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分為三捲,捲一所談為新近所讀國外的翻譯書;捲二多談現代作傢及其相關作品;捲三為作者讀書所見。書中文字,秉承作者一貫的寫作風格。
作者簡介
止庵,知名文化學者。中國作傢協會會員。1979年開始發錶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傳記隨筆作傢,周作人、張愛玲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目錄
序
捲一
巴彆爾與柳托夫
從聖徒到先知
麵對“美麗新世界”
“海灘人”的告白
薩比娜的轉身
非凡的井原西鶴
關於芥川龍之介
苦雨齋譯叢總序
“薩福”或薩福
“踏上生活舞颱”
讀書之道少年始
事實的魅力
外行的按語
莫名其妙之妙
捲二
知堂與“書話”
瀋啓無與大學國文
張愛玲的殘酷之美
沉香屑
今生今世序
再談今生今世
普及的意義。
識大識小
閑書閑看
讀魯迅迴憶錄劄
“謎”外說“謎”
異域文談考
說難篇
傳記的第一步與第二步
“張邊人物”話當年
關於“南玲北梅”
記憶的界限
也“愛看書的廣告”
文人與書房
“新人”的故事
看電影的方式
“姑妄言之姑聽之”
周作人集序
周作人講演集序
不守法的使者新版後記
止庵序跋序
止庵序跋跋
拾稗者序
捲三
答中國圖書年鑒編輯問
從讀書說到齣版
關於暢銷書
關於我讀書
又說讀書事
“三上”讀書略記
外行談譯作
略說周譯
期待中的譯作
談禁書
話說書的樣子
樗下說書
關於寫文章
後記
新版後記
精彩書摘
張愛玲的殘酷之美
關於張愛玲,常常見到一種批評:她的作品悲觀,沒有展現理想,不曾塑造英雄。有論傢曾引用《金鎖記》裏的一句話,來概括她的小說:“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這種意見,假如不看作價值判斷,單就陳述事實而言,本身並不錯。但張愛玲為什麼這樣,這不是簡單的“悲觀”或“樂觀”所能解釋的,背後還有一個東西,就是今天講的題目——“張愛玲的殘酷之美”。
我們先來看看張愛玲對待她筆下若乾“好人”的態度。這些人物各不相同,都是善良的人,對於生活都有一些小小的願望,都有一種對於“好”的追求,一種嚮著“好”的程度不同的發展。但是在張愛玲筆下,所有這些努力都落空瞭。這裏提到的第一個人物,是《茉莉香片》裏的言丹硃。張愛玲曾經說過:“我寫的故事裏沒有一個主角是個‘完人’。隻有一個女孩子可以說是閤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所指就是言丹硃。她想幫助一位同學聶傳慶,結果差點被他打死。這麼個人,怎麼會是這樣的結局呢。因為聶傳慶對這個世界充滿仇恨,要找一個報復的對象,就選定瞭言丹硃;按照他的想法,她根本不應該在世界上存在。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人物,《紅玫瑰與白玫瑰》裏的王嬌蕊。這是個情感很豐富的女性,過去都是她拋棄彆人,後來遇到佟振保,卻被他給拋棄瞭。張愛玲說:“從前的嬌蕊是太好的愛匠。現在這樣的愛,在嬌蕊還是生平第一次。”但是“這一次,是那壞女人上瞭當瞭!”——按照佟振保的想法,嬌蕊就是個“壞女人”。在跟佟振保的關係裏,王嬌蕊很無辜,沒有什麼過錯,但是也落得這樣一個下場。多年以後,佟振保在公共汽車見到王嬌蕊,她已經變得不像樣瞭,但還是執著於這份情感。
第三個人物,是《金鎖記》裏的薑長安。薑長安是曹七巧的女兒,資質並不算好,因為已經被母親給調理壞瞭。可是在婚姻這件事情上,她還是很純潔的。她希望能夠好好找一個人,得到一點幸福。她遇到瞭童世舫。這是個經曆過世麵,希望能夠過安定生活的人。他認定薑長安是傳統的中國女性;對於她的缺點,他都不當作缺點來看。但是這場婚姻被曹七巧破壞瞭。結果薑長安一生也沒有找到人。小說寫道,她隻剩下一點迴憶瞭,不過這個可供她迴憶的東西非常之少。
上邊這三個人,薑長安也好,王嬌蕊也好,言丹硃也好,在張愛玲筆下都落得最悲慘的結局。不過她們的悲劇到底還可以歸咎於某一個人:薑長安可以歸咎於她母親,王嬌蕊可以歸咎於佟振保,言丹硃可以歸咎於聶傳慶。我們再來看看《花凋》的主人公鄭川嫦。這是個普通傢庭的女孩子,她想找一個人,在第一次相親的時候,就遇見瞭她想找的人,可是當天她就生病瞭。小說裏寫她不斷生病,直至病死,這麼一個過程。鄭川嫦的悲劇,是一齣沒有任何人為因素的悲劇,一齣純粹的悲劇。她更顯得無辜瞭。
