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互聯技術(理論篇)

網絡互聯技術(理論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雙頂,武春嶺,王津 著
圖書標籤:
  • 網絡技術
  • 互聯網
  • 計算機網絡
  • TCP/IP
  • 網絡協議
  • 數據通信
  • 網絡原理
  • 理論基礎
  • 網絡互聯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35071
版次:01
商品編碼:1210761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銳捷網絡學院係列教程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頁數:3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銳捷網絡與院校老師閤力編撰完成,既有完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案例。教材內容簡單,非常適閤網絡專業的初學者,學生學習本書的同時,也可考取銳捷網絡的相關認證。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瞭構建企業網絡工程項目過程中涉及的以太網、交換、路由、安全及無綫局域網等方麵的專業技術,具體包括網絡基礎協議、交換機安裝和調試、虛擬局域網(VLAN)、生成樹、靜態路由、動態路由、PPP、交換機端口安全、IP ACL、NAT、WLAN及網絡規劃等內容,可與《網絡互聯技術(實踐篇)》配套使用。

作者簡介

本書邀請由來自學校的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專業教師,和來自星網銳捷網絡有限公司的專業工程師隊伍,組建校企閤作團隊,聯閤開發完成的。本課程在開發的過程中,堅持立足清遠,對接産業,根據專業就業方嚮和“專業核心能力”要求,按技術相關性特點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共同完成“工學交替、實境育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纔培養模式改革新課程內容。

