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单片机应用与全案例实践

STM32单片机应用与全案例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红卫 等 著
图书标签:
  • STM32
  • 单片机
  • 嵌入式
  • 开发
  • 实践
  • 案例
  • ARM
  • C语言
  • 硬件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6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59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5376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基于ARM的STM32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用技术。硬件原理的阐述以"够用、适用、易学”为原则,降低读者入门和理解的难度。STM32的软件设计基于固件库,方便读者上手。 本书在内容组织和框架设计上具有两个鲜明特点:全案例、基于读者学习。从读者学习的角度,组织每个章节的内容体系,对STM32常用的典型外设模块的原理及其应用设计均以若干个完整案例呈现,同时也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工程案例,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和模仿。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电子、通信、机电、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检测、自动控制等领域工作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沈红卫,历任绍兴文理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现任绍兴文理学院工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例与分析》、《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等。

目录

第1章 如何学习STM32 (1)
1.1 学习STM32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 (1)
1.2 STM32的基本架构和基本原理 (2)
1.2.1 什么是ARM (2)
1.2.2 什么是STM32 (3)
1.2.3 STM32的内部结构 (3)
1.2.4 典型型号―STM32F103ZET6 (5)
1.2.5 STM32的时钟树 (5)
1.3 学习STM32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9)
1.4 学习STM32需要哪些工具或平台 (9)
1.4.1 硬件平台 (10)
1.4.2 软件平台 (11)
1.5 STM32程序开发的模式 (12)
1.5.1 基于寄存器的开发模式 (13)
1.5.2 基于ST固件库的开发模式 (20)
1.5.3 基于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 (26)
1.5.4 三种编程模式的选用建议 (27)
思考题 (27)
第2章 如何调试STM32 (28)
2.1 STM32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28)
2.2 STM32工程模板的建立 (30)
2.2.1 STM32的固件库(Standard Peripherals Library) (30)
2.2.2 新建工程模板第一步―拷贝固件库文件 (34)
2.2.3 新建工程模板第二步―新建一个KEIL工程 (35)
2.2.4 关于创建工程模板的简单小结 (41)
2.3 程序的烧写 (42)
2.3.1 基于串口的程序下载(烧写)方式 (42)
2.3.2 基于JTAG(SWD)的程序下载(烧写)方式 (44)
2.4 程序的调试 (46)
2.5 模板的使用 (48)
2.6 三个GPIO输出的范例―STM32中实现 延时的三种常用方法 (48)
2.6.1 我的第一个LED工程―基于延时函数的延时 (48)
2.6.2 我的第二个LED工程―SysTick中断延时 (50)
2.6.3 我的第3个工程―定时器中断延时 (52)
2.7 GPIO口的各种输出方式及其应用 (55)
2.7.1 功能要求 (55)
2.7.2 程序实现 (56)
2.8 本章小结 (58)
思考题 (59)
第3章 GPIO及其应用―输入 (60)
3.1 单功能按键输入 (60)
3.1.1 实现思想 (60)
3.1.2 具体程序 (61)
3.2 复用功能按键输入 (64)
3.2.1 按键复用的基本概念 (64)
3.2.2 程序实现举例 (64)
3.3 非按键类开关信号输入及其实现 (67)
3.3.1 GPIO的输入方式及其特点 (67)
3.3.2 程序实现 (68)
