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飞滨 编
图书标签:
  • 成都
  • 文化
  • 历史
  • 记忆
  • 城市漫游
  • 民俗
  • 老成都
  • 川西
  • 旅行
  • 风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09011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4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带着文化游名城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成都是一座幽雅而又神秘的卉城,它的历史不比北京、南京、西安的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你想真正的了解成都吗?你想将您的旅游变的不再单调乏味吗?那你可以通过《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深入的了解成都的文化魅力!如“伏羲的故里真的在巴蜀吗?”、“为什么成都被称为‘龟化城’?”、“神仙树之前真的有神仙居住过吗?”、“为何说石羊场的‘药’吃不得?”、“青羊宫八卦亭的石柱上为何会有‘伤痕’?”等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您都可以通过《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找到答案。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不仅是您去成都前必备的“开胃菜”、也可以成为您在成都旅游过程中的“GPS”、还可以成为您旅游后一种增加阅历的文化读物!

作者简介

  刘飞滨 男,1972年生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及书法教学与研究,承担多项省、厅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独著或合著有关文化、书法方面的书籍多部。学习书法近30年,真、草、隶、篆皆能,尤擅魏碑、草书,作品被延世大学孔子学院、大邱韩医大学博物馆等单位及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收藏。

目录

开篇
出行前的准备
成都的历史
成都独有的特色
成都佳的旅游季节

成都的历史与消失的老城门
历史上的老成都
伏羲的故里真的是在巴蜀吗?
古蜀国为何神秘失踪了?
什么是“湖广填四川”
“成都”市名的演变史
“锦城”这一名字由何而来?
三国时的益州和成都是同一地方吗?
“扬一益二”指的是什么时候的成都?
成都为什么又被称为“蓉城”?
成都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
已消失的老成都城门楼
为什么成都被称作“龟化城”?
“二十四点”指的是老成都吗?
历史上的老成都有过哪些城门?
老成都的老东门为何开在南城墙附近?
老成都人为何要封闭新东门和新西门?
老南门真的是成都所有城门中历史悠久的吗?
老成都真的有两道老西门吗?
开设通惠门是为了方便人们逛庙会吗?
老成都的北门在历史上都有哪些称谓?

成都的祠堂、寺庙、陵墓与名人故居
成都的祠堂
中国一共有几座武侯祠?
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发生在成都武侯祠吗?
武侯祠的命名与诸葛亮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武侯祠大门匾额上为什么会写着“汉昭烈庙”?
武侯祠唐碑为何又被称为“三绝碑”?
诸葛亮殿里真的刻有“诫子书”吗?
刘备殿中为何没有刘禅的塑像?
望丛祠的建筑风格与一般祠庙有何不同之处?
杜甫草堂是杜甫为了避难才建的吗?
工部祠的命名跟杜甫的官职有何关系?
浣花祠堂是为了纪念杜甫的夫人而修建的吗?
青羊宫举办花会的日期仅仅是因为老子的生日吗?
青羊宫八卦亭的石柱上为何会有“手印”?
青羊宫三清殿上的大柱有何玄机?
青羊宫里两只铜羊有什么来历?
成都的寺庙
宝光寺是因为唐僖宗而得名的吗?
宝光寺的山门殿供奉的为何不是佛?
宝光寺北面的紫霞山真的是“长”出来的吗?
文殊院真的出现过文殊菩萨神像吗?
昭觉寺是唐宣宗亲赐的名字吗?
昭觉寺树包碑传说
石经寺以前是狩猎的山庄吗?
石经寺的由来真的与《金刚经》有关吗?
石经寺内的千年银杏树真的有一千年的历史吗?
石经寺乌木观音传说是怎么一回事?
大慈寺真是唐僧出家的地方吗?
唐武宗“灭佛”时为何大慈寺幸免于难?
慈云寺是一位外国和尚修建的吗?
三国名将严颜真的隐居在石象寺里吗?
皇城清真寺到底是何时修建的?
二王庙是为了纪念哪两位王?
子龙庙里供奉的真的是赵云吗?
泰安寺是何时所建?
龙藏寺的建筑风格有何奇特之处?
唐僖宗逃难时真的来过应天寺?
三学寺是谁修建的?
天国寺是因为汉明帝的一场梦而建造的吗?
白岩寺真的是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吗?
白岩寺中有一株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的银杏树吗
龙潭寺的由来与刘禅有关吗?
飞仙阁与佛教有何历史渊源?
成都的陵墓
永陵是哪个皇帝的墓?
永陵所在处是司马相如的抚琴台吗?
永陵是否被盗过?
什方堂邛窑遗址有何历史意义?
平原史前遗址群都有哪些遗址?
三星堆遗址真的是被偶然发现的吗?
据说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不是中国人?
什么是三星堆遗址的金杖之谜?
刘湘墓园是按照明清陵寝风格修建的吗?
黄忠墓在何处?
老成都的名人故居
岳钟琪为何被称为常胜将军?
彭家珍为什么被孙中山称赞为“我老彭收工弹丸”?
严君平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早的民办学校创始人吗?
李劼人为何被称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故居在哪?
“陈家桅杆”之谜
扬雄的子云亭
黄崇嘏故里
“百岁老人”巴金的故居