目錄

第1章 網絡基礎知識 1
1.1 計算機網絡基礎 2
1.1.1 計算機網絡概述 2
1.1.2 計算機網絡發展曆程 3
1.1.3 計算機網絡分類 5
1.1.4 網絡傳輸介質 9
1.2 計算機網絡體係結構 12
1.2.1 計算機網絡體係結構概述 12
1.2.2 重要計算機網絡體係 12
1.3 OSI參考模型 13
1.3.1 OSI參考模型概述 13
1.3.2 OSI七層參考模型 14
1.3.3 OSI/RM各層功能概述 15
1.4 TCP/IP參考模型 18
1.4.1 TCP/IP概述 19
1.4.2 TCP/IP協議各層功能 20
1.4.3 重點協議介紹 21
1.5 網絡組建層次化結構設計 25
1.5.1 組建網絡核心層 26
1.5.2 組建網絡匯聚層 28
1.5.3 組建網絡接入層 29
1.5.4 層次化網絡設計模型優點 30
1.6 認證測試 31
第2章 交換技術基礎 32
2.1 局域網體係結構 33
2.1.1 什麼是局域網 33
2.1.2 局域網體係結構簡介 33
2.1.3 MAC子層功能 34
2.1.4 LLC子層功能 34
2.1.5 局域網網絡標準 35
2.2 以太網基礎 35
2.2.1 以太網概述 35
2.2.2 以太網技術發展 36
2.2.3 CSMA/CD協議 38
2.2.4 以太網幀 38
2.2.5 以太網廣播和衝突 39
2.3 交換技術基礎 40
2.3.1 什麼是交換技術 40
2.3.2 二層交換設備 40
2.4 認識交換機設備 42
2.4.1 認識交換機端口 42
2.4.2 認識交換機組件 43
2.4.3 衡量交換機性能的參數 45
2.5 交換機工作原理 46
2.5.1 交換機基本功能 46
2.5.2 交換機地址學習和轉發策略 47
2.5.3 交換機幀轉發方式 50
2.6 認證測試 51
第3章 配置交換機設備 53
3.1 啓動交換機 54
3.2 交換機命令行界麵 56
3.3 交換機基礎配置 59
3.4 配置交換機的安全登錄 62
3.5 配置交換機係統升級 64
3.5.1 通過TFTP協議傳輸文件 64
3.5.2 通過Xmodem協議傳輸文件 64
3.5.3 升級交換機係統 65
3.6 認證測試 67
第4章 虛擬局域網 69
4.1 VLAN概述 70
4.1.1 VLAN技術概述 70
4.1.2 VLAN的用途 70
4.1.3 VLAN的優點 71
4.2 定義VLAN方法 71
4.2.1 基於接口VLAN配置方案 72
4.2.2 基於MAC地址VLAN配置方案 72
4.2.3 基於網絡層VLAN配置方案 72
4.2.4 基於IP組播VLAN配置方案 72
4.3 配置基於接口VLAN 73
4.4 VLAN乾道技術 76
4.4.1 Access接入端口 76
4.4.2 Trunk乾道端口 77
4.4.3 乾道協議IEEE 802.1Q 77
4.4.4 交換機Native VLAN 79
4.5 配置交換機Trunk端口 80
4.6 配置交換機Trunk端口安全 81
4.7 配置VLAN之間通信 84
4.7.1 利用三層交換機實現VLAN間通信 84
4.7.2 利用路由器實現VLAN間的通信 86
4.8 VLAN排錯 88
4.9 認證測試 90
第5章 局域網中冗餘鏈路 92
5.1 冗餘拓撲 93
5.1.1 冗餘交換模型 93
5.1.2 廣播風暴 93
5.1.3 多幀復製 94
5.1.4 MAC地址錶抖動 95
5.2 生成樹協議 95
5.2.1 生成樹協議概述 96
5.2.2 生成樹協議的工作過程 98
5.2.3 STP生成樹協議的缺點 101
5.2.4 生成樹協議端口狀態 102
5.2.5 生成樹拓撲變更 103
5.3 快速生成樹協議 104
5.3.1 快速生成樹協議改進 104
5.3.2 RSTP端口角色和端口狀態 105
5.3.3 RSTP與STP的兼容性 106
5.4 STP與RSTP的配置 107
5.4.1 生成樹協議的默認參數 107
5.4.2 配置STP和RSTP 108
5.4.3 生成樹配置實例 109
5.5 多生成樹MSTP標準 111
5.5.1 多生成樹産生背景 111
5.5.2 什麼是多生成樹協議 112
5.5.3 多生成樹協議優點 112
5.5.4 MSTP協議相關概念 113
5.5.5 配置MSTP生成樹 114
5.5.6 MSTP生成樹應用 115
5.6 以太網端口聚閤 117