3.4 GPIO输入输出小结 (69)
思考题 (70)
第4章 TIMER与PWM (71)
4.1 关于STM32的定时器概述 (71)
4.2 STM32定时器的简单应用 (72)
4.2.1 按周期输出方波的例子 (72)
4.2.2 实现原理 (72)
4.2.3 具体程序 (72)
4.3 STM32定时器的复杂应用―检测输入方波的频率 (77)
4.3.1 STM32定时器的其他特性 (77)
4.3.2 本例设计要求 (78)
4.3.3 硬件接口设计与测量原理 (79)
4.3.4 具体程序 (79)
4.4 PWM原理及其应用一―一个LED呼吸灯的实现 (84)
4.4.1 PWM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应用 (84)
4.4.2 STM32的PWM的实现原理 (84)
4.4.3 基于PWM的LED呼吸灯的实现思路 (88)
4.4.4 呼吸灯的实现程序 (89)
4.5 PWM原理及其应用二―通过L298N控制电机转速 (96)
4.5.1 硬件设计 (96)
4.5.2 直流电机调速与调向的原理 (97)
4.5.3 程序实现 (97)
思考题 (104)
第5章 USART及其应用 (105)
5.1 串行通信模块USART的基本应用要点 (105)
5.1.1 STM32的USART及其基本特性 (105)
5.1.2 STM32的USART应用的基本要领 (106)
5.2 一个USART的通信实现(STM32与PC)―查询法 (107)
5.2.1 功能要求 (107)
5.2.2 实现难点 (108)
5.2.3 程序实现 (108)
5.2.4 USART应用的有关事项 (114)
5.3 一个USART的通信实现(STM32与PC)―中断法 (115)
5.3.1 功能要求及通信协议设计 (115)
5.3.2 程序算法 (115)
5.3.3 本例的源程序 (116)
5.4 两个USART的通信实现 (124)
5.4.1 功能要求与通信协议 (124)
5.4.2 接口设计 (124)
5.4.3 程序实现 (125)
5.5 USART应用小结 (139)
思考题 (141)
第6章 人机界面―按键输入与液晶显示 (142)
6.1 STM32与液晶模块12864的接口实现 (142)
6.1.1 STM32与液晶模块12864的接口实现―延时法 (142)
6.1.2 STM32与液晶模块12864的接口实现―查询“忙”状态 (153)
6.2 基于液晶模块12864的菜单实现 (173)
6.2.1 程序中菜单的种类与菜单化程序的优势 (173)
6.2.2 基于液晶模块12864的菜单实现实例 (173)
6.3 矩阵键盘的接口实现 (186)
6.3.1 矩阵键盘的应用与程序设计思想 (186)
6.3.2 4×4矩阵键盘的硬件设计 (186)
6.3.3 演示程序 (187)
6.4 本章小结 (198)
思考题 (199)
第7章 同步串行接口总线SPI与I2C (200)
7.1 STM32的SPI (200)
7.1.1 SPI概述 (200)
7.1.2 STM32之SPI总线的应用要点 (201)
7.2 SPI的接口应用及其实现 (202)
7.2.1 STM32与OLED12864液晶模块的SPI接口 (202)
7.2.2 STM32的SPI1与OLED12864的接口程序 (203)
7.3 STM32的I2C总线 (223)
7.3.1 I2C总线的基本概念 (223)
7.3.2 STM32的I2C总线应用要领 (226)
7.4 STM32的I2C总线的应用举例 (227)
7.4.1 具有I2C接口的DS3231时钟模块 (227)
7.4.2 STM32与DS3231时钟模块的硬件接口 (229)
7.4.3 STM32与DS3231的软件接口及其演示实例 (229)
7.5 I2C总线稳健性设计 (247)
思考题 (247)
第8章 ADC、DAC与DMA及其应用 (248)
8.1 STM32的DMA (248)
8.1.1 STM32的DMA及其基本特性 (248)
8.1.2 STM32的DMA原理及其配置要点 (249)
8.2 STM32的ADC (251)
8.2.1 STM32的ADC的基本特性 (251)
8.2.2 STM32的ADC的程序流程与编程要点 (253)
8.3 一个三通道A/D转换的范例 (254)
8.3.1 功能要求与方案设计 (254)
8.3.2 实现程序 (256)
8.3.3 本例的中断法实现 (263)
8.4 STM32的DAC (266)
8.4.1 DAC概述 (266)
8.4.2 DAC的配置要领 (266)
8.4.3 DAC应用实例 (268)
思考题 (277)
第9章 工程实例―基于线性CCD的小车循迹系统 (278)
9.1 系统要求 (278)
9.2 线性CCD的原理及其使用 (278)
9.2.1 线性CCD传感器原理 (279)
9.2.2 线性CCD传感器应用 (280)
9.2.3 硬件接口 (281)
9.3 自适应曝光的算法设计 (281)
9.3.1 自适应曝光算法 (281)
9.3.2 模块化架构 (283)
9.4 具体程序 (285)
9.4.1 工程文件视图―文件结构 (285)
9.4.2 程序源代码 (286)
9.5 系统性能实测 (315)
9.5.1 系统实物与测试环境 (315)
9.5.2 系统实测结果 (316)
思考题 (318)
参考文献 (319)