成都的名山胜水
成都的名山
西岭雪山真的有熊猫林吗?
西岭雪山的阴阳界有何神奇之处?
您知道西岭雪山上鸳鸯池的爱情传说吗?
徐霞客真的差点冻死在西岭雪山上吗?
“青城四绝”是哪四绝?
金堂“云顶山”的山名是唐玄宗起的吗?
成都九峰山真是由九座山峰组成的吗?
龙泉花果山的桃花节
成都的胜水
桂湖是因为桂树而得名的吗?
石象湖为何被称为“植物王国”?
北湖为何有“静区”“动区”之分?
白塔湖中也有座钓鱼岛吗?

成都的街桥与地名
老成都的街桥
驷马桥真的是为了纪念司马相如而改名的吗?
簇桥的命名与蚕丝有关吗?
磨子桥中的磨子是什么意思?
九眼桥真的有九只眼吗?
九眼桥的第五个桥洞是“海眼”吗?
九眼桥真的是铁拐李得道升天的地方吗?
九眼桥下真的藏有张献忠当年没有带走的宝藏吗?
马可·波罗真的来过安顺桥?
桓侯巷是为了纪念张飞而命名的吗?
黉门街的命名跟“秀才”有关吗?
黉门街曾经也叫做“簧门街”吗?
红庙子是一座庙还是一条街?
石笋街之前真的有五块石笋吗?
文庙街上真的有“石室”吗?
暑袜街是因为袜子而得名的吗?
暑袜街上的邮局有着怎样的历史?
老马路真的是抗战时期难民修建的吗?
致民路其名有何含义?
金陵大学现在还在金陵路吗?
水碾河是一条街道还是一条河?
欢喜街跟乾隆皇帝有何关系?
君平街是以谁的名字命名的?
支矶石街的石头是天上的支矶石吗?
牌坊巷的背后有什么来历?
万里桥的故事
老成都的地名
神仙树之前真的有神仙居住过吗?
石羊场的命名真与羊有关吗?
为何说石羊场的“药”吃不得?
高笋塘的命名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红牌楼是为藏族人修建的吗?
洗马池与洗墨池是同一地方吗?
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地方是哪里?
清八旗子弟为何会驻扎在成都的宽窄巷子中?

成都的饮食文化
成都的独特美食
川菜为何会成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
川菜中都有哪些派系?
川菜中都有哪些经典口味?
川菜自古以来就以辣为主么?
火锅曾经被曹丕当做赏赐品么?
“宫保鸡丁”与“宫爆鸡丁”谁是正宗?
“宫保鸡丁”纪念的是哪位宫保?
鱼香肉丝真的是刘禅带入中原的吗?
鱼香肉丝真是由剩菜翻炒而成的吗?
“夫妻肺片”里为什么没有肺?
东坡肘子是如何歪打正着的?
麻婆豆腐真的是以“麻婆”命名的吗?
回锅肉为何被称为川菜之王?
水煮牛肉是谁发明的?
灯影牛肉是由唐代诗人元稹命名的吗?
蒜泥白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吗?
雪魔芋烧鸭
成都的地道小吃
冒菜与麻辣烫有什么区别?
担担面缘何得名?
宋嫂面的老家是哪里?
钟水饺与北方水饺有何区别?
馄饨在成都怎么吃?
赖汤圆的“三不粘”指的是什么?
双流兔头来源于麻辣烫么?
农家小菜川北凉粉为何如此知名?
三大炮是一种什么小吃?
成都人吃什么样的豆腐脑?
张飞牛肉与张飞有什么相似之处?

