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叢書簡介:
“大傢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啓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傢,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傢”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傢”。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介紹瞭鳩摩羅什的生平及翻譯的經文。他無論是在譯經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無與倫比的,遂被列為四大譯經傢之首,與真諦、玄奘、不空並稱為“四大佛經翻譯傢”。作者用淺顯的文字對他所開創的中國佛經翻譯的譯場製度和印度佛學思想體係進行瞭解讀。全文結構清晰、分明,語言通俗易懂,充分展現齣一位譯經傢的風采與魅力。
作者簡介
尚永琪,1969年生,甘肅民樂人。曆史學博士,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社會科學戰綫》雜誌副主編,兼任中國民主建國會吉林省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3~6世紀佛教傳播背景下的北方社會群體研究》《蓮花上的獅子——內陸歐亞的物種、圖像與傳說》等。
目錄
第1章 鳩摩羅什與龜茲大乘佛教的發展
一、佛圖捨彌與龜茲的小乘佛教
二、“說一切有部”與鳩摩羅什的佛學根柢
三、疏勒國的佛學源流與特色
四、須利耶蘇摩與鳩摩羅什大乘思想之形成
第2章 在龜茲國受具足戒與屈辱破戒
一、耆婆遠走天竺
二、盤頭達多皈依大乘
三、呂光西徵與鳩摩羅什的破戒
四、鳩摩羅什對西域佛教的影響
第3章 從涼州到長安:漫長的傳道之路
一、身陷涼州,遊戲於陰陽蔔祝之間
二、羅什之前的中原佛教及佛經翻譯情況
三、姚興崇佛與鳩摩羅什譯場的建立
四、中觀“三論”的翻譯與本土學問僧的培養
第4章 羅什與他的老師佛陀耶捨和卑摩羅叉
一、是耶非耶,鳩摩羅什三次破戒
二、臭泥生蓮,“青眼律師”來到長安
三、智慧唯美的佛陀耶捨
四、赤髭毗婆沙東尋羅什
第5章 鳩摩羅什與中亞高僧的復雜情結
一、羅什之前的長安僧團
二、泛海東來的天竺禪僧佛馱跋陀羅
三、鳩摩羅什僧團對佛馱跋陀羅的排擠
四、佛馱跋陀羅南下廬山
五、師子國婆羅門僧對鳩摩羅什僧團的挑戰
六、與鳩摩羅什閤作譯經的天竺、西域僧人們
第6章 鳩摩羅什和他的弟子們
一、傾心禪學的僧睿與辯纔無雙的道融
二、羅什最早的中原弟子——僧肇法師
三、開創頓悟法門的竺道生
四、逍遙園三韆大德中的精英們
第7章 羅什與中原思想界的交流與隔膜
一、羅什與慧遠大師的交往及思想差異
二、身入歧路的鳩摩羅什與中原思想界的隔膜
三、在長安圓寂
第8章 鳩摩羅什對般若學及東亞文化的貢獻
一、鳩摩羅什的論著與譯作
二、鳩摩羅什對中觀般若學發展的貢獻
三、鳩摩羅什的翻譯理論及其所譯佛經的特色
四、鳩摩羅什對佛教中國化及東亞文化的貢獻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鳩摩羅什對中觀般若學發展的貢獻
從佛學思想發展方麵來看,鳩摩羅什對中觀般若學說在中原的傳播與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鳩摩羅什是齣身於一切有部的僧人,他早期的佛學知識與智慧,主要來自對有部典籍的深入廣泛的學習,當在疏勒國接觸大乘經典後,他為大乘學說的“畢竟空”所摺服,從此繼承瞭龍樹菩薩的大乘思想。
龍樹的大乘思想是在部派佛教的基礎上産生的。
釋迦牟尼去世後一百餘年,約公元前4世紀後期,佛教因內部對教義理解不同,遂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之後這兩派又多次分裂,到公元前後已有十八部派之多,他們都或多或少地繼承瞭一些原始佛教義理,但是對於佛經已有瞭各自不同的解說,被稱為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的共同特點是“多著有見”,事實上已經背離瞭佛經的原始義理,不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偏執實有,悲觀厭世,自私自利,這就是所謂的小乘佛教。
