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风向标》通过十个真实生动的经典案例,可触及地向我们揭示了在中国这块土壤上生发起来的资本市场运作与金融的创新,对金融风向的把控,不仅需要我们有敏锐高远的目光,还需要我们立足国情,积极总结前人经验。这本《新金融风向标》来自长江商学院,以中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蓝本,能够为我们提供有效的理解金融的途径和方法,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未来资本运作与金融突围的重要参考读本。
本书将分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两大部分、十个精选案例来介绍中国式金融的创新与突围。资本市场部分主要分两个层次:微观和宏观。前三个案例新东方"浑水"劫、聚焦阿里巴巴IPO、奇虎360主要描述微观世界中三家*具代表性的中国概念股公司近十年来随着中美资本市场、政策环境以及企业战略等发生变化,在资本市场中遭遇或表现出的不同行为。后两个案例“宝宝们”与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美国债市场异同对比则主要从宏观角度讨论中国利率市场化影响,以及借助中美国债市场异同对比探讨我国债券资本市场发展趋势。金融创新部分主要讨论中国金融创新,不仅包括当下主流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还包括我国对成熟市场金融工具的尝试和借鉴。本部分包括了中国首单公募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蚂蚁小贷、京东众筹、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的现状与未来、滴滴出行VS神州优车五个案例。
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3年,专事案例研究与开发,以多方位的视角对中国公司的商业竞合、全球化以及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还原真实的商业求索,激发深刻的商业思考。李伟 现为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商学院中国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世界银行顾问。陈龙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
长江商学院的这本书中的案例材料丰富,论证严密,且细致的研究了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的数个重要问题,读完后令我收获颇丰,是值得一读的难得之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余永定
要解决金融领域的问题就需要在知识储备上做好积累,要立足国情,深入思考如何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从这方面看,长江商学院的这本书来的非常及时,我认为凡是对中国金融有兴趣的读者,都应当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们会和我一样不虚此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巡视员、研究员 魏加宁
长江商学院的这本书从中美资本市场的重大事项、互联网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等多个角度着手分析,数据详实客观、逻辑严谨,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和分享。
——深圳妈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长江商学院金融学会秘书长 任晓彦
序一金融演化的脚印/001
序二新金融风向标/009
第一部分中概股十年
奇虎360:私有化的抉择/003
聚焦阿里巴巴IPO :喧哗与隐忧/023
新东方:“浑水”做空保卫战/055
第二部分互联网金融创新
蚂蚁小贷:数字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101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路在何方?/129
京东众筹:众筹行业的中国视角/172
第三部分金融与产业的互动
通用电气:产融一体化的得与失/201
国内首单公募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
的创新实践/237
滴滴vs�鄙裰荩篊2C与B2C的模式之争/259
第四部分金融改革之镜鉴
“宝宝们”与中国利率市场化/287
中美国债市场的两重天/320
今天,数字化金融,依托技术驱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远程力量去了解客户、甄别风险,并结合金融业务的传统流程,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蚂蚁小贷:数字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
企业边界是企业理论中*古老又永恒的课题。滴滴和神州的模式之争又为这个古老的课题提供了新的元素。——《滴滴VS 神州:C2C与B2C的模式之争》
货币是人类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活跃了交易, 发达了经济, 改善了人类生活。有句俗话说得极好:钱不是万能,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
钱, 这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不妨从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一段浪漫的恋爱故事谈起。当时的民歌《诗经》借助了一位女郎的口娓娓道来:一位看起来老老实实的年轻汉子,抱了“布”要来换取我的丝绸;他根本不是来买丝绸的,他是明目张胆来追求我的。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 《国风?魏风?氓》
这里也许要特别加以批注的, 战国时代的经济活动已经脱离了早期的物物交换模式、渐渐进入货币化社会。这里所提到的“布”,可不是一般物品的“布匹”而是“布币”:一种在魏国也就是这段恋爱故事发生地所通行的主要货币。
布币是当时中原地区、两周和三晋通行的货币;北方燕、东方齐使用的刀币,南方楚国使用贝币金属化后的蚁鼻钱,和西方秦国使用的圜币为当时所通行的主要货币。
秦统一了全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圜自自然然地就成了全国通行的货币。在圜的基础上有了后代所谓 “孔方兄” 的铜钱,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发行的秦半两开始,铁打的江山, 流水的王朝,孔方的铜钱却一直延用到民国2年(公元1914年),2250年未曾间断,不能不算是一项奇迹。
铜钱是一种实体货币,以币材铜的价值为它的购买力标准。北宋初期严重缺铜, 四川等地不得已使用铁币为替代。铁较铜价廉,购买力低,一匹绸罗要20 000铁币,重130斤,使用极为不便,于是催生了交子。
交子是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币,早于西方世界约600年。
支撑纸币购买力的当然不再是那一张薄薄的纸,而是信用。 什么是信用?信用是一种信赖、一种信息,是一种人格权,进而更衍生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财产权。
信用是货币购买力的支撑,是现代金融发展中**重要的梁柱。唯其重要,它已经发展成一系列完整而周延的制度:从个别的授信规范到企业的信用评级, 甚至有专业国际性的信评公司来职司其事。
钱多钱少, 永远不可能正好;不同时空之间金钱的交换遂成为必要:于是有了金融、金融业、金融市场。
金融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动而不停地进化、创新:可以简单地从它和顾客间柜台的变化看出端倪。
柜台是金融业和客户之间交易的平台,几乎所有的服务或交易都是经由柜台来完成的。我们看到了柜台的变化:柜台的高度渐渐地降低了,客户在柜台之前不仅仅是添了座位,有时还会奉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或咖啡。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柜台无形化了。客户不必从远地冲入车阵、奔向柜台,客户可以通过无形的网络完成以前必须面对面才能完成的交易。