成都的古镇与都江堰
成都的古镇
洛带古镇的名字和后主刘禅有什么渊源?
洛带古镇为何被称为“中国西部客家古镇”?
黄龙溪古镇与刘备登基有什么特殊渊源?
平乐古镇外的竹林与蔡伦有何关系?
西来古镇的文峰塔体现了什么?
街子古镇的字库塔是做什么用的?
铁佛古镇的名字有什么由来?
江口古镇见证了哪位名将功亏一篑?
元通古镇为何被称为“小成都”?
火井古镇中的火井具体指的是什么?
成都的都江堰
都江堰曾有过几个名字?
都江堰修建之前成都为何屡发水灾旱灾?
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战略意义?
李冰究竟是何许人也?
都江堰真是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吗?
都江堰各部分的作用都是什么?
修建都江堰时为何要沉下五座石犀?
都江堰为何至今能够发挥作用?
后世人们如何祭祀李冰父子?
都江堰的治水经验现在还管用吗?
都江堰有何历史意义?

成都的人文景观与大熊猫
成都的公园
望江楼公园为何种有这么多竹子?
望江楼公园内哪副对联是“千古”?
望江楼公园里还存在有故事的景点吗?
崇丽阁因何命名?
文化公园所在地在过去是什么地方?
人民公园的前身是成都历史上的个公园吗?
人民公园内的纪念广场是为纪念哪项爱国运动?
为何说浣花溪公园很有诗意?
浣花溪公园与薛涛有什么关系?
塔子山公园的九天楼与“三苏”有何关系?
百花潭公园有着怎样的传说?
成都的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为何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四川博物馆中有哪两件镇馆之宝?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的太阳神鸟有什么传奇?
乌木艺术博物馆为何有“乌木王国”之称?
刘氏庄园的主人是如何发迹的?
建川博物馆是因何而建的?
三寸金莲陈列馆的地面为什么是凹凸不平的?
郭沫若曾经参观过四川大学博物馆吗?
为什么说成都博物馆新馆可以讲述成都的“前世今生”?
泰迪熊真的具有“魔力”吗?
四川客家博物馆是中国的综合性客家博物馆吗?
成都的大熊猫
大熊猫是谁先发现的?
大熊猫名称的来历
大熊猫是食肉动物吗?
大熊猫的进化史
小熊猫跟大熊猫有何区别?
淑女与熊猫的故事
大熊猫在国外的经历
熊猫外交

成都的民俗特色
成都人的休闲娱乐
川剧是怎样形成的?
川剧都有什么流派?
川剧的唱腔主要有哪几种?
川剧的脸谱有什么独特之处?
川剧中有几大角色?
变脸的脸谱多用哪些人物的造型?
四川评书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您了解四川善书吗?
老成都人为何喜欢去茶社?
老成都的滚铁环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游喜神方”?
正月初五要祭财神吗?
正月初七为何被称为“人日”?
元宵节为何要放“孔明灯”?
老成都人过元宵节时的“四偷”是什么?
元宵灯会到底形成于哪个朝代?
都江堰为何要在清明节放水?
老成都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老成都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拜月为何由女人来主持?
老成都人为何把中秋节叫做“月光会”?
客家人为何要举办火龙节?
成都人的方言俚语
老成都的方言是怎样形成的?
与动物有关的老成都俗语有哪些?
您了解老成都人那些亲切的称谓语吗?
老成都有意思的歇后语有哪些?
成都的土特产
蜀绣的发展史
蜀绣都有什么针法?
蜀锦的发展史
彭州大蒜的发展史
蒙顶茶是的温性茶吗?
“云顶明参”的名字是朱元璋所赐?
银丝工艺品的历史
瓷胎竹编只靠一把刀就能完成?
青城茶有何传说?
您喝过四川的屏山茶吗?
自贡龚扇的发展史
崇州郁金跟其他郁金有何不同?
蜀笺就是指“薛涛笺”吗?
蒲江雀舌的独特之处
鹤鸣贡茶有何传说?
新都桂花糕的食谱传说
成都漆器的历史
“枇杷茶”名字的来源
花楸贡茶怎么成为贡茶的?

