / 131
南非鬣蜥 / 133
星紋鬣蜥 / 135
斑點蠟皮蜥 / 137
蘇丹刺尾蜥 / 139
8.繩蜥科
繩蜥 / 141
9.角蜥科
角蜥 / 143
10.美洲鬣蜥科
美洲鬣蜥 / 145
角圓尾蜥 / 147
11.海帆蜥科
冠蜥 / 149
海帆蜥 / 151
12.脊尾蜥科
點尾蜥 / 153
13.避役科
避役 / 156
疣鱗叉角避役 / 159
14.巨蜥科
飾紋巨蜥 / 161
尼羅河巨蜥 / 163
15.毒蜥科
珠鱗毒蜥 / 165
16.美洲蜥蜴科
黑白雙領蜥 / 168
馬提尼剋臼齒蜥 / 170
亞馬遜鰐尾蜥 / 173
蚓蜥亞目
17.短頭蚓蜥科
棋斑蚓蜥 / 175
18.雙足蚓蜥科
溝雙足蚓蜥 / 177
蛇亞目
19.盲蛇科
網紋美洲盲蛇 / 179
20.南美筒蛇科
南美筒蛇 / 182
21.蟒科
非洲蟒 / 184
蟒蛇骨骼/ 186
22.蚺科
虹蚺 / 188
紅尾蚺 / 190
綠水蚺 / 192
23.瘰鱗蛇科
爪哇瘰鱗蛇 / 194
24.閃皮蛇科
爪哇閃皮蛇 / 196
25.水蛇科
釣魚蛇 / 198
26.遊蛇科
牛蛇 / 200
密河泥蛇 / 202
阿比西尼亞食卵蛇 / 204
紫斑小頭蛇 / 206
27.鰻形蛇科
森林女神蛇 / 208
馬達加斯加葉吻蛇 / 210
28.眼鏡蛇科
印度眼鏡蛇 / 213
金環蛇 / 215
美麗珊瑚蛇 / 217
光滑劍尾海蛇 / 219
灰藍扁尾海蛇 / 221
29.蝰科
蝰科蛇類 / 223
極北蝰 / 225
沙蝰 / 227
鼓腹噝蝰 / 229
加蓬噝蝰 / 231
彩鋸鱗蝰 / 233
角蝰 / 235
墨西哥跳蝮 / 237
美洲矛頭蝮 / 239
美麗矛頭蝮 / 241
蛇類毒牙 / 243
精彩書摘
導 讀
齊碩
本書中的150餘幅爬行動物科學繪畫來自於兩位作者,分彆是法國動物學傢安德烈·杜梅裏(André Duméril,1774—1860)和奧利地動物學傢利奧波德·費卿格(Leopold Fitzinger,1802—1884)。
一、安德烈·杜梅裏
杜梅裏1774年齣生於法國北部城市亞眠,早年研習醫學。1793年,僅19歲的他就取得瞭魯昂醫學院解剖醫師資格,這段學習經曆為他後來進行動物解剖繪圖打下瞭堅實的基礎。1801—1812年間,杜梅裏任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解剖學教授,他對動物分類學産生瞭濃厚興趣,開始大量收集整理兩棲爬行動物標本,對它們進行繪圖及描述,發錶瞭大量未被描述的新物種,研究重點在於梳理不同動物類群的屬間關係。他還在巴黎植物園首次嘗試使用仿生態環境飼養爬行動物,觀察它們的行為。他始終認為動物在行為上的差異也具有分類學意義。
杜梅裏於1834—1854年間齣版的《爬行綱通誌》(Erpétologie Générale, Ou Histoire Naturelle Complète Des Reptiles)稱得上是科學史上的鴻篇巨著。全套書共10捲,總計頁數近7000頁,前9捲為文字描述部分,從形態學、解剖學、生理學等諸多方麵詳細描述瞭1393個物種,最後一捲含有120幅精美的手繪圖版。本書中署名“杜梅裏 繪”的圖幅,就主要齣自這套曆史性的巨著。這套著作的齣版並非杜梅裏一人之功,參與編寫和繪圖的還有杜梅裏的助手加百利·比布龍(Gabriel Bibron,1805—1848)以及杜梅裏的兒子奧古斯特·杜梅裏(Auguste Duméril,1812—1870)。
比布龍齣生於法國巴黎,其父親是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職工,因此他從小就受到自然科學的熏陶,在動物分類方麵有良好的基礎。在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期間,他作為杜梅裏的助手,對采集到的動物標本進行分類描述。他的繪畫技藝也十分精湛,擅長錶現細節。可惜天妒英纔,1848年,年僅43歲的比布龍就因患肺結核不幸離世。
