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阿兰·瑞安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8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340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253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历时30年写作,牛津大学政治学老教授阿兰?瑞安毕生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结晶。刘擎、周濂、哈罗德?布鲁姆、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等中外学者一致推荐。套装典藏版包含上下两册,以及精美可陈列书盒。

2.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是继乔治?霍兰?萨拜因的经典《政治学说史》之后,政治思想研究界的zui新通史著作。相比萨拜因1937年的作品,瑞安的这本书站在历史的更高处,在21世纪的新视角之下重整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图景。

3. 《论政治》为所有爱好历史、关心政治的读者所作;虽说是政治思想史,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集合“谁,在什么时间,有什么著作,表达了什么思想”的政治思想教本——相反,它带领你在历史中读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历史。政治观念是行动的起点,所有的冲突、变革、发展都事出有因、有目的。政治的洞察,也就是对于行动背后思想的洞察。

4. 当然,本书少不了对数十位政治思想巨人介绍。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读罢本书,你能够拿起任何一本政治学经典读得津津有味,谈得头头是道,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5. 一览人类观念的千年传承,从人类政治历程中寻找解决当今问题的资源。从雅典的城邦民主和波斯的专制,到当今世界的反恐政治和国际政府,本书是21世纪时代全新的立意下反观的政治思想史。作者以此讲授了当代人必需的政治历史视野和大局意识。


内容简介

牛津大学政治学元老阿兰?瑞安历时30年写作,完成了这本汇集毕生研究和教学经验的政治思想通史。这是献给大众读者的一门生动详尽的政治思想课,一部政治学领域zui新的集大成之作。


政治的历史,就是对“人如何治理自身?”孜孜不倦的追问。以此为出发点,本书呈现了一部绵延2500年的政治思想史话。古往今来,众多思想伟人、战争、革命、思潮,一次次革新了人们关于自由、公平、民主、幸福、平等的观念,也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与发展轨迹。作者用丰沛的史料与学识,深入浅出,侃侃而谈。


上至希波战争引发的政治争议,下到现代的环保、反恐议题,人类的政治传统在数千年的思索、斗争与试错中一路走来。本书力求在历史中读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历史:从政治家们的争论、决策,到改变世界的战争与革命,了解曾经人们的政治理念,才能明白他们为何那样行事。


从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到近现代的韦伯、罗尔斯,作者同样讲述了众多伟大思想家的简要生平,以及zui具影响力的观点。后见之明也是本书的旨趣之一:如果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马克思等人天上有知,看到他们的创见在后来历史中的样子,会有怎样的评论和反思?


想知道今天的我们为何这样思考,社会为何如此运作,就来这里寻找答案吧!一览人类观念的传承之路,《论政治》将是你开启博古通今的大视野、学会独到地“论政治”的起点。


作者简介

阿兰?瑞安(Alan Ryan),政治学家、政治评论家、英国国家学院院士。

他生于1940年,1988年开始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1996年至2009年间,担任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院长。之后,他还陆续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和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15年退休。

瑞安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跨越政治理论、哲学和法学,专攻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并且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约翰?杜威思想研究方面的权&威。同时,瑞安也是一个关心公共事务的学者,针对世界的政治时事发表过大量的讲座与评论,并长期为《纽约书评》《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书评和时事评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应归功于瑞安持之以恒的写作与生动的讲解,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尺度下的世界如何发生政治演变,如何从古代传承到我们如今这个黑暗时代。我尤其推荐他简洁雄辩的语言、他的博闻强识、他的文章的灵韵和严谨;他以全身心投入,成就了他广阔的视野,以及他对人性局限的深刻关切。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名批评家,耶鲁大学人文学教授)


阿兰?瑞安是当代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作者跨越2500年的西方政治历程,寻访一座座思想丰碑,启迪读者在纵深辽阔的思想史视野中重新思考当代政治。这部鸿篇巨作是博学、深邃、见识与愉悦可读的罕见结合。