附录
名胜古迹TOP10
名山胜水TOP10
美食小吃TOP10

精彩书摘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
  历史上的老成都
  伏羲的故里真的是在巴蜀吗?伏羲,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是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八卦学中所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他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创造文字替代原始的“结绳而记”,发明乐器,制作歌谣,教民织网渔猎,并制定了一套社会管理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在古代史籍中被尊为三皇之首、万王之王。
  但就这样一位圣人,后人却难以弄清他究竟是哪里人。据《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大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吕氏春秋·立春纪》云:“其帝太”;高诱注:“太,伏羲氏。”所以阆中巴人,为伏羲之后代。《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太庖羲氏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羲。”《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而《补史记·三皇本纪》称,伏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古代龙、蛇不分,“巴”字像蛇,巴人以蛇为图腾,故巴人皆为龙族。种种史料似乎表明,伏羲的故里就在巴蜀。
  但学术界还有另外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伏羲的故里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在天水市区西关伏羲路,有一座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来经过九次重修,成为古建筑群。还有人认为是在河南淮阳县,因为那儿有一座太昊陵,占地875亩,建于春秋年代,扩建于唐代。比天水的伏羲庙年代更早,似乎更有说服力。
  圣人已逝几千年,虽然因出生地不详,留给后人一个谜题,但也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古蜀国为何神秘失踪了?据文献记载,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其后是开明。这些帝王名号怪异,史籍的记载也模糊不清。晋代的《华阳国志》中说:“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日柏灌。次王日鱼凫。”《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这就是说,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古蜀国的军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看来,古蜀国的确存在。但古蜀国究竟是怎么神秘消失的呢?这成了困扰学术界的一个千古难题。
  1929年春天,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农民燕道诚在住宅旁边掏水沟的时候,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惊醒”了沉睡几千年来的“三星堆”文明。到了2001年,又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金沙遗址。从这些遗址里挖掘出来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且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和铜像,则可以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祭祀文明和神学在奴隶社会的重要性,甚至我们可以以此大胆推测古蜀国灭亡的原因。
  可以想见,在古蜀人偏安一隅的平静生活中,来了一支中原的民族,带着更为发达的中原文明,作为一种神学控制了古蜀国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和王权分庭抗礼。后来发生了一场火灾,烧毁了神庙的祭物,一部分古蜀人认为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于是就离开了原来的居住地。他们迁到陕西,建立了弓鱼国,和当时中原的统治者周朝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慢慢融合、被吸纳而消亡。另外一派则重新解释了神权,完全统治了子民,建立起较为强大的政权。强大起来后,蜀王凭借天险还进攻外面的秦、楚两国,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楚国通过吴起变法,都强大起来,形成了初期的封建制。于是楚国进攻和蜀国相邻的巴国,古蜀国不仅不助友国抗敌,反而趁火打劫,抢占领土。结果在秦国凿开蜀道之后,在秦、楚的夹攻之下,古蜀国就被消灭了。
  古蜀国的灭亡,根本原因是它的文化没有经过改革和竞争的磨砺,因此被发达的中原文明所吞食。说到底,其实就是落后的奴隶制跟相对进步的封建制的斗争,前者终究会被后者所取代。什么是“湖广填四川”成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最出名的就是“湖广填四川”。
  南宋后期,川蜀地区成为抗击元军最后的堡垒,南宋军民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元军殊死斗争,一直打了五十多年,甚至打死了蒙古的大汗蒙哥。这是蒙古军队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唯一一个在战场上被打死的大汗。由此可见南宋时四川人民的战斗力之强大和战斗意志的顽强。
  在成都的金堂云顶山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座石头城,就是当时抗元留下的遗迹。但是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争,川人死难无数,导致人口锐减。后来蒙古人灭掉南宋,攻陷成都,就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城行动,“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在元朝的统治下,成都了无生机,几乎等同于一座死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人数还不到南宋嘉定年间的十分之一。
  元末红巾军起义后,湖北随县人明玉珍带领农民起义军人川,建立了大夏国,给四川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四川的局势相对稳定,于是大量的难民涌入四川。后来由于两湖一带战乱不断,因此更多的湖广人陆续避难移民四川。