約在公元150年至250年之間,龍樹齣生於南印度毗連婆國。當時,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如《大般若經》《華嚴經》《寶積經》《維摩經》《妙法蓮花經》《楞嚴經》《涅槃經》等都已齣現,且爭鳴鬥強,思想界一片混亂。
龍樹依據諸多大乘經典,著書立說,其中以《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這“三論”最為著名,提倡中道實相之理,駁斥那些偏執妄見的大小乘錯誤觀點。龍樹的弟子提婆又著《百論》。龍樹的“三論”重在破斥佛教內部小乘學派觀點,而提婆的《百論》重在破斥其他宗教學說,從而形成瞭獨樹一幟的印度中觀學派,推動瞭印度大乘佛學發展到新的階段。中觀派對般若思想的最重要發展,就是突齣瞭中道的思想,既反“空”見,又反“有”見,反對各種偏執,無論是佛教內的,還是佛教外的,均以“中道”思想為原則來分析、破斥,這是中觀派的重要特點。
羅什首先研習的大乘思想就是龍樹的中觀學派。他承襲龍樹思想,到長安後又係統地翻譯瞭有關經律論,經弟子僧肇等人的釋解推演,形成瞭三論宗,又稱中觀宗。“中觀”是依其思想內核而稱謂,又稱“中道”。般若中道便是羅什大乘佛教的中心。
在鳩摩羅什翻譯佛典之前,中國傳播的般若學說是以支婁迦讖、支謙、竺法護等譯的般若經典為主要依據的。般若思想在東漢末三國時期就傳到瞭中原,支婁迦讖最早翻譯齣瞭《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首楞嚴三昧經》三部般若類大乘典籍,參與譯事的還有天竺僧人竺佛朔。此後三國時期的支謙譯齣瞭《道行般若經》的異本《大明度經》六捲和《佛說維摩詰經》二捲;硃士行西去求取經典,譯齣《放光般若經》。西晉時期竺法護譯齣《光贊般若經》十捲,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二十捲。由於翻譯水平所限,這些般若類經典既不能非常充分地錶達大乘般若類思想,也沒有體現齣印度大乘佛學思想的最新進展,因而中國的般若學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受這些經典中提齣的理論的製約。
因而,兩晉之際對於般若思想的理解,齣現瞭“六傢七宗”的紛繁解釋局麵。當時中國思想界之所以對般若思想的“空”觀理解齣現歧異與偏差,有三方麵的原因:第一,中國僧人們受當時盛行的玄學思想的影響,用玄學的“有”“無”之爭來理解般若思想中的“空”;第二,當時譯齣的般若經典本身的錶述矛盾,譯者對佛經翻譯的不準確或含糊,都從源頭上將般若思想引嚮偏執之道;第三,般若學發展的最新思想中觀學說沒有被及時引入中國思想界。印度的般若學說本身有一個發展過程,《般若經》的原本較雜,內容多有詳略差異,並常有前後矛盾之處。龍樹等在《般若經》的基礎上寫齣瞭《中論》《十二門論》等著作,進一步將般若思想係統化,消除瞭不同本的《般若經》之中的思想歧異,使得般若思想得到瞭明顯的發展。般若思想的這種最新發展情況,中國人從支讖、竺法護等人的譯籍中是不能瞭解到的,再加上翻譯工作本身及解釋方麵的問題,當時的中國思想界是很難達到印度中觀派的般若思想發展水平的。
鳩摩羅什的翻譯,正好就是一次性解決瞭以上三方麵的問題,他對般若思想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發展的貢獻主要錶現在三方麵:
一是譯齣瞭印度中觀派的主要論著,將般若思想在印度發展鼎盛時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介紹給瞭中國人;
二是重新譯瞭般若經典,糾正瞭在他之前的漢魏以來所齣的《般若經》漢譯本中的不準確或含混之處;
三是用中觀派的觀點來解釋般若類經典,從根本上破除瞭“六傢七宗”的各類偏執。
因而,鳩摩羅什對《中論》等一批中觀派要典的翻譯,對於般若思想在中國的發展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書摘2:
鳩摩羅什的翻譯理論及其所譯佛經的特色
在鳩摩羅什之前,漢時的譯經數量也不少。就般若類經典而言,在中國早有譯介,有名的如《放光》《光贊》和《道行般若》等,但在羅什之前,譯得並不完備,因而在理解上也容易引起分歧。羅什的譯經對“空”觀作瞭全麵而又準確的闡述,從而為解決般若學的紛爭創造瞭條件。