金融市场也从*初的店头市场模式(Over-the-Counter)渐次发展成了网络交易(Over-the-Computer) ,有了 24小时不断地以计算机联系竞价的交易所。
为了反映市场的需求(consumerism), 现代金融因科技(computer)、信用(credit)、竞争(competition) 而不断地创新(changes)。新金融在历史的轨道上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地在延伸、扩散,从颠簸、冲撞中拔地而起, 开创出了另一番天地。《新金融风向标》是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精心粹选的11个案例,可以作为风向球、问路石、敲门砖,用来探索中国式金融的创新和突围。
案例法的好处是它拥有各个不同的层面,可以让读者依自己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解读和探寻。路是人走出来的:前人踩出的道路,未尝不是后人努力的方向和超越的目标。凡事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寻求进步与成功。
细节是魔鬼。 唯有在案例研究里才能发现、发掘一些微小、非有心人往往会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每每正是决定存亡得失的关键所在。过去的经验, 成功或许很难复制, 但失败却绝对值得警惕;每一个成功失败的例子其实都值得珍惜。
作为一个曾经服务于金融各个层面(从业者到监理者又回归到业者;又愧为人师教了相关科目近40年)的老兵,仔细阅读了本书4组11个案例,不禁颇多感怀和期盼。发展中的中国金融何以为继、何去何从?或许可以从这些案例中窥视到一些痕迹、领受到一些启示。长江商学院邀序于我, 固乐而为之。
这本书对于理解“后疫情时代的金融秩序”也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的深远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他分析了疫情如何加速了数字支付的普及,如何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如何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供应链金融”的讨论印象深刻。他指出,疫情暴露了传统供应链的脆弱性,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能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模式,将在未来的经济复苏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致,他不仅描述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机制,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这种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金融读物。
评分让我觉得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似乎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未来发展有着一种“哲学式”的思考。他没有停留在仅仅介绍各种FinTech工具和应用,而是深入探讨了FinTech对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乃至价值观可能带来的影响。我记得他用“去中介化”这个词来概括FinTech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并且深入分析了这种去中介化会如何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以及个人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作者还探讨了“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等问题,这些都是FinTech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伦理挑战。他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观点,比如“技术是中立的,但应用技术的人不是”,这句话让我对FinTech的发展有了更复杂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评分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讨论“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时,并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金融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但任何创新都伴随着风险,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他分析了过去一些金融危机的案例,并从中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比如过度金融创新、监管滞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都是导致金融风险爆发的重要原因。作者还提到了“监管科技(RegTech)”的发展,即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他认为,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中,监管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这种将创新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的视角,让我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有特点,作者似乎非常善于将复杂抽象的概念,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他讲述了一个传统金融机构如何通过拥抱新技术,成功实现转型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技术升级的叙述,更是一场关于企业文化、人才培养和战略思维的变革。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金融机构在数字化浪潮下的挣扎与突破,也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如何在这种变革中找到新的机遇。他没有使用生硬的理论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决策过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即使是对金融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那些前沿的金融概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比那些枯燥的理论教材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让人记住。
