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1995年出版以来,历经22年的再版和修订,集合了编者几十载的教学经验、对考研命题的钻研把握以及众多考研学子的复习心得、实战体会,已成为广大考研读者的良师诤友,同时也因其重点突出的内容总结和典型题目的汇編,成为众多教师同行的教学参考。在过去的22年中,本书帮助许许多多考研学子圆了梦想,帮助使用过本书的学子们应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在学习、工作和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次修订,一是对众多考生在论坛中分享的使用本书过程中得到的帮助、受到的启发以及存在的疑问,做出反馈,以更好地满足考生复习备考的要求。
二是为了帮助考生提高使用本书的效率,全书增加了二维码讲解。以95后学生学习数学的视角,对全书典型例题和重要习题进行了视频解读,以更好地贴合当前考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是“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将常考的、考生感到棘手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考生得到既“玄妙”又特别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这些方法的由来,让“玄妙”变得顺理成章。例如,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性质、微分中值定理、定积分等式与不等式的证明、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证明,尤其是文字不等式的证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辅助函数的做法,经过我们的分析,原题将变得非常“初等”,非常简单,只要仿效,即可自行解答。
四是例题上做了调整。每章中安排了一节思维定势及综合题解析。思维定势对应对考试很有用,根据题型特点,能很快找到解题突破口。综合题解析可帮助考生将各知识点“珠联璧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更加突出数学的思维的训练。在本书的配套讲解中,注重知识的引入和数学模型的建立,例题讲解联系实际,加强应用。
相信考生通过认真复习应考,一定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再创人生辉煌!
陈文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北京文登学校校长。原中央财经大学数学系主任,北京数学学会理事。在教学和科研上成果卓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考研学子和同仁中有口皆碑。
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冲着那个“网络增值版”的噱头去的,但用下来发现,这本书本身的纸质内容就已经足够分量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基础概念的“再强调”环节。很多时候,我们做错题不是因为不会解题技巧,而是因为对最基础的定义理解有偏差。这本书在讲解完一个大章节后,会设置一个“概念辨析”的板块,专门挑出那些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或三个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比如,会详细区分“偏导数存在”和“可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会给出具体的反例来证明一个不蕴含另一个。这种深挖基础的写作风格,让我对数学的理解从“会计算”提升到了“能理解其原理”的层次。虽然内容非常扎实,但编排上并没有显得过于沉闷,图表的使用恰到好处,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也尽量用清晰的步骤罗列出来,没有出现那种让人看了就想放弃的密集型文字堆砌。总体而言,它确实担得起“复习指南”这个名号,是我备考路上最信赖的参考书籍之一。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基础又薄弱得可怜,尤其对那些抽象的定义和定理感到头疼。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帮我把那些拗口的数学语言“翻译”成人话。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超乎预期。它在介绍像“一致连续性”或者“黎曼可积”这些概念时,不仅仅给出了严格的数学定义,还紧接着用生活中的类比或者几何图形的直观解释来辅助理解。比如,它会用“拉橡皮筋”的比喻来解释为什么某些函数不具备一致连续性。这种“双轨并行”的讲解方式,让我终于不再是死记硬背那些符号串了,而是对背后的数学思想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当然,我还是会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但这本书的编者似乎预料到了考生的困惑点,在很多关键的转折处,都有“编者注”或者“特别提醒”,这些小小的提示框,往往就是我卡壳的地方的突破口。相比于那些动辄推荐你去看网上视频或者找其他参考书的“指南”,这本书的自我完备性非常高,它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一个体系搭建起来,而不是让你疲于奔命地在各个资料间跳转。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震撼,是它对“题型归纳”的精细程度。考研数学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同一个知识点能变出花样繁多的题型,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陷阱。我之前看别的书,总结的题型往往很笼统,比如“求极限”就归为一类,但这本指南完全不同。它会细化到“利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型极限(特定形式)”、“利用夹逼定理处理含三角函数或指数函数的极限”等等,每一个细分题型下面,都会列出两到三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然后逐一拆解其解题步骤和思维定势。我拿着这个指南,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非常详尽的“作案手法分析报告”,知道出题人最喜欢在哪里设卡,我们该如何预判并绕开。更赞的是,对于一些需要灵活运用的综合题,它还附带了一个“思维链条构建”的模块,教你如何从题目给出的条件,一步步推导出应该使用哪个工具去解决。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找公式套用”的考生来说,简直是思维上的重塑。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套资料的时候,心里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指南”太多了,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内容陈旧不说,排版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这本《复习指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和“克制”。它没有那种浮夸的宣传语,所有的论述都建立在对考纲的精准把握之上。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历年真题对应分析”。这部分做得极其到位,它不是简单地把真题放上去让你自己琢磨,而是清晰地指出,这个知识点在历年真中考了哪些不同的角度,要求我们掌握的深度分别是什么级别。比如,在讲到多元函数极值时,它会把那些只要求计算的题目和要求证明“存在性”的题目区分开来,并配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导图。我个人认为,这是区分“会做题”和“会考试”的关键所在。我习惯晚上学习,光线不好的时候,这本书的字体和留白设计也让我感觉很舒服,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个细节真的体现了出版社对考生的体贴。至于2018和2019年都适用这点,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提供的基础框架是稳固的,不会因为一两年的政策微调而过时,那些底层逻辑的东西,才是考研数学的精髓。
评分天哪,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自己真的踏入了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记得我当时在图书馆里翻阅其他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名字就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权威性——“复习指南”。我原本对数学就有些畏惧,尤其是考研数学三那种宏大的体系,感觉自己就像个初学走路的孩子,面对着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粗略地浏览目录。哦,天哪,知识点的划分简直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简单罗列公式,而是真的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得清清楚楚。比如,在讲到级数收敛性判定的时候,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判别法,而是会穿插一些历史上是如何发展出这些方法的背景介绍,这对我理解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而不是死记硬背,帮助太大了。而且,网络增值版这个确实名副其实,里面附带的那些在线资源,比如一些高频错题的解析视频,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积分换序的问题卡了三天,自己对着书本上的例题冥思苦想,最后还是在配套的视频里找到了那位老师讲解的切入点,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颖的知识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作战地图”,让一个迷茫的考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用力,每一步该如何走扎实。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这条路上的陷阱在哪里。
评分不错的!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不错,推荐购买。
评分这个书印刷上有问题,字迹不清楚,不会是盗版吧???
评分内容很好 考试的好帮手
评分清晰实用的好教材,考研必备
评分这个书印刷上有问题,字迹不清楚,不会是盗版吧???
评分书不错,纸质也不错。就是后面部分的印刷有点淡了。算是京东第一次购书的书本遇到印刷问题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