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

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雷杰M.达斯(BrajaM.Das) 著
图书标签:
  • 基础工程
  • 土力学
  • 地基处理
  • 岩土工程
  • 工程地质
  • 结构工程
  • Civil Engineering
  •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Soil Mechanics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9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002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的授课内容,由BRAJAMM.DAS所在所著的《岩土工程原理》(第8版)定制而成。本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浅基础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浅基础沉降。板式基础,桩基础,挡土墙,板桩墙,内支撑开挖,土质改良与地基处理。本书语句表述简明,例题、习题丰富,并附有部分习题答案,便于读者自学。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基础工程双语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教学研究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影印版序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岩土工程1 1·2基础工程1 1·3教材的基本体系2 1·4设计方法 2 1·5岩土工程数值方法 4 参考文献 4 第1部分基 础 分 析5 第2章浅基础的地基极限承载力6 2·1概述 6 2·2基本概念6 2·3太沙基地基承载力理论11 2·4安全系数 16 2·5地基承载力公式的地下水位修正 18 2·6通用地基承载力公式 19 2·7承载力系数Nγ、形状系数和深度系数的其他确定方法 26 2·8极限承载力案例分析 29 2·9地基土压缩性的影响 35 2·10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 39 2·11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极限承载力40 2·12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47 2·13倾斜荷载作用下连续基础的地基极限承载力 56 习题59 参考文献62 第3章浅基础沉降64 3·1概述64 vi基 础 工 程目录vii3·2饱和黏土地基(μs=0·5)浅基础的弹性沉降 64 3·3基于弹性理论的基础沉降公式67 3·4弹性沉降的改进公式75 3·5使用应变影响系数计算砂土地基的沉降 80 3·6基于标准贯入阻力计算砂土地基上基础的沉降89 3·7基于旁压试验参数计算粒状土地基的沉降 93 3·8地下水位上升对弹性沉降的影响99 3·9主固结沉降101 3·10主固结沉降的三维效应102 3·11次固结沉降 107 3·12现场载荷试验 109 3·13假定承载力111 3·14建筑物允许沉降 112 习题114 参考文献116 第4章板式基础118 4·1概述 118 4·2联合基础118 4·3板式基础的常见类型 123 4·4板式基础的承载力 125 4·5板式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129 4·6板式基础现场沉降观测实例 129 4·7补偿式基础131 4·8板式基础结构设计134 习题 153 参考文献155 第5章桩基础156 5·1概述156 5·2桩的类型及其结构特性158 5·3长螺旋钻孔压注桩(CFA桩)166 5·4桩长的估算167 5·5沉桩 168 5·6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171 5·7桩的承载力估算公式 175 5·8梅耶霍夫法估算桩端承载力Qp178 5·9魏锡克法估算桩端承载力 Qp 181 5·10科伊尔和卡斯特罗法估算砂土中的桩端承载力Qp 185 5·11采用颗粒土的标准贯入试验(SPT)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结果(CPT)计算桩端承载力 Qp的经验公式188 5·12砂土中的桩侧摩阻力 (Qs) 190 5·13黏土中的桩侧摩阻力 197 5·14长螺旋钻孔压注桩的极限承载力 202 5·15嵌岩桩的桩端承载力 205 5·16桩的静载荷试验212 5·17桩的弹性沉降217 5·18横向受荷桩220 5·19打桩公式 234 5·20采用振动沉桩法施工的桩的承载力240 5·21波动方程分析241 5·22负表面摩阻力245 5·23群桩效应249 5·24饱和黏土中群桩的极限承载力253 5·25群桩的弹性沉降 256 5·26群桩的固结沉降257 5·27嵌岩桩 260 习题261 参考文献 267 第2部分挡 土 结 构271 第6章挡土墙272 6·1概述272 6·2挡土墙截面尺寸 274 6·3采用侧向土压力理论进行挡土墙设计275 6·4挡土墙的稳定性277 6·5倾覆验算279 6·6基底滑动验算281 6·7地基承载力失效验算 285 6·8挡土墙施工接头和墙后填土排水293 6·9挡土墙设计说明及实例 296 6·10加筋土299 6·11加筋土注意事项 300 6·12加筋土挡墙设计的基本要点302 6·13金属带材加筋土挡墙303 6·14逐步设计金属带材加筋土挡墙310 viii基 础 工 程目录ix6·15土工布加筋土挡墙 315 6·16土工隔栅加筋土挡墙简介322 6·17土工隔栅加筋土挡墙的设计过程 322 习题327 参考文献 329 第7章板桩墙331 7·1概述331 7·2施工方法334 7·3悬臂式板桩墙 336 7·4打入砂性土中的悬臂式板桩336 7·5打入砂性土中的悬臂式板桩的特例343 7·6打入黏性土中的悬臂式板桩317 7·7打入黏性土中的悬臂式板桩的特例352 7·8锚拉式板桩墙 356 7·9打入砂性土中的锚拉式板桩墙的自由端法357 7·10打入砂性土中的锚拉式板桩墙的自由端法设计图361 7·11打入砂性土中的锚拉式板桩墙的弯矩减少 365 7·12打入砂性土中的锚拉式板桩墙的计算压力图法368 7·13锚拉式板桩墙的现场观测372 7·14打入黏性土中的锚拉式板桩墙的自由端法 374 7·15土锚381 7·16砂性土中锚定板的极限承载力381 7·17黏性土中 (Φ=0 ) 锚定板的极限承载力390 7·18锚杆的极限抗力 391 习题392 参考文献 395 第8章内支撑开挖396 8·1概述396 8·2基于一般楔体理论的内支撑开挖分析397 8·3内支撑开挖设计的土压力包络线402 8·4成层土开挖的土压力包络线404 8·5内支撑开挖各组成部分的设计405 8·6内支撑开挖实例415 8·7黏性土中的基底隆起420 8·8砂性土中的基底稳定性424 8·9板桩的侧向位移和地表沉降429 习题 431 参考文献 433 第3部分土 质 改 良435 第9章土质改良和地基处理436 9·1概述 436 9·2压实的基本原理437 9·3压实的经验公式440 9·4现场压实443 9·5黏性土水力屏障的压实控制446 9·6振冲 449 9·7爆破455 9·8预压457 9·9砂井排水461 9·10预制竖向排水管 472 9·11石灰加固478 9·12水泥加固480 9·13粉煤灰加固482 9·14碎石桩483 9·15挤密砂桩 488 9·16动力压实490 9·17喷射注浆492 9·18深层搅拌494 习题 497

前言/序言

  布雷杰M.达斯(Braja M.Das)教授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学院的名誉院长。他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终身会员、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终身会员、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华盛顿特区)交通科学研究分会力学和化学稳定研究委员会的名誉会员。达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浅基础、土层锚杆和土工合成材料,他已经发表了250多篇岩土工程方面的论文。同时,达斯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卓著,曾获AMOCO基金会奖,美国工程教育协会为卓越教学颁发的AT&T;奖,自动化协会颁发的Ralph Teetor奖,得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为卓越教学颁发的杰出成就奖。达斯教授著有多本岩土工程方面的教材和参考书,其中《岩土工程原理》《基础工程原理》《土动力学原理》等是其经典著作,在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得到广泛使用。   