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弗洛伊德》作者Nasio博士是现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在巴黎第七大学任教30余年。他在给读者阐述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和变化方向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以弗洛伊德的生平为线索,阐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与变化方向。
……
作者Nasio教授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弗洛伊德生平的学习特点,来触碰弗洛伊德的思考。当我们拿起一本弗洛伊德的著作阅读之时,并不是在刻板地学习他的理论,而是要看到弗洛伊德如何激发自己的智慧,感受那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与狂喜,最终激发自己的思考。
作者简介
J.-D. Nasio 1942年生于阿根廷第二大城市罗萨里奥。1969—1980年,与法国zui具争议、也zui具代表性的精神分析家拉康(Jaques Lacan)学习、共事以及共同发展精神分析事业达11年。1986年建立“巴黎精神分析讨论班”,现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因在专业领域的突出建树,于1999年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同时身为拉丁美洲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2016年成为墨西哥大学和美国南康涅狄格大学的“荣誉博士”。Nasio博士从事精神分析工作近50年,于巴黎第七大学任教30余年,是成人、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家,学术作家。著有32本著作,涉及科普、社会及专业学术各个领域,已被翻译成13国文字。
·1· 怎样阅读弗洛伊德?
·2· 精神功能的逻辑纲要及示意图
·3· 无意识的定义
·4· 我们行为中性欲的意义
·5· 精神分析对于性欲的概念
·6· 性冲动的三个决定性指征:压抑、升华和幻想。纳西索斯情结的概念
·7· 婴幼儿的性欲期和俄狄浦斯情结期
·8· 男孩俄狄浦斯情结的批注:父亲的基本角色
·9· 生的冲动和死的冲动。对于过去的主动欲望
·10· 精神装置的第二个理论:自我、它我和超我
·11· 精神分析的概念:认同
·12· 移情是制造冲动的行为,移情的被幻想客体是精神分析家的无意识
·1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摘要
·14· 弗洛伊德生平传略
·1·
怎样阅读弗洛伊德?
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向诸位介绍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他的著作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践行精神分析的方式、我们说话的方式,并普遍地存在于我们当代的文化之中。我认为这本书如同一个用于阅读并理解弗洛伊德的工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弗洛伊德著作的基本概念、一些经挑选引用的文献摘录以及弗洛伊德生平大事的编年史清单。我尤其希望通过将这些篇章呈献给诸位读者,可以激发你们阅读弗洛伊德原著的欲望,并且我坚信,诸位会从中获得快乐。
对于渴望找到向弗洛伊德靠拢的关键钥匙的同学们,作为坚定的临床工作者——请以精神分析的奠基人为榜样——要不断地回顾这些理论根基,本书的存在价值及意义就在于能够抛砖引玉。请回顾一下,在弗洛伊德留下的那些大量文献的基础学说中,他得出了哪些要点?比如他最后写下《精神分析纲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时,已经82岁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相信必然有些非同寻常的事情出现。在写下《精神分析纲要》之后,弗洛伊德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概念。因此,回顾这些作为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与资料,往往能令我们在突然之间孕育出新的东西。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探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是因为这个原则,它不断地引导我传播精神分析。我的工作可以归纳为:对于已经讲过的知识寻求一个更好的讲的方法,这样我们将可能发现新的亮点。基于这种精神,我写下了这本书。
* * *
无意识精神进程的接纳、阻抗与压抑这些学说的理解认知,通过考虑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结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内容构成了精神分析,此乃原则与理论基础。谁不赞同,谁就算不得精神分析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一个世纪——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纪啊!从弗洛伊德决定在维也纳开诊所的那一天并决定为了奠定精神分析而撰写了第一部著作——《梦的释义》(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1]之时——时间已经令他和我们渐行渐远。
一个世纪,这真漫长。对于历史、自然科学还有技术来说,它的确漫长;对于人生也够久了;然而,它对于我们年轻的精神分析,却太短了!我要声明:精神分析并非按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式进步,它关心简单的东西,完全简单同时也无限复杂。它关心爱与恨、欲望和法则、痛苦和快乐,还有我们的言语、行为、梦和幻想。精神分析关心的这些既简单又复杂的东西,永远存在于当下。它处理的方式不仅要通过抽象的思考,更在于分析家和分析对象之间持续的相互影响——贯穿着这种具体关系而产生的人类经历。
但是一个世纪啊!何其漫漫。在这100年的过程中,通过精神分析治疗的那些问题被概念化之后,存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事实上,这独特的经验在每一次的分析治疗中,强迫并激励精神分析家进步,每一次回馈都无差别地为其实践提供了证据。然而,通过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编织出的那恒久不变的线索贯穿着这个世纪,整编着复杂多元的分析进程,并且巩固了理论的精准性。是怎样的线索确保了这样的连续性?哪些要点是弗洛伊德的工作成果?这些基本要点被无数次地批注、总结并反复确认。诸位如何将这些以新的形式传播?今天又该如何讨论弗洛伊德呢?