5.6.1 端口聚閤概述 118
5.6.2 端口聚閤技術優點 118
5.6.3 端口聚閤的流量平衡 119
5.6.4 配置端口聚閤 120
5.6.5 端口聚閤配置實例 122
5.7 認證測試 123
第6章 IP協議及子網規劃 125
6.1 IP協議 126
6.1.1 IP協議概述 126
6.1.2 IP包格式 128
6.2 IP地址 130
6.2.1 什麼是IP地址 130
6.2.2 IP地址錶示方法 130
6.2.3 什麼是子網掩碼 131
6.2.4 有類IP地址 131
6.2.5 無類IP地址 132
6.2.6 私有IP地址 132
6.2.7 特殊IP地址 133
6.3 IP子網技術 134
6.3.1 什麼是子網 134
6.3.2 子網掩碼應用 135
6.3.3 劃分子網方法 135
6.3.4 子網劃分應用 136
6.3.5 子網劃分意義 137
6.3.6 可變長子網掩碼VLSM 138
6.4 認證測試 139
第7章 三層交換技術 141
7.1 三層交換技術産生原因 142
7.2 什麼是三層交換技術 143
7.2.1 OSI模型分層結構 143
7.2.2 傳統二層交換技術 144
7.2.3 第三層交換技術 145
7.3 三層交換原理 146
7.4 認識三層交換機 147
7.5 配置三層交換機 149
7.6 認證測試 150
第8章 路由和靜態路由技術 152
8.1 路由技術基礎 153
8.1.1 路由概念 153
8.1.2 路由選路 154
8.2 路由器設備概述 156
8.2.1 認識路由器 156
8.2.2 認識路由器接口 157
8.2.3 路由器訪問方式 158
8.3 使用命令行配置路由器 160
8.3.1 路由器命令配置模式 160
8.3.2 配置路由器基礎命令 160
8.4 配置路由器直連路由 162
8.5 配置靜態路由、默認路由 164
8.5.1 什麼是靜態路由技術 164
8.5.2 靜態路由配置 164
8.5.3 什麼是默認路由 167
8.5.4 配置默認路由 168
8.6 動態路由基礎 169
8.6.1 什麼是動態路由協議 169
8.6.2 動態路由協議決策 170
8.6.3 動態路由協議分類 171
8.6.4 距離矢量路由協議 172
8.6.5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172
8.7 有類路由協議與無類路由協議 174
8.7.1 有類路由協議 174
8.7.2 無類路由協議 174
8.8 認證測試 175
第9章 RIP路由協議 177
9.1 RIP協議 178
9.1.1 RIP協議度量方法 178
9.1.2 RIP協議更新過程 179
9.1.3 RIP協議學習路由過程 180
9.2 RIP更新路由錶 181
9.3 RIP路由環 182
9.3.1 什麼是路由環 182
9.3.2 路由環造成路由障礙 182
9.3.3 防止路由環 183
9.4 RIPv1與RIPv2 185
9.5 RIP的配置方法 186
9.5.1 配置RIP命令 186
9.5.2 RIP配置實例 187
9.5.3 配置單播更新和被動接口 188
9.6 RIP的檢驗與排錯 189
9.6.1 使用show命令檢驗RIP的配置 189
9.6.2 使用debug命令進行排錯 191
9.7 認證測試 191
第10章 OSPF路由協議 193
10.1 OSPF概述 194
10.1.1 什麼是OSPF路由協議 194
10.1.2 OSPF路由協議特點 195
10.2 OSPF路由基本概念 196
10.3 OSPF路由區域 199
10.4 OSPF報文類型 200
10.5 OSPF路由計算過程 203
10.5.1 SPF算法 203
10.5.2 最短路徑優先SPF工作過程 204
10.5.3 OSPF路由計算過程 204
10.6 配置單區域OSPF 205
10.6.1 配置OSPF路由 205
10.6.2 OSPF路由應用 207
10.7 配置多區域OSPF 209
10.7.1 單區域OSPF 路由問題 209
10.7.2 多區域OSPF 網絡優越性 209
10.7.3 設計多區域OSPF網絡 210
10.7.4 多區域OSPF網絡 211
10.7.5 配置多區域OSPF網絡 211
10.8 認證測試 214
第11章 DHCP動態地址獲取協議 215
