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啊,山上! 鄂伦春猎民口述史

山上啊,山上! 鄂伦春猎民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硕,赵式庆 编
图书标签:
  • 鄂伦春族
  • 口述历史
  • 民族志
  • 民俗学
  • 历史
  • 文化
  • 东北
  • 狩猎
  • 口述文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3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5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上啊,山上!——鄂伦春猎民口述史》是香港理工大学服务学习课程的学生在人类学教授于硕、学者赵式庆带领下2014年、2015年两度深入内蒙古鄂伦春腹地采访当地鄂伦春猎民汇集而成的作品。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记录他们的故事成为拯救鄂伦春语言和民族的行动。这些小人物的亲身经历通常被史家忽视,却充满了智慧和对自然宇宙丰富的知识,体现了人在自然万物中的整体生态关系。书中包含了探险的新奇,“自然人”的舒畅和顽强,北方民族的狩猎文化,使读者感同身受地投入到鄂伦春文化的保护之中。

作者简介

  于硕,超文化人类学教授,巴黎第十大学博士,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法国布雷斯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任教,中欧社会论坛创始人之一及总监,香港理工大学中欧对话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Chine et Occident: une Relation à Réinventer(2000)、《欧罗巴并不遥远》(2004)、《中欧相逢:超文化生成性》(2014)、《游牧笔端——法国画家方索的色境水墨》(2016),主要译著有《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Jacques Gernet, 1989),《伦理》(Edgar Morin, 2016)。
  Shuo Yu-Bossière
  PhD in Ethnology of Nanterre University Paris X and professor of transcultural anthropology. She has taught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Brest University of France, and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e is one of the founders and first general coordinator of the China-Europa Forum and director of the China-Europa Center a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er main publications:Chine et Occident: une Relation à Réinventer (2000), L’Europe c’est pas du Chinois (2004), Pinceau Nomade – Encre et Chromotopie de Fran?ois Boissière (2016), China-Europe Encounters and Transcultrual Generativity(2014).Translations: China and Christian Impact (J. Gernet, 1989), L'Ethique (E. Morin, 2016).

  赵式庆,自幼就读英伦,大学主修哲学,2000年获杜伦(Durham)大学学士文凭,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继续研究美学、人类学。现任中华国术总会总裁、鄂伦春基金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脉协会创始人及主席、香港文化节创始人、中国民族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客座讲师。一直致力于濒危文化遗产保护,主要著述:《国魂︰中华国术的过去和未来,一九零零年到现在》(2009)、《香港武林》(2014)、《客家功夫三百年:数码时代中的文化传承》(2016)。
  Hing Chao
  Graduated with a BA degree in Philosophy at Durham University in 2000. Deeply committed to preserv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he is a pioneer in the research and revitalization of many of its endangered aspects, from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sports to ethnic minority music, materi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systems. He is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Orochen Foundation, founding chairma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arthpulse Society, founder of Hong Kong Culture Festival, visiting researcher at Chin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and visiting lecturer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Spirit of a N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1900 to Present (2009), Hong Kong Martial Arts Community (2014), and 300 Years of Hakka Kung Fu: Digital Vision of Its Legacy and Future(2016).

精彩书评

  鄂伦春人的处境如同一滴水珠,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历史变迁对边缘地区民族命运的冲击,包括边疆移动、人口迁徙、民族识别、“条”“块”管理、改革开放、遗产保护、第一代和第二代民族政策”……鄂伦春人的命运和生存博弈也是全球人类处境的一个缩影。
  或许我们无法挽回一种语言或者一种文化,但是运用民族志技能去记录底层边疆族群的口述历史,已经迈出了人类知识建构独特的一步。
  ——于硕,超文化人类学教授
  
  这项鄂伦春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学习计划,于2014年和2015年在内蒙古的鄂伦春民族聚居地展开。学生们经过艰苦顽强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口述史访谈、记录的誊写及影像数据的分类,最终成果已经返回给服务社区。
  ——赵式庆,香港鄂伦春基金会董事长
  
  这部口述史不是后代人的“想象”,而是史诗符号的“真实”传递,是族群生命的主位言说。大学生们不是从“华夏”往外看,而是站在鄂伦春人的中心“此在”(Dasein)往外看。于是,娓娓道来的是某种互为边缘性。
  ——纳日碧力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大学生田野日记节选生动地再现了学生们各自的心路历程。从远距离想象到进入社区的近距离接触,学生们边做边学;与鄂伦春人的每一次交谈都是两个世界的相遇,他们的生存状态、承受苦难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
  ——于硕,,超文化人类学教授
  
