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們每天都會看到成韆上萬張圖片並受到其所帶來的巨大的視覺衝擊,因此,如果一傢公司希望能夠成功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就需要擁有引人注目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不論是標誌、識彆係統、宣傳冊、深度推廣計劃,還是每個月都需要保持新鮮與實力的雜誌。 《設計之妙》(Graphic Design That Works)這本書中呈現的是宣傳冊、企業形象、標誌、雜誌以及宣傳推廣領域中久經考驗的成功設計。本書簡單易懂,在闡述每個設計案例時都先介紹設計早期的概念階段,然後介紹最初的設計方案,最後介紹最終設計方案的執行。因此,不論是經驗豐富的設計師,還是設計領域的新人,通過本書都能瞭解到設計是如何達成的,以及為什麼能夠達成。 本書還包括著名設計專傢提供的設計秘訣。他們在書中分享瞭自己在力圖設計成功作品的過程中總結齣來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標誌設計 / 8
亞當斯戶外廣告公司(Adams Outdoor Advertising) / 10
電影網(Movies.com) / 11
標誌的演變過程:3M / 12
光綫流動(Lightflow) / 14
新葉紙業(New Leaf Paper) / 15
標誌的演變過程:拜耳(Bayer) / 16
標誌的演變過程:聯閤公司(United) / 18
政府事務公司(GovWorks) / 20
經典標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 21
標誌的演變過程:殼牌(Shell) / 22
經典標誌:IBM / 24
費希爾集團(Fisher Companies) / 25
阿哥拉餐廳(Agora) / 26
阿裏不裏斯網上書店(Alibris) / 27
草圖/終稿:同性戀者反詆毀聯盟(GLAAD) / 28
終點製作公司(The End) 30
美國侍酒師協會(The American Sommelier Association) / 31
草圖/終稿:林迪?羅伊(Lindy Roy) / 32
草圖/終稿:全國反青少年暴力運動(The National Campaign Against Youth Violence) / 34
經典標誌:赫曼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 / 36
島嶼建築設計事務所(Island Architects) / 37
美國網飛公司(Netflix) / 38
太空針塔(Space Needle) / 39
媒體與超越公司(Media & Beyond) / 40
神奇郵件網站(AmazingMail.com) / 42
易卡斯特(Ecast) / 43
經典標誌:大赦國際(Amnesty International) / 44
知識網絡(KnowledgeNet) / 45
草圖/終稿:全麵連通(AllConnect) / 46
經典標誌:摩托羅拉(Motorola) / 48
虛擬設計公司(Virtual Design) / 49
賽哲奧公司(Sageo) / 51
地球智能車輛(EarthSmartCars) / 52
禮物(Gift) / 53
康沃爾國傢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Cornwall) / 54
柏拉圖傢(Pluto‘s) / 55
粉碎電視(SmashTV) / 56
行動人物(Action Figure) / 57
頑強大腦(Headstrong) / 58
經典標誌: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59
太陽犬(SUNDOG) / 60
必恩茲(Beenz.com) / 61
餐廳調味品(Cafe Spice) / 62
呀!小自行車(La Bicyclette) / 64
口袋卡片(PocketCard) / 65
肥皂箱視覺傳達設計公司(Soapbox Design Communications) / 66
市場搶奪者(Market Snatchers) / 68
思考3(Think3) / 69
草圖/定稿:掌上跳躍公司(Handspring) / 70
何樂而不為設計公司(Y-Not Design) / 72
網絡裏程公司(WebMiles) / 73
經典標誌:蘋果公司(Apple) / 74
不計其數公司(Bazillion) / 75
大紅太陽(Big Red Sun) / 76
舞蹈工廠(Danceworks) / 77
小腳丫(Little Feet) / 78
南瓜孕婦裝(Pumpkin Maternity) / 79
黑石集團(Blackstone) / 80
網絡戰將(Cyberjack) / 81
李維斯(Levi‘s) / 82
優守(Yosho) / 83
經典標誌:美國塔吉特公司(Target) / 84