11.1 DHCP概述 216
11.1.1 什麼是DHCP 216
11.1.2 DHCP優點 216
11.2 DHCP地址分配流程 217
11.2.1 DHCP分配形式 217
11.2.2 DHCP地址第一次分配流程 217
11.2.3 DHCP地址租約 220
11.3 DHCP協議報文的封裝 221
11.4 配置DHCP Server 222
11.5 配置DHCP Client 224
11.6 DHCP配置應用 225
11.7 認證測試 227
第12章 保護企業網安全 229
12.1 企業網安全隱患 230
12.2 管理網絡設備控製颱安全 230
12.2.1 管理交換機控製颱登錄安全 231
12.2.2 管理路由器控製颱安全 231
12.3 交換機端口安全 232
12.3.1 配置端口安全地址 232
12.3.2 配置端口最大連接數 233
12.3.3 綁定交換機端口安全地址 235
12.4 訪問控製列錶技術 237
12.4.1 訪問控製列錶概述 238
12.4.2 訪問控製列錶分類 240
12.5 基於編號標準ACL 241
12.5.1 標準ACL定義 241
12.5.2 編寫標準ACL規則 242
12.5.3 標準ACL應用 243
12.6 基於編號擴展ACL 243
12.6.1 基於編號擴展ACL 244
12.6.2 擴展ACL應用 245
12.7 基於名稱的ACL 247
12.7.1 基於名稱的ACL概述 248
12.7.2 基於名稱標準ACL規則 248
12.7.3 基於名稱擴展ACL規則 249
12.8 基於時間的ACL 251
12.8.1 定義時間ACL規則 251
12.8.2 基於時間ACL規則應用 252
12.9 認證測試 254
第13章 NAT網絡地址轉換技術 256
13.1 私有地址概述 257
13.1.1 IPv4地址睏境 257
13.1.2 私有IP地址 258
13.2 NAT技術概述 258
13.2.1 什麼是NAT技術 258
13.2.2 NAT技術作用 259
13.2.3 NAT技術類型 260
13.3 NAT技術原理 261
13.3.1 NAT技術專業術語 261
13.3.2 NAT的工作過程 262
13.4 配置靜態NAT 265
13.4.1 靜態NAT配置過程 265
13.4.2 靜態NAT應用 265
13.5 配置動態NAT 267
13.5.1 動態NAT配置過程 267
13.5.2 動態NAT應用 268
13.6 配置NAPT 269
13.7 驗證和診斷NAT轉換 271
13.8 認證測試 271
第14章 無綫局域網技術 273
14.1 無綫技術概述 274
14.1.1 WLAN發展曆程 274
14.1.2 WLAN技術優勢 274
14.1.3 WLAN傳輸技術 275
14.2 WLAN傳輸協議 277
14.2.1 CSMA/CA工作機製 277
14.2.2 IEEE 802.11標準 277
14.2.3 IEEE 802.11與OSI模型 278
14.3 WLAN組件 279
14.3.1 無綫網卡 279
14.3.2 訪問接入點 279
14.3.3 無綫網控製器 281
14.3.4 天綫 282
14.4 WLAN拓撲結構 282
14.4.1 Ad-Hoc模式 283
14.4.2 Infrastructure模式 283
14.5 WLAN網絡體係結構 285
14.5.1 胖AP網絡架構 285
14.5.2 瘦AP網絡架構 286
14.6 WLAN安全 287
14.6.1 SSID隱藏 287
14.6.2 MAC地址過濾 287
14.6.3 WEP 287
14.6.4 WPA 288
14.6.5 802.1x 288
14.6.6 WLAN安全防範措施 288
14.7 配置WLAN中AC設備 289
14.8 配置WLAN中AP設備 291
14.9 認證測試 293
第15章 廣域網基礎 295
15.1 廣域網技術基礎 296
15.2 E1數字鏈路 300
15.3 數字用戶綫路 304
15.4 點對點協議 306
15.4.1 PPP協議簡介 306
15.4.2 PPP幀結構 307
15.4.3 PPP工作過程 308
15.4.4 PAP和CHAP認證 309
15.4.5 配置PPP協議 311
15.4.6 PPP協議安全認證應用 312
15.5 PPPoE接入技術 314
15.6 認證測試 316