  清顺治十八年,四川全省人口再次锐减,总人口只有50万左右。这是因为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张献忠进川,又一次大开杀戒。据野史记载,他曾写过一道“七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整个四川全境都遭到了屠戮。
  后来吴三桂进川,更是惨无人道地对待川民,六年内将川民“皮穿髓竭”,搜刮得一干二净。成都十室九空,杳无人烟,老虎等凶兽公然在大街上行走。
  清朝的官员看到四川偌大一个省份,几乎荒芜,感觉十分痛心。于是经太子太保、四川巡抚李国英上奏获准,“招两湖两粤、闽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朝廷还专门出台措施,对川民免赋。因而,从顺治末年到康熙年间,大批的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陕民举家迁往四川。
  ……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 序言:当时光化为河,流淌过锦官城 成都,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宛如一条温婉而坚韧的河流,将悠久的历史文化缓缓注入每一个角落。它曾是古蜀文明的璀璨明珠,历经秦汉的繁荣,唐宋的辉煌,明清的沉淀,直至今日的日新月异,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韵味。然而,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肌理、风物、人情,是否正悄然消逝?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便是一本试图抓住这些时光碎片,唤醒城市集体记忆的书籍。它并非一本冰冷的史料汇编,也不是一份走马观花的旅游指南,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漫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情感体验。本书将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老成都的脉搏,去触摸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第一章:锦官城下的岁月痕迹——古蜀遗风与城市初成 溯源成都,不得不提那神秘而辉煌的古蜀文明。本书将从考古发现出发,描绘三星堆、金沙遗址所展现的独特青铜文化、太阳神鸟图腾,以及当时人们的信仰与生活。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成都这片土地上古老精神的源头。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秦灭蜀之后,成都作为蜀郡郡治的建立。书中会详细讲述李冰治水的神话与现实,都江堰如何塑造了成都平原的地理格局,使其成为“天府之国”。同时,也会探讨汉代时期成都的城市规划,太古里的雏形,以及蜀锦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商品,如何连接起成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这一章节,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成都历史基底,了解这座城市是如何从一片沃土,逐渐孕育出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我们将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会通过生动的笔触,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让他们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第二章:繁华背后的风雅——唐宋蓉城的盛世光影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镇,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聚焦唐代成都的国际化都市风貌,张籍、杜甫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篇,描绘出“锦官城外柏森森,柳花满店香”的诗意画卷。我们将深入探讨当时成都的商业繁荣,草市的形成,以及作为重要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宋代,成都的文化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蜀中文学的兴盛,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书中会详细介绍当时的书院、寺庙,以及市民阶层兴起的文化生活。从岳飞的“到成都,看花如雪,赏月如镜”,到陆游笔下的“老子今朝入锦城,画图难足是成都”,这些文学作品将带领读者重温那个风雅的时代。 此外,本章还会涉及成都的城市防御体系,如子城、皇城等的演变,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力求从多角度展现唐宋时期成都的繁荣景象与文化底蕴。 第三章:市井烟火的温度——明清蓉城的日常生活与市井百态 明清时期,成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历了战乱后的重建,以及湖广填四川带来的移民潮,成都的文化面貌更加多元。本书将着重描绘明清时期成都的市井生活,宽窄巷子、锦里等街区的早期形态,以及各种手工艺的兴盛,如蜀绣、竹编、漆器等。 我们将深入探访当时成都的茶馆文化,从“盖碗茶”的起源,到茶馆在市民生活中的地位,以及里面发生的各种故事。从品茶论道,到说书唱曲,茶馆是老成都人放松身心、交流信息的绝佳场所。同时,本书也会描绘成都的庙会、集市,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艺术,如川剧、变脸、皮影戏等,展现成都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还会涉及到明清时期成都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在城市中的影响,以及各具特色的寺庙、道观。从文殊院的庄严,到青羊宫的古朴,这些宗教场所不仅是信仰的寄托,更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第四章:慢时光里的闲适——近代成都的生活节奏与人文情怀 步入近代,成都依旧保持着其独特的节奏。相较于沿海城市的激进变革,成都似乎更倾向于在传承中发展。本章将聚焦民国时期成都的生活图景。从老照片、老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成都的交通,如人力三轮车、轨道的兴起,以及城市商业的变迁。 我们将深入探讨近代成都的教育与文化,西南联大在成都的办学经历,以及由此孕育出的学术氛围。同时,也会关注近代成都的社会生活,如“袍哥会”的形成,以及各种民间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 本书还特别强调成都人的生活哲学。