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

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凤凰空间·华南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街区设计
  • 开放空间
  • 公共空间
  • 城市设计
  • 景观设计
  • 社区营造
  • 步行系统
  • 可持续发展
  • 宜居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2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27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2
字数:1856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概念、我国城市住区发展现状、开放式街区的规划布局和开放式街区的实践案例。立足于基本概念,结合实际情况,讲解规划原理,参考前人例子,逐步深入探讨开放式街区的规划与设计。重点讲解开放式街区的基本组成元素、场所设计和交通组织三大基本元素。

作者简介

天津凤凰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天津成立的一家控股公司,目前在广州、北京、大连均设有事业部企业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前身是一家有着十几年制作建筑类图书经验的专业机构,出版过的作品不仅畅销海内外,更受到很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喜爱和好评。目前,公司的产品已在美国以及欧洲和东南亚多国中树立了品牌,同类书籍市场份额占有率比重很大。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城市社区历史发展…………………………………………………………….007
1. 中国封闭社区的历史演变………………………………………………………………..009
(1)隋唐宋时期…………………………………………………………………………….009
(2)计划经济时期………………………………………………………………………….009
(3)20 世纪80 年代………………………………………………………………………010
(4)20 世纪90 年代………………………………………………………………………010
2.“美式”门禁社区对当代中国社区建设的影响…………………………………………011
3. 封闭社区导致的问题……………………………………………………………………..013
(1)城市路网密度低,导致出行不便,降低了城市的通达性………………………….013
(2)用地功能单一,导致“职住分离”明显,长距离出行需求增加………………….013
(3)城市出现社会空间分异……………………………………………………………….013
4. 开放街区的探索和实践…....……………………………………………………………..014
(1)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014
(2)中国地方政策的探索………………………………………………………………….014
(3)中国开放式街区实践案例…………………………………………………………….015
5. 国外开放式街区的起源及规划…………………………………………………………..017
(1)复合型开放式社区——King's Cross改造社区……………………………….……...017
(2)《TOD标准》(TOD standards)对TOD开放型社区的评估………………….....…018

第二章 街区的开放化改造……………………………………………………………….…021
1. 公交导向发展原则及评价标准…………………………………………………………..023
2. 广州六运小区……………………………………………………………………………..030
(1)步行…………………………………………………………………………………….036
(2)自行车………………………………………………………………………………….040
(3)连接性………………………………………………………………………………….042
(4)公共交通……………………………………………………………………………….043
(5)混合利用…………………………………………………………………………….…044
(6)密集…………………………………………………………………………………….046
(7)紧凑…………………………………………………………………………………….047
(8)转变…………………………………………………………………………………….048
3. 香港黄埔花园……………………………………………………………………………..052
(1)步行…………………………………………………………………………………...054
(2)自行车………………………………………………………………………………...059
(3)连接性……………………………………………………………………………...…060
(4)公共交通……………………………………………………………………………...062
(5)混合利用……………………………………………………………………………...063
(6)密集…………………………………………………………………………………...064
(7)紧凑…………………………………………………………………………………...064
(8)转变…………………………………………………………………………………...065
4. 伦敦圣吉尔斯中心多功能住宅小区……………………………………………………068
(1)项目背景……………………………………………………………………………...070
(2)项目概述……………………………………………………………………………...071
(3)规划愿景……………………………………………………………………………...072
(4)规划及建设过程……………………………………………………………………...073
(5)经验借鉴……………………………………………………………………………...076

第三章 开放式公共空间设计……………………………………………………………...079
Blaricummermeent公共空间………….……………………………………………………080
Pamperduto总体规划………………….…………………………………………....…....…094
超级线性公园总体规划…………………………………………………………………….104
法明顿城市景观规划……………………………………………………………………….122
共同联合…………………………………………………………………………………….130
乌卢斯Savoy住宅区……………………………………………………………………….138
漂浮村庄…………………………………………………………………………………….150
底特律中城科技城………………………………………………………………………….156
苏州河两岸城市设计……………………………………………………………………….168
御桥科创园………………………………………………………………………………….178
鲁鲁岛详细总体规划……………………………………………………………………….190
S?renga 6号街区……………………………………………………………………………204
勇堡住宅总体规划………………………………………………………………………….212