據《高僧傳》所述,早期的佛經譯文“多滯文格義”,“不與鬍本相應”,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對於佛教經典的正確理解和體悟。在佛教初傳時期,采取格義方式,也就是用中原固有的一些名詞來代替比附佛經中的名詞,最初的齣發點是為瞭使佛教教義易被中國人所瞭解,但這樣做的同時也就強化瞭佛學與中國文化的共同性,增強瞭外來佛教學說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求同傾嚮”和人們對它的認同,削弱瞭排拒心理,這是佛教能夠在中國立足生根的心理基礎,也是外來文化進入本土的必要過程。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求同上,隻注意兩種不同思想的概念和名詞之間的相似性,並不能把它們真正融閤起來,無助於真正理解哲學傢的深層思想或者宗教學的核心教義,也無助於本土哲學吸取新鮮養料,反而會在思想上引起混亂和麯解。因此,鳩摩羅什決意一改以往的翻譯方法,由直譯改為意譯,不拘泥形式,而注重對經義的正確傳達和錶述。為使佛經真義得到廣泛流傳,他運用瞭達意譯法,使誦習佛經者能易於理解接受。
鳩摩羅什有深厚的印度、西域各國的語言和知識修養,又在涼州的姑臧生活十七年,對漢語言掌握比較熟練,因而他得天獨厚地具有流暢地翻譯佛經的學術修養。正是因為鳩摩羅什在翻譯方麵的巨大改變,纔使翻譯流暢、正確的佛經第一次在中原地區傳播開來。
在佛經翻譯史上,相對於羅什譯經之前的譯作而言,羅什的譯作被稱為新譯,其譯文兼顧文和質兩個方麵,行文優美,概念準確,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而受到後人很高的評價。
鳩摩羅什在佛經翻譯方麵不僅做到瞭譯文流暢、準確,而且對於中國佛經翻譯的技巧、理論等方麵也作瞭非常可貴的探索。鳩摩羅什認為,梵文辭體華美,可以配以音樂誦唱,但譯入漢語後,雖然還能保存原義,卻失掉瞭那份韻律美,所以,他同弟子們慎重斟酌、再三推敲,不但要譯齣原義,同時力求文字通俗化,兼富優美文學色彩,推翻道安認為應以古樸文體為本的理論。
對前人譯作,鳩摩羅什也有深入研究並作齣不少批評。在重譯時,鳩摩羅什引入革新的翻譯方法,如通過音譯法,重新定名,去掉那些援引中國當時流行的玄學術語,避免混淆佛學基本的思想。糾正舊譯,如陰、入、持等,改為眾、處、性等。並對舊譯失當處,逐一校正,使之“義皆圓通,眾心愜服”。如他翻譯的《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都是富有文學韻味的佛經典籍。鳩摩羅什在處理專有名詞如人名、神名和一些不可翻譯的名詞上都有他的獨到見解,對於那些難以在漢語中找到對應的梵文詞匯,他會堅持音譯,而且力求統一譯名,避免一詞多譯,使譯文更見易讀,同時亦不失異國文化色彩,多添瞭一份文字的美感。
無論是在文辭上還是對於佛教概念的把握上,羅什的譯本可以說是最為成功、也最流行的。譬如《維摩詰經》的翻譯就是一個典型事例。《維摩詰經》,又名《維摩詰所說經》《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經》《淨名經》,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此經在中國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前後共有七個漢文譯本,分彆是:東漢嚴佛調譯《古維摩詰經》,三國吳支謙譯《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西晉竺叔蘭譯《毗摩羅詰經》,西晉竺法護譯《維摩詰所說法門經》,東晉祗多密譯《維摩詰經》,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其中支謙、鳩摩羅什和玄奘的譯本留存至今。在這些譯本中,流行最為廣泛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這一點從敦煌遺書中《維摩詰經》各譯本的寫捲數目就可一目瞭然:支謙譯本有兩個敦煌寫本,玄奘譯本也隻有四個敦煌寫本,而鳩摩羅什譯本的寫本卻高達八百二十一個。由此可見鳩摩羅什譯本的流行程度。
羅什譯本的語言生動活潑,明白曉暢,朗朗上口,符閤漢語文法和語言習慣卻又不違背原文的意旨,正是所謂“麯從方言而趣不乖本”,各種層次的讀者都容易讀懂,所以,羅什新譯齣來後就逐漸取代舊譯,流行於大江南北瞭。
書摘3:
鳩摩羅什對佛教中國化及東亞文化的貢獻
鳩摩羅什長安譯經講道是中國佛教和文化曆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他第一次把印度佛學按照真正意義翻譯並引進來,不但對後世佛教諸宗的産生發展發揮瞭決定性作用,而且影響到以後中國的整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走嚮,使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儒、道並立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基礎。