那种不疾不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从一句“巴适得板”的感叹,到人们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都体现了成都人独特的幸福观。本书将尝试挖掘这种“闲适”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第五章:味蕾上的乡愁——老成都的饮食文化与味觉记忆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成都的饮食文化无疑是其城市名片中最亮丽的一张。本书将不仅仅是介绍川菜的名菜,更是要深入探寻老成都的饮食习惯、食材的来源、烹饪的技艺,以及那些隐藏在味蕾深处的乡愁。 我们将追溯川菜的起源与发展,从辛辣的起源,到麻辣的形成,再到各种调味品的妙用。书中会详细介绍成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吃的各种小吃,如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三大炮等,追溯它们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方法。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式。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家常菜,那些在街头巷尾才能品尝到的地道滋味,都将被悉心记录。我们将采访老一辈的厨师,听他们讲述烹饪的秘诀,以及对食物的情感。 本书还将探讨成都饮食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成都人如此热爱火锅?为什么成都的街头小吃如此受欢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成都人对生活的热情,对共享的追求,以及一种开放包容的饮食态度。 第六章:藏在巷陌里的故事——老成都人的生活片段与人文风情 城市是有温度的,而这份温度,往往藏在那些平凡人的故事里。本书将把目光聚焦在老成都人的生活片段上,他们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灵魂。我们将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人物访谈,展现老成都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坚持,他们的乐观与智慧。 从街头卖艺的老艺人,到辛勤劳作的手工艺人,从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到老成都的市井传说,本书将努力捕捉那些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场景。我们将讲述老成都的“坝坝茶”文化,那些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分享生活的场景。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成都的民间信仰与习俗。那些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在老成都的庆祝方式,以及那些流传在民间的谚语、童谣,都将是本书重要的内容。这些细节,构成了老成都独特的人文风情。 第七章:城市记忆的守护者——变迁中的老成都与未来的传承 任何一座城市都在不断变化,《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并非是要将成都定格在过去,而是希望通过对过去的深入了解,更好地理解现在,并思考未来。本章将探讨城市化进程对老成都带来的影响。 我们将关注那些正在消失的老建筑,它们的历史价值与人文意义。我们将反思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 本书也将介绍一些致力于保护成都历史文化的人士与机构,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留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精神。我们将思考,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一员,我们该如何承担起守护老成都记忆的责任。 结语:一曲穿越时空的锦官颂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希望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扇通往老成都精神世界的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成都的岁月,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去聆听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去品味那些留在味蕾深处的乡愁。 阅读本书,便是在与成都这座城市进行一次深情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文化的洗礼,一次心灵的触动。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带走一份属于老成都的记忆,这份记忆,将成为他们心中一道永恒的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初见书名《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便被一股浓郁的怀旧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独特韵味的城市记忆充满了好奇,而成都,这座被誉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更是我心中的一个特别的存在。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更侧重于挖掘成都的文化底蕴,将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市井的百态、流传的故事融于一炉,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老成都的脉搏。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描绘出茶馆里喧闹的川牌声,街头巷尾飘散的麻辣鲜香,以及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渐渐模糊却依然闪耀的民间艺术。它或许会讲述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街巷,如宽窄巷子、锦里,但更会深入到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风情,让我们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真正地“带着文化”去理解这座城市。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寻找到属于老成都那份独有的安逸与包容,体会那种深入骨髓的市井烟火气,让“读”这本书,成为一次别样的成都之旅。

