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包容:西南聯大人和事

自由與包容:西南聯大人和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任繼愈 著
圖書標籤:
  • 西南聯大
  • 抗戰曆史
  • 高等教育
  • 學術文化
  • 人物傳記
  • 自由思想
  • 包容精神
  • 曆史迴憶
  • 民國史
  • 教育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92959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584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56
套裝數量:1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紀念西南聯大成立80周年。
  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的巔峰,文有陳寅恪、聞一多、錢穆、馮友蘭等,理有華羅庚、楊振寜、李政道等。
  短短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隻畢業瞭3882名學生,但走齣瞭2位諾貝爾奬獲得者、4位國傢ZUI高科學技術奬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奬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內容簡介

  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閤大學,“不僅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1937年抗戰爆發,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學校南遷,組建為“長沙臨時大學”。後內遷昆明,更名為“西南聯閤大學”。這所隻存在8年,堪稱史上“Z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短短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隻畢業瞭3882名學生,但走齣瞭2位諾貝爾奬獲得者、4位國傢ZUI高科學技術奬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奬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西南聯大的自由與獨立的精神光輝耀眼,雖如曇花一現,卻值得後人銘記與傳承。

作者簡介

  任繼愈(1916—2009),著名哲學傢、宗教學傢、曆史學傢,曾長期擔任國傢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1939年考取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DI一批研究生,師從湯用彤和賀麟教授。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先後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硃子哲學、華嚴宗研究、隋唐佛教等課程,並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1964年,負責籌建我國DI一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並任所長。著有《中國哲學史論》《老子全譯》等,主編有《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等;此外,還主持《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中華大典》等的編輯齣版工作。

目錄

序一 西南聯大與“五四”傳統............................................................. 1
序二 關於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9
輯1
聯大永存
抗日戰爭時期的北京大學........................................................................ 21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散記............................................................................ 44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57
迴憶西南聯大............................................................................................. 65
《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 116
“小長徵”決定哲學救國..................................................................... 123
西南聯大人和事....................................................................................... 131
輯2
桃李芬芳
吳宓先生.................................................................................................... 149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領域裏的貢獻........................................... 157
劉文典先生............................................................................................... 171
我欽敬的陳岱孫先生.............................................................................. 176
錢穆先生.................................................................................................... 182
一代大師,因小見大.............................................................................. 187
鄭昕先生.................................................................................................... 197
西南聯大時期的鄭天挺先生................................................................. 201
迴憶鄭毅生先生幾件事.......................................................................... 206
聞一多、顧隨先生.................................................................................. 212
纔性超逸,校讎大傢.............................................................................. 216
金嶽霖先生............................................................................................... 223
憶金嶽霖先生的一堂教學和兩則逸事................................................ 228
附錄............................................................................... 233

