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張居正對《論語》的講評和解析,每一段《論語》原文的後麵,都附上瞭張居正的詳細點評,可謂字字珠璣,飽含深刻的哲理。張居正曾先後擔任明穆宗隆慶皇帝的侍講侍讀,明神宗萬曆皇帝的知經筵官,可謂兩代帝師。他對《論語》的講解集曆代名傢大儒思想之大成,同時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能夠幫助讀者更加清楚明白地瞭解論語,瞭解儒傢思想。
作者簡介
張居正,明代傑齣政治傢、改革傢。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進士,後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在萬曆皇帝登基後成為首輔,輔佐其進行“萬曆新政”。輔政之時,曾任萬曆皇帝的老師,為其講解《論語》《孟子》《資質通鑒》等書。其著作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精彩書評
“思陵之季,撫髀思江陵,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
——硃由檢
“漢以後二韆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傾,剋成本原者,餘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熊十力
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隻要不故加麯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
——南懷瑾
目錄
論語捲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論語捲二
裏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論語捲三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論語捲四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論語捲五
先進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論語捲六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論語捲七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論語捲八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論語捲九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精彩書摘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張居正講評譯釋子貢請教孔子說:“貧窮的人,容易變得低聲下氣、諂媚奉承,富裕的人容易變得驕縱自大,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在貧睏的時候不卑屈,富裕的時候不驕縱,這樣的人怎麼樣?”孔子迴答說:“平常人在貧窮或富貴的時候,大多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所以一定有諂媚驕縱的毛病。如果不諂媚、不驕縱,這就是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在於學習上也會有收獲,這樣的人也還不錯,但是不是最好的。貧睏而不諂媚,雖然沒有受到貧睏的睏擾,但是仍然知道自己貧睏,不如生活貧睏卻樂於求道的人,這樣的人心胸開闊、外貌安詳、欣然自樂,能忘記自己的貧睏,雖然身在貧睏中,而心已經超齣貧睏之外瞭。這怎麼是不諂媚的人能達到的境界呢?富貴而不驕縱,雖然沒有沉溺於富貴,但是仍然在意自己的富貴。不如那些富貴而依然有禮節的人,他們喜歡做善事遵循天理,不知道自己的富貴,這就是雖然身在富貴中,但是心已經超脫齣富貴外瞭。這怎麼是不驕縱的人能比得上的呢?”孔子這樣迴答子貢的問題,是對他的贊揚和勉勵。
原文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4]其斯之謂與?”
張居正講評譯釋孔子教導子貢貧窮而不諂媚的人不如貧窮卻樂於求道的人,富貴而不驕縱的人不如富貴好禮的人。子貢聽瞭孔子的話後有所領悟,就引用瞭《詩》來驗證,說:“《衛風·淇澳》裏說,君子做學問,就像治骨角一樣,既要用刀鋸切,又要用錦餳磋,是精益求精。又像治玉石一樣,既用椎鑿啄,又用沙石磨,是密更求密。詩人說的話,也就是老師所說要錶達的意思吧。”貧窮卻不諂媚,自己本來以為這已經是最好的瞭,誰知道不諂媚之外還有樂道呢。富貴卻不驕縱,自己也以為足夠瞭,怎麼知道不驕縱之外還有好禮呢!可以看齣道理沒有窮盡的時候,做學問不可以自我滿足,一定要像治骨角玉石一樣,到至精至密的地步纔可以,《詩經》裏的話和聖人的教誨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子貢在談論學問時像這樣體會到瞭《詩經》裏的意思,真是善於領悟呀。
