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文彩插:日本知名紀錄片導演伊藤王樹拍攝的三十餘幅攝影作品,去陌生化的東京。
· 內附精緻彆冊:作者*短篇小說《雨男》,喪喪的日式愛情。
· 蔣方舟首次獻聲,全程錄製有聲書,喃喃自語,迷之東京。
· 靈魂畫手蔣方舟手繪地圖,設計“東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筆記本,日用即道。
· 九月全國高校、書店,東京漂流記巡迴演齣即將啓動,二十場以上的活動與你分享。
· 陳丹青、竇文濤、閻連科、劉瑜擊掌推薦。
· “東京一舟——偶遇蔣方舟”八月開團,與蔣方舟相約神保町、吉祥寺……
“二O一六年,我獨自一人在東京生活瞭一年,東京也拯救瞭我。”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之邀,蔣方舟在東京獨居瞭一年。她越來越喜歡寫漫長的日記,覺得孤獨地生活一輩子也不是壞事。
日記共有四十六則,收錄瞭她*新的短篇小說、演講和時評,駁雜不失純粹。從社會、藝術到當今中日兩國世間百態,都有其獨特又不失嚴肅的描摹與思考。
同時,這也是一本病曆,記錄瞭一個人要活成本來麵目所需付齣的努力。“就像在東京度過的一年並沒有把我變成一個新人,我們隻是更像自己本來該成為的樣子。”
本書邀請日本紀錄片導演伊藤王樹一路旅拍,鏡頭下是東京的日常以及“在彆處”。
蔣方舟,1989年齣生於湖北襄陽。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次年在《人民文學》發錶瞭《審判童年》,“將戲謔的口吻與犀利的質問、遊戲的精神與坦誠的剖析熔於一爐”,獲得*屆硃自清散文奬。2012年大學畢業後任《新周刊》副主編。代錶作:雜文集《正在發育》《邪童正史》《我承認我不曾曆經滄桑》、小說集《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等。蔣方舟的寫作展示瞭對自身和“被時代綁架的一代年輕人”的關切。
伊藤王樹,1978年齣生於日本,紀錄片導演,作品曾獲艾美奬提名。執導的《15歲離開傢鄉的歌》(衝繩少女離開故鄉的故事)等紀錄片陸續在日本上映。
方舟是一個特例的人,隻有榜樣性,沒有普及性。纔情、思維、讀書與寫作,尤其在同代人中的獨立性與包容性,時尚性與利他性,都不能和她的同代作傢相論與比較。你無法理解她對底層、民間、民族、國傢那種與年齡不甚相符的關注與憂慮,你也無法理解她對時尚、潮流的領新與領悟,乃至於對兩性、傢庭、婚姻和仇怨,她都有自己獨有的見解和坦蕩。如果說有人生來是為瞭讓人嫉妒的,那也就是她瞭吧。對許多人來說,和她相處是一場災難,因為她讓你知道你的短處與缺陷;讓你知道,時間與時代,早就與你無關不在瞭。
——作傢閻連科
《東京一年》講述瞭一個不再年輕的少女天纔和沒有作品的青年作傢如何麵對、打磨平生*個也是*齣名的作品:她自己。《東京一年》中齣場的蔣方舟,和作為敘事者的蔣方舟分屬兩者。她既是看東京、看在東京的自己,更是在東京看中國的人和事。迴到北京的,是剛開始真正人生的青年作傢蔣方舟——“我是即將到來的日子”。
——自由撰稿人李二
序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2015.12.19
2015.12.20
2015.12.22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2016.1.13
2016.1.16
……
今天中午跟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見瞭麵,送給他們我媽自己畫的年畫。圖案是六子爭頭,三顆兒童的頭,嫁接在六個胖大肥白成人化的身體上。他們大概覺得非常怪異,草率地贊嘆瞭兩聲就匆匆捲起。
下午,我訪問大學的教授介紹瞭東京大學的一個留學生給我認識,是一個上海女生,在日本已經待瞭四年,打扮做派已經很像日本女孩,很白,吃驚的時候嘴巴張得很圓。
晚上我請她去瞭一傢評價很高的烤肉店,一份自助套餐13500日元,相當於700多人民幣。90分鍾內無限量地點海鮮和很好的牛肉。
“真是太貴的料理瞭。”她不停地感慨。
吃飯的時候聊天纔知道她和我同齡,是嫁到日本的,她與丈夫是高中同學,一畢業就結瞭婚。她的婆婆嫁給瞭日本人,她的丈夫就也來日本生活。後來,她忍受不瞭丈夫每天打遊戲打到早上四五點鍾,自己在日本也沒有朋友。婆婆讓她做很多傢務,以一個日本主婦的標準來要求她,她卻想要上進,讀瞭東大的研究生,拍紀錄片,喜歡結交知識分子和獨立紀錄片導演。
“今天下午剛剛談完離婚。”她說。還好,並沒有立刻流齣眼淚。
我恬不知恥地給齣很多幼稚的建議,狂想如何嫁給有錢人,如同最幼稚的初中女生,庸俗得連自己都覺得麵目可憎。
對於他人生命裏悲慘的變故,我又愛聽又怕聽:愛聽當然是齣於劣根性,人們喜歡聽那種把種種復雜的悲劇總結成三言兩語的故事,聽者像占瞭便宜;怕聽是因為我總以為自己有勸解的義務——至少在口頭上“解決”這件事,就像小學寫作文時結尾一定要寫“今天真是有意義的一天”,把一切都裝進一個光明的尾巴裏。可我勸解的能力非常差,如果在舊時的農村,大概是婦女圈裏最受排擠的。
她吃瞭很多很多肉,我都已經吃不下瞭,她還在一直點。
“真是很貴的料理啊。”結完賬,她又說瞭一遍,非常不安,好像吃很貴的牛肉是比離婚更嚴重的事故。
迴住處的時候,我已經學會瞭怎麼坐地鐵。
因為喝瞭點酒,更加開心。因為掌握瞭新的技能而變得很自信,像第一次放學不用傢長接就能迴傢。人踩著落葉迴宿捨,覺得能夠這樣度過一輩子。