比布龍去世後,杜梅裏的助手一職由他的兒子奧古斯特·杜梅裏接任。奧古斯特·杜梅裏在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期間,任兩棲爬行動物學及魚類學教授,曾於1864—1866年間親自前往中美洲采集動物標本。1869年,他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他在學術上的造詣絲毫不遜於他的父親。在生物學研究史上,這對傳奇父子可稱為模範。
二、利奧波德·費卿格
費卿格1802年齣生於維也納,畢業於維也納大學植物學專業,1817—1861年間在維也納自然博物館進行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工作,晚年任慕尼黑動物園園長和布達佩斯動物園園長。他於1867年齣版的《圖說脊椎動物》(Bilder-atlas zur Wissenschaftlich-populren Naturgeschichte der Wirbelthiere)是他的代錶性著作,其中包含107幅手繪圖版。他一生中發錶瞭大量新物種,還將它們分門彆類,建立瞭許多不同的屬,這些屬中至今仍有70餘個被沿用。他所做的工作對兩棲爬行動物學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費卿格畫工細膩,注重還原動物生活時的樣貌,並在畫中交代其所處的生存環境,與杜梅裏的繪畫風格相比,可謂是各有韆鞦。但也不難看齣,費卿格對杜梅裏的一些作品進行瞭臨摹,並在其中添加自己特有的繪畫元素。
三、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最早由一類迷齒兩棲動物演化而來,目前已發現最早的爬行動物是生活於石炭紀晚期的林蜥(Hylonomus sp.),距今已有3.12億年。中生代時,爬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達到鼎盛時期,占據著生物圈的各個生態位,很多種類還發展為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體型。不過,大約在6500萬年前,地球經曆瞭一係列地質氣候變化,在受到外來天體撞擊、溫度劇變、地殼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爬行動物傢族開始日漸衰頹,不僅種類、數量大幅減少,在個體大小上也逐漸嚮小發展。作為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嚮高等演化的關鍵一環,爬行動物與兩棲動物、鳥類以及哺乳類之間都有著相當密切的聯係。
在大多數人眼中,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這兩類樣貌原始的“冷血動物”應該具有最近的親緣關係。其實不然,這兩類動物的親緣關係較鳥類、哺乳類與爬行類的關係要遠。二者的區彆存在於各個方麵。首先,兩棲類在發育上具有一段完全生活在水中並用鰓呼吸的幼體期,經變態後改為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兼以皮膚呼吸;爬行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則不具有變態現象。其次,兩棲類的皮膚柔軟且具有豐富腺體,錶麵多濕潤;而爬行動物體錶被以角質鱗片或骨闆,錶麵乾燥。爬行動物與兩棲動物最大的區彆,同時也是爬行動物在進化上與兩棲動物相比更勝一籌的地方在於,爬行動物的生殖過程中,首次齣現瞭“羊膜卵”這一結構。羊膜卵,顧名思義,就是産下的卵中具有由羊膜包被的胚胎,卵最外層可能還具有鈣質或革質的卵殼。羊膜卵的齣現,標誌著爬行動物在繁殖的環節徹底擺脫瞭對水環境的依賴。而絕大多數兩棲類,其産卵和授精的過程必須在水中完成。此外,二者在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等方麵也存在諸多差異。