前言/序言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确实超乎我们的想象。从早起的8位单片机,到目前主流的32位单片机,其应用已深深渗透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ARM的一个典型系列,STM32以其较高的性能和优越的性价比,毫无疑问地成为32位单片机市场的主流。把STM32引入大学的培养体系,已经成为高校广大师生的普遍共识和共同实践。

普遍都认为,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不仅难教而且难学。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①功能多导致的问题。功能多导致系统复杂,这样给理解带来诸多困难,使得从传统的8位单片机系统转过来的学习者感觉难以适应,因为传统的8位单片机,例如51单片机,功能相对单一,结构原理相对简单。②芯片系列多导致的问题。由于基于ARM的单片机系列较多,功能、性能差异又较大,开发环境又往往不一样,尤其是与8位单片机学习者已熟悉的KEIL C差异较大,再者,由于ARM单片机出现晚,发展历史没有8位单片机长,资料积累远不如8位单片机丰富,这些都对学习者提出了挑战、形成了恐慌。③开发模式不一样导致的问题。每个ARM系列单片机往往其开发环境、开发模式是不一样的。以STM32为例,开发环境就有好几种,开发模式又有寄存器模式、固件库函数模式两种,再加上各自又可对应基于操作系统和无操作系统的形式,工程模板的配置很多初学者往往不得其要领,所有这些使得传统的单片机学习者在从8位单片机向ARM迁移的过程中,感觉信心不足,不敢轻易涉足。

作者本身是传统8位单片机的一个资深学习者和应用开发者,对上述这些感同身受、体会深厚。正因为如此,由于一个偶然的触发,让我在2014年暑假下定决心一定要破破这个邪,从而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学习和教材撰写过程,走上了一个人的朝圣之旅。

正是这不折不扣的两年学习和思考,引领我在本教材的框架构思和具体撰写中,毫无觉察地将自己设置在学习者的立场和视野上。本教材的撰写自始至终都坚定地遵循了“二二”思想。第一个“二”,即教材撰写的两个原则;第二个“二”,即教材撰写的两个特色。

教材撰写的两个原则。一是基于学习者学习的原则,而不是方便教授者教的原则;二是删繁就简、容易上手的原则,对传统读者感觉恐慌的部分,围绕应用和实践,采取够用、适用的方式,将其简化,降低学习恐惧,对诸如工程模板配置等问题又往往从根本上、从本质上阐述到位,使学习者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避免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实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教材撰写的两个特色。一是围绕学习者学习,二是全案例驱动。具体地说,就是完全站在学习者学习的角度,设计整个教材的逻辑关系,组织每个章节的内容体系,在简明扼要地阐述STM32常用的每一个典型外设模块的原理的基础上,围绕其应用,均以一个以上完整案例的形式讨论其设计精髓,并在教材的最后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所有这些案例的硬件和软件完全公开、毫无保留,因此十分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和模仿。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模仿是学习单片机最为成功的一种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学习产生成就感,而且可以较快地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教材的第一部分讨论了怎么学STM32的问题。分别从学习STM32的基础要求、STM32的基本架构和大致原理、学习STM32的基本方法、学STM32需要哪些工具或平台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一个GPIO输出的简单案例,讨论了STM32应用开发所必需的开发环境配置(包括模板的建立)、程序的下载与调试、STM32程序开发的三种模式等问题。

教材的其余部分,分别通过一个及以上的完整案例,讨论了STM32中最为典型的外设与功能模块,即GPIO输入输出、延时的实现(延时函数、SysTick、定时器中断)、TIMER与PWM、USART、基于液晶和按键的人机界面、I2C与SPI、A/D、D/A、DMA、中断等的工作原理、应用设计、程序实现。