鸣谢…………………………………………………………………………….……………230

精彩书摘

  Blaricummermeent 是一项涵括750 座房屋和一座18.5万平方米商务公园的计划。这项计划用布拉里克姆独有的方式将自己变得独一无二,即蜿蜒的道路和绿色的环境氛围。这项城市规划的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设计一条新的河流,名为Meentstroom。Meentstroom 河连接了Bijvanck 街区和霍伊湖内现有的水系,并流经了Blaricummermeent 规划不同的两个部分。
  Meentstroom 河和霍伊湖之间设有一个水闸,作为堤坝的开孔,水闸的顶部和内部都覆盖有木材。凭借木材的亲切性,Blaricummermeent 为乘船而至的人们带来了热烈的欢迎。
  基础结构的层级可以通过笔直的街道得以体现,街道两旁还能看出改造前的圩田、弯曲的辅路和两旁种满树木的主干道的影子。街道的轮廓十分狭窄, 充满了绿色的氛围。Blaricummermeent 的公共空间设有高品质的砖铺街道以及天然石材铺设的广场,每个街区都有若干广场,位于辅路交汇的地点。每座广场上都有一棵特定的大树,作为该区域的标志和特点,同时这些种有大树的广场将成为整个规划的地标。Cederplein 广场和Plataanplein 广场位于第一街区,前者种有一棵雪松而后者种有一棵悬铃树,两种颜色的天然石材被铺设在广场上,铺排成树木的形状,树木本身被一个钢圈所围绕。广场上的就座装置用天然石材制成,顶部设有木制的座位。同样用天然石材制成的粗犷石梯从Plataanplein 广场一直延伸到水边,为新来的居民沿着河边开辟了一片公共区域。
  ……