在現代生物分類學啓濛時期,人們常常將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歸為一類。1745年,利奧內(Lyonnet)首次提齣Reptiles一詞,並把它作為綱名,其中就包括爬行動物和蛙類等。1758年,瑞典生物學傢林奈( C. Linné)在其所著《自然係統》第十版中將爬行動物列入兩棲綱Amphibia。1768年,勞倫修斯(Laurentius)著成《爬行綱提要》一書,這部著作的齣版標誌著Reptiles在分類學範疇內正式作為綱名的起始,不過直至此時,兩棲類與爬行類仍被置於一綱之中。1800年,布龍尼亞(Brongniart)以動物的體內構造、繁殖方式與發育過程立論,開始將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拆分為兩類。隨著人們對生物分類的認識不斷深入,直到19世紀50年代前後,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分屬不同綱的理論纔徹底確立。
說瞭這麼多,究竟什麼樣的動物纔能算是“爬行動物”呢?想要給它們下一個科學定義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傳統的林奈分類係統中,人們將所有身披鱗甲、能産下羊膜卵的“變溫”脊椎動物類群稱為爬行綱,這其中不僅包括現生爬行動物,還包括已滅絕的恐龍、翼龍、魚龍等。不過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人們發現具有條條框框的傳統分類係統已經越來越不足以反映物種之間的親疏關係。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已有足夠多的證據支持鳥類是由獸腳類恐龍中的一支演化而來,那麼爬行動物與鳥類的關係該如何界定呢?通過DNA層麵的比對和分析,人們還發現,鰐魚與鳥類的親緣關係甚至近於同屬爬行綱的蜥蜴,可以說顛覆瞭人們對爬行動物起源演化的傳統認識,給傳統分類係統齣瞭個大難題。
20世紀中葉,德國昆蟲學傢威利·亨尼希(Willi Hennig,又有譯為威利·漢寜根)提齣分支係統學(Cladistics)理論,來研究種級或種級以上分類單元之間的始於共同祖先的譜係關係格局,即根據DNA序列和形態學特徵等數據,建立係統發育樹,以錶示這種譜係格局。
以分支係統學理論分析,所謂的“爬行綱”其實並不是一個單係類群,換句話說,現存的四大類爬行動物並不是起源自同一祖先,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相去甚遠。根據分支係統學的理論,現代爬行動物與鳥類所組閤成的單係群被稱為蜥形綱(Sauropsida),再與以哺乳類為代錶的閤弓綱(Synapsid)組成單係群,這一大類我們稱之為羊膜動物(Amniote)。哺乳類與爬行類的分化時間較早,早在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晚期,這兩大類動物的祖先就已走上截然不同的演化道路。鳥類則最早起源於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目前較一緻的觀點認為其是由獸腳類恐龍中的虛骨龍類演化而來。由此見得,平時我們覺得外貌迥然不同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實際上起源自同一祖先,可謂是同源殊途,各自以不同的生存方式適應這顆不斷變化的藍色星球。
說完爬行綱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類群的關係,接下來我們來瞭解一下傳統意義上的爬行動物都包含有哪些種類。根據爬行動物數據庫(The Reptile Database)統計,截至2016年8月,全世界已知現存的爬行綱物種數約為10450餘種,物種豐富度位列脊椎動物門第三位,僅次於硬骨魚綱和鳥綱。爬行綱下可分為龜鱉目、鰐形目、喙頭目和有鱗目四大類群,其中有鱗目又下分為蛇亞目、蜥蜴亞目和蚓蜥亞目三類。
1. 龜鱉目
龜與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享有特殊地位,古人羨其壽長,自古以來就將龜鱉視作祥瑞之物,與龍、鳳、麒麟並稱“四靈”。
龜鱉目在世界範圍內已知現存340餘種,我國已知約33種,它們中包括瞭我們所熟知的烏龜、陸龜、海龜以及鱉等。根據解剖學差異,龜鱉目下又可分為麯頸龜亞目和側頸龜亞目兩大類群。
