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城鎮化