原文子曰:“賜[4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張居正講評譯釋孔子因為子貢引用《詩》來論證學問,於是贊許他說:“《詩經》有三百篇之多,裏麵的詩詞言辭微婉,意味深長,如果不是天資聰穎的人,就不值得和他說這些。像賜這樣的纔學,可以和他談《詩》瞭。”處貧處富的道理是孔子已經講過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是孔子還沒有講到的。現在子貢根據孔子已經說過的道理,就知道瞭孔子還沒有講到的知識,和子貢這樣聰明的人談論詩,他一定能觸類旁通,而不會因為拘泥於辭義而麯解作者的原意。能同他談論《詩》瞭呀。但是子貢悟性雖然高,但是學力沒有達到,仍然不能知道事物的本性和天道的妙處,由此可以看齣人不能隻憑藉天資的聰慧,而是應該勉勵自己追求學問呀。
原文子曰:“不患[46]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張居正講評譯釋孔子說:“君子求學時,專心緻力於自身的提升,而不求被彆人知道。”上沒有被君主知道,不能獲得顯赫的爵位;下沒有被朋友瞭解,不能取得顯著的名譽,這些都是務外好名的人擔心的事。君子認為學問在於自身,被人知道或者不知道在於彆人,沒什麼好擔心的。隻是自己不瞭解彆人,就會分不清其是否賢明,容易顛倒是非。用人的時候不能分辨誰忠誰奸;交友時不能分辨誰好誰壞,這就是不明事理,受到瞭濛蔽,這難道不應當擔心嗎?人纔本來不容易被人瞭解,而瞭解彆人又是最睏難的事,所以一定要保持謹慎敬重的態度,探究事物的道理,讓自己的內心達到至公至明的境界,然後纔能像明鏡照物一樣,使其美醜迅速展現齣來,像稱重一樣,使其輕重明確地確定下來。想要瞭解彆人,尤其應當保持自身的清楚明白啊。
……
前言/序言
《聽張居正講論語》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探索之旅,它並非僅僅是對儒傢經典《論語》的簡單解讀,而是通過張居正——這位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傢、改革傢的視角,為讀者呈現齣一幅鮮活的、充滿智慧的思想畫捲。本書藉由“聽”的意象,巧妙地將讀者帶入一個仿佛親臨其境的聆聽場景,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張居正一同品讀古聖先賢的教誨,感受其深邃的洞察力與獨到的見解。 本書的內容圍繞著張居正對《論語》的理解與闡釋展開,但絕非枯燥的說教或死闆的訓詁。作者以現代人的視角,藉助張居正的人生經曆、政治智慧以及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體察,來審視《論語》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篇章。因此,本書所呈現的《論語》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陳跡,而是與人生、與社會、與治國理政息息相關的鮮活智慧。 張居正的時代背景與《論語》的現實意義: 要理解張居正講《論語》,首先需要將其置於明朝中後期那個復雜多變的社會背景中。此時的明朝,政治腐敗、宦官專權、經濟凋敝、社會矛盾激化,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危機。張居正身處其中,以其卓越的政治纔能和堅定的改革決心,力圖挽救積弊已久的國傢機器。而《論語》作為儒傢思想的核心經典,其中蘊含的關於君臣之道、為政之德、修身之法、用人之道等思想,恰恰是他改革的理論基石與實踐指南。 本書將重點探討,張居正如何從《論語》中汲取治國平天下的智慧,例如: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張居正如何理解“德治”的根本,並將其應用於整頓吏治、革除弊端?他是否認為,一個真正有德行的統治者,纔能凝聚人心,引導國傢走嚮正軌?本書將深入剖析張居正如何將這一原則轉化為具體的改革措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張居正如何理解“名分”的重要性?他如何在此基礎上,強調君臣應有的責任與擔當?書中會展現張居正如何在權力鬥爭中,既維護君權,又力求實現高效的行政管理,避免君主專製走嚮極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張居正作為一位偉大的改革傢,他的改革精神與《論語》中“革故鼎新”的思想有何關聯?本書將探討張居正如何看待“舊”與“新”,他如何在堅持儒傢道統的前提下,大膽創新,推行如“一條鞭法”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張居正本人便是一位博覽群書、勤於思考的學者。本書將藉由他的視角,闡釋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以及如何在實踐中運用所學。他是否會強調,脫離實際的學習是空談,而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則容易陷入睏境? 張居正的人生哲學與《論語》的人生智慧: 《論語》不僅是治國方略的寶典,更是人生修養的指南。張居正的一生,充滿瞭政治風雲、權力博弈,但也展現齣超凡的個人品格與堅韌的意誌。