前言/序言

  街区(Block)是四周由街道围合而成的地块,而街坊或邻里(Neighborhood)则通常由多个街区组成。《绿色住区标准》(CECS 377:2014)把城市街区定义为“在城市中由城市街道围合而成的区域,通常以一个居住组团为单位” 。
  根据2002 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10000~16000 户)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3000~5000 户)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一般指被小河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 人,300~1000 户)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然而实际上,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存在超过居住组团尺度的城市街区。这些街区的尺度往往达到了居住小区的大小,有的甚至达到了居住区的大小,形成超大街区(Superblock),即由单个街区组成的邻里社区。这些超大街区为了“方便管理”,还将社区四周用围墙或栅栏围合,仅留出少数的出入通道,并且需要出示门禁卡等才能进出。这些超大街区对城市的交通、社会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城市肌理的重塑:从零散到有序的开放空间策略》 内容梗概 《城市肌理的重塑:从零散到有序的开放空间策略》一书,深度剖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开放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演变逻辑,着眼于解决当下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空间碎片化、功能单一化、环境失调等突出问题。本书并非探讨某个具体地域或某种特定类型开放空间的“范例集”,而是构建了一套更为宏观、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旨在引导读者理解并实践一种“由内而外”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路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传统的、以点状开发或孤立的绿地规划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城市需求。有效的开放空间策略,应将目光从“孤立的点”转向“相互连接的系统”,从“静态的容器”转向“动态的载体”。这要求我们以更系统性的视角审视城市中的公共场所、绿色廊道、滨水区域、广场节点乃至城市内部的“微空间”,理解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城市的“肌理”,并最终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与社会活力。 第一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演变 在理论层面,本书首先追溯了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西方思想史,从古典主义的广场布局、英式风景园林的景观理念,到现代主义的的功能分区与绿色空间网络,再到后现代主义对场所精神与社区参与的强调。这一历史回顾并非为了罗列先贤,而是为了提炼出不同时期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与局限性,为理解当前面临的挑战奠定基础。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肌理”这一概念在开放空间设计中的意义。作者认为,城市肌理是构成城市形态和空间秩序的骨架,而开放空间系统则是这副骨架上流动的血脉与呼吸的肺叶。一个健康的城市肌理,必然拥有一个结构清晰、功能复合、环境宜人的开放空间网络。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脉络、历史文脉、生态基底等多个维度,来解读和构建一个有机的开放空间系统。 第二部分:系统性开放空间规划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在设计方法上,本书强调“系统性”与“整合性”的设计原则。 多维度功能复合: 传统的开放空间往往侧重于单一功能,如休憩、游憩或观赏。本书则倡导将开放空间设计为集生态保育、雨水管理、休闲游憩、文化展示、社区交往、甚至短期商业活动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场所。例如,一条滨水绿道,不仅是步行和骑行廊道,还可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载体,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市民的休闲滨水空间。 连接性与可达性: 开放空间系统并非相互孤立的“绿岛”或“蓝点”,而是需要通过有效的连接形成网络。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绿色廊道、滨水步道、公共广场、街头花园等要素,将分散的开放空间有效地联系起来,提高其可达性,使城市居民能够便捷地从一个开放空间到达另一个,形成连续的绿色或蓝色体验。同时,也探讨了如何通过人行、自行车道、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优化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交通连接。 场所精神与地方特色: 在强调系统性的同时,本书也并未忽视每个开放空间场所的独特性。作者认为,真正的优秀开放空间设计,应根植于其所处的地域文脉、历史记忆、自然环境和社区需求,塑造具有独特场所精神的空间。这包括对当地植物的合理应用、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与活化、对在地文化的挖掘与表达,以及对社区居民生活习惯的细致观察。 生态韧性与可持续性: 面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本书将生态韧性作为开放空间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这包括推广使用乡土植物,构建多样的生态栖息地,应用海绵城市技术进行雨水管理,减少硬质铺装,增加渗透性地面,以及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等原则,降低开放空间的运营维护成本,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与社会包容: 本书深刻认识到,开放空间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因此,公众参与被视为开放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者详细探讨了不同阶段的公众参与模式,从需求调研、愿景共识,到设计方案的反馈与调整,以及建成后的社区管理与维护。强调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能力和文化背景人群的需求,创造一个真正包容、共享的空间。 第三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在不同尺度与情境下的应用 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城市情境下,开放空间系统策略的应用。 区域与城市整体层面: 如何在宏观层面规划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廊道、河流廊道、山脊线等重要的生态与景观轴线,构建大尺度的绿色开放空间骨架。这包括对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对农田与自然保留地的保护、对跨区域交通走廊的生态化改造等。 社区与街区层面: 在城市微观尺度,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或“精细化治理”的契机,盘活现有零散的公共空间,如闲置土地、屋顶、街角绿地等,将其转化为功能复合、服务社区的口袋公园、社区花园、小型广场等。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微介入”实现“大活力”,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公共空间缺失问题。 特定类型开放空间的整合: 本书也触及了城市中一些特定类型的开放空间,如工业遗存改造的公共空间、废弃交通廊道的再利用、高密度住宅区内的共享绿地等,探讨如何将这些空间有效地整合到城市整体的开放空间系统中,赋予其新的生命与功能。 结论 《城市肌理的重塑:从零散到有序的开放空间策略》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审视和构建城市开放空间的方式。它倡导一种从“孤立的绿色斑块”到“流动的开放空间网络”的转变,一种从“静态的功能容器”到“动态的城市载体”的转变。通过系统性的规划与整合性的设计,我们可以重塑城市肌理,提升城市品质,创造更具活力、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管理者以及所有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活品质的读者。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工具和行动的指南,而非一套固定不变的“模板”。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有魅力的城市,是由一个个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街区组成的。“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开放式”街区的核心理念,它是否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围墙,让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产生更融洽的互动?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理想街区的画面:阳光洒在宽敞的步行道上,孩子们在安全的区域里嬉戏,老人们在社区花园里悠闲地聊天,而咖啡馆和商店则与居民的住所和谐共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方法,指导我们如何创造出这样的空间,如何让街道成为社区的“客厅”,让公共空间成为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场所。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设计的阐述,毕竟,一个开放式的街区,也应该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街区。

评分

我一直坚信,一个成功的城市街区,不仅仅是建筑物的集合,更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情感交流的载体。“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立即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对“开放式”的概念进行怎样的诠释?它是否意味着打破物理上的围隔,让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实现更流畅的连接?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营造出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活力的街道环境,鼓励居民走出门,去探索、去体验、去交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安全性、以及如何提升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探讨抱有浓厚的兴趣。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城市和文化背景下的开放式街区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些实践是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的整体活力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促进社区互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空间设计抱有浓厚的兴趣。“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无疑戳中了我的兴奋点。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剖析“开放式”的精髓,它是否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开放,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功能上的融合?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规划和设计,打破传统封闭式街区的壁垒,让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营造出更具活力、更富有人情味的社区氛围。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开放性与私密性、以及如何提升社区安全感的策略。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如何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生活、促进邻里交流的设计方法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我相信,一个真正的开放式街区,其核心在于人的互动和情感的连接。