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對中國佛教發展産生瞭重要的影響,很多佛經都成瞭此後中國佛教宗派及東亞佛教派彆立宗的重要典籍。在唐朝,一共有八傢著名的佛教宗派,其中的六傢都是因鳩摩羅什法師的譯經而建立的。如他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當時就是般若學的要典;《維摩詰經》《金剛經》也為般若學所重,又為後來的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為淨土宗所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宗;《法華經》為天颱宗所宗;《十住毗婆沙》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
所譯禪經和戒律類經典及經論也産生瞭很大影響,像《維摩詰經》《大智度論》等也是後來修習佛學者的必讀典籍。在當時的長安逍遙園、大寺等譯經場中,最高峰的時候有三韆多僧人協助翻譯,況且鳩摩羅什的弟子“十哲八俊”及姚興、姚嵩等王公貴族都積極參與佛經的翻譯、校訂、辯論等工作,可以說,羅什的譯作也是集體智慧的産物。
在文學方麵,由於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具有優美的文學韻律,以印度文學為底色的佛經經文及其中的故事、錶現手法等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産生瞭廣泛的影響;在藝術方麵,以《維摩詰經》為代錶的佛經,為石窟寺的壁畫創作提供瞭生動、簡潔的底本,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維摩詰經變》就是依據鳩摩羅什譯本繪製的,其他石窟中齣現的大量“維摩詰經變”和“西方淨土經變”都與羅什的譯經有關。
鳩摩羅什所譯的經典先後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在日本知識分子裏,認為他的譯經在古代譯師中最為準確,因此特彆推崇,撰寫贊文加以贊誦。在古代朝鮮和日本還流行著彌勒信仰,而這些都與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有重要關係,所以他對東亞佛教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從中國佛教思想文化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鳩摩羅什翻譯佛經和培養弟子,是中印文化交流、中國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交流的巨大工程,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交融,具有重大的文化意義和曆史意義。鳩摩羅什對中國佛教思想文化的影響,鳩摩羅什對於中國佛學與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方立天先生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麵:
第一,推動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於鳩摩羅什的翻譯,中國始有良好的佛教譯本和係統的教義,中國佛教纔得以麵目一新。尤其是使大乘空宗的思想獲得廣泛的流傳。大乘佛教根本義理的移植和弘傳,實應歸於鳩摩羅什。
第二,促進南朝學派和隋唐學派的形成。鳩摩羅什重譯或新譯的大量不同類型的佛典,為中國佛教學派和宗派的産生提供瞭基本的佛學根據和思想基礎。
由此可見,鳩摩羅什的業績對中國思想發展的影響是廣泛、深入而久遠的,對中國佛教史的影響超越瞭佛教宗派和東晉以來的曆史時限,從這個意義上說,鳩摩羅什贏得瞭在中國佛教史上首屈一指、高於他人的曆史地位是絕對不過分的。
當然,鳩摩羅什以居士之行踐菩薩之道,實踐瞭《維摩詰經》所宣揚的“齣傢在傢不二”的精神,為現世的士大夫和深受儒傢孝道思想影響的民眾解除瞭齣傢在傢的心理矛盾,這可能也是羅什備受推崇的一個潛在原因。
……
“大傢精要”叢書:鳩摩羅什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傢精要”叢書:鳩摩羅什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