並不清貧的獨身女學生,真是一種最理想的生活瞭。
1786年9月3日淩晨三時,37歲的歌德提起行囊,獨自一人鑽進一輛郵車,逃往瞭意大利。
那時候的歌德在魏瑪已經生活瞭十幾年,身居要職。他齣逃並非是因為走投無路,而是他發現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覺被套上瞭一個齒輪:白天忙於政務,業餘創作一些愛情詩,生活把創作熱情壓榨得乾癟枯竭。
他有樸素的直覺:這樣下去不行,因此拋棄瞭一切,逃到瞭他心目中的烏托邦——意大利。他在那裏生活瞭一年零九個月,足跡遍及整個意大利,從城市到農村,喜悅地目睹並且描述著岩石的硬度和空氣的彈性。
歌德在意大利完成瞭《在陶裏斯的伊菲格尼亞》,寫瞭《塔索》《浮士德》的部分。意大利拯救瞭他,把他從成為一個附庸風雅的公務員的命運齒輪上解救瞭下來。
2016年,我獨自一人在東京生活瞭一年,東京也拯救瞭我。
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瞭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纔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裏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認真也是孤獨的結果。我幾乎不會日語,大多數時候麵對彆人都隻能微笑點頭,無法建立任何情感聯係,更無法在人際交往裏投入什麼熱情。說實話,即便會日語也無助於我緩解孤獨。東京是一個人情冷漠的城市,用獲得芥川奬的作傢、搞笑藝人又吉直樹在《火花》裏形容的:
“東京這個地方,聚集著從各個地方而來的人們。從前在鄉下時,從漫畫和電視劇裏看見的東京,雖然燈火繁華,但人總是很冷漠。上京後我纔明白瞭,那並不是冷漠,而是因為身為外來者的大傢都心情緊張。外來者進入東京這個城市,一個個都錶現齣不要被吃掉的緊張狀態,終於成瞭一個集閤體。”
我在東京的生活仿佛在一種看不見的屏障中,無論是走在擁擠的錶參道或澀榖,還是被裹挾在人群中去看花火大會,我始終感到人群是幻覺,我在與自己單獨交談。
被迫的認真與被迫的隔離,把我從之前一直在被動加速的跑步機上的生活中解救瞭下來,重新獲得瞭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這幾年我很反感的一句話是:生活不隻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眼前苟且”與“詩和遠方”是一對虛假的對立。我在東京一年的生活錶麵看是“詩和遠方”,生活在迷人的異域,雞毛蒜皮消失瞭,可東京的生活同樣存在著無奈的人性、瑣碎的溝通、窘迫的算計與虛僞的寒暄。另外,網絡的發達讓“遠方”的概念消失瞭,我身在異國,卻時刻關注著國內的人與事,為我觸手而不可及的苦難感到悲傷。正是這些並不美好的細節,纔構成瞭生活的全部。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我愛讀作傢的日記和信件——不僅僅是齣於某種窺私癖,更是因為那仿佛是一種反嚮的攝影。作品是藝術傢生命的結晶和照片,我通過日記和信件,把那凝固一瞬的風景在時空上進行擴展,看到瞭他們完整的藝術生活。
所以我也保留瞭自己日記裏那些絮叨的囈語和局促的社交,全部攤開來,有種“全暴露瞭”的快感。
1786年11月4日,歌德在羅馬給自己的母親寫瞭一封信,信中說:“我將變成一個新人迴來。”
重獲新生的歌德其實並沒有變成一個新人,就像在東京度過的一年並沒有把我變成一個新人,我們隻是更像自己本來該成為的樣子。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結構上的設計非常巧妙,它采用瞭多綫敘事的復雜手法,但卻沒有讓讀者感到混亂。不同時間綫、不同角色的視角交替齣現,如同多棱鏡摺射齣的光芒,最終匯聚成一個宏大而統一的主題。這種敘事技巧的運用,體現瞭作者極高的掌控力。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關於城市變遷的旁白,它們冷靜而客觀,像是曆史的低語,為眼前的光怪陸離增添瞭一層厚重的底色。每當故事似乎要滑嚮某個預設的俗套結局時,作者總能以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摺將敘事引嚮新的維度,這種對讀者預期的不斷顛覆,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探索未知的興奮感,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伏筆或暗示,生怕錯過瞭作者精心布置的那個“不在場”的深意。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被一股強大的引力瞬間拽入瞭一個光怪陸離、霓虹閃爍的世界。書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描繪得極其細膩,仿佛空氣中彌漫著拉麵湯的鮮香和午夜澀榖十字路口的喧囂。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驚嘆,無論是電車上西裝革履的上班族,還是街角居酒屋裏那些放聲大笑的醉客,都活靈活現,讓人感覺到一種真實的、觸手可及的生活氣息。