——刘擎(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部作品的视野与雄心都是惊人的,阿兰?瑞安包罗了一片广阔的领域。政治思想纷繁复杂、遍布分歧,有一些思想,讲出来会有骇人的、甚至灾难性的现实后果,但瑞安却能讲解得游刃有余。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人文学教授)


本书探讨2500年以来,政治学人对于“人如何治理自己”这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阿兰?瑞安点石成金的问题意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史料运用能力,明晰达意的表达手法,让这本看似厚重的鸿篇巨制有着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

——周濂(著名哲学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副教授)


阿兰?瑞安同时展示了自希罗多德以降的思想的内在价值,以及他们能为当今政治提供的强大资源。

——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著名政治哲学家,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为何像现在这样思考,就去古希腊寻找答案——阿兰?瑞安验证了这一办法,而且解决了实际问题。

——玛莉?贝尔德(Mary Beard,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


如何设想更好的世界?如何履行我们改善世界的使命?这些是我们争执不休的问题。阿兰?瑞安有力地提醒了我们,从古至今的思想领袖可以如何启发我们。

——安东尼?W?马克斯(Anthony W. Marx,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


在研究领域精细化的时代,我们对于政治观念的历史大局意识已经失去大半了。阿兰?瑞安在他的新书里重现了这种大局观。……他的语言清晰易懂,不忌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书极好地综合呈现了西方政治传统曾经取得的成就与失败。

——特雷西?B?斯特朗(Tracy B. Strong,政治学家,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特聘教授)


对政治思想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阿兰?瑞安的智慧、才华和热情中受益……这本书提醒我们,政治的思考应该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马克?马佐尔(Mark Mazower,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精彩书摘


【下卷前言】

本卷的一个主题是,近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以及人们对于它们的态度是逐渐形成的,而且过程时断时续。一般来说,要到它们形成后,人们才开始对它们产生理解,过程也是同样的缓慢而断续,但并非总是如此。黑格尔说,哲学本质上是回溯性的,但我们不可能不注意到,有的思想似乎是横空出世,不仅照亮了当时人的心智,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在启发着我们。本卷开篇的人物托马斯?霍布斯就提出了许多明灯般闪耀的思想。此类卓见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明显地大于对政治实践的影响。评价政治思想家在近代国家兴起中的作用时需要谨慎,力戒言过其实。不仅如此,前面也曾说过,近代概念中的国家有许多特点来自罗马教廷,而非世俗国家;中世纪欧洲世俗国家的发展至少部分地效仿了罗马教会的行政管理。

教廷制度的实质不是地理性,而是法律性的;它的特征是法人的特征,不是国土的特征。教廷的生存依赖教会法规,由教会法规定下规则,来管理所有承认教会权威的人的行为;教廷枢机院就是近代官僚机构的早期范型。教廷除了在“巴比伦式囚禁”时期设在阿维尼翁之外,其他时间都设在罗马,称为“教皇国”的各个教会辖地受教皇代理人直接或间接的统治,直到于1871年解散。然而,从1871年到1929年,尽管教廷不再控制主权领土,但它的统治制度依然存在,并继续对罗马天主教的教众行使传统的权威。这说明,法律和行政特征至少和领土特征一样关键。拉丁文中的教会是“奥体”(corpus mysticum);此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按现代读者的理解,它意味着教会的特征含有神秘或超自然的因素。其实,“奥体”就是组合体的意思。说到底,福特汽车公司是“奥体”,近代以来的每一个国家也都是“奥体”。“奥体”的界定特点是:有一个权威中心,有一群受权威统治的人,还有这群人作为组合体的成员所共同奉行的宗旨。