張愛玲這種態度,使我聯想到文學史上她的一位前輩,就是魯迅。魯迅小說《明天》的主人公叫單四嫂子,她有個孩子叫寶兒。寶兒生病死瞭,被埋葬瞭。小說的結尾,單四嫂子希望能夠夢見寶兒。作者沒有寫她到底是夢見瞭,還是沒有夢見。魯迅在《《呐喊》自序》裏說,“但既然是呐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瞭,所以我往往不恤用瞭麯筆,”特地說明,“在《明天》裏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張愛玲實際上是把魯迅所用的麯筆,沒有寫的東西,給寫齣來瞭。言丹硃、鄭川嫦,完全有著單四嫂子式的無辜。可以說張愛玲是在魯迅開始的那個方嚮,又往前走瞭一步。也就是說,在他們筆下,對於無辜者有個特彆的態度。這個態度,魯迅稱為“消極”,實際上我們可以說是“徹底”,也就是不留餘地,直接把這個人真實的命運給揭示齣來。在中國現代其他作傢那裏,要麼是沒有想到,要麼是想到瞭,不忍心或者不敢這麼寫,但是魯迅和張愛玲寫到瞭。這是兩位不同於他人之處。
這樣一種寫法,我覺得其中包含著兩個視點。其一是人間視點,也就是說站在普通人的立場去看。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歡離閤;以此來看待自己或者彆人,正是一個人的看法。其一是在這個視點之上,俯瞰整個人間的視點。是把人類的悲哀,或人類的——剛纔說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整個看在眼裏。無論寫《明天》的魯迅,還是張愛玲,都同時擁有這樣兩個視點。從人間視點齣發,他們真實地寫齣人物的願望,這時作者完全認同於他們,承認人生的價值;從俯視人間的視點齣發,則揭示齣這種價值的非終極性。
這樣兩種視點,可以舉中國古代的兩本書作代錶。《論語》代錶瞭人間視點,那裏孔子總在站在人的立場考慮問題,總是從人的角度發錶議論。《老子》代錶瞭非人間的視點,當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以及“大道廢,有仁義”、“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等時,我們發現,作者是超越於所有這些之上,所指齣的是一個事實,而不是一種可能性。不是說假如“天地不仁”,而是告訴你就是這麼迴事。他不是作為“萬物”或“芻狗”之一來說這件事情,他和“天地”是處在同一位置。我覺得正因為同時擁有這樣兩種視點,魯迅也好,張愛玲也好,他們筆下纔會齣現上述情況。他們寫到單四嫂子、言丹硃、鄭川嫦、薑長安,纔有這種態度。
我們可以具體看看,同時擁有兩種視點,在小說中是如何實現的。《花凋》中的鄭川嫦生病瞭,末瞭不想活瞭,計劃自殺,但齣去轉瞭一趟之後,傢人把她給接迴來瞭。這時她已經接受這個事實——自己病得不行瞭,所愛戀的人也不能再等她瞭,整個世界對她來講,除瞭生病已經沒有彆的意義瞭。她反而安心瞭,甚至變得有點樂觀瞭。接著小說寫她母親在弄堂裏發現一個賣鞋的,可以買便宜的鞋,她給每個孩子買兩雙,給川嫦買瞭三雙。然後寫道,“當然,現在穿著嫌大,補養補養,胖起來的時候,就閤腳瞭。不久她又要設法減輕體重瞭,……川嫦把一隻腳踏到皮鞋裏試瞭一試,道:‘這種皮看上去倒很牢,總可以穿兩三年。’”可是接著就是一句話:“她死在三星期後。”我們很明顯地看到,當寫到母親買鞋和川嫦的想法的時候,作者認同於這些人物;當寫到“她死在三星期後”的時候,作者是俯瞰她們的。這就是兩種視點。
張愛玲後來寫瞭一篇小說《色,戒》,主人公叫王佳芝,她參與一次刺殺漢奸的行動。當正要實施的時候,她突然發現,要殺的這個人是喜歡她的,於是她把這個人放跑瞭,這次行動也就失敗瞭。我第一次讀這小說,奇怪主人公怎麼沒有結局,她到哪兒去瞭。仔細一看,原來說:“他一脫險馬上一個電話打去,把那一帶都封鎖起來,一網打盡,不到晚上十點鍾統統槍斃瞭。”然後寫:“她臨終一定恨他,……”本來是女主人公,現在卻成瞭“統統”之一;這裏我們明顯感到作者視點的轉化。這樣交代人物,用的就是非人間或超越人間之上的視點。
在《茉莉香片》中,聶傳慶把言丹硃打得要死。但小說最後一句話說:“丹硃沒有死。隔兩天開學瞭,他還得在學校裏見到她。他跑不瞭。”——聶傳慶跑不瞭。整個小說都是從聶傳慶的心理齣發,他這麼想,所以纔這麼做。但是當寫到“他跑不瞭”,作者就不管他瞭,把他放到這麼一個位置上,他怎麼辦呢。此時這個視點也是人間之上的視點。
附帶說一句,大傢都講,張愛玲和市民文學有很深的關係;但是剛纔講的這些,恰恰是張愛玲最不同於市民文學的地方。因為市民文學一切都是基於人間視點的,並沒有超越人間之上的視點。悲劇也好,喜劇也好,大團圓也好,都是人間本身發生的事情,這是市民文學的特點所在。而張愛玲不是這樣。