《基础工程原理》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编写的,于1983年首次出版,2014年出版第8版。这本教材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使用。   第8版保持了前几版的逻辑结构体系,结合近年来读者的建议和基础工程的发展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分为岩土性质和勘探、基础分析、侧向土压力和挡土墙、土质改良四部分。为了让我国读者能够顺利阅读到达斯教授的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适时引进了这本优秀教材。根据我国高校基础工程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本缩编影印版删除了与同批引进的达斯教授所著《岩土工程原理》第8版(缩编后为《土力学》)中重复的内容(第1部分、第6章土中的竖向应力及第12章侧向土压力),以及第5章特殊状态下浅基础的极限承载力、第10章钻孔桩基础和第11章特殊土基础,缩编后以《基础工程》的名称出版。   本书强调对基础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工程实践的应用,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基础工程1)以原理一设计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基础工程设计中岩土、结构和施工各j业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2)附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例题都给出了解答步骤,便于学生自学。   3)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案例丰富。自然界的土体多数情况下是非均质的它们在基础工程中的变形与学生所学的理想状态的土力学知识是有差别的,在j书第2、4、6、7、8、9章中讲解了相关案例。   4)参考了近年来大量期刊和会议中有关基础工程的文献,紧密结合国际一基础工程方面的新经验、新技术和新工艺,便于学生能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学I致用。   5)配有可供教师使用的配套资源(含教案和PPT),便于我国高校教师开j双语课教学使用。   总之,本书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可读性和较高的权威性,覆盖面广,内容二富,是一本优秀的原版教材,不但可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是一本极好的大学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梁发云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洞悉工程世界,点亮创新之路 宏伟的桥梁如何跨越奔腾的河流?精密的芯片如何在微小的空间里集成亿万晶体管?高效的能源系统如何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下持续运转?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背后,都凝聚着工程的智慧与力量。而要真正理解并参与到这些改变世界的进程中,紮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是必不可少的。 《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它是一扇通往工程殿堂的入门之门,更是一次与工程思维深度对话的旅程。本书以其权威性、全面性与前瞻性,为所有对工程领域怀有热情、渴望探索其奥秘的学生、从业者乃至爱好者,提供了一份详实而精炼的知识导航。它不是在介绍某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也不是在陈述某一项技术细节,而是致力于勾勒出整个工程学科的宏观图景,揭示隐藏在各种工程应用背后的基本原理、普适方法和核心思想。 工程的基石:跨越学科界限的共性思维 工程,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与艺术,其核心在于运用科学原理来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各种系统与结构。无论是在航空航天、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还是在生物医学、环境能源等领域,工程师们都在面对共同的挑战:如何理解复杂系统?如何进行优化设计?如何进行严谨的分析与评估?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与风险? 《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深刻认识到,尽管工程领域分支繁多,但其中蕴含着许多共通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帮助读者建立起这种“工程师思维”。它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工程问题的本质往往不是孤立的技术难题,而是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包括了如何清晰地定义问题,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现象,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工具来探索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验证来检验成果。 本书的结构设计,便是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它不会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深度挖掘,而是以一种概览性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构成现代工程学科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将了解到,无论是何种工程领域,都离不开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对数学工具的娴熟运用,对材料特性的掌握,以及对信息处理和控制理论的认识。 探寻工程的脉络:从原理到实践的桥梁 《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的内容之丰富,远不止于抽象的原理阐述。它更致力于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工程实践。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研究和问题分析,生动地展示这些基础工程原理是如何被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挑战的。 例如,在介绍力学原理时,本书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牛顿定律的推导,而是会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定律如何决定一座摩天大楼的稳定性,如何影响一架飞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甚至如何应用于理解人体骨骼的受力情况。同样,当探讨热力学时,本书会将其与能源效率、材料加工、环境控制等实际工程问题联系起来,让读者体会到这些看似基础的物理概念在工程应用中的强大生命力。 本书的第七版乃至更早的版本,已经为全球无数工程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原书第8版”的推出,则意味着本书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与深化,以适应当下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它将更加关注新兴的工程领域,例如可持续工程、智能制造、大数据在工程中的应用等,同时也会对传统工程领域的核心概念进行更精炼、更现代化的阐释。 认识工程师的工具箱:思维模型与分析方法 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掌握一套高效的思维模型和分析方法。《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正是致力于为读者提供这样的“工具箱”。 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一些关键的工程分析方法,例如: 建模与仿真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如何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来预测系统的行为,优化设计方案。