当然,近代以来的国家不仅是组合实体,而且还享有并垄断对领土上所有居民的强迫性权威。即使公民身在国外,通常也要受制于国家的权威。对近代国家来说,领土特征至为重要。自有政府以来的漫长时期内,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在对斯巴达的战争中,为了执行伯里克利制定的战略,必须放弃阿提卡的土地,使其落入斯巴达入侵者手中;为说服雅典人支持这一战略,伯里克利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众所周知,马基雅维利因当时的意大利人互不团结,无力阻止西班牙和法国的大军在意大利土地上任意横行而痛心疾首。政府的权威并不总是与掌权者的国籍或出生地相关。今人几乎无法想象,政府首脑可以不是他或她所治理的国家的公民。然而,近代时代早期的情况大不一样。波旁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你争我夺,就是因为根据它们的王朝理念,权威近似家族财产,而不是按近代的理解,产生自“民族国家”。

我在这里提到了“近代国家”和对政府与政治的“近代理解”。虽然这是唯一可用的提法,但需要说明,所有的时代都是人为划分的。关于“近代世界”诞生的时间,可以认为是1492年10月,哥伦布到达他以为是东印度群岛的美洲沿岸岛屿的时候;也可以认为是1517年10月,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的时候;还可以认为是1633年,伽利略被逼迫放弃哥白尼的异端学说时说出“eppur si muove”(不管怎样,它是在动的)这句话的时候;又可以认为要早得多,也许是1439年,古登堡发明了活版印刷术的时候——古登堡的发明引发了印刷业的爆炸式发展,随即导致了宗教、科学、文学及政治领域中新思想的喷薄涌出。关于近代时代的诞生,有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说法。其中一个是,发明了可靠的钟表后,新的时间感随之产生,使人得以更加有效地协调活动,这间接地为工业革命和近代经济生活的严格纪律铺平了道路。作为政治思想史,本书不是讨论关于近代时代开端的不同说法的地方,不管这样的讨论是多么饶有趣味。无论如何,促成我们所谓的近代世界兴起的因素为数众多,包括地理意识的改变、新科学的崛起、宗教动乱、识字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军事技术的改进,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它们的重要性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把政治思想史误认为仅限于列举发表各种论点的一部部著作,只讲逻辑,没有激情。

就本书所论而言,说关于政治的近代思维方式始自霍布斯不算夸张。不过,若仅因黑格尔说过是霍布斯开创了政治学,就以此为大旗,那是思想上的懦夫懒汉行径;霍布斯说他的《利维坦》标志着政治学的开端,对这种自吹自擂更是不能信以为真。毕竟,马基雅维利也自称发明了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法。如果对每一位思想家自称的创新都细细研究的话,要研究的可就太多了。近代政治思想始自霍布斯和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一些思想家;此论有好几个根据,单独挑出来没有一个足够有力,但放在一起是可以服人的。

自然状态的概念是根据之一。要明白国家是什么,比如,它的合法性基础为何、它的权威范围多大、它的人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等,需要先想象一个没有国家的世界。这个思想十分新颖。确切地说,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将这样的设想作为思想实验,而不是对一个业已逝去的天真单纯、自然友好的黄金时代的幻想。并非每个人都认为这个新颖思想有实际的用处,也并非每个人在论及政治出现之前的“自然”状态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同样的情形;众所周知,在对“自然”状态的设想上,霍布斯、洛克和卢梭这几位最著名的思想家各执一词。但无论如何,国家并非自然生成,而是重要而有趣的人工产物,这个主张为关于国家的目的、权力以及对权力的限制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方向。至于社会组织的自然形式与人为形式的对比为何引起如此大的重视,众说纷纭,大部分仅是猜测,不足为凭。一个说法是,自16世纪初开始,宗教战争和其他战争连绵不断,几无停歇,这使人强烈感到,偶然因素在政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统治者是谁、他们要人民信奉何种宗教、政治实体之间的地界定在何处——这一切似乎都具有极强的偶然性。