评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潘多拉的盒子,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成都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觉得,每一座名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而老成都的故事,想必更是充满着传奇色彩和市井温情。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会仅仅是走马观花的旅游指南,而是会更深入地触及到成都文化的精髓。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街巷,去感受那里的建筑风格,去聆听那里的传说故事,去品味那里的风土人情。或许,书中会描绘出曾经的戏楼,演员们咿咿呀呀的唱腔;又或许,它会讲述那些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比如蜀绣、漆器,它们是如何在时光中延续和发展;再者,它也可能还原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成都味道,不只是简单的菜品介绍,而是关于它们背后的起源和文化意义。总之,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老成都的独特魅力,让这次“阅读之旅”,成为一次充满文化底蕴的成都探索。

评分

翻开《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的封面,我仿佛嗅到了一股淡淡的墨香,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成都,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悠闲和诗意,而“老成都记忆”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过往的追寻。我常常在想,一座城市的灵魂,究竟藏在哪里?是那些宏伟的建筑?还是繁华的商业街?我想,更多的是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生活碎片,是口口相传的故事,是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是那些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技艺。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会让我失望。它或许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成都的故事,从龙门阵里的市井百态,到巴蜀文化中的独特符号,再到那些如今已不多见的传统手工艺。我期待着,它能为我展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老成都,一个充满人情味、烟火气,并且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成都。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成都人民的生活哲学,感受他们那种“慢”而“乐”的生活态度,并从中汲取一些属于自己的智慧和启示。

评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这个名字简直太有画面感了。一提到成都,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那悠闲自在的画面,而“老成都记忆”则更是将这种感觉无限放大。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去感受一座城市的心跳和灵魂。而老成都的灵魂,我想一定藏在那斑驳的青石板路上,藏在那古老的戏园子里,藏在那飘香的茶馆里。这本书,我相信它会带我深入到成都的骨子里,去发现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更加光亮的文化印记。我期待着,它能让我看到那些如今可能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街景,听到那些曾经响彻街巷的叫卖声,甚至品尝到那些早已成为绝响的传统小吃。它或许会讲述关于三国蜀汉的传奇,关于唐宋诗人的雅韵,关于近代的革命风云,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将这些历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成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的历程。

评分

拿到《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这本书,就好像收到了一张穿越时光的邀请函。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总是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而“老成都记忆”更是让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会罗列出成都的著名景点,更会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故事,那些承载着成都人生活智慧和情感的细节。它或许会描绘出旧时的茶馆,在那里,人们悠闲地品茗、聊天、打麻将,那种与世无争的安逸感,是现代都市人所稀缺的。又或许,它会讲述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市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吆喝声,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共同构成了老成都最生动的画面。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是能够真正地去“带着文化”游览,去理解成都的过去,去感受它的现在,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的美好启示。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成都的历史与消失的老城门;成都的祠堂、寺庙、陵墓与名人故居;成都的名山胜水;成都的街桥与地名;成都的饮食文化、成都的古镇与都江堰等。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成都的历史与消失的老城门;成都的祠堂、寺庙、陵墓与名人故居;成都的名山胜水;成都的街桥与地名;成都的饮食文化、成都的古镇与都江堰等。

评分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成都的历史与消失的老城门;成都的祠堂、寺庙、陵墓与名人故居;成都的名山胜水;成都的街桥与地名;成都的饮食文化、成都的古镇与都江堰等。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成都的历史与消失的老城门;成都的祠堂、寺庙、陵墓与名人故居;成都的名山胜水;成都的街桥与地名;成都的饮食文化、成都的古镇与都江堰等。

评分

书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