这在现代工程中至关重要,能够大大降低实验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 系统工程 (Systems Engineering): 如何从整体上理解、设计和管理复杂系统,确保各个组成部分协调运作,满足整体需求。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方法。 优化与决策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如何在多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成本、性能、效率等方面的最佳平衡。这涉及到各种数学优化技术和决策理论。 风险评估与管理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如何识别、分析和应对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公众安全。 材料科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以及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这些工具和方法,是工程师解决问题的“利器”。《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将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这些概念,并提供实践的机会,帮助读者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展望未来:工程的无限可能 工程领域永远处于不断演进之中。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社会的需求也在持续变化。《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现有知识,更在于培养读者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本书将鼓励读者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它将帮助读者理解,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你将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学科,而是在塑造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种探索世界的视角。这本权威的著作,将是你踏入工程殿堂、洞悉工程世界、点亮创新之路的理想起点。它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让你有机会参与到那些改变我们生活、塑造未来的伟大工程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它仅仅当作一本“教科书”,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通往工程世界的大门。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工程是什么”的深刻剖析。它不仅仅是介绍各种技术和方法,更是在探讨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流程以及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对工程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广阔的视野和人文情怀。书中对不同工程分支的介绍,都充满了实际应用的例子,并且这些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在讲解能源工程时,书中会分析不同类型的发电方式,从传统的火力发电到新兴的太阳能、风能发电,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概念,并意识到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工程”的强调。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这些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和前瞻,它引导我思考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如何为未来的世代创造更美好的生存环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避免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采用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愉悦。它让我觉得,工程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被每个人所理解和掌握的。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庄重而现代的封面设计,预示着内容的高度专业性与前沿性。翻开书页,我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和高度条理化的内容组织所吸引。它没有一上来就灌输大量的复杂公式,而是从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工程师在社会中的角色等宏观视角切入,为读者构建起一个扎实的认知框架。这种“宏观到微观”的教学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整个学科的全面理解,避免了在细节中迷失方向。在介绍具体的工程分支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大量的现实世界中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例如,在讲解材料科学时,它会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比如不同类型桥梁使用的材料选择,以及它们在承受不同荷载下的表现,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材料的性能如何影响工程的设计。再比如,在介绍控制系统时,书中会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动温控器为例,生动地解释反馈机制和闭环控制的原理。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且,书中对图表的运用也非常出色,每一张图都经过精心设计,简洁明了,准确地传达了关键信息,极大地提升了理解效率。我对书中关于“可持续工程”和“工程伦理”的讨论尤为赞赏,在当前社会对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些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和前瞻。它不仅教授技术,更在引导读者思考工程的社会影响,培养负责任的工程师。

评分

这本书以其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为我打开了工程学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枯燥的工程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讲解每一个工程分支时,所采用的“问题导向”的方法。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先抛出一个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挑战,然后引导你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在介绍结构工程时,书中不仅仅讲解了各种力学原理,更会从一个面临地震威胁的地区,如何设计能够抵御强震的建筑入手,让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力学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也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书中对图表的运用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各种示意图、流程图、原理图都设计得非常精妙,简洁而富有信息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图快速掌握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复杂机械结构时,所使用的剖视图和分解图,这些图生动地展示了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让人一目了然。