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新闻传播工作者、研究者,公务员,网络爱好者 围绕突发事件发生后网上会呈现什么样舆情,舆情在哪些因素作用下产生,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和变化规律,作者运用生命周期理论,采用统计、案例、比较、内容分析等方法,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为孕育、扩散、变换和衰减四个阶段,对舆情孕育直接和间接动因、作用要素、孕育载体与方式、孕育特点进行了分析;提炼了舆情扩散的动力因子,并阐释了舆情扩散的形态与路径,总结了舆情扩散的交互规律、共振规律、逆反规律和极化规律,概括了舆情扩散聚焦与散焦、弥漫与叠加、膨胀与施压等效应;从舆情形态、舆情烈度、舆情指向和舆情关系层面分析了舆情变换逻辑;从三个层面、九个维度构建了舆情衰减的理解框架,并提供了舆情衰减的监测指标和发生根源。
本研究细致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化过程,为认知网络舆情现象和把握网络舆情演变提供参考,并为政府介入、干预、引导和预测网络舆情提供先导性服务。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突发事件发生后网上会呈现何种舆情,舆情在哪些因素作用下产生,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和变化规律等问题,运用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案例、比较、内容分析等方法,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为孕育、扩散、变换和衰减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舆情孕育动因、作用要素、孕育载体与方式、孕育特点进行了分析;提炼了舆情扩散动力因子,并阐释了舆情扩散形态与路径,总结了舆情扩散交互、共振、逆反和极化规律,概括了舆情扩散聚焦与散焦、弥漫与叠加、膨胀与施压等效应,从舆情形态、烈度、指向和关系等层面分析了舆情变换的逻辑。zui后,本书构建了舆情衰减量、度、传、效四个层面和十二个维度的理解框架,并提炼出舆情衰减的监测指标和发生根源。
作者简介
方付建,男,1984年出生,安徽潜山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互联网政治学,城市民族学。已在《光明日报》、《天津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短文50余篇。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本章小结(39)
第二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阶段(41)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阶段的划分方式(42)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阶段的划分原则(47)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四阶段粒子模型(48)
第四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阶段阐释(52)
本章小结(54)
第三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孕育(55)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孕育动因(56)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孕育的作用要素(72)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孕育的方式与载体(79)
第四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孕育的形态与特点(88)
本章小结(91)
第四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93)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动力源(94)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呈现方式(102)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规律(110)
第四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效应(116)
第五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阻滞因素(120)
本章小结(125)
第五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变换(127)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换的发生根源(128)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态与烈度的变换(131)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指向与关系的变换(137)
第四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换的监测变量与监测方式(144)
本章小结(146)
第六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衰减(149)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衰减的表现与监测(150)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衰减的主要类型(155)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衰减的发生条件与作用要素(162)
第四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衰减的意义与潜在问题(166)
本章小结(170)
第七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作用者动机与策略(173)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作用者(174)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作用者的行为动机(176)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作用者的行为策略(181)
本章小结(186)
第八章结论与研究展望(189)
第一节结论(190)
第二节研究启示(192)
第三节研究不足(193)
第四节研究展望(194)
参考文献(197)
精彩书摘
《把脉网络舆情》:
除了舆情或网络舆情演变研究方面的三阶段、四阶段和五阶段模型,一些学者则认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包括六个阶段,从而构建了六阶段模型。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基本可以分为发生期、发酵期、发展期、高涨期、回落期和反馈期等六个阶段。李彪认为基于新媒体环境和危机社会的双重背景,网络事件传播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和长尾期等六个阶段。结合Web 2.0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点,金鑫等认为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可以分为潜伏期、成长期、蔓延期、爆发期、衰退期和死亡期等六个阶段。在潜伏期,民众对事件或部门不满诱发舆情危机;在成长期,信息传播者为引发关注而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发布信息;当信息被广大网民关注并讨论时,舆情进入蔓延期;当媒体、意见领袖等积极介入并作为,舆情则进入爆发期;而后政府相关部门控制或疏导舆情将使舆情进入衰退期,并进而走向死亡期。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六阶段划分模式提供了理解舆情演变的较为详细的认知框架。从各位学者提取的演变阶段看,虽然各位学者的归纳有所差异,但几乎都注意到了舆情的潜伏、发酵、蔓延、反复、反馈等环节或过程,但由于阶段划分过于细致,因而对于理解每个演变阶段有何特征、不同阶段有何差异、如何发展转化等增加了难度。
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其他模型
除了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或传播过程进行直接的阶段划分外,部分文献则从其他视角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或传播进行了基于议题、行为者或行为策略的划分。如喻国明等以“舆情热点”为例,将舆情热点事件中的各种行为者引入分析框架,并将新的行为者的介入作为新阶段的开始。从而提供了基于行为者视角的舆情热点事件演变模型。
……
前言/序言
总序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以恒星为主的“恒定”的星空。日升日落,月盈月亏,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假如,在太空中,有一群外星人也在观察地球,或者如中国美丽的传说,月亮之上的嫦娥在广寒宫思念她的地球故乡,千百年来日复一日地眺望着这颗让她伤心纠结、更让她魂牵梦萦的蔚蓝色星球,嫦娥看到了什么?嫦娥眼中的地球故乡,一如既往地浮在空中,飘在远方。从宇宙、太空的大尺度视角看地球,千百年来地球还是那颗地球,地球没变。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浩渺宇宙中这珍稀的几十亿个生灵,切切实实感受到,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地球在变,我们的时代在变,我们的社会在变,并且在迅速改变!这一切变化,是由于信息技术,是由于计算机、手机,特别是由于将计算机、手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我们已确定无疑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根据“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报告,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2%。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互联网也在快速普及,印度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用户分别增加了33%和40%。