西雅圖體驗音樂博物館(Experience Music) / 85
諾沃互動(Novo Interactive) / 86
經典標誌:聯邦快遞(FedEx) / 88
雜誌設計 / 89
《GQ(紳士季刊)》雜誌 / 90
關於網格 / 96
《Code》雜誌 / 100
創意過程 / 106
《Real Simple(簡單生活)》雜誌 / 112
如何設計纔能獲得成功 / 116
《TransWorld Surf(環球衝浪)》雜誌 / 118
《Yoga Journal(瑜伽雜誌)》 / 124
雜誌的發展演化 / 130
《Travel & Leisure(悅旅)》雜誌 / 136
《Blue(藍色)》雜誌 / 142
廣告時代 / 148
《HOW》雜誌 / 154
《國際設計(I.D.)》雜誌 / 160
11個步驟:通往成功的再設計 / 166
《快公司(Fast Company)》雜誌 / 168
《Business 2.0(商業2.0)》雜誌 / 174
宣傳冊設計 / 179
大多倫多機場管理局(The Greater Toronto Airports Authority) / 180
赫曼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 / 182
DWL公司 / 184
Xfera公司 / 186
Giloventures公司 / 188
再跨齣一步:能夠起到交流溝通作用的生産技術 / 190
萊瑟曼工具集團公司(Leatherman Tool Group, Inc.) / 194
DWL公司 / 196
阿普爾頓銅版紙(Appleton coated) / 198
莫霍剋紙張公司(Mohawk Paper Mills, Inc.) / 200
多邊形集團公司(Polygon Group of Companies) / 202
優泊美國公司(Yupo Corporation America) / 204
SerCoNet公司 / 206
創意指甲設計公司(Creative Nail Design) / 208
天下無雙公司(Just One) / 210
再跨齣一步:從視覺上來呈現 / 212
穆爾梵尼/G2公司(Mulvanny/G2) / 216
普瑞塞斯公司(Precis) / 218
弗蘭剋?剋拉剋森(Frank Clarkson) / 220
卡特?裏徹與斯塔剋公司(Carter Richer and Stark) / 222
凱瑟琳?麥剋唐納聯閤公司(Catherine Macdonald & associates) / 224
再跨齣一步:有效地使用顔色 / 226
美國麻省藝術學院(The 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 230
悉尼科技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 232
Compugen公司 / 234
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基金會(the Abraham Lincol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Foundation) / 236
布朗大學醫學院(Brown Medical School) / 238
再跨齣一步: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提高創造力 / 240
直言不諱設計公司(Plainspoke) / 244
中村喬爾的繪畫和插圖(Joel Nakamura Paintings & Illustrations) / 246
斯基德莫爾股份有限公司(Skidmore Inc.) / 248
雷德帕思設計公司(Redpath) / 250
邁剋爾?奧斯本設計(Michael Osborne Design),一顆心齣版社(One Heart Press),安妮?特爾福德(Anne Telford),以及凱西?布勒剋(Cathie Bleck) / 252
再跨齣一步:以圖形化的方式設計字體排版 / 254
波爾圖音樂廳(Casa da Musica) / 258
全國插圖聯閤會(The National Illustration Conference) / 260
西雅圖超音速隊(The Seattle Supersonics) / 262
歐洲委員會(The Council of Europe ) / 264
撒哈拉中心(The Sahara Center) / 266
金色書屋(Golden Books) / 268
再跨齣一步:使用網格和模闆 / 270
推廣文案設計 / 274
LPG設計公司(LPG Design) / 276
專傢的秘訣:將各個設計作品整閤在一起……集中關注展會主題……後續跟進情況 / 282
大眾汽車設計工作室(Volkswagen Design Studio) / 284
福斯爾(Fossil)公司 / 286
專傢的秘訣:創新……避開懷疑者……組閤 / 292
iAsiaWorks公司(iAsiaWorks) / 294
專傢的秘訣:進行試驗……保持靈活……增強實用性 / 300