龜鱉目的起源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熱點話題,它們與其他爬行動物最顯著的區彆在於具有匣狀的外殼,遇到危險時多數種類可以將頭、尾、四肢縮入殼中。龜殼的起源目前學界也尚無定論,普遍認為其主要來源於骨骼多個部位的連接與衍生。
2. 喙頭目
喙頭目的起源可追溯至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早期,於中生代時種類最為繁多,廣布於世界各地。但在經曆數次大滅絕事件後,絕大多數種類均已滅絕,現僅存斑點楔齒蜥(Sphenodon punctatus)一種,僅見於新西蘭北部沿海的部分小島之上,屬原始的孑遺物種,數量稀少。斑點楔齒蜥的樣貌和蜥蜴近似,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類動物,最明顯的差異在於斑點楔齒蜥有特殊的牙齒結構以及雄性沒有交接器官。楔齒蜥生長速度緩慢,需15~20年纔能達到性成熟,卵則需要經過12~15個月纔能完成孵化。如此慢節奏的生活讓它們具有超長的壽命,通常可達百年以上。
3. 鰐形目
鰐形目現存3科9屬24種,分布於南北半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僅存一種,為鼉(tuó)科鼉屬的揚子鰐。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鰐魚是分布於南亞、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的灣鰐,全長可逾6米,重達1噸;最小的鰐魚為南美的盾吻古鰐,成體全長僅一米餘。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恐鰐全長可達10米以上,重量據估計可達8噸,以小型恐龍為食。鰐形目動物是爬行綱中最為高等的類群,親緣關係與鳥類接近,神經係統和循環係統較爬行綱其他類群更完善,主要錶現在:大腦開始齣現由新腦皮組成的大腦皮質;小腦有側嚮突齣的小腦絨球;交感神經係統特彆發達;心髒分化為四室,左、右心室完全分開,其間僅留一潘尼茲氏孔相聯,心髒中動脈血和靜脈血基本不相混閤,接近於真正的雙循環。
4. 有鱗目
有鱗目是現存爬行動物中最為繁盛的一支,其種類約占現存爬行綱物種總數的96%以上,分布於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大陸,有些種類還可完全生活於海洋之中。有鱗目下有三個亞目,分彆是、蜥蜴亞目、蚓蜥亞目和蛇亞目,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周身被以角質鱗片,泄殖腔孔呈橫裂,雄性具有被稱為“半陰莖”的成對交接器官。
在有鱗目下的三大類群中,蚓蜥亞目的種類最少,僅有不足200種,不具四肢,形似蚯蚓,營半穴居生活。蜥蜴亞目現存約6300種,是有鱗目中形態分化最為多樣的類群,有能快速變化體色的避役、無足似蛇的脆蛇蜥,還有能攀附於牆麵的壁虎,就連白堊紀時統治海洋的滄龍也屬於蜥蜴的一支,可見蜥蜴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當屬爬行綱中的佼佼者。蛇亞目現存3600餘種,是爬行綱最後演化齣來的一個分支,也是最為特化的類群。關於其起源有“陸生說”和“海生說”兩大假說,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蛇類最早由一類穴居蜥蜴演化而來,為適應地下生活,四肢逐漸縮小、消失,視覺功能也逐漸被敏銳的嗅覺所替代,有的類群還發展齣具有“夜視”功能的“熱測位器”。蛇類最令人膽寒的特性莫過於有些種類可分泌緻命的毒液。蛇毒為一類特化的蛋白質,可以破壞機體組織或神經係統,從而快速地殺死獵物,提高捕食效率。
以上就是對爬行動物的概述,希望能幫助讀者初步瞭解這個獨特的動物類群。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鱗甲有靈——西方經典手繪爬行動物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