我的观点是:诸位应该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本书解读弗洛伊德的著作。在我写这本书时,这一点贯穿始终。我那时一直不断地自问,弗洛伊德身上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在分析家对分析对象的工作中,在他身上通过自我的方式、对那些理论的反应以及引导我倾听的那些理论和那些欲望,这欲望激发我宣讲传播精神分析,在诸位阅读这些文章的那一刻。弗洛伊德最触动我的,是通过他的著作让我回归自我并且通过活生生的当下工作所进行的交流。我在此并非要和诸位讨论他的理论或我在临床中应用的他的那些方法。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要说的是:当我阅读弗洛伊德的时候,他令我着迷。当我想到他,我会想到这是他的力量、他的疯狂、他想要抓住他者内在的那些行为原因的疯狂与生殖的力量,想要发掘出哪个内心之源激发了一个生命体。毋庸置疑,弗洛伊德意志坚定,煽动着探寻理解的欲望;但是天才的他别有建树。弗洛伊德的天资在于,为了抓住那些隐秘的原因。因为那些隐秘的原因激励着生命体,激发了这个他者遭受痛苦,并且我们倾听这些;而首当其冲的,则是通过他者自身的自我发掘出这些原因,重新回到他身上,然后使之重新作用于“他”——通过保留和我们面对的他者的联系——这条道路从我们自身的行为通向它们的原因。天资并非滞留在解开谜语面纱的欲望之中,而是给其自我这个欲望;把我们的自我变成一个装置,能够揭示出分析对象所说的痛苦面纱下原来的装置。“知道”的意志在弗洛伊德身上如此顽强,连接着“激励着其自我到达”,这才是我仰慕他的地方,尽管我不自觉地为诸位提供了大量的概念词汇。弗洛伊德的天资和所有的天才一样,不是被解释,也不是被传播,然而事实上这个天资导致了临床工作者开始去倾听患者。弗洛伊德的天资是一个跳跃。每一次,为了真实地倾听分析对象,都要求分析家通过自身来实施,并给出其自我。
[1] 国内也有译本翻译为《梦的解析》《释梦》。——译者注
当我阅读弗洛伊德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狂喜,那是因为我读明白了,我们作为人类能够朝气蓬勃,是由于那内心深处的隐秘之源,而通过阅读弗洛伊德的著作,正是在试图解释这份力量与疯狂——那疯狂的生殖力量。悦读弗洛伊德,正是基于这段文字之上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悦读弗洛伊德》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和行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无一不是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挑战,他对人类理性、道德、自由意志的质疑,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弗洛伊德理论中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部分,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引导读者去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逻辑。我读到关于“本能压抑”的论述时,深感其中的张力。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需要对某些本能冲动进行压抑;另一方面,过度的压抑又可能导致心理的扭曲和痛苦。这种矛盾,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弗洛伊德的洞察,在于他揭示了这种内在张力,并试图寻找一种平衡之道。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遵循的规则、所秉持的信念,并非绝对真理,而可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产物。而对这些观念进行反思,正是走向更深刻自我认识的第一步。它鼓励我们不要盲从,而是要用批判的思维去审视,去质疑,去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第一次翻开《悦读弗洛伊德》,完全是出于一种近乎“猎奇”的好奇心。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而略带禁忌的色彩,像是某种高深的、只属于少数精英的知识。而“万千心理”这个副标题,更是勾起了我探究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精神分析的了解几乎为零,仅有的印象也大多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文化符号,比如“俄狄浦斯情结”或者“梦的解析”。因此,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在未知领域的谨慎探索。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直接抛出艰涩的理论名词,而是以一种相当亲切的口吻,将我们引入弗洛伊德那个充满洞察力的世界。我记得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去讲述弗洛伊德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些塑造了他思想的早期经历。我特别惊讶于,原来那些我们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心理学概念,在当时是多么具有颠覆性。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将弗洛伊德从一个普通的医生,如何一步步走向精神分析的奠基人,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理论家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精神世界的一次伟大征程。我读到他早期的医学研究,关于歇斯底里症的探讨,那些当时医生们束手无策的病症,在弗洛伊德的眼中,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根源。他敢于挑战当时的医学权威,敢于质疑那些表面的、生理的解释,转而深入探究那些看不见的、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力量。这种勇气,这种坚持,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甚至在想,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是否也会像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对他的理论嗤之以鼻,或者被他的大胆所震惊?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于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既有观念的勇敢挑战。弗洛伊德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理论本身,更在于他所代表的那种探索精神,那种不畏艰难、直面内心黑暗的勇气。
评分《悦读弗洛伊德》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它对人类早期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影响的深入探讨。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其核心思想——即童年时期的经历,尤其是与性本能相关的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等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固着”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口唇期的固着可能导致成年后过度依赖,或者口腔相关的强迫行为;肛门期的固着可能表现为固执、吝啬或混乱。我读到这里,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父母是如何教育和引导我的。我开始思考,我的某些习惯,我的某些性格弱点,是否真的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某个特定阶段?这种联系,让我感到一丝“宿命论”的色彩,仿佛我们的人生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童年所奠定。然而,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理论解读为一种宿命,而是强调了“理解”和“觉察”的重要性。