欧洲人与欧洲以外社会的互动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欧洲的探险家和商人出海航行,沿非洲海岸下行绕到印度洋,到了印度和如今的印度尼西亚,后来又横跨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和美洲,这使欧洲人接触到了在技术、政治和军事水平上比他们低得多的社会。武装精良、技术日益先进的欧洲文明对那些在技术上仍处于石器时代水平的社会造成的破坏令人发指;那些社会的人民沦为奴隶,土地被抢走,文化被摧毁,对欧洲人带来的病菌,他们没有免疫力,被传染后纷纷死去。另一方面,对这些社会的了解也为对人类自然状态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的实际根据,尽管相当有限。政治出现之前的状况远非天真未凿的黄金时代,恰恰相反,那时的人顶多只能勉强糊口,寿命短促、蒙昧无知。不过,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人因此就有权如此残酷地对待那些原始部落的居民;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思想家也并非都认为,技术落后的社会在道德上就一定劣于技术先进的压迫者。

难以确定科学对世界作出的新发现起到了何种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是不折不扣的等级制宇宙。伽利略的宇宙却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平的”。上帝也许按照理性的次序创造了宇宙,人也许位于造物的巅峰,因为人和上帝一样,是有理性的。尽管如此,社会等级制并非像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是宇宙的固有性质。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许多社会习俗的近乎普遍性完全不同。不过,这些并不意味着人们不相信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在17世纪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思想中,拥有神授权力的绝对君主占据了十分显著的地位,这一点有些令人不解,但不管怎样,它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使我们不禁猜想,那时的人之所以相信绝对君主拥有神授权力,可能是认为,既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等级制被否认了,那么就只能靠统治者的法令来维持秩序。上帝安排了世界的秩序;绝对君主则安排臣民的生活。

一般认为,欧洲政治思想的伟大传统始自霍布斯,止于马克思。前面说到,在划分任何时代时,都不可能确定无可辩驳的起始点;同样,也不可能确定无可辩驳的终止点。本卷依据的想法很简单。持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家有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根据他们的理论,国家实质上是社会的黏合剂,它由人建立、有法律作基础、维持着立法概念所暗含的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等。这种关于政治秩序性质的比较狭隘的观念明显有别于古典政治思想的观念。17世纪到19世纪的政治思想家很清楚,古典思想对共和的论述与近代对法律权威的性质及来源的重视迥然不同。他们之中有些人试图回归古时思考政治的方法;有些人则认为古典思想无用,对其弃之不顾;但也有些人开始对政治进行细致的分析,探索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维持何种形式的法律与政治权威。简而言之,这就是政治社会学——甚至干脆就是社会学——的兴起。它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政治具有完全的自主性。

一些深层的社会力量对于政治领导人力所能及与实际执行的行动至少有所遏制,甚至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一旦将注意力转向这些力量,“人是政治动物”这个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尽人皆知的思想无论如何解释,就都不再像过去那样无可辩驳。人也许是“制作器物的人”(homo faber),创造性远远超过了普通意义上的政治范畴。说得难听些,他也可能是单纯的繁殖性动物,本质只限于繁衍物种。所谓社会因素的兴起还产生了别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至少他所知道的希腊人,不言而喻都热心参与城邦公民份内的活动。然而,随着所谓资产者的舒适日益普及,他这个假设越来越站不住脚。如果私人活动(这里不是指自私的活动,而是指家庭生活、各种文化活动以及人们无需国家及其代理人的帮助而自主从事的其他活动)明确无误地成为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在人的生命中,他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生活显然比他作为公民和被统治者的生活更重要,那么就可以想象,国家终有一日会枯萎凋零。本卷最后部分论及的政治悲剧中,其中一个就是这个希望的破灭。


前言/序言

【序言(节选)】


许多人和我一样,穷其一生教授所谓的“政治思想”或“ 政治理论”,并就此著书立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关于什么是“ 政治理论”却各有各的看法。它并非历史,虽然它包括早已作古的思想家的思想;它不全是哲学,虽然它讨论死去和仍在世的思想家的论点;它不能算是社会学,虽然研究政治的作者在社会学方面通常的确比较幼稚。一位同事曾说,政治理论家是紧抱着20 来本书钻牛角尖的人;我花了半个世纪钻研穆勒的《论自由》、霍布斯的《利维坦》等著作之后,感到20 来本这个数字还太高了点儿。不同的政治理论家虽然在学术上各执己见,但都坚信不疑,跨越几个世纪与昔时的政治理论家及其同时代的人进行对话是有用的,尽管有时他们也因对话的艰难而感到气馁。他们希望任何感兴趣的人都来旁听并加入这样的对话,大家一起来听一听极乐世界里的谈话,听不信人性本善的马基雅维利如何嘲笑苏格拉底的不谙世事,或杰斐逊如何承认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对美国的未来比他预见得更加准确。