  感人的是:“学生们以拳拳之心搀扶着鄂伦春老猎民回到历史主人的席位,让他们从主位视野(emicview)叙述自己的过去和今天。”香港理工大学服务学习课程为大学人文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让各专业的大学生都能直接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记录被忽略的历史。学生们的倾听本身就是对濒危民族的精神慰藉和鼓励,他们像消防队员一样,投身抢救濒危的少数族群的文化。
  ——张小军,清华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序一:“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的鄂伦春白兰
Preface One: Orochen Hunters: Revering and Respecting Nature
by Bai Lan
序二:每个故事都从山上说起于硕
Preface Two: Every Story Starts from the Mountains
by Yu Shuo
序三: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的世界性意义赵式庆
Preface Three: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Safeguarding Orochen Cultural Heritage









精彩书摘

  《山上啊,山上! 鄂伦春猎民口述史》:
  我爸叫孟银宝,银子的银,宝贝的宝。我大哥叫孟庆海,生了八个姑娘。一个小子没有。大哥比我大17岁,也早就没了,要是活着的话该83岁了。我大嫂关彩云也是鄂伦春族,也没了。我大哥、二哥、三哥和三个嫂子都没了。大哥的八个女儿,大的叫代花,二的叫代荣。老大嫁的是高军辉,汉族,生养的两个男孩也都结婚了。大孙子有孩子了。二的没生孩子。孩子都算是鄂伦春族。我们这儿,姑娘嫁的汉族生下孩子是鄂伦春,小子娶的汉族媳妇儿生下孩子更得是鄂伦春。老二的丈夫是乌明齐,也是汉族人。三姑娘叫孟代玉,离婚了,完了又嫁一个,又生两个姑娘。头一个丈夫是旗长的弟弟,叫何胜树,生了个小子,叫洋洋,海洋的洋。何胜树是鄂伦春族。老四叫孟代兄。她不是没有弟弟吗,就带个兄弟啥的,也没带来啊。她男的叫叶明柱,蒙古族人,有两个孩子,一个姑娘一个小子。还有一个叫孟代红,那是老五。以前旧社会的时候,一个民族同一个姓的不能结婚。现在哪还有少数民族只找少数民族的,找汉族是常事。我二哥叫孟庆山,二嫂叫吴长花。三哥叫孟庆福。我三个嫂子都是鄂伦春族。二哥有五个孩子,三个姑娘两个小子。老大是孟代莲,姑娘,她丈夫姓李,汉族。
  ……
《巍峨足迹:古老山林的生命回响》 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生存与传承的史诗。它并非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地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隐匿于群山深处、与古老森林为伴的民族。他们是山林的守护者,是自然脉搏的感知者,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尚未被现代洪流全然席卷前的珍贵印记。 书中的故事,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被原始气息包裹的世界。在这里,季节的更替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更是生命节奏的律动。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树冠,唤醒沉睡的山峦,也唤醒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他们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凭借对山林的深刻理解,寻找到食物,建造居所,抵御风雪?他们的日常,是与飞禽走兽的智慧博弈,是与风雨雷电的坦然相处,更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与守护。 作者的笔触,将深入探寻这些山林民族的灵魂深处。他们如何看待万物有灵?他们口中的传说,是如何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每一声鸟鸣,每一片落叶,每一条河流,在他们的眼中,都蕴含着故事,传递着信息。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哲学,是现代社会所日益缺失的宝贵财富。 本书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生存技能,更着力于挖掘精神层面的传承。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谣,那些朴实无华的谚语,那些在篝火旁讲述的古老故事,它们是如何将民族的记忆、价值观和生存之道,一代代传递下去的?作者将力求捕捉这些口述历史中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一种对生命延续的坚韧与希望。 在书中,我们还将看到,这些山林民族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征服。他们的狩猎,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是获取生存所需,而非无度的索取。他们对森林的砍伐,是谨慎而有节制的,他们深知,森林的枯竭,便是生存的危机。这种可持续的生活智慧,是当下人类社会亟需反思和借鉴的。 《巍峨足迹:古老山林的生命回响》将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它会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你体会到,在喧嚣的世界之外,依然存在着一种古老而强大的生命力量,一种与大地同呼吸、与山林共命运的生存之道。它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挽歌,也是一个关于未来的启示。那些在巍峨山林中留下的足迹,将永远回响,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根源,往往深藏于最原始、最纯净的自然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山上啊,山上!”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心中对远方和自由的向往。这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呼喊,仿佛是鄂伦春猎民在呼唤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呼唤着他们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是“口述史”,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听到第一手的、未经修饰的、充满个人情感的声音。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二手信息,而是能够直接触碰到那些鲜活的生命经历。我好奇,在那些艰苦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大山里生存下来的?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又是如何发生的?在他们讲述的狩猎故事中,会不会有惊心动魄的瞬间,有没有充满智慧的谋略?我更想知道,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他们是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如何面对身份认同的挑战。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度的人文探索,是对一个古老民族精神世界的触碰,是对生命韧性与文化传承的致敬。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山上啊,山上! 鄂伦春猎民口述史》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仿佛这片遥远的山林,也曾是我梦境中的一部分。这本书的主题——鄂伦春猎民的口述史,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我一直认为,最真实的历史往往蕴藏在普通人的叙述中,那些被官方文献忽略的细节,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表达,才能真正触动人心。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走进鄂伦春猎民的生活,去聆听他们讲述关于山林、关于动物、关于祖先的传说。我想要知道,在他们的眼中,山林是什么?是家园,是母亲,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猎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他们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一次对生命本真的探寻。