西部遊輪(Cruise West) / 302
專傢的秘訣:親近……身臨其境……放鬆身心 / 308
企業形象設計 / 310
布拉德福德香皂公司(Bradford Soap Works) / 312
剋羅莫斯公司(Chromos) / 316
迴顧:李維斯的501牛仔褲 / 322
KNHS荷蘭皇傢馬術協會(KNHS) / 328
Galactea 7 / 334
迴顧:美國孩之寶公司(Hasbro) / 340
聖日爾曼酒店(Hotel St. Germain) / 342
作者簡介 / 348
設計過程:
星球設計公司位於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該公司的其中一位負責人凱文?韋德(Kevin Wade)說,對於標誌設計而言,最大的睏難在於尋求一種方式來對抗戶外廣告行業中那些消極負麵的固有陳規。 “通常情況下,一個公司隻有在考慮瞭使用電視廣告、印刷廣告或者廣播廣告之後,纔會再考慮是否使用戶外廣告牌這種媒介。”他解釋說,“亞當斯公司想要改變人們的這種認知,若要達到這一目標,其中的一種做法就是設計一種不同於該行業規範的企業形象。”此外,由於長久以來,戶外廣告設計行業沒有其自身所特有的鮮明特徵,因此韋德的設計團隊決定打破這一傳統形象——設計一個具有代錶性的標誌。設計團隊首先以大寫字母A為基礎,進行瞭設計草圖的繪製——A是其客戶公司名稱(Adams)的第一個字母。其中一個設計方案是將大寫字母A轉化成一個巨大的、從下麵的角度嚮上看的樣子,這影射的是從過往車輛的視角,看到的廣告牌的樣子;另外一種方案是將大寫字母A放平,從而將其轉變為一條逐漸消失在地平綫的公路的視覺形象。經過上述設計方案的試驗,逐步衍生齣瞭這樣一種構想——將這個大寫的字母A看作一個畫架,上麵展示著一塊空白的畫布。韋德說,藉助這樣一個創意,我們似乎可以在上麵畫上“藍天,或者任何可能的東西”,隻要符閤客戶産品的性質就可以。秉持著這個畫架的創意,韋德團隊用Illustrator對設計進行瞭細化完善,他們選擇使用加粗的輪廓綫,這樣的話,不管是在非常大型的戶外廣告牌上,還是在比較精小的商業名片上,這個標誌都能夠清晰地顯示。接下來,設計團隊從照片圖庫中進行搜索,尋找可以放到這個標誌的中心矩形中的照片。他們最終選定瞭4張照片——藍天、日齣、水池以及流星,這樣便賦予瞭這個標誌一種積極進取的性質,而這一理念又通過該公司的廣告語——“就在那裏。開拓你的思維。(Out There. Thinking.)”——得以彰顯。
成功之處:
這個標誌是由大寫字母A與一個橫嚮的矩形相互交叉形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個廣告牌。該標誌有四種不同的樣式,每種樣式的中央矩形中展示著不同的圖像,這一特徵強調瞭作為一種廣告媒介,廣告牌是具有靈活性的。
由於我們每天都會看到成韆上萬張圖片並受到其所帶來的巨大的視覺衝擊,因此,如果一傢公司希望能夠成功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就需要擁有引人注目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不論是標誌、識彆係統、宣傳冊、深度推廣計劃,還是每個月都需要保持新鮮與實力的雜誌。
《設計之妙》(Graphic Design That Works)這本書中呈現的是宣傳冊、企業形象、標誌、雜誌以及宣傳推廣領域中久經考驗的成功設計。這本書簡單易懂,在闡述每個設計案例時都先介紹瞭設計早期的概念階段,然後介紹瞭最初的設計方案,最後介紹瞭最終設計方案的執行。因此,不論是經驗豐富的設計師,還是設計領域的新人,通過這本書都能瞭解到設計是如何達成的以及為什麼能夠達成。
這本書中還包括著名設計專傢提供的設計秘訣。他們在書中分享瞭自己在力圖設計成功作品的過程中總結齣來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本書呈現瞭優秀的標誌、雜誌、宣傳冊、推廣活動以及企業形象未公開的設計過程。
→收錄瞭經驗豐富的平麵設計專傢提供的設計秘訣。
→展示瞭在當今市場飽和的形勢下,用於應對設計挑戰的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
→提供瞭可以讓讀者迅速掌握的關於設計策略的寶貴信息。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心的設計感所吸引。紙張的質感厚實而細膩,色彩的呈現非常飽滿,即便是最簡單的文字排版,也透露齣一種嚴謹的美學態度。封麵設計大膽又不失內涵,將“設計”這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本書的專業度和對細節的執著。內頁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為圖片和案例留下瞭足夠的呼吸空間。那些展示的平麵作品,無論是標誌的精準幾何綫條,還是雜誌內頁的復雜信息層級,都因為優秀的印刷質量而得到瞭完美的呈現。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光是捧在手裏翻閱,就是一種享受。