评分这本书在解读“全球资本流动的新趋势”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分析了过去十年里,全球资本流动的方向和驱动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新兴市场资本崛起”的论述。他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这不仅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的分析非常有数据支撑,他引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佐证他的观点。同时,他也非常有洞察力地指出了,这种资本流动带来的潜在风险,比如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增加,以及对当地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冲击。这种既看到机遇,又看到风险的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最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作者对“金融的未来”所抱有的那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他没有过度渲染金融科技的神奇之处,也没有对金融市场的未来做出过于乐观的预测。相反,他更多地强调了金融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其最终的价值在于能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福祉。他反复提及“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如何通过技术和创新的金融模式,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他还探讨了金融在解决社会不平等、促进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的潜力。这种将金融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金融来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金融行业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激发了我对未来金融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非常抓人,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的金融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描绘了当下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他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案例,比如将人工智能比作蒸汽机,将区块链比作互联网的下一站,这些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我这个非金融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资产化”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如何从一种无形的信息,逐渐演变成一种可交易、可定价的生产要素,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法律、伦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他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剖析。我感觉作者的思维非常活跃,他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探索现象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他提出的“金融的未来在于赋能实体经济”的观点,也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在过去,我们总是觉得金融是独立的,甚至是有些“脱离地面”的,但作者却强调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金融模式,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商务风,而是用了一种比较抽象的、充满未来感的线条和色彩组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看,本来没抱太大期望,但一看到这个封面,就觉得作者在“新金融”这个主题上,一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视角。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特别光滑的反光纸,而是带点哑光的,摸起来很舒服,而且字迹印刷得很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扉页上写的一段话,虽然不是正文内容,但那语气和措辞,让我感觉作者是一个非常有热情、也非常真诚的观察者,他对金融行业的洞察,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风向”的。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精心打磨”的感觉,这让我对书的内容更加期待了,相信里面一定蕴藏着不少真知灼见,绝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读物。
评分当我深入阅读下去,我发现作者在对“科技金融”的解读上,有着非常超前的洞察。他没有简单地将科技与金融进行“嫁接”,而是深入探讨了科技如何从根本上重塑金融的底层逻辑和运营模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部分,作者不仅仅介绍了DeFi的基本概念,还分析了它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比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普惠性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一味地赞美DeFi,而是非常客观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比如监管难题、技术漏洞以及可能加剧的金融风险。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思考者。他还提到了“算法金融”的发展,即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投资决策甚至资产管理。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投资行为,有时候也依赖于一些金融APP的推荐,现在才意识到,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么复杂的算法和数据分析。作者的分析让我对这些“幕后”的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金融市场充满了好奇。
评分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绿色金融”的时候,展现出了极高的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感。他没有将绿色金融仅仅看作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他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金融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我记得他举了一个例子,关于一家新能源企业如何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获得了低成本的融资,从而加速了其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这个例子非常具体,让我看到了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能够切实推动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强大力量。作者还探讨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的兴起,以及这种投资理念如何逐渐改变着投资者的决策方式。他让我意识到,未来的投资,不仅仅要关注回报,更要关注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价值导向。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