教材的最后部分,讨论了一个基于线性CCD路径识别的综合性工程案例。这个案例帮助学习者进一步建立模块化思想,提高设计与开发STM32的综合应用系统的能力与信心。

本教材的所有案例均经过作者精心设计并一一实验验证。所有案例的功能要求完整、注释完整、代码完整,真正做到了全公开、全透明、无保留。

一点建议:从学习入门和一般应用的角度,我倾向于不要先花很多精力去学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例如μC/OS),原因有二:一方面,因其体系和概念过于复杂、抽象,初学者难以驾驭,学习起来会非常困难,学习效率会异常低下,这样反而影响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内容的学习,可能会使原本不足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出现“断崖式”下降;另一方面,对于一般的应用,多数是不需要基于操作系统的,况且,多数观点认为STM32并不十分适合嵌入操作系统。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艰难和孤独的过程,一本好的教材的出版更是需要心无旁骛、摒弃杂念。在整整一年的撰写和实验验证过程中,我更加对此深信不疑。本教材绝大多数内容均为作者原创,编写风格也不同于大多数教材的模式,因为将显得复杂的原理分解至各个功能模块去阐述和讨论,因此较好地迎合了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可以不自谦地说,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以学习产出(OBE)为导向的教材。

本教材得到了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的资助,是2015年绍兴市重点建设教材。

本教材由绍兴文理学院沈红卫教授、任沙浦副教授、朱敏杰讲师、卢雪萍讲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亦红讲师等共同完成,绍兴文理学院自动化专业13级项烨雯、12级陈剑泓等同学参与了部分图表的绘制。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许多资料,在此对本教材参考资料的作者表示诚挚感谢,对不能一一标明来源的资料的作者表示真诚的歉意和敬意。对直接、间接为本教材出版倾注智慧、付出心力、提供帮助的所有人,我都心怀满满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周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沈红卫