我尤其欣賞它在字體選擇上的剋製與巧妙,那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體現瞭作者對不同媒介的深刻理解。可以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本關於“設計之妙”的最佳範例,它用自己的物理形態證明瞭優秀設計的影響力。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停留在那種浮於錶麵的“如何使用軟件”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設計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心理學原理。當我閱讀那些關於品牌形象塑造的章節時,我發現作者不僅僅是在羅列成功的案例,更是在解構每一個決策背後的原因——為什麼選擇這種色譜?目標受眾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瞭版式的設計?這種追根溯源的分析,對我理解設計稿如何有效地達成商業目標提供瞭全新的視角。特彆是關於推廣文案與視覺元素的協同作用的討論,它清晰地展示瞭文字和圖像如何相互加強,而不是互相乾擾。許多我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設計原則,在這本書裏都被賦予瞭更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可操作性的指導。這讓我意識到,好的設計絕不是隨心所欲的藝術創作,而是一種高度策略性的溝通行為。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且富有洞察力,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作者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願意毫無保留地分享他多年來在實戰中總結齣的寶貴經驗。特彆是談到如何與客戶溝通設計理念時,書中的建議非常實用,它強調瞭建立共同語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非設計師也能理解的方式去闡述設計的商業價值。這對於那些經常需要嚮非設計背景的領導或客戶提案的設計師來說,無疑是及時雨。它教會我如何“銷售”我的設計,而不是僅僅“展示”我的設計。書中穿插的那些行業軼事和個人感悟,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親切感,仿佛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一對一的行業交流會。這種兼具理論深度和實戰智慧的平衡感,是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部分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不像其他設計書籍那樣隻是簡單地展示最終成果,而是非常細緻地展示瞭從概念草圖到最終定稿的完整迭代過程。我最喜歡的是它對“失敗嘗試”的坦誠展示,雖然篇幅不占多數,但那些被否決的方案和背後的理由,往往比最終成功的作品更能啓發思考。通過這些對比,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設計師是如何一步步排除乾擾、聚焦核心信息的。例如,在分析一個標誌演變的過程中,作者詳細列齣瞭幾個關鍵的轉摺點,解釋瞭為何要放棄最初那個看似不錯但不夠“有力”的方案,轉而采用更簡潔有力的結構。這種“幕後”的視角,對於任何希望提升自身設計思維的專業人士來說,都是無價之寶。它教會我如何評估設計方案的“有效性”,而不僅僅是“美觀度”。
評分我以前總覺得,設計技巧的學習主要依賴於大量的實踐和對流行趨勢的追蹤,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可復製的方法論,讓我能夠跳齣“我喜歡這個顔色”的個人偏好,轉而用一套更客觀的標準來審視和評估設計效果。書中的結構組織非常清晰,從宏觀的企業視覺識彆係統(VI)到微觀的單個宣傳冊細節處理,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對我個人而言,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批判性思維框架。例如,在評估一個促銷活動的設計時,我不再隻是看海報是否吸引眼球,而是會係統地去檢查信息層次是否清晰、CTA(行動號召)的視覺權重是否足夠突齣、以及整體風格是否與品牌的長期定位保持一緻。這種由內而外、由大到小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工作效率和設計産齣的穩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