这样做必然可能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无法起来自辩的古人。企图和已经辞世的伟大思想家对话显然有这个危险,因为即使我们对他们思想的解释完全不着边际,他们也无法做出纠正。我非常钦佩以赛亚?伯林,写作本书时就是以他论述思想史的文章为榜样的;然而,读者读他的作品,有时会搞不清他讲的到底是孟德斯鸠的意见还是他自己的观点,或者马基雅维利是否真的致力于伯林所说的那些事业。20 世纪初的哲学家兼历史学家R?G?科林伍德声称,解释历史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的思想。伯林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做的,我在本书中也采取了这个办法。至于如何当心不要把我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已经去世,无法自辩的人的头上,我只能说,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直牢记同行的不同意见。伯林的著作之所以如此生动鲜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具有几乎是奇异的能力,能够抓住他笔下思想家的思路。企图了解古人的思想固然困难重重,想象和有血有肉的古人相遇的情形同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然而,要想从多个角度看待我们的前辈,就必须冒此风险。

和今天许多悲叹“公共知识分子”式微的评论者一样,我对一种观点深感不安。这种观点认为,严肃的政治思想家可以退回象牙塔中,专心撰写只供同行阅读的艰深而又卓有趣味的论文和书籍,把现代政治生活的前景这个问题交由报刊专栏的撰稿人去探讨,或留给电视上貌似政治辩论,实则大吼大叫的吵架去纠缠。但我并不特别悲观;艾伦?布卢姆题为《美国精神的封闭》那本忧郁的书居然荣登畅销书榜,这说明美国人的精神远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封闭。虽然我不太喜欢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但该书的成功证明市井之中有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思想的追随者大有人在。历史和传记从来喜爱者众,仅举两例:西蒙?沙马和戈登?伍德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但有些哲学史著作也广受欢迎,令人羡慕。伯特兰?罗素所著《西方哲学史》就是其中之一;我15 岁时读到这本书,一下就入了迷。它和穆勒的《论自由》这两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多年以后拾卷重读,我仍觉受益良多;当然书中有许多不准确之处,而且表现出来的偏见令人瞠目,又非常好笑。我以罗素的明晰达意作为楷模,虽然对使他当之无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那行云流水般的文体,我只有艳羡的份儿。至于他的那些偏见,其中一些我也有,但我尽力不让自己受其干扰。罗素不足为训的一点是,他经常对与他意见相左的思想家不予重视,甚至嗤之以鼻。在本书中,我对不容置疑的伟大思想家的批评有时比较尖锐,两个明显的例子是柏拉图和马克思;但我对他们十分重视并充满尊敬。我的尖锐批评针对的只是他们关于最佳治理方法的理论;柏拉图的哲学思辨深邃、渊博、意趣无限,但他提出的治理政治乱象的办法却不太高明。马克思的经济分析和历史社会学令人着迷,但他对如何管理社会主义经济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这是不可原谅的。对他们二位绝不能嘲笑,但可以批评。

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个热心政治的人;我对政治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这书非常的不错 很有意义的

评分

这书非常的不错 很有意义的

评分

大家之书,要好好读……

评分

已收到,质量不错,是正版,慢慢读,全5分。

评分

KKK路KKK咯哦哦KTV里考虑他们在家据他科目几

评分

书还不错,需要好好研读

评分

早起看到这篇文章,看完觉得有理,特意找到一条的原文,发现无论是《范丹问佛》故事文本的引用还是对该故事的评价都与一条的原文无二。

评分

好书,慢慢读。

评分

  他生于1940年,1988年开始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1996年至2009年间,担任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院长。之后,他还陆续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和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15年退休。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