于绍兴风则江边

2017年5月20日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与开发实战》 一、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与开发的全方位指南。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嵌入式系统构成原理,到复杂的硬件选型、电路设计、PCB布局布线,再到实际的硬件调试与集成。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引导读者掌握构建稳定、高效、可量产的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核心技能。 二、 目标读者 初学者: 对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有初步兴趣,希望系统学习硬件设计基础知识和实操技巧的在校学生或初入行的工程师。 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 希望拓展硬件设计技能,了解更高级的电路设计方法、信号完整性分析、电源管理等,提升项目开发能力。 硬件项目负责人: 需要理解硬件设计流程,掌握关键技术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团队、评估方案、控制成本和风险。 产品经理与技术管理者: 希望深入了解嵌入式硬件的开发过程,以便与硬件工程师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做出更明智的技术决策。 三、 核心章节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硬件基础 第一章:嵌入式系统概览 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深入阐述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系统的区别,聚焦其“嵌入式”、“专用”、“实时”等核心特性。 1.2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组成: 详细介绍嵌入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微处理器/微控制器(CPU/MCU)、存储器(RAM、ROM、Flash)、输入/输出接口(I/O)、外围设备、电源模块、时钟电路等。 1.3 嵌入式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分析不同类型的嵌入式系统硬件架构,如冯·诺依曼架构、哈佛架构,以及它们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 1.4 嵌入式硬件开发流程概览: 梳理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器件采购、PCBA制造、调试验证到产品集成的完整流程。 1.5 嵌入式硬件设计中的关键考量: 探讨成本、功耗、性能、可靠性、尺寸、EMC/EMI等在硬件设计过程中需要权衡的关键因素。 第二章:微处理器与微控制器选型 2.1 微处理器(MPU)与微控制器(MCU)的对比: 详细分析MPU和MCU的架构、集成度、性能、功耗、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适用场景。 2.2 核心处理器的选型依据: 2.2.1 性能需求分析: 如何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评估所需的CPU主频、指令集、浮点运算能力、多核协同等。 2.2.2 功耗约束: 讨论低功耗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产品功耗目标选择合适的处理器。 2.2.3 接口与外设需求: 分析应用所需的各种通信接口(UART、SPI、I2C、USB、Ethernet、CAN等)和外设(ADC、DAC、PWM、定时器、DMA等)是否被处理器集成或易于扩展。 2.2.4 存储器接口与容量: 考虑外部存储器(SDRAM、NAND Flash、NOR Flash)的接口类型、速度和容量需求,以及片内存储器(SRAM、Flash)的规模。 2.2.5 开发生态与工具链: 评估处理器的开发工具链、调试器、软件库、社区支持和供应商技术支持的完善程度。 2.2.6 成本因素: 综合考量芯片本身的价格、开发成本、量产成本。 2.3 常见嵌入式处理器架构介绍: 简要介绍ARM Cortex-M、Cortex-A系列,RISC-V,以及MIPS等架构的特点和应用。 2.4 存储器选型与接口设计: 2.4.1 RAM(DRAM、SRAM)的选型与接口: DRAM(如DDR3, DDR4)的选型、时序要求、接口设计(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信号)。SRAM的特性与应用。 2.4.2 ROM/Flash(NOR Flash、NAND Flash、eMMC、EEPROM)的选型与接口: 不同Flash技术的特点(速度、擦写寿命、成本)、接口协议(SPI, QSPI, Parallel, NAND, eMMC)及其驱动方式。EEPROM在配置数据存储中的应用。 2.5 案例分析: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IoT设备、工业控制器、车载系统)的处理器与存储器选型过程。 第二部分:原理图设计与器件选型 第三章:电路设计基础 3.1 信号类型与特性: 数字信号、模拟信号、AC/DC信号的定义与区分。信号幅度、频率、带宽、阻抗等基本概念。 3.2 电路基本元件及其应用: 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MOSFET、运算放大器等基本元件的原理、选型原则及在嵌入式电路中的典型应用。 3.3 基础电路模块分析: 3.3.1 电源电路设计: 线性稳压器(LDO)与开关稳压器(Buck/Boost)的原理、优缺点及选型。电源滤波与去耦的设计。 3.3.2 时钟电路设计: 晶振(XTAL)的选型、匹配电容计算、振荡电路设计。时钟分配与缓冲。 3.3.3 复位电路设计: 上电复位(POR)、外部复位(RESET)电路的设计。 3.3.4 信号调理电路: 放大、滤波、衰减等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3.4 阻抗匹配与信号完整性基础: 串扰、反射、衰减等信号传输中的损耗原因。传输线理论简述。 