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侧重汉魏经学及其运用。汉学篇,接续古学,以汉魏为源,借朱子为术,以申汉学义理。公羊旁议篇,自外近世公羊,重述汉朝家法。教育篇,开周学书单及学科设想。本书价在考据与问难。如《孝经》郑司农注的论证,大一统、七等、进爵的考订,及文文山、方希直等节义问题的反复辩论。《周学大纲》是中西汇通的尝试,期待同道的重视与协作。
吴飞,字笑非,济南人,号经堂。幼承庭训,业郑学,兼左传,略通公穀。长而结友,慕朱子,称陆王,矢志皇明。深衣抚琴,无愧郑君;幅巾锦带,不输缁黄。唯身短一尺,腰减一围,或不足为圣人执鞭。然读书竟日,隐几经年,尚得与前贤周旋耳。重要著作有《论语郑注疏》《孝经郑学疏》《春秋胡传比义》,现在朱子家研习会讲授《记郑注》《春秋四传》《大明律集解附例》。
我们今日不光要走出疑古时代,更要走回尊经时代,以经学的经世致用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朴学的饾饤考证,超过西学的固步自封,这才是对周公之志、孔子之学的真正继承。笑非先生的《汉学读本》可以说正是应此而作。——四毋斋齐义虎先生
人多以为穿汉服的笑非先生是“雅士”,所以,“接地气”的朋友很不屑,“古典文艺范”的朋友则很仰慕。其实,笑非接的地气很可能比一些关怀现实的朋友更深厚,而这方面远非他的古典粉丝所能理解。另外,他的古典素养是在六经自然烂熟于心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现实问题的思考时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他的写作可以毫无障碍、毫无征兆地在文言和白话之间迅速切换。他是百分之百投入现实问题思考的,压根儿就没考虑过文体的问题。如此彻底的“接地气”姿态却被误以为“掉书袋”,不能不说是“地气派”的悲哀。——无竟寓柯小刚先生
鲁地太常先生刳心三,厚积有日,动止形容,切切服膺,计较同侪,每每见誉,今者一蹴肇功,实斫棘途之鼻首,而渡儒林之艰也。——有麟斋杨鹏先生
人多以为穿汉服的笑非先生是“雅士”,所以,“接地气”的朋友很不屑,“古典文艺范”的朋友则很仰慕。其实,笑非接的地气很可能比一些关怀现实的朋友更深厚,而这方面远非他的古典粉丝所能理解。另外,他的古典素养是在六经烂熟于心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现实问题的思考时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他的写作可以毫无障碍、毫无征兆地在文言和白话之间迅速切换。他是百分之百投入现实问题思考的,压根儿就没考虑过文体的问题。如此彻底的“接地气”姿态却被误以为“掉书袋”,不能不说是“地气派”的悲哀。“地气派”不读书亦甚矣!另外,很多“古典文艺范”的粉丝其实是不自觉的小资愤青。他们对笑非的崇拜不过是寄托了一种本质上属于异域情调的传统文化乡愁。他们是一些叶公,附庸风雅,真谈及王道周,则避之唯恐不及。批评和崇拜笑非都是困难的,因为,首先进入他的问题意识、话语世界就不容易。
但笑非并不孤独。通过网络,他有一个切磋学问的师友圈子。这个圈子里有民间经学家,也有我这样的学院学者,有温和理性的儒家,也有汉服运动成员。他在网上写作、发帖、授课、讨论、交朋友。他缺乏学院环境,各地书院对他来说又只是徒有其名。他自然期望将来能有真正的书院,但在此之前,网络就是他的书院。他是第一代网络经学家的代表。这是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将来可能会有历史学家来研究。多年前,我给他的《学拾级》写的序中讲了这个意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可惜那本书拖了多年,仍未出版。
八九年前,我在道里书院的网络论坛和网络读书会上认识了笑非。我请他在网络读书会上带读过《记》和《左传》。道里书院的年度会讲,他也每年参加。后来,他来上海孟母堂任教,我们见面就更容易了。最近道里书院落地,也能请笑非来讲课了。笑非的书写了很多,可惜一直未能出版。多年前我还在主编“经典与书写”丛书的时候,就曾努力帮他寻找出版机会,可惜往往因为经费问题而不得不放弃。现在,“儒生文丛”收入笑非的《汉学读本》,即将付梓,我感觉非常欣慰。笑非嘱我作序,我也不知该写什么。书就在读者前,读者自可阅读、评价、响应,无须我置喙。写几句书中看不到的人事,或于读者了解作者,有些微帮助吧。
——柯小刚
这本书在内容深度的挖掘上,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穿透力。它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介绍或概述,而是总能深入到事物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形成、演变和内在的张力。许多我原本以为已经了解透彻的概念,在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维度,让我看到了以往忽略的细微之处。作者的论证过程扎实有力,每一个观点都不是凭空臆断,而是建立在大量的资料梳理和审慎的批判性思考之上。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使得即使是相对宽泛的议题,读起来也丝毫不会感到轻飘。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我“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启发性的价值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跳跃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故事线编织在一起,过渡得天衣无缝。初读时,会觉得内容涉猎广博,但随着深入,会发现每一个看似独立的部分,其实都紧密地服务于一个核心的脉络。比如,前面对某个历史背景的铺陈,看似只是引子,但到后续论述某一文化现象时,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此处伏笔已久。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也展现了高超的化繁为简的能力,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采用类比和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初学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这种行云流水的布局,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总能给人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专注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仿佛一打开扉页就能闻到墨香。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配色也十分考究,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约。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用心了的,线装的设计让它在众多精装和平装书籍中脱颖而出,翻阅起来也更加顺滑,有一种仪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精良,厚实挺括,印刷清晰,字体的排布疏密得当,阅读体验极佳。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小幅插图,寥寥几笔却勾勒出古韵悠远之境,让人在进入正文之前,就已经被带入了一种沉静的氛围。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体现了出版者对阅读的尊重,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快速浏览。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这套书(如果算作系列或分册的话)的配图和注释体系简直是相得益彰的典范,体现了极高的编辑水准。插图的选择极具匠心,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补充和视觉化解释。无论是手绘的地图、文物拓片还是场景复原图,都精准到位,帮助读者构建起清晰的图像记忆。更值得称赞的是注释部分,标注得详略得当,那些关键的术语、典故的来龙去脉,都在页脚或篇末得到了清晰的梳理,丝毫不影响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却又在需要时提供了即时的支撑。这种“主次分明,互为表里”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同时也满足了深度研究者的需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无论何种水平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活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完全颠覆了我对严肃题材读物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故纸堆里爬出来的干瘪文字,而是充满了对话感和现场感。作者似乎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却又极富洞察力的方式在与读者交流。他笔下的场景描绘,细节之丰富,简直能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当时人们的笑语和喧哗。尤其在引用或转述古籍中的片段时,作者没有生硬地照搬,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当下的语境中,让那些遥远的声音重新焕发出光彩。这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的笔法,实在难得。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费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大段文字,简直是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