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地方,更是在捕捉一種精神狀態,那種在快節奏和傳統之間拉扯、在極緻效率和偶爾的迷失中遊走的復雜情緒。我讀到主人公在一傢不起眼的咖啡館裏與一個老畫傢的對話時,那一刻,時間仿佛慢瞭下來,那種關於藝術、關於時間流逝的沉思,深深地觸動瞭我。整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如同疾馳的新乾綫,信息量爆炸,時而又像京都寺廟裏的鍾聲,悠遠而寜靜。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讓讀者在享受故事的起伏跌宕之餘,還能獲得片刻的喘息和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著實瞭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它不是那種堆砌辭藻的華麗,而是一種近乎於白描卻又蘊含著巨大能量的錶達方式。作者擅長使用意象來構建情緒,比如描繪下雨天濕漉漉的街道,那感覺不隻是“濕”,而是那種帶著潮氣和城市獨有的、混閤瞭煙塵的“濕冷”,讓人打個寒顫,卻又心甘情願地沉浸其中。尤其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那些微小的猶豫、不經意的眼神交流,都被作者放大並賦予瞭意義。我感覺自己像是偷窺者,窺見瞭那些平日裏被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脆弱和掙紮。這種真誠的剖析,讓角色不再是紙上的符號,而是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有血有肉的個體。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看故事,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很多我以為自己已經忘記的情緒,又被作者的筆尖重新喚醒瞭。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大概是“共振”。它沒有宏大的主題口號,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它卻以一種極其私密的方式,與我內在的某種情愫産生瞭共鳴。書中人物麵對睏境時的那種隱忍和堅持,那種在巨大社會機器中努力保持個體尊嚴的微小抗爭,讓我看到瞭自己的一部分影子。特彆是其中關於“漂泊”與“歸屬”的探討,雖然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作者提齣的那些充滿哲思的疑問,足夠讓人在閤上書本很久之後,依然在腦海中反復咀嚼。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告訴你什麼,而在於它能讓你問自己什麼。它像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都市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那些關於存在、關於意義的終極追問,是一次令人感到疲憊卻又無比充實的精神洗禮。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慢讀”之作,它不追求高潮迭起的刺激,而是更側重於氛圍的營造和情感的滲透。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陌生的房間裏,慢慢適應光綫,直到看清牆上每一幅畫的細節。作者對於日常瑣事的描摹,達到瞭近乎禪意的境界。比如,對一次泡茶過程的冗長描述,對一次深夜迷路後路邊便利店燈光的特寫,這些“無意義”的片段,恰恰是構建整個故事情感基調的支柱。它們不動聲色地纍積著,直到某一刻,你突然被一種巨大的、難以言喻的孤獨感或滿足感所包圍。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風格,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你正在體驗的,是一種比純粹情節驅動更持久、更深刻的閱讀體驗。它留給讀者的迴味空間,是那些快餐式故事無法比擬的。
這個作傢其實還真的挺不錯,除瞭指頭好,然後裝幀也還不錯,價格定的可能稍微高瞭點,也能接受
評分還沒看,不過相對而言,蔣方舟的文筆還是滿清麗的
評分好便宜,又好看?(*?∀?)つ―{}@{}@{}- 來吃燒烤?(??ω??)??會迴購歐,好好好看,日本東京很漂亮?(*?∀?)つ―{}@{}@{}- 來吃燒烤?
評分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看完書,又懷念起去東京的日子。
評分這個書還沒有讀看,這還可以,比較滿意。
評分京東物流很快,包裝完好,此書印刷精美,紅色高質量的硬書皮很搶眼,紙張和圖片都很美,趕上讀書日搞活動買的,價格優惠,等閱讀後再追評。
評分很好啊,下次還會再來的,估計會迴購的。
評分挺好的,包裝不錯,快遞也很給力,再次光顧。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寫的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