第四章:接口电路设计 4.1 通信接口电路: 4.1.1 UART/USART接口: 电平转换(TTL/RS232/RS485)设计,抗干扰考虑。 4.1.2 SPI/QSPI接口: 信号驱动能力、速度提升,多设备连接。 4.1.3 I2C接口: 上拉电阻计算,多主/多从模式考虑。 4.1.4 USB接口: USB2.0/3.0/Type-C的物理层接口设计,ESD防护。 4.1.5 Ethernet接口: PHY芯片选型,10/100M与Gigabit Ethernet的区别,MAC接口设计。 4.1.6 CAN总线接口: CAN收发器选型,总线端接电阻,差分信号传输。 4.2 模拟信号接口电路: 4.2.1 ADC/DAC接口: 采样率、分辨率、参考电压、抗混叠滤波、输入/输出缓冲。 4.2.2 传感器接口: 压力、温度、湿度、光照、加速度等传感器的接口电路设计,信号放大与调理。 4.3 存储器接口电路: DRAM、Flash、SD卡等存储器的接口信号连接与时序要求。 4.4 外设接口电路: GPIO、PWM、定时器、中断、DMA等接口的硬件连接。 4.5 供电与地线设计原则: 合理的电源分配、地线规划、去耦策略,减少电源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第五章:器件选型与BOM管理 5.1 器件选型综合考量: 性能、成本、功耗、封装、可用性、可靠性、生命周期等。 5.2 关键器件的特殊选型: 5.2.1 核心芯片(MCU/MPU): 深入分析上一章的选型依据。 5.2.2 电源管理芯片(PMIC/LDO/DC-DC): 效率、纹波、静态电流、保护功能。 5.2.3 晶振与时钟器件: 精度、稳定度、老化率。 5.2.4 连接器与开关: 耐用性、接触电阻、安装方式。 5.2.5 ESD/EMI防护器件: TVS二极管、共模电感、滤波电容。 5.3 物料清单(BOM)的建立与管理: BOM表格的结构,关键字段(料号、名称、规格、制造商、替代料、数量、单位等)。BOM的生命周期管理。 5.4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了解主要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如TI, NXP, ST, Microchip, Analog Devices, Infineon等)及其产品线。 第三部分:PCB设计与制造 第六章:PCB设计基础与流程 6.1 PCB的结构与类型: 单层板、双层板、多层板(HDI板、刚挠结合板)的结构和制造工艺。 6.2 PCB设计软件简介: 介绍常用的PCB设计工具(如Altium Designer, PADS, Eagle等)的基本操作。 6.3 PCB设计流程: 6.3.1 导入原理图网表: 将原理图设计转换为PCB设计数据。 6.3.2 PCB封装库的创建与管理: 制作准确的器件封装,符合IPC标准。 6.3.3 PCB结构设计: 定义PCB尺寸、层数、板框、安装孔、V-CUT等。 6.3.4 元件布局(Placement): 遵循“先关键后通用”原则,考虑信号流、发热、可测试性、可制造性。 6.3.5 走线(Routing): 信号线宽、线间距、过孔设计,差分对走线,高频信号处理。 6.3.6 电源与地平面规划: 关键电源的独立布线,实心地平面,星型接地与多点接地。 6.3.7 DRC(设计规则检查): 设置并执行设计规则,确保设计符合制造要求。 6.3.8 Gerbers生成与输出: 生成制造所需的文件(Gerber, Drill files, BOM等)。 6.4 PCB设计中的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SI/PI)初步: 关键高速信号的走线技巧,差分线对的匹配,电源退耦电容的摆放。 第七章:PCB布局布线技巧 7.1 关键信号的布局布线: 7.1.1 时钟信号: 避免敏感信号干扰,独立布线,短而直。 7.1.2 高速数字信号: 阻抗匹配,端接,串扰控制,避免拐角。 7.1.3 差分信号: 等长、等距、走线平行,避免交叉。 7.1.4 模拟信号: 隔离数字地,低噪声设计,考虑滤波。 7.1.5 电源线与地线: 粗线、短线、接地规划。 7.2 元件布局的优化: 7.2.1 紧凑布局与空间利用: 在满足信号和热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缩小PCB尺寸。 7.2.2 可测试性设计(DFT): 预留测试点,便于调试和生产测试。 7.2.3 可制造性设计(DFM): 考虑焊盘大小、间距、过孔工艺等。 7.3 多层板的布线策略: 信号层与电源/地层的分配,内层布线与外层布线。 7.4 PCB散热设计: 散热器件的布局,散热孔的设计,铜箔散热。 第八章:PCB制造、贴片与焊接 8.1 PCB制造工艺流程: 菲林输出、覆铜、曝光、显影、蚀刻、钻孔、电镀、阻焊、丝印、表面处理、测试。 8.2 PCB板材选择: FR-4、高频板材(如Rogers)等。 8.3 表面处理工艺: HASL、OSP、ENIG、沉金等,及其对焊接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 8.4 SMT(表面贴装技术)工艺: 8.4.1 钢网制作与锡膏印刷: 关键的SMT首步,决定焊接质量。 8.4.2 贴片机(Pick-and-Place Machine): 元件的精确放置。 8.4.3 回流焊(Reflow Soldering): 温度曲线的设置与优化。 8.5 THT(通孔焊接技术)工艺: 波峰焊(Wave Soldering)等。 8.6 返修与再加工: BGA、QFN等器件的焊接与拆卸。 第四部分:硬件调试与验证 第九章:硬件调试工具与方法 9.1 常用调试工具介绍: 9.1.1 万用表(Multimeter): 电压、电流、电阻、导通性测量。 9.1.2 示波器(Oscilloscope): 波形观察、时序分析、抖动测量、眼图测试。 9.1.3 逻辑分析仪(Logic Analyzer): 多通道数字信号采集与协议解码。 9.1.4 信号发生器(Signal Generator): 提供测试信号。 9.1.5 电源(Power Supply): 可调直流电源。 9.1.6 频谱分析仪(Spectrum Analyzer): 信号频谱分析,EMI/EMC测量。 9.1.7 烙铁、吸锡器、热风枪等工具。 9.2 硬件调试的基本流程: 9.2.1 目视检查: 检查焊点、元件方向、有无短路/断路。 9.2.2 上电前检查: 万用表测量电源与地之间的短路。 9.2.3 逐步上电测试: 先给关键模块供电,再逐步扩展。 9.2.4 信号探测与验证: 使用示波器观察时钟、复位、复位后CPU行为等关键信号。 9.2.5 接口功能测试: 逐个测试通信接口、ADC/DAC等功能。 9.3 常见硬件故障分析与排除: 9.3.1 不上电/上电保护: 检查电源电路、短路。 9.3.2 核心芯片不工作: 检查时钟、复位、供电、程序下载。 