精彩書摘

  《網絡互聯技術(理論篇)》:
  無綫保護接人(Wi—Fi Protected Access,WPA)技術是繼承瞭WEP基本原理且又解決瞭WEP缺點的一種新的安全技術,是一種比WEP更為強大的安全機製。WPA加強生成加密密鑰算法,黑客即便收集到分組信息,並對其進行解析,也幾乎無法計算齣通用密鑰。WPA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動態密鑰,根據通用密鑰,配閤MAC地址和分組信息順序號編號,分彆為每個分組生成不同密鑰,然後與WEP一樣,將此密鑰用於RC4加密處理。
  通過這種處理,所有客戶端所交換的數據,將由不同的密鑰加密而成。無論收集到多少數據,要想破解齣原始的通用密鑰幾乎是不可能。WPA還追加瞭防止數據中途被篡改的功能。由於具備這些功能,此前WEP中備受指責的缺點得以全部解決。
  完整的WPA安全認證,包含瞭認證、加密和數據完整性校驗等3個組成部分,是一個完整的安全性方案。
  ……
穿越數字迷宮:數據流動的藝術與科學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無數光纜、無綫電波和衛星信號編織而成的巨大網絡之中。從清晨醒來,你打開手機瀏覽新聞,到夜晚入睡前,你觀看在綫流媒體,每一次互動,每一次信息的傳遞,都離不開一個看不見的龐大體係——網絡。這本書,將帶你深入探究這個體係的核心奧秘,揭示數據如何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自由穿梭,實現萬物互聯的奇跡。 我們並非要告訴你某個具體的工具如何操作,或是某個特定的軟件如何配置。我們的目標,是讓你理解那背後的宏觀規律,洞察數據流動的根本原理。想象一下,當你發送一封電子郵件,這封郵件是如何從你的電腦齣發,穿越數韆公裏的距離,最終準確無誤地送達收件人的?又或者,當你在瀏覽器中輸入一個網址,瀏覽器又是如何在一瞬間找到並加載齣那個頁麵的?這些看似平常的瞬間,背後蘊含著一套嚴謹而精妙的科學體係。 本書將從網絡的最基礎構成元素講起。我們將探討信號的本質,理解它們如何在物理介質上傳播,以及不同傳輸介質(如銅綫、光縴、無綫電波)各自的特性和優勢。你將會瞭解到,不僅僅是電信號,光信號也能夠承載著海量的信息,在世界的地下和海底鋪就一條條信息高速公路。我們還會深入研究編碼與解碼的藝術,理解信息是如何被轉換成比特流,又是如何被精確地還原迴我們能夠理解的內容。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轉換,更是信息傳輸效率和準確性的基石。 隨著我們對基礎有瞭更深的認識,我們將逐步構建起網絡的層次化結構。你將會接觸到“分層”這一網絡設計的核心思想。為什麼網絡需要分層?分層帶來的好處是什麼?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你解析國際上廣泛采用的OSI(開放係統互連)模型以及TCP/IP模型。這不僅僅是幾個枯燥的模型名稱,而是理解網絡通信機製的“地圖”。我們將逐層解析每一層的功能,例如,在數據鏈路層,你將瞭解到MAC地址的意義,以及幀是如何在局部網絡中傳輸的。在網絡層,IP地址的引入將解決跨越不同網絡的路由問題,讓你理解數據包是如何在茫茫網絡中找到自己的目的地。傳輸層則會聚焦於TCP和UDP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傳輸協議。你將深刻理解TCP如何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它的三次握 हाथ和四次揮手機製是如何建立起穩定連接的;而UDP的無連接、盡力而為的特性又適用於哪些場景。 一旦理解瞭各層的功能,我們便會開始探索“路由”的智慧。路由是網絡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決定瞭數據包在網絡中的路徑選擇。我們將探討各種路由協議,如RIP、OSPF、BGP等,理解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在不斷變化的網絡環境中找到最優的傳輸路徑。想象一下,每一次你訪問一個網站,你的數據包可能需要經過數十颱路由器,而每一次選擇,都可能影響到訪問的速度和穩定性。路由的動態性和智能化,是維持全球網絡暢通無阻的關鍵。 除瞭基本的通信和路由,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樣至關重要。本書將觸及網絡中的錯誤檢測與糾正機製,例如奇偶校驗、CRC校驗等,讓你明白網絡是如何在信號乾擾和損耗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較高的數據準確率。同時,隨著網絡應用的日益廣泛,安全問題也日益突齣。我們將初步探討網絡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防火牆的作用,加密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防範一些常見的網絡攻擊。這並非一本深入的網絡安全教程,但會為你建立起一個基本的安全意識框架。 我們還會深入到數據傳輸的“優化”層麵。為什麼有時候網絡速度快如閃電,有時候卻又慢如蝸牛?這背後涉及到諸如擁塞控製、流量控製等技術。你將瞭解到,網絡並非一個無限帶寬的管道,如何在高負荷下閤理分配資源,避免網絡擁塞,是網絡工程師們麵臨的巨大挑戰。我們將為你解析這些機製的原理,讓你對網絡的性能有更直觀的理解。 此外,本書還將為你描繪不同類型網絡的圖景。從局域網(LAN)到廣域網(WAN),再到無綫局域網(WLAN),你將瞭解它們各自的特點、適用範圍以及構建方式。從傢庭 Wi-Fi 到覆蓋全球的互聯網,這些不同的網絡形態是如何相互連接,共同構建起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信息世界? 最終,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你不僅僅看到錶麵的互聯,更能理解那層層深入的原理。它將幫助你理解,每一次成功的網絡連接,都不是偶然,而是無數技術細節精心協作的結果。它將賦予你一種“網絡思維”,讓你能夠以更係統、更深刻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我們身邊的數字世界。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希望鞏固基礎的專業人士,這本書都將為你打開一扇通往網絡世界核心的大門,讓你不僅成為網絡的使用者,更能成為一個理解者,甚至是一個未來的創造者。準備好,讓我們一起踏上這場探索數據流動藝術與科學的精彩旅程吧!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網絡互聯技術(理論篇)》這本書,我抱著一種“攻剋難關”的心態,畢竟網絡技術一直是我覺得有些遙不可及的領域。然而,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邏輯性,就像在一張大網中,一點點地梳理齣每一根綫索。書中對於網絡層和傳輸層之間的界限劃分,以及它們各自承擔的職責,都闡述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在講解IP協議和端口號時,作者的解釋讓我茅塞頓開。IP地址就像是房屋的街道和門牌號,而端口號則像是這個房屋裏的不同房間,兩者結閤起來,纔能確保數據能夠精確地送達目標應用程序。這種層層遞進、由宏觀到微觀的講解方式,讓我在麵對復雜的網絡概念時,能夠保持清晰的思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經典網絡問題的分析,例如“DNS解析過程”以及“NAT技術”的原理,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使用網絡時經常會遇到但又不太瞭解其背後機製的問題,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詳盡的解釋。當然,作為理論篇,它並沒有涉及大量的命令行操作或具體的配置步驟,但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讓我對未來的學習方嚮有瞭更明確的規劃。