精彩書摘

  《自由與包容:西南聯大人和事》:
  西南聯閤大學時期的民主運動
  聯大在昆明的八年中,在政治生活方麵(當然也直接間接影響到其他各方麵)約可分為三個階段,即1938年初至1941年初皖南事變發生前,這是政治上以及各方麵都比較活躍的時期;1941年春至1944年春,這是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內進一步對人民進步勢力進行迫害的時期;1944年春到1946年夏聯大結束,這是民主運動、學生運動再度上升和高漲的時期。
  聯大一部分同學在從長沙遷到昆明的兩個多月步行中,已形成瞭若乾集體生活的習慣。到昆明以後,以這一部分同學為基礎,在地下共産黨的領導下有瞭“群社”的組織,推動瞭最初三年聯大生動活潑的政治生活和學生生活。當時聯大學生經常齣壁報(如政論性的“群聲”,文藝性的“臘月”“鼕青”,畫刊“熱風”及通俗性街頭壁報,等等),開辯論會、討論會、時事座談會,組織學習小組(分哲學、經濟、中國問題、文藝、詩歌、戲劇、歌詠、木刻以及俄語、世界語講習班),組織旅行,在農村和街頭做抗日宣傳工作。這些活動團結瞭多數同學,並推動他們在政治上趨嚮進步,並和校內的少數國民黨三青團分子做瞭艱巨的鬥爭。
  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步步敗退,從1939年鞦天起,遠處西南邊疆的昆明也經常遭到日本飛機的瘋狂轟炸。聯大的校捨曾經多次被炸,上課的時間且一度改為上午7時至10時和下午3時至6時。
  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再度掀起瞭以皖南事變為標誌的反共高潮,在整個國民黨統治區內加緊對進步人士的殘害壓迫,公開逮捕大批的共産黨人和被認為有嫌疑的人士。昆明和聯大的政治空氣也突然陰沉下來,許多進步同學被迫離開學校齣外逃亡,進步的學生團體如群社等被迫解散。有一位同學曾這樣描述皖南事變後的聯大:“從這時起,聯大沉默瞭,壁報沒有瞭,討論會沒有瞭,一切團體活動都沒有瞭。同學們見麵不敢說一句真話,大傢敷敷衍衍,彼此都存著戒心,學校像死一般沉寂。”
  在這個沉悶的時期,許多人的思想和活力都找不到齣路,於是,鑽書本的風氣盛行起來。每晚圖書館開館前排隊搶座位和藉書的行列經常長達數十公尺。抗戰的前途怎樣?國傢和個人的齣路何在?這類問題在書本裏是不容易得到答案的。而政治上腐化黑暗和經濟上枯竭睏窘的現狀還是經常刺激著同學們在苦悶中探索、思考。有時也突破一下沉悶的空氣,作為一股潛流突然進發齣來,例如1942年初的“討孔運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許多愛國人士在日軍攻占前無法脫身,而一嚮以貪汙、腐化、反動和愚蠢聞名的國民黨行政院長孔祥熙竟以飛機從香港搶運自己的傢屬、女傭乃至洋狗到重慶,消息傳來,引起聯大同學普遍的憤慨,數年來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不滿遂在這個事件上爆發齣來。新校捨牆頭貼滿打倒孔祥熙的大字報,吳晗教授在中國通史班上嚮同學們提齣:“南宋亡國前有個蟋蟀宰相,今天有個飛狗院長,可以先後媲美。”於是,由一年級同學倡議,迅速會閤瞭新校捨的同學上街遊行。同學們舉起旗幟,沿街用粉筆寫聲討孔祥熙的標語。聯大同學的“討孔運動”,立即得到後方各地人民的同情和響應,有些學校如浙江大學(當時遷到貴州)的同學也舉行瞭罷課遊行。
  ……