9.3.3 接口通信异常: 检查信号线、电平转换、驱动、协议。 9.3.4 信号失真/噪声: 检查接地、滤波、阻抗匹配。 9.3.5 随机复位/死机: 检查电源稳定性、干扰、Watchdog。 第十章:可靠性与EMC/EMI设计 10.1 嵌入式硬件可靠性设计: 10.1.1 元器件选择与降额使用: 提高寿命和稳定性。 10.1.2 恶劣环境下的设计考量: 温度、湿度、振动、腐蚀。 10.1.3 故障检测与容错设计: Watchdog Timer, CRC校验, 冗余设计。 10.2 EMC/EMI(电磁兼容/电磁干扰)基础: 10.2.1 EMC/EMI的基本概念: 辐射、传导、敏感度。 10.2.2 EMC/EMI的产生机理: 信号辐射、电源耦合、回路面积。 10.2.3 PCB设计中的EMI抑制技巧: 10.2.3.1 合理的电源和地平面设计: 减少回路面积,提供低阻抗回流路径。 10.2.3.2 信号布线规则: 限制高速信号的边缘速率,避免天线效应。 10.2.3.3 滤波与屏蔽: 差模、共模滤波,金属屏蔽罩。 10.2.3.4 过孔设计: 减少高频信号的回流路径。 10.2.4 ESD(静电放电)防护: ESD二极管、TVS管的应用。 10.3 EMC/EMI测试与认证: 简述EMC实验室的测试项目(辐射发射、传导发射、抗扰度等)。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与进阶 第十一章:综合硬件设计案例 11.1 案例一:低功耗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 详细剖析其处理器选型、电源管理、无线模块接口、传感器接口、低功耗设计策略、PCB布局布线及调试过程。 11.2 案例二:工业级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设计: 重点分析其抗干扰能力、多种通信接口(CAN, RS485)设计、模拟量输入/输出处理、电源隔离、EMC/EMI考量、及工业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 11.3 案例三:嵌入式AI边缘计算硬件模块设计: 探讨高性能处理器/AI芯片选型、大容量高速内存接口、高速存储接口(NVMe)、视频/图像输入接口(MIPI CSI)、功耗优化、及散热设计。 第十二章:嵌入式硬件开发的未来趋势 12.1 异构计算与SoC/SiP: 探索CPU、GPU、DSP、NPU等异构计算单元的集成。 12.2 RISC-V架构的崛起: 开源指令集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前景。 12.3 Chiplet技术与模块化设计: 提升灵活性与降低成本。 12.4 AIoT硬件的智能化设计: 传感器融合、边缘AI推理、低功耗通信。 12.5 软硬件协同设计与DevOps在硬件领域的应用: 提升开发效率。 四、 技术亮点与特色 系统性强: 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覆盖嵌入式硬件设计的全生命周期。 实践导向: 大量结合实际项目经验,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指南和技巧。 案例丰富: 精选不同应用领域(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物联网、AIoT)的典型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技术前沿: 关注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如RISC-V、Chiplet、AIoT等。 图文并茂: 大量使用电路图、PCB截图、波形图、实物图等,便于读者理解。 工程思维: 强调在实际工程中成本、功耗、性能、可靠性、EMC/EMI等因素的权衡与优化。 五、 价值与收获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扎实掌握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独立完成嵌入式硬件系统的原理图设计和PCB布局布线。 熟练进行硬件器件选型,并能进行BOM管理。 掌握常用的硬件调试工具和故障排查方法。 理解并初步应用EMC/EMI设计原则,提高产品可靠性。 熟悉不同类型嵌入式硬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与关键考量。 为开发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嵌入式硬件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与开发实战》将是您在嵌入式硬件设计道路上的得力助手,助您从入门到精通,自信地应对各种嵌入式硬件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已经有几年嵌入式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我对于技术书籍的要求一向很高。我需要的是能够触及核心、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度内容,而不是泛泛而谈的介绍。《STM32单片机应用与全案例实践》这本书,无疑超出了我的预期。在我眼中,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入门教程,而是一本能够帮助开发者构建坚实STM32技术体系的宝典。书中对于STM32的深入解析,例如对NVIC中断控制器的精妙设计、DMA数据传输的效率优化、以及RTOS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个外设模块工作原理的原理性阐述,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STM32的强大之处,并且在遇到疑难杂症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分析。此外,书中提供的全案例实践,其广度和深度都令人惊叹。从基础的通信协议实现,到高级的图像处理、电机控制,再到一些实际的物联网应用场景,这些案例不仅涵盖了STM32的常用功能,还涉及了许多我们在实际项目中会遇到的挑战。我尝试着书中关于FreeRTOS的应用案例,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理解了任务调度、信号量、消息队列等概念在实际项目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未来开发更复杂的嵌入式系统非常有帮助。