评分

当我看到《山上啊,山上! 鄂伦春猎民口述史》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广袤无垠的兴安岭林区,崎岖的山路,以及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生活的鄂伦春猎民。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诗意,仿佛能听到一声来自山林的呼唤。“口述史”这三个字,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将是无比真实的。我一直对那些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民族充满好奇,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传统,以及他们与自然的独特关系。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听到鄂伦春猎民最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狩猎传奇,以及他们在漫长岁月中是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机会,更是一次对生命韧性和文化传承的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山上啊,山上! 鄂伦春猎民口述史》就充满了诗意与力量,让人立刻联想到广袤的山林和在其中繁衍生息的鄂伦春民族。我一直对那些与自然有着深厚联系的民族故事非常感兴趣,而“口述史”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格外真实和动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鄂伦春猎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狩猎技巧,他们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以及他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如何生存和繁衍。我希望通过他们的声音,去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自然、如何与自然相处的,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哲学。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个民族、一次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雪花飞舞的北方林海,猎犬兴奋的吠叫,篝火在帐篷里摇曳,以及围坐在火堆旁的鄂伦春人们,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语言,讲述着他们祖辈的故事。这本书承诺的是“口述史”,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那些只存在于记忆深处的生活片段,将有机会重见天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他们眼中,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是电影里展现的那种粗犷而浪漫,还是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不易?我期待着书中那些关于狩猎的传奇,关于野兽的搏斗,关于一年四季的更迭,关于那些在严酷环境下生存下来的韧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他们的声音,听到他们对自然的感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依赖,那种将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的朴素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更是为了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找回那种早已失落的连接感。

评分

“山上啊,山上!”——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朴素而厚重的情感,仿佛是一声来自大地深处的呼唤,唤醒了我对远方和原始生活的向往。而“鄂伦春猎民口述史”则直接告诉我,这将是一部承载着真实生命故事的作品。我对于口述史一直情有独钟,因为我相信,最动人的历史往往蕴藏在那些普通人的日常叙述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充满个人情感的表达,才最能触动人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鄂伦春猎民的讲述中,会展现出怎样的山林世界?他们的狩猎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对自然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本源的追寻。

评分

“山上啊,山上!”这几个字,仿佛带着山风的呼啸,带着野花的芬芳,带着一种古老而淳朴的召唤。而“鄂伦春猎民口述史”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探求欲。我一向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民族的故事充满敬意,而鄂伦春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渴望透过这本书,去感受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去倾听他们口中那些关于狩猎、关于迁徙、关于祭祀的生动记述。我好奇,他们的语言里是否承载着祖先的灵魂,他们的习俗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生存哲学?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面映照出古老智慧的镜子。我期待着,通过这些鲜活的口述,去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去感受他们的现在,去思考他们的未来。

评分

“山上啊,山上!”——这句充满情感的呼唤,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家园的眷恋,一种对自然深深的依恋。而“鄂伦春猎民口述史”则明确了这本书的内容核心,它承诺的是来自最真实声音的记录。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听到鄂伦春猎民自己讲述他们的故事,而不是经过第三方转述的冰冷文字。我好奇,在他们的讲述中,会展现出怎样的生活图景?是关于艰苦的狩猎经历,还是关于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关于对自然的敬畏,还是关于对生命的感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温度和情感的阅读体验,也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探索。

评分

拿到《山上啊,山上! 鄂伦春猎民口述史》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山上啊,山上!”仿佛能听到一声充满力量的呼唤,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间,充满了原始的生命气息。而“鄂伦春猎民口述史”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知道,我将有机会听到来自最真实的声音,了解到那些鲜活的生活细节。我一直对那些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来的民族故事充满好奇,尤其对他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鄂伦春猎民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狩猎智慧,他们的传统习俗,以及他们在漫长岁月中是如何适应和传承的。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力,以及他们所承载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画面感,“山上啊,山上!”,仿佛能听到一声悠长的呼唤,回荡在寂静的山林间。而“鄂伦春猎民口述史”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它不是凭空想象的故事,也不是学者们客观冰冷的记录,而是来自最真实、最鲜活的鄂伦春猎民自己的声音。我一直对那些在自然中生活、与土地有着深刻联结的民族充满好奇,总觉得他们身上蕴藏着一种我们现代人已经渐渐遗忘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正是打开这个神秘世界的一扇窗。我期待着,通过这些口述,去感受鄂伦春猎民在广袤山林中的生活图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我尤其好奇,在他们的讲述中,那些代代相传的狩猎技巧、采集经验、传统习俗,以及他们与山林、与动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会被怎样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不只是一部历史,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天地和谐共存的生命态度,是我渴望去领悟和学习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