評分

說實話,拿到《網絡互聯技術(理論篇)》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下可有得啃瞭。我一直對網絡的世界充滿瞭好奇,但又覺得那些專業術語和抽象概念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溫和姿態,嚮我打開瞭網絡互聯的大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條理,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紛繁的網絡技術中穿梭。書中對各種網絡協議的闡述,我個人覺得是做得非常到位的。比如,在介紹HTTP協議時,作者不僅解釋瞭它的工作原理,還深入剖析瞭HTTP與HTTPS的區彆,以及它們在安全性和性能上的權衡。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快速理解這些看似高深的知識。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曆史性的迴顧,講述瞭網絡技術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這不僅讓我對網絡技術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也體會到瞭前人付齣的艱辛努力。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啓濛讀物,它點燃瞭我對網絡技術進一步探索的火種,讓我看到瞭一個廣闊且充滿魅力的技術領域。不過,我也有一個小的建議,如果書中能增加一些更具挑戰性的思考題,或者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在綫資源鏈接,那就更完美瞭,畢竟理論的學習最終還是要服務於實際的應用和創新。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任何一個復雜的技術體係,都離不開對其底層原理的深入剖析。《網絡互聯技術(理論篇)》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深度理論探索的需求。它不像市麵上許多泛泛而談的書籍,而是真正地鑽進瞭網絡互聯的“內髒”,為我揭示瞭數據在網絡中流轉的每一個細節。書中對於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的講解,讓我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嚴謹的語言,解釋瞭MAC地址、IP地址、子網掩碼等概念的由來和作用,以及ARP、ICMP、RIP等協議在網絡通信中的關鍵角色。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釋路由選擇過程時,所使用的圖示和算法描述,雖然初讀時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去消化,但一旦理解瞭,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維方式的引導。它教會我如何去分析一個網絡問題,如何從協議的層麵去追溯根源,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現象。當然,作為一本理論篇,它在實際操作上的內容確實有限,更多的是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以便日後能夠更有效地進行網絡設計、故障排查和性能優化。

評分

我一直對網絡背後的運行機製感到好奇,這本書《網絡互聯技術(理論篇)》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心。它不是那種堆砌名詞的書,而是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去理解網絡是如何構成的,數據又是如何在其中傳遞的。作者在講解傳輸層協議時,對TCP和UDP的對比分析,我覺得非常到位。TCP的可靠性、有序性、流量控製和擁塞控製,每一個點都講得非常透徹,並且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來比喻,比如TCP的“三次握handshaking”就像朋友見麵打招呼,你來我往,確保雙方都準備好瞭再開始交談,這個比喻一下子就讓我想到瞭實際應用中的場景。而UDP的簡潔高效,也通過其“盡力而為”的傳輸方式得到瞭很好的詮釋。書中對這些核心協議的理解,讓我對互聯網上的各種服務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我不再僅僅是作為一個使用者,而是能夠從技術層麵去思考,為什麼有時候視頻會卡頓,為什麼文件傳輸會齣錯,這些背後隱藏的都是哪些網絡原理在起作用。這本書為我打開瞭理解互聯網運作的另一扇窗戶,讓我覺得我對這個信息時代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是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書名《網絡互聯技術(理論篇)》,本身就透露著一種深度和嚴謹。翻開第一頁,我便被書中清晰的邏輯和層層遞進的知識架構所吸引。作者並沒有急於拋齣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礎的網絡構成元素娓娓道來,仿佛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宏觀的網絡世界圖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OSI七層模型和TCP/IP協議棧的詳盡解析,這部分內容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圖示,讓原本抽象的技術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比如,作者將數據傳輸的過程比作一封信件的寄送,每一層都有其特定的職責,從地址填寫(應用層)、打包(傳輸層)、路由(網絡層)到最終的物理傳遞(物理層),這種類比讓人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而且,書中還列舉瞭大量實際應用場景,比如我們日常上網、發送郵件、觀看視頻時,背後到底是哪些技術在支撐,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極大地激發瞭我學習的興趣,讓我覺得這些枯燥的理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當然,理論篇總歸是以理論為主,對於動手實踐的部分,書中隻是點到為止,留下瞭一些思考和探索的空間,這倒是激發瞭我想進一步學習相關實操技術的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