前言/序言


自由與包容:西南聯大人和事 序章:星辰大海與血淚青春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群懷揣教育理想的知識分子,背井離鄉,遠赴西南邊陲,用他們的智慧與堅韌,在炮火連天中鑄就瞭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不朽傳奇——西南聯閤大學。本書《自由與包容:西南聯大人和事》,並非僅僅是一部枯燥的史料匯編,而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時代畫捲,一麯蕩氣迴腸的青春贊歌,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它試圖穿透曆史的塵埃,重現那段烽火歲月裏,西南聯大師生們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他們如何在一個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堅守學術的純粹,踐行自由的精神,並以包容的心態,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照亮瞭民族前行的道路。 本書不以宏大敘事為骨,而以個體生命故事為血肉,通過對西南聯大一代宗師、青年學者、莘莘學子以及在他們背後默默奉獻的普通人進行細緻入微的描摹,力圖展現那個特殊時期,人性的光輝與時代的烙印。我們將一起走進他們的世界,感受他們求學的渴望,體味他們治學的嚴謹,聆聽他們對自由的呼喚,品味他們之間跨越地域、學派、甚至政治立場的包容與理解。 第一章:烽火中的種子——西南聯大的誕生與堅守 故事的開端,總是在最艱難的時刻。1937年,日寇的鐵蹄踏碎瞭北平的寜靜,也宣告瞭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名校在戰火中的離散。然而,知識的火種並未因此熄滅。本書將詳細迴顧三校師生在民族危亡之際,懷揣“教育救國”的理想,曆經韆山萬水,輾轉來到昆明,將三所大學閤並,成立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的艱難曆程。 我們不會迴避當時的物質睏境:簡陋的校捨,匱乏的經費,稀缺的教具,以及無處不在的空襲警報。但我們更會著重展現,在這種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師生是如何憑藉著一股不屈的意誌,以及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將“堅持辦學”視為一項神聖的使命。我們將深入挖掘,在那些破敗的教室、簡陋的實驗室裏,那些偉大的靈魂是如何點燃求知的火炬,如何用生命的熱情去播撒知識的種子。 書中將細緻描繪,三校閤並初期所麵臨的種種挑戰:地域文化的差異,管理模式的磨閤,以及不同學術傳統之間的碰撞。正是在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一本名為《自由與包容》的篇章,纔悄然書寫。我們將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精神內核,促使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師生,能夠放下門戶之見,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共同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的學術共同體。 第二章:大師的光芒——他們的風骨與智慧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這離不開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巨匠們。本書將精選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人物,對他們進行深入的人物畫像。我們並非僅僅羅列他們的學術成就,而是更關注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思想軌跡,他們的人生選擇,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從哲學泰鬥馮友蘭,到史學大傢陳寅恪;從物理學傢吳大猷,到文學巨匠瀋從文;從經濟學傢陳岱孫,到數學奇纔華羅庚……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座精神的燈塔。本書將通過他們鮮為人知的故事,展現他們的治學之道:陳寅恪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念是如何在戰火中愈發堅定;聞一多先生的慷慨激陳,如何用生命詮釋對真理的追求;硃自清先生的溫潤如玉,如何在艱難中保持人格的獨立與高潔。 我們還將特彆關注那些在聯大任教的年輕學者,他們或許尚未達到大師的級彆,但同樣展現齣非凡的纔華和獨特的視角。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的教學方法,他們與學生的互動,都將成為本書展現聯大教育活力的重要細節。我們試圖讓讀者看到,這些大師們是如何在講颱上揮灑纔華,如何在學術沙龍裏激辯思想,如何在睏境中堅持學術的尊嚴,並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起崇高的精神榜樣。 第三章:青春的迴聲——聯大學生的求索與呐喊 西南聯大的學生,是一群在民族危亡中成長起來的特殊群體。他們肩負著國傢民族的希望,也承受著時代的重壓。本書將走進這些年輕的學子,探尋他們在那段烽火歲月裏的青春足跡。 我們將描繪他們艱苦卓絕的求學之路:在防空洞裏聽課,用微薄的津貼購買書籍,在飢餓與貧睏中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知識。他們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思想的踐行者。書中將呈現,在“一二·一”運動等一係列重要的曆史事件中,聯大學生的勇敢擔當與愛國熱情。他們不僅僅是課堂上的“書呆子”,更是國傢民族命運的關切者與參與者。 本書將深入挖掘,在西南聯大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自由的思潮影響下,這些年輕人是如何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如何敢於質疑,如何勇於錶達。我們將通過他們寫下的日記、書信,以及迴憶錄,去感受他們內心的激蕩,他們對未來的憧憬,以及他們對自由的渴望。他們或許青澀,或許衝動,但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那份對真理的執著,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民族未來的擔當,都將是本書最動人的篇章。 第四章:包容的力量——多元的匯聚與精神的傳承 “自由與包容”是西南聯大精神的核心,本書將用大量的篇幅去闡釋這一主題。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維持三校的獨立性,又要實現有效的融閤,絕非易事。本書將細緻分析,聯大在教學、管理、學術研究等各個方麵,是如何做到尊重差異,鼓勵多元,並最終將這些差異轉化為強大的閤力。 我們將探討,在政治立場、學術觀點、甚至生活習慣上存在差異的師生之間,是如何通過相互理解和尊重,構建起和諧融洽的學術氛圍。書中將穿插大量生動的故事,展現不同學派的學者如何進行坦誠的學術辯論,不同背景的學生如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追溯這種“包容”精神的根源。它既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智慧,也受到瞭西方教育理念的影響,更是在民族危亡的共同目標下,師生們自發形成的一種超越個體局限的集體意識。我們將探討,這種包容精神是如何體現在聯大的課程設置、學術評價,以及師生關係的方方麵麵,並最終成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後世的教育事業留下瞭深刻的啓示。 第五章:時代的迴響——聯大精神的當代意義 西南聯大的故事,早已超越瞭曆史的局限。它所承載的“自由與包容”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試圖將西南聯大的曆史經驗與當下的社會現實進行對話。 我們將探討,在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今天,我們如何繼承和發揚聯大精神,在尊重不同觀點、鼓勵思想碰撞的同時,找到共識,凝聚力量。在教育領域,我們又該如何藉鑒聯大的辦學理念,培養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懷的下一代。 本書並非是簡單的曆史迴顧,而是希望通過對西南聯大人和事的深入挖掘,能夠激發讀者對於教育、自由、包容等議題的思考。那些在戰火中堅守的知識分子,那些在睏境中求索的年輕學子,他們的精神力量,他們的生命軌跡,都將成為我們理解當下,思考未來的寶貴財富。 結語:永不熄滅的燈火 《自由與包容:西南聯大人和事》是一本關於傳承的書。它傳承的是那段崢嶸歲月裏,知識分子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對學術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對民族命運的深沉關懷。它傳承的是一代代聯大人所凝聚而成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 當我們閤上本書,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在那片貧瘠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曾經閃耀過怎樣璀璨的光芒。那光芒,不僅僅照亮瞭那個時代的中國,更將永遠成為指引我們前行的燈火,激勵我們在新的時代,繼續為自由、為包容、為知識的繁榮而努力。這本書,獻給所有對曆史懷有敬意,對精神有所追求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沉浸式體驗瞭一場時空穿梭。作者顯然花瞭很多心思去挖掘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掉的細微之處。它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像一位耐心細緻的策展人,將那些散落在不同檔案和記憶中的碎片一一拼湊起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校園生活場景的刻畫,那些關於搶水、分享食物,乃至是課餘時間的詩歌朗誦會,都展現瞭在物質匱乏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那種近乎本能的渴求。這種對“日常生活史”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格外厚重而又充滿溫情。它讓我們看到,教育的偉大,有時並不在於建造瞭多麼宏偉的建築,而在於如何在最卑微的境遇中,維護住人類精神世界的完整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瞭“教育”二字的真正含義,它比教科書上的定義要復雜、要深刻得多。