通过了解这些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在成年后,有意识地去弥补童年可能留下的“创伤”或“固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童年并不是一段可以轻易被遗忘的过去,它以一种我们往往忽视的方式,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这种认识,促使我更加关注下一代的成长,更加理解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未来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评分《悦读弗洛伊德》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情感和欲望有了全新的认知。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性欲,更是指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一种驱动个体生存、发展、创造和连接的内在动力。作者通过阐述力比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及它如何受到压抑、升华或转移,让我看到了情感和欲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一直以为,我们所追求的,无非是物质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亲密。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表层需求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动力。例如,他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虽然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但却揭示了家庭关系中,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那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纠葛。这种纠葛,并非简单的爱恨情仇,而是涉及到我们对依恋、独立、认同以及亲密关系的最初认知。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我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的模式。此外,书中关于“升华”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当那些原始的、可能被社会所不容的欲望,通过艺术、科学、工作等方式得到转化和表达时,就构成了人类文明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我开始意识到,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或许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将那些强大的内在动力,巧妙地转化为创造性的能量。
评分《悦读弗洛伊德》这本书,让我对“精神分析”这一领域,从最初的陌生和敬畏,转变为一种深刻的兴趣和认同。我之前一直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疗愈的方法,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然而,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精神分析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一种对人类心智的系统性探索,一种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乃至理解文明的有力工具。作者在书中,不仅阐述了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还探讨了精神分析在文学、艺术、社会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这让我看到,精神分析的触角,远远超出了临床心理治疗的范畴,它已经渗透到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读到书中关于精神分析如何帮助艺术家理解潜意识的创作冲动,如何帮助社会学家分析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如何帮助文学评论家解读作品中隐藏的象征意义时,都感到一种由衷的钦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弗洛伊德的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学,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人类心灵奥秘的大门,这条道路,至今仍在被无数后继者探索和拓展。
评分《悦读弗洛伊德》这本书,对我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聚焦于个体内在的心理世界,但其所揭示的,关于依恋、移情、以及我们如何将内在的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中的观点,对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移情”的概念,即我们将童年时期对重要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无意识地转移到现有的关系中的人身上。这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莫名的好感或反感,为什么我们会重复陷入相似的人际关系模式。原来,我们并非完全以一种全新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他人,而是带着我们过去的“滤镜”。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这种移情效应尤为明显。我们可能会在伴侣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也可能会将童年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这种认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感情经历,以及我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我意识到,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非在于对方,而在于我自身对于关系模式的无意识重复。理解了移情,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看到人际关系中的症结所在,从而有机会去打破那些负面的循环。
评分《悦读弗洛伊德》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关于人类内心冲突和焦虑的深入剖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信号,它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体对现实危险的恐惧。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焦虑,比如神经症性焦虑、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以及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我一直以为,焦虑是一种不好的情绪,应该尽力避免。然而,弗洛伊德的观点,让我认识到,适度的焦虑,实际上是“自我”在提醒我们,需要关注某些潜在的问题,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挑战。例如,现实性焦虑,是对外部危险的直接反应,它能够促使我们提高警惕,保护自己;而道德性焦虑,则源于我们对违反内心道德规范的恐惧,它能够引导我们做出符合良知的选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自我”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冲突和恐惧时,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书中对“神经症”的解释,让我对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心理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些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等,原来都可能是在内心深处,某种未被解决的冲突和焦虑的外在表现。这种认识,让我对那些饱受心理困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想不开”,而是涉及到深层的心理结构和冲突。