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为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从网民数量、网站数量、域名数量、电子商务等规模和数量指标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突出、最有带动性、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总是划分时代和社会的标准与标志。种植、养殖技术的应用让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人类历史进入农业时代,产生了埃及、中国等一批文明古国。蒸汽机和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社会加速发展,产生了英国、德国、美国等一批工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总序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正在被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且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本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崭新的态势和特征。习近平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曾几何时,碰到未知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人们会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会翻字典、辞典和百科全书,会去询问和请教老师、同学、朋友。如今,“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谷歌、百度、维基、知乎会告诉你一切你想要的知识和答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主要来自甚至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极大地方便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学习和信息获取方式。甚至,国外有研究表明,因为互联网查阅知识和搜索答案的便利,人类的脑神经回路和记忆结构、知识结构都在发生改变。信息前所未有地丰富,知识也不再是稀缺资源,人们从报刊书籍等印刷文字中获取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时代也正在成为过去,互联网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互联网向知识领域和教育领域扩展渗透,互联网+教育正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与格局。
从烽烟报警、鸿雁传书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即时联系,五湖四海的人们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联系、沟通、交流。即使你远在天边,你也近在咫尺,你的音容笑貌时刻可以生动地呈现在四面八方的亲友面前。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们,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和频繁的沟通交流而更加社会化、组织化。原来分散的、弱小的个人,经由互联网的连接,成为一个个有组织、有力量的群体。千千万万的圈群将亿万网民时刻连在一起,形成一支崭新的社会力量——网民大军。社会的基础结构、组织方式和力量分布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在经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亿万网民面前,国家的权威和力量相对衰落,社会的力量兴起并日益强势,传统的权力配置、治国理政和社会运行方式因此而发生改变,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
现在,不管你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穷乡僻壤,不论你是老是少、是穷是富、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互联网已经在空间上覆盖了所有的区域,在社会上已经渗透到所有的人群。互联网的广泛存在和深入渗透,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火车头,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和潜力,是最有活力、最有带动性的经济增长源,一批市值百亿级、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企业在数年、十几年时间内成长起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经济面貌和经济未来。与此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基础、政治运行、力量分布也深刻改变。被互联网时刻联系、组织的亿万网民,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不但改变了当今的国际关系,改变了社会力量对比,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深刻改变甚至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媒体格局、舆论态势和话语权。草根的众声喧哗、亿万网民的声音改变了言论表达和舆论形成的格局与走势,互联网极大地赋予了人们言论表达的自由,赋予网民特别是草根网民、底层群众以表达权利和参与便利。民众经由互联网表达出来的态度、意见和行为倾向,形成无所不在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司法行政、突发事件等公共事务乃至国家社会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网上流动的信息,网络空间产生的态度意见、行为倾向和群体行动,改变着我国的舆论氛围和执政环境,对社会稳定、公共治理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并将我们所处的社会改变为网络社会。如同蒸汽机不仅是机器和工具一般,互联网也不仅是技术工具和物理网络,互联网还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互联网所造就的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特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点,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网情背景,使得中国社会的技术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力量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社会具有泛在化、虚拟化、离散化、极速化、圈群化的显著特征,成为一个变化极快、能量极大的“高能社会”。这样的社会,蕴藏并可能激发天文数字级别的社会政治能量,既有巨大的发展进步的动能与机遇,又有巨大的混乱倾覆的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互联网社会既具备极速发展变化、推动万物互联、助力行业融合、加速社会变革等众多机遇,又蕴含极易组织和动员、不确定性与低可控性、能量颠覆式转化、社会动能和政治势能转换切变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效防控风险和应对挑战,维护好网络安全,实现网络社会的良好治理。
深刻认识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正确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特征规律,探索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之道,正是“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丛书”的目标使命,也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依托多项基金课题,围绕着互联网与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这个主题,就互联网与网络舆情、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网民政治态度、网络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获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丛书所呈现的,就是这些探索和努力的结晶。
当然,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还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互联网社会也才刚刚形成,还在快速演进中。对于互联网社会,对于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研究还非常粗陋。本丛书的推出除了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外,更是想作为引玉之砖,吸引更多的人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展开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
网络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网络社会的航船刚刚起锚。我们庆幸生逢这个激动人心、深刻变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深知,互联网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才刚刚呈现,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网络社会这个新大陆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让我们搭乘这艘互联网的快船,一起探索,一起冒险,一起迈向未来!
王国华2016年7月6日
把脉网络舆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把脉网络舆情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