本書將從張居正的視角,挖掘《論語》中關於個人品德、人生價值、修身養性等方麵的智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張居正如何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保持謙遜的學習態度?他是否會認為,從身邊的人身上學習,即使是缺點,也能反躬自省,不斷進步?本書會描繪張居正如何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汲取各方經驗。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張居正身居高位,麵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甚至遭受誹謗與攻擊。他如何從《論語》中尋找精神支撐,保持內心的堅定與從容?本書將展現張居正如何理解“睏境”的價值,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展現齣“鬆柏”般的品格。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在等級森嚴、勾心鬥角的官場中,張居正如何堅守君子的操守,保持內心的光明與磊落?本書將深入探討張居正如何理解“坦蕩蕩”的境界,以及他如何避免“長戚戚”的煩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一黃金法則在張居正的政治實踐中是否有所體現?他是否會以同理心來處理政務,關懷民生?本書會嘗試從這一角度,解讀張居正的政治倫理。 《論語》中的辯證思維與張居正的政治智慧: 《論語》並非教條式的思想,其中充滿瞭辯證的思考與靈活的運用。張居正作為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必然深諳此道。本書將著重分析張居正如何運用《論語》中的辯證智慧來解決復雜的政治問題: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對於錯誤,張居正的態度是什麼?他是否會承認錯誤,並積極改正?本書將探討張居正如何看待“改過”的重要性,以及這對他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意義。 “道韆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治國之道,事關民生福祉。張居正如何理解“敬事”、“信”、“節用”、“愛人”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並將之作為施政的根本原則?本書將展現張居正如何將這些原則轉化為具體的治國方略,力求實現國傢的穩定與發展。 “仁者,愛人。” 張居正如何理解“仁”的內涵,並將其應用於政治實踐?他是否會強調,為政者的根本在於“愛民”?本書會從這一角度,解讀張居正改革的齣發點和落腳點。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在利益誘惑巨大的官場,張居正如何堅持“義”的原則?他是否會警惕那些隻看重“利”而忽視“義”的行為,並對此加以製止?本書將探討張居正如何在復雜的利益糾葛中,堅守道德底綫。 本書的獨特價值與閱讀體驗: 《聽張居正講論語》的獨特價值在於,它並非簡單的“故紙堆”解讀,而是將《論語》的智慧與一位偉人的生命實踐相結閤。通過張居正的視角,讀者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論語》的內涵,更能感受到古聖先賢的智慧如何在跌宕起伏的曆史洪流中,閃耀齣不滅的光芒。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自然流暢,避免生澀難懂的術語,旨在讓廣大讀者都能輕鬆地進入到這場思想的盛宴中。作者通過生動的敘述,穿插曆史典故和細節,將張居正的形象刻畫得有血有肉,將《論語》的道理闡釋得通俗易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張居正的幕僚之中,聽他娓娓道來,品味那穿越韆年的智慧。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 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想要深入瞭解儒傢思想,特彆是《論語》的精髓。 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感興趣的讀者: 想要通過張居正的視角,瞭解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和曆史變遷。 追求人生智慧和個人修養的讀者: 渴望從古聖先賢的教誨中汲取力量,指導自己的人生。 對政治學、哲學感興趣的讀者: 想要瞭解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思想的實踐應用。 總而言之,《聽張居正講論語》是一部能夠引發深度思考、啓迪人生智慧的佳作。它將帶您走進一位偉人的內心世界,感受儒傢思想在曆史實踐中的生命力,從中獲得關於治國、修身、立業的寶貴啓示。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文明經典傳承的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