评分

城市空间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着生活、情感和回忆的场所。因此,看到“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我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探索欲。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会如何阐释“开放式”的理念?它是否意味着打破传统社区的围墙,让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实现无缝的连接?我脑海中构想的开放式街区,应该是充满阳光、绿意盎然,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穿梭、交流,感受到浓厚的社区氛围。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营造出这样的空间体验?例如,如何利用景观设计、街道家具、公共艺术等元素,来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激发他们的互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方法,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如何去创造更具吸引力、更富有人情味的开放式街区。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如何促进社区参与和居民共建的讨论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坚信,一个真正开放、充满活力的街区,离不开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创造。

评分

在我看来,城市规划和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道路的布局,更是关于如何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的活力。“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充满生机和人情味的城市空间。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和解释“开放式街区”?它是否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开放,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鼓励居民在公共空间中进行互动,增进邻里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凝聚力的社区。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安全性的思考,以及如何利用设计来提升社区的安全感。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的探讨抱有期待,比如如何将绿色空间融入开放式街区,如何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来降低能耗。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如何实践开放式街区规划的,以及这些实践是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的面貌和社区的营造充满好奇,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让人感受到人情味和活力的公共空间。“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想城市生活的大门。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打破传统封闭式街区的隔阂,让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产生更和谐的联系。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开放式”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简单的绿化和开放通道,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社区互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书中是否会分析,这种模式如何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增强社区的归属感,甚至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未来社区的画面,比如孩子们可以在安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玩耍,老人们可以悠闲地在社区花园里散步,而年轻人们则可以在舒适的咖啡馆里交流思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我们如何实现这样的社区愿景。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的阐述,毕竟,一个开放式的社区,也应该是一个对环境友好的社区。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颇有研究的普通市民,我一直以来都对“街区”这个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在我看来,传统的封闭式街区往往给人一种隔离感,限制了社区内部的流动性和互动性。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开放式”模式的精髓。它是否仅仅指物理空间的通透性,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功能上的开放?书中会不会探讨如何打破建筑与街道之间的壁垒,从而创造出更具活力和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安全性的思考,毕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如何保障居民的安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此外,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规划和设计原则,指导我们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开放式街区的理念?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不同尺度和类型开放式街区的案例分析,例如从小型社区到大型城市新区,展示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独特性。我也对书中关于如何促进社区参与和居民共创的探讨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一个成功的开放式街区,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归属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我一直对城市空间的组织方式和人们如何利用公共区域很感兴趣。想象一下,一个没有了高墙阻隔,街道与建筑融为一体,充满活力和互动性的社区,这简直是理想中的生活场景。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种开放式街区模式的理论基础,不仅仅是美观上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它会讲到如何通过设计鼓励居民在公共空间进行社交活动,如何让商业与住宅和谐共处,如何创造安全宜人的步行环境。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开放式”这个概念,它是否意味着完全取消围墙,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一定程度的界定,但又以更加人性化、更少隔离的方式来实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简约大气,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有具体的案例研究,分析那些成功的开放式街区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实现的,以及它们在应对现代城市挑战,例如人口密度增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作用。我还会关注书中对于技术应用的探讨,比如智能技术如何辅助开放式街区的管理和优化,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城市街区,应该是能够吸引人们走出来,去体验、去互动,而不是将他们封闭在各自的私人空间里。“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恰好触及了我对理想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阐述“开放式”的设计理念,它是否仅仅是指物理空间上的通透,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意涵?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规划和设计,模糊建筑与街道之间的界限,让公共空间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创造宜人、安全、充满活力的街道环境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人性化的尺度、丰富的街道活动、以及精心设计的公共设施来吸引居民驻足、交流和休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我们能够将这些理念应用到实际的城市建设和社区营造中,打造出真正属于居民,充满温度的开放式街区。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空间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关系充满好奇,尤其喜欢那些能够促进人际互动、营造温馨社区氛围的设计。“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阐述“开放式”的理念,它是否意味着打破传统封闭式街区的隔阂,让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产生更紧密的联系?我脑海中构想的开放式街区,应该是充满阳光、绿意盎然,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穿梭、交流,感受到浓厚的社区氛围。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方法,指导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更富有人情味的开放式街区。我也很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安全性,以及如何利用设计来提升社区的安全感,让居民能够安心地享受开放空间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