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虽然是英文原版,但读起来并不费力,作者似乎非常善于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概念。它让我体会到,工程学不仅仅是关于公式和计算,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并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艺术。这本书真正地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让我对工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与专业。翻开书页,我被它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性所折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从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工程思维”的培养。书中不仅仅是教授技术,更是在强调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严谨的态度,以及一种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它在介绍每一个工程分支时,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解材料科学时,它会通过分析不同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如航天器、深海探测器等,来阐释材料性能的重要性。这种“案例驱动”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际意义。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图表的运用,每一张图都设计得非常精美,简洁明了,准确地传达了关键信息,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比如,在讲解流体力学时,书中对不同流体状态的模拟图,清晰地展示了层流和湍流的区别,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注技术本身,更是在强调工程师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肩负的道德责任。这种“宏大视野”的引入,让我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对工程学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工程学全新的理解和一种激发我去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动力。

评分

这本《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动手”导向的教学理念。它不仅仅是让你阅读和记忆,更是在鼓励你去思考,去实践。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充满了实际应用的例子,从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到分析一个复杂的交通系统,都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抽象的工程原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图示,变得触手可及。我记得在讲解“系统工程”这一章节时,书中用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咖啡制作流程,从咖啡豆的采购,到研磨,冲泡,再到出品,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优化。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有效地揭示了系统工程的核心思想:如何将各个子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整体的最优。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质量非常高,很多图都设计得非常精美,甚至有些如同艺术品一般,它们不仅仅是辅助理解,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比如,在介绍流体力学时,书中对不同流体状态的模拟图,清晰地展示了层流和湍流的区别,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我非常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和“项目建议”。这些题目往往具有开放性,鼓励读者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项目建议则更是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为想要进一步实践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起点。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个“工程实践的指南”,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创新的意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可靠的感觉,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精密工程的缩影。当我翻开第一页,一种严谨而清晰的排版风格立刻吸引了我。内容上,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枯燥的理论公式,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工程学的世界。开篇就从工程的基本概念、工程师的角色及其社会责任等宏观层面切入,让我对整个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先大后小”的教学思路非常巧妙,避免了初学者一上来就被细节淹没,而是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接着,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工程学的几个核心分支,比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并对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一点我尤其喜欢,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在哪里”。比如,在讲解土木工程时,书中就详细阐述了桥梁、建筑物是如何支撑和分散荷载的,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和简明的示意图,即便没有深厚的工程背景,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再比如,关于机械工程的部分,对各种传动机构的介绍,齿轮、连杆、曲柄等等,都配有非常直观的动画模拟效果(虽然是静态的图,但设计得非常有动感),让人能够轻松地想象它们是如何运转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概念“翻译”成易于理解的语言,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可能产生的疑问。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工程学的入门指南,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工程学的兴趣,并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避免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采用了相对生活化、更贴近实际的表达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毫不费力地阅读下去。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工程学的基础知识点,而且结构逻辑清晰,仿佛一张精心绘制的工程学全景图。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力图为读者构建一个宏观的工程学认识。