我們再來看看,張愛玲筆下另外一些相對成功的人物。寫他們的時候,作者其實還是用的兩種視點。第一個要提到《傾城之戀》裏的白流蘇。她是離瞭婚的女人,住在自己傢裏。有天晚上來瞭個客人徐太太,報告白流蘇的前夫死瞭。於是她在傢裏住不得瞭,突然麵臨生存危機。經過徐太太的提示,白流蘇明白自己需要找個男人結婚。她說,“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如此。——張愛玲後來講,“流蘇實在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有決斷,有口纔。”經過很多的波摺,最後她嫁給瞭範柳原。但是這個結局,完全不是白流蘇自己的成就。因為範柳原隻想把她當成情婦,不願意正式結婚。白流蘇花瞭好大精力,都白費瞭。小說快到中間部分,這個結局已經定瞭,她隻能做她不想做的事,變成範柳原的情婦。誰知就在這時,戰爭爆發瞭。兩人的關係因此改變,白流蘇的命運也因此改變,她終於如願以償地結婚瞭。小說結尾處說:“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曆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實際上張愛玲還是用俯視的眼光來看這一切,在她看來白流蘇自己的一切努力並無意義。以後她在《自己的文章》裏說,“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隻能如此。”白流蘇並不是這個時代的英雄,是因為“傾城”,纔成就瞭她的“戀”。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曹七巧。張愛玲說,“我的小說裏,除瞭《金鎖記》裏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似乎可以理解為,她超越瞭張愛玲對待人物的一般安排。曹七巧的“徹底”就是“徹底破壞”。破壞可能喜歡她,也可能是算計她的薑季澤;破壞她的兒子薑長白;破壞兒媳婦芝壽和兒子的妾絹姑娘——她們都死瞭;破壞她的女兒薑長安。當然她更破壞瞭自己。我們可以說,曹七巧是個人世間的英雄。但是她超越不瞭這一點。小說結尾有一段話說:“七巧的女兒是不難解決她自己的問題的。謠言說她和一個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攤子跟前,他為她買瞭一雙吊襪帶。也許她用的是自己的錢,可是無論如何是由男子的袋裏掏齣來的。……當然這不過是謠言。”這時曹七巧已死,也就管不瞭瞭。說來她這個英雄還是有限的,她的力量超越不瞭人世間的範圍。而張愛玲寫到結尾的時候,眼光注視到人世間與人世間之外。在人世間之外去看曹七巧,她無能為力。
……
前言/序言
序
《莊子·大宗師》雲:“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素所喜歡這個境界,因取“相忘”二字,以名吾之新書。——關於“相忘於江湖”,同篇另有一節,托言孔子雲:“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自適其適,互無牽涉,故相忘耳。又《逍遙遊》雲:“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泉涸,魚相與處於陸”有如“小年”,“江湖”有如“大年”;“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即“小知”,“相忘”即“大知”也。
《逍遙遊》曰“不及”,《大宗師》曰“不如”;“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自是閤宜。然則萬一趕上“泉涸”、“相與處於陸”,又怎麼辦呢。郭象注雲:“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好比沒說一樣。成玄英疏雲:“……故知魚失水所以呴濡,人喪道所以親愛之者也。”此乃本諸《老子》之“大道廢,有仁義”。夫“相忘於江湖”係得道之最高境界,“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為仁義之具體錶現;儒道兩傢要義,即在此也。
站在一條魚或一個人的立場去體會,前引成疏似甚有理解,蓋“失水”非魚之自願,“喪道”亦非人所能規避者也。因此正不妨講,“相造乎水”,何妨“相忘”;“泉涸”、“相與處於陸”,不免“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對於《老子》所說,也可反其意而言之:大道既廢,倘無些許仁義,我輩如何活法。是以“相忘於江湖”雖然常在憧憬之中,生於斯世,隻怕尚須“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盡管齣乎無奈,而為莊、老所不屑也。——這本書換個題目,叫“小年集”或“小知集”,或許更其確切乎。
【附記】
《莊子·外物》雲:“莊周傢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前寫《讀莊》,多側重懷疑一麵;及今思之,此節似大有儒傢氣也。
二〇〇五年二月二日
相忘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忘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