评分

评价五: 对于有一定STM32基础的开发者来说,《STM32单片机应用与全案例实践》这本书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基础的应用案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一些高级主题和优化技巧。例如,书中关于低功耗设计的讲解,对于那些需要开发电池供电设备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宝贵的财富。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配置时钟、休眠模式以及优化外设的使用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嵌入式系统中的一些常见挑战,比如实时性要求高的任务处理、内存管理以及调试技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RTOS在内存管理方面的一些讲解,这对于构建大型、复杂的嵌入式系统至关重要。通过书中提供的不同RTOS的对比和应用场景分析,我对于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RTOS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代码重用性和可维护性的讨论,这对于我们团队协作开发项目非常有指导意义。我尝试着书中关于HAL库与LL库在性能和易用性上的权衡分析,并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测试,得出的结论与书中描述高度一致,这让我更加信任这本书的专业性。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苦苦摸索STM32开发路径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其他的微控制器,但STM32的强大功能和广泛应用一直吸引着我,只是苦于没有系统性的入门资料。市面上关于STM32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例子零散,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我拿到《STM32单片机应用与全案例实践》时,就被其厚重的分量和清晰的目录所吸引。第一眼翻开,我就被书中详尽的硬件基础讲解所打动,从STM32的架构、寄存器到GPIO、时钟系统,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且配以丰富的示意图,让我这个零基础的读者也能快速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立刻引入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点亮LED、按键输入,到更复杂的串口通信、定时器应用,再到ADC、DAC的实际操作,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飞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详细步骤拆解,从硬件连接、软件配置,到代码编写和调试,都一一列举,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实验室,跟着作者一步一步地完成项目。这种“跟着做”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也让我对STM32的掌握变得扎实而自信。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STM32的世界。作为一名在校期间主要接触理论知识的学生,我一直对实际的嵌入式开发感到有些畏惧。接触到《STM32单片机应用与全案例实践》后,我的这种感觉彻底改变了。书中的讲解风格非常亲切,不会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层层递进。我喜欢书中对于每一个代码片段的详细解释,它不像很多其他书籍那样只给出一堆代码,而是会告诉你每一行代码的作用,以及它为什么这么写。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代码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而且这些实例都非常贴近实际应用,例如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MP3播放器,如何做一个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STM32的无限可能性,也激发了我对嵌入式开发的浓厚兴趣。我尝试着书中关于SD卡读写的文件系统案例,通过实际操作,我成功地实现了从SD卡读取图片并显示在TFT LCD屏幕上,这个过程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

评价三: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为我的毕业设计选题而烦恼。我的专业方向是电子信息工程,希望能够做一个与物联网相关的项目,而STM332无疑是这个领域的核心处理器之一。在寻找学习资料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STM332单片机应用与全案例实践》这本书。最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很快就被书中丰富的内容所吸引。我被书中关于STM332的各种传感器接口的详细讲解所打动,例如如何读取加速度计、陀螺仪的数据,如何利用Wi-Fi模块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直接解决了我在毕业设计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通信协议的详细介绍,如I2C、SPI、UART等,并且提供了相应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这些通信接口,还明白了它们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场景。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嵌入式GUI设计的章节,对于我想要开发一个带有用户界面的项目来说,更是锦上添花。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灵感来源,我感到自己信心倍增。

评分

必须说,是本很垃圾的书,就是代码堆砌,逻辑混乱。

评分

评分

垃圾

评分

这本书还好 不能只啃书

评分

入门级

评分

还行

评分

哎哟 不错哟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办公文具比实体店便宜很多啊,东西质量不错,真正的物美价廉,店家态度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