书中对于“工程”这个词的定义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科学、技术、数学之间的关系,到工程设计的迭代过程,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种“大处着眼”的开篇,让我在开始深入学习具体技术之前,就对工程学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整个工程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在讲解具体的技术内容时,它采用了“先概念,后细节”的策略。比如,在介绍材料科学时,它不会上来就讲解晶体结构和相图,而是先从材料的宏观性质,如强度、硬度、延展性等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层面。同样,在介绍力学时,也是从牛顿定律等基本原理开始,然后引申到梁的受力分析、结构的稳定性等。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对于没有工程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此外,这本书非常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而且这些题目往往不是简单的计算题,而是需要读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甚至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一点让我感觉非常受益,因为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地道,虽然是英文原版,但读起来并不费力,很多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即使是第一次接触,也能理解个大概。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一丝不苟的装帧吸引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首先是清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又不失生动性。它并没有一开始就堆砌大量的公式和晦涩的定义,而是从工程的基本理念出发,逐步深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于“工程思维”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种严谨的态度。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工程师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这让我意识到工程学远不止于技术层面,更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介绍工程各个分支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现实世界中的案例,从宏伟的建筑奇迹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机械设备,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比如,书中对不同类型桥梁结构的分析,不仅仅是列出其力学原理,更会追溯其历史发展,以及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下所采用的独特设计。对于电子工程部分,更是将复杂的电路原理与现代科技产品紧密联系,解释了智能手机、通信系统等是如何通过精密的电路设计实现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书中对图表的运用堪称典范,每一张图都精准地传达了信息,简洁明了,对于理解抽象概念至关重要。我尤其赞赏它对工程伦理的探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感觉,它不仅教授了我工程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如何去解决工程问题,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它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工程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延伸,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哲学和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从工程学的起源和发展讲起,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让我们了解工程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然后,它逐步深入到各个工程领域,但并没有拘泥于纯粹的理论知识。相反,它通过大量精心挑选的案例,将抽象的工程原理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材料力学时,书中引用了诸如航空航天、桥梁建设等经典工程案例,分析了不同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工程设计的成败。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工程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设计思维”的强调。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学习已有的知识,更要主动去发现问题,去构思解决方案,去不断迭代和优化。书中提供的许多思考题和项目建议,都旨在激发读者的创新潜能,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学习,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工程创造的过程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活泼和易懂。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最复杂的概念,使得阅读过程非常顺畅。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工程学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工程学在改变世界、造福人类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这本《基础工程(英文版·原书第8版)》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专业且接地气”。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案例,使得学习过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工程设计过程”的细致讲解。书中将复杂的工程设计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步骤,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到原型制作、测试和优化,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辅以具体的实例。例如,在介绍产品设计时,书中会以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品为例,逐步展示如何从最初的用户需求出发,最终设计出一款功能完善、用户体验良好的产品。这种“流程化”的教学方式,让我对工程设计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也为我将来参与实际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对“数据分析”和“建模仿真”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介绍了如何利用各种软件工具,对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现代工程中,数据驱动的决策已经成为常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值得称道,它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读者的理解。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阅读过程非常顺畅。它让我觉得,学习工程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而是一场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