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这本《汉魏之声》系列选集,是一次对“文学自觉”初期的成功回溯。我注意到,编者在对一些涉及宫廷宴乐或应酬之作的处理上,并没有回避其程式化的一面,而是用批注的方式点出了其时代的局限性。这种诚恳的态度,反而让那些真正杰出的、充满真情实感的篇章愈发闪耀。比如,当读到那些借物咏怀的篇章,如对高飞之鸟或水中游鱼的描写时,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文人试图在自然万物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努力。与一些过于注重“风骨”而忽略“柔情”的选本不同,这本集子平衡地展示了建安文人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面对人生无常时的细腻与哀愁。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我们可以亲身体验那个由礼乐崩坏转而强调个体力量的伟大时代,是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史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必读之作。
评分这本《汉魏风骨》的选本,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那个时代慷慨悲歌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收录的篇章,那种横槊赋诗、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气,透过泛黄的书页似乎都能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并非单纯堆砌名篇,而是精心构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了建安文学如何从对汉末乱世的直观记录,逐步升华为对生命个体价值的深刻叩问。读到那些关于离别、征战、以及对功名渴求的诗句时,我仿佛能感受到曹氏父子及其周围文人群体的复杂心绪——他们既是乱世的参与者和记录者,又是极力想在颓势中抓住一丝人文光辉的先行者。书中的注释详实而不失灵动,既尊重了古代语境的严谨性,又照顾了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比如对一些典故出处的考证,就做得非常到位,让人在阅读时少了很多查阅之苦。整体装帧也透着一股古雅之气,捧在手里,就觉得与那些饱经风霜的士子们有了某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佳作。
评分我购入这套《建安风骨精选》主要是想找一些能够真正引发思考的作品,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幸运的是,这套书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其对历史背景的重构和整合。每一组作品的排列都不是随机的,而是紧密贴合着汉末到魏初的政治演变。当我们读到孔融那充满批判精神的檄文时,可以立刻联想到当时文人言论的巨大风险;紧接着阅读到其他几位在政治漩涡中求得生存的诗篇时,那种如履薄冰的谨慎感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纸张质感也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它提供了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迫使读者放慢速度,去咀嚼那些字句背后的重量。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文学来洞察历史人物内心挣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它没有给我们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多重可能的精神困境。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介绍建安七子的书不少,但大多流于表面,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简单的情感抒发。然而,这本《魏风古韵》却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群体的读者,也能很快领会到他们作品中的那种“刚健”与“悲凉”交织的独特美学。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对那些相对冷门作家的收录和介绍,比如徐干和陈琳的部分,通过这些补充,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七子”作为一个群体所代表的文化现象,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曹植和“三曹”。书中对一些意象的解析也十分精妙,比如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这类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生命哲思的阐发,让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心思,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和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苍凉感,拿在手里赏心悦目。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理解魏晋风度的源头,就必须深入建安文人的内心世界。这套《风云际会》的文集,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以文学言志”的时代精神。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汇编,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每一首诗歌、每一篇赋文,都像是当时政治气候下文人精神状态的一份份晴雨表。比如,曹植那些充满压抑与挣扎的篇章,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他那种身怀绝技却无处施展的郁愤,与曹操那种老谋深算却又胸怀天下的复杂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编辑团队对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异也做了细致的辨析,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更让我称道的是,这本书的导读部分,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冷静而深入地分析了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特别是它如何打破了汉赋的铺张和拘谨,将个体情感的真实表达推向了前台。翻阅此书,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阅读古人的文字,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
评分挺好挺好,不错不错,希望能好好读进去
评分建安七子的生活年代,从汉桓帝元嘉三年(公元一五三)孔融出生,至汉献帝建发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徐干最后去世,前后共六十余年,正处于汉末社会动乱的时期。东汉王朝自桓帝时起,宦官和外戚互相倾轧,输流把握政权,政治日益腐败黑暗,加以他们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掠夺,激起了灵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的黄巾大起义。这次起义虽在地主阶级联合武装力量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但东汉王朝也因此而一蹶不振,气息奄奄了
评分或问:古之君子贵爵禄欤?日:然。诸子之书,称爵禄非贵也,资财非富也,何谓乎?日:彼遭世之乱,见小人富贵而有是言,非古也。古之制爵禄也,爵以居有德,禄以养有功。功大者其禄厚,德远者其爵尊;功小者其禄薄,德近者其爵卑。是故观其爵则别其人之德也,见其禄则知其人之功也,不待问之。古之君子贵爵禄者,盖以此也。非以黼黻华乎其身,刍豢之适于其口也;非以美色悦乎其目,钟鼓之乐乎其耳也。孔子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明王在上,序爵班禄而不以逮也,君子以为至羞,何贱之有乎?先王将建诸侯而锡爵禄也,必于清庙之中,陈金石之乐,宴赐之礼,宗人搂相,内史作策也。其颂日: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于绎思。由此观之,爵禄者先王之所重也,非所轻也。故书目: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爵禄之贱也,由处之者不宜也,贱其人,斯贱其位矣。其贵也,由处之者宜之也,贵其人,斯贵其位矣。诗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锵锵,寿考不忘。黻衣绣裳,君子之所服也。爱
评分十分满意,物流速度非常快。
评分里面排版有点松,书有点厚了
评分还没细看呢 竖版的 繁体字 哈哈 喜欢
评分本书汇集建安七子之诗文赋作,每人一卷,成七卷,是为正文部分。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