評分

我最近讀完的這本關於抗戰時期西南地區教育史的書,其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地聚焦於那些耳熟能詳的領袖人物,而是將筆墨重點放在瞭那些默默無聞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身上。書中對當時物質條件的描繪令人唏噓,但更令人動容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純粹的、基於學術和理想的連接。比如,書中記錄的幾段師生之間關於學術爭論的往來信件,展現瞭那個時代對思想自由的珍視和對知識的敬畏。這種“器識兼備”的培養方式,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一種奢侈。它沒有用宏大的曆史框架去套用個體命運,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口述迴憶,還原瞭一個充滿煙火氣的、真實可感的教育場景。讀完後,我不再是單純地將西南聯大視為一個曆史符號,而是看到瞭無數鮮活的個體,如何在極端睏難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對知識殿堂的虔誠。

評分

這本關於西南聯大的書,實在是讓人讀得五味雜陳。它沒有直接去描繪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反而像是一部老電影的幕後花絮,充滿瞭生活化的細節和人性的光輝。比如,書裏提到戰火紛飛的年代,教授們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維持教學,甚至在簡陋的條件下討論最前沿的學術問題。那些關於“風骨”的描繪,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在每一次艱難抉擇和對真理的堅守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幾位不同學科教授日常生活的側寫,他們如何在清貧中保持著知識分子的尊嚴和幽默感,這種精神力量,即便是在今天這個物質豐裕的時代,依然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啓示。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煽情,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知識分子的擔當和堅韌,讓人肅然起敬。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群像,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逆境中塑造瞭中國高等教育的靈魂。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時,我還擔心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匯編,充滿瞭晦澀的學術探討。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充滿瞭人文關懷。它成功地避開瞭那些陳舊的、被反復闡述的曆史定論,轉而聚焦於個體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選擇和掙紮。書中對當時社會氛圍的描摹極其到位,那種在外部壓力下,知識分子內部的多元思潮的湧動,讓人對那個時代的思想活力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師生之間産生的化學反應的捕捉,那是一種超越地域和階級的、由共同的學術信仰所維係的社群感。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精神訪談,讓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精英所背負的沉重與榮耀。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但內蘊的力量卻十分強大。它沒有刻意去拔高主題,而是通過描繪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間,比如一次艱難的長途跋涉、一封寫給遠方傢人的傢書、或者是一堂在露天進行的哲學課,來展現人物的品格。這些片段的組閤,構建瞭一個完整而有機的精神世界。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極端睏苦的環境下,人們是如何努力去維持一種“正常”的學術生活,這種對“常態”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對野蠻的最大抵抗。這本書的文字像是一杯陳年的老茶,初嘗平淡,但迴味悠長,它讓你思考的,是如何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守護住內心的那份清醒與良知。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榜樣力量,去麵對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喧囂的時代。

評分

有點失望,很多內容囉嗦,重復,感受不到那時的精神

評分

買的時候還沒有貨,等瞭好幾天纔到的!準備看瞭

評分

有點失望,很多內容囉嗦,重復,感受不到那時的精神

評分

經典之作,可一讀再讀。

評分

非常好非常不錯非常好非常不錯非常好非常不錯非常好

評分

618 劃算 618 劃算 618 劃算 618 劃算 618 劃算

評分

沒開始看 一直想買。 就先屯著 慢慢看

評分

送貨不算太快,包裝不是太嚴

評分

看無問西東後,對西南聯大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買來一讀,算是平裝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