评分深入阅读《悦读弗洛伊德》,我开始真正感受到精神分析的魅力,它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冰冷和抽象,反而充满了对人性最深层次的关怀和理解。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潜意识”的阐述,这绝对是弗洛伊德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概念之一。潜意识,在我看来,就像是人类心灵的一片浩瀚的海洋,我们日常所意识到的,仅仅是海面上微小的浪花,而在这片海面之下,则隐藏着无数未被触及的暗流、巨大的宝藏,甚至是潜藏的危机。弗洛伊德正是那个潜入这片深海的探险家,他试图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意识之下的动力,那些驱动我们行为、塑造我们性格的、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的力量。书中对“梦的解析”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认为梦只是大脑在睡眠时的胡乱联想,然而弗洛伊德却认为,梦是潜意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通往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通道。他将梦的各种元素,比如象征、隐喻,以及梦境的转换和变形,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梦境,那些支离破碎、难以理解的画面,或许并非毫无意义,而是潜意识在向我传递某种信息,只是我缺乏解读的钥匙。作者的讲解,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注意到,很多时候,我的某些冲动、某些不经意的行为,甚至是一些难以解释的恐惧,都可能与我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内容有关。这种发现,既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又充满了好奇。不安是因为,我们可能并不完全是自己意念的主宰;而好奇则是因为,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可能改变自己。
评分《悦读弗洛伊德》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死亡”这个话题,以及它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印记。弗洛伊德晚年提出的“死亡本能”(Thanatos)理论,虽然仍然充满争议,但其所探讨的,关于生命中既有生长的力量,也有衰败、毁灭的倾向,却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莫名的认同。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死亡本能简单地解释为一种想要自杀的欲望,而是更广泛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趋向于无机状态、趋向于平静、趋向于终结的力量。这种力量,与生命本能(Eros)——即追求生长、结合、创造的力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命的两极。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在我们渴望生命、渴望成长、渴望连接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对终结的向往?这种向往,并非是对痛苦的逃避,而是一种更根本的、属于生命本身的自然循环。书中提到,当生命受到挫折,或者个体感到绝望时,死亡本能的影响可能会被放大。这让我思考,那些表现出自我毁灭倾向的人们,是否正是被这种内在的、强大的力量所裹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命并非仅仅是向前奔跑,它也包含着一种向下沉淀、最终回归平静的可能。这种认识,虽然有些沉重,但也带来了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它让我们在珍视生命的同时,也能够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可避免的终结。
评分《悦读弗洛伊德》这本书,让我对“自我”的认知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颠覆。我之前一直认为,“我”就是那个我所感知到的、所思考的、所行动的那个我。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让我看到了“自我”更复杂、更具冲突的一面。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描绘出来。本我,就像是一个永远处于婴儿状态、只追求即时满足的冲动体,它代表着我们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超我,则像是我们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父母的要求,它不断地压抑本我的冲动,要求我们符合社会标准;而自我,则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扮演着调和者的角色,它试图在满足现实需求的同时,也兼顾社会规范,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缓和两者的冲突。这种三者之间的博弈,在我看来,几乎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全部。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所采取的每一种行动,都可能是在这三股力量之间拉扯、权衡的结果。我读到书中关于“防御机制”的章节时,更是感同身受。那些我们用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冲突侵扰的心理策略,比如压抑、否认、合理化等等,原来都来自于“自我”为了维持平衡而进行的努力。我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一些行为模式,例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对某些事情反应过度?为什么我会无意识地回避某些令我不快的回忆?这些,都可能是我“自我”在运用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心深处的不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并非完全不受内在冲突的干扰,而是“自我”在复杂心理动力下的一种努力。这种认识,让我对人性的弱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看似不合理的人类行为,有了更多的包容。
评分还没看先默认好评一个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内容精彩!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内容精彩!
评分还没看先默认好评一个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内容精彩!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内容精彩!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内容精彩!
评分v很快能翻完的一本“小书”,但如果有个孩子要你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就变成很厚的一本书了。因为每一页都需要解释,需要解释那些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可能生活以及和不一样的人们共享世界的可能性。也许不需要解释,也许孩子能以他的天真越过世俗直接领会这一切,和书中的孩子一样。
评分v很快能翻完的一本“小书”,但如果有个孩子要你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就变成很厚的一本书了。因为每一页都需要解释,需要解释那些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可能生活以及和不一样的人们共享世界的可能性。也许不需要解释,也许孩子能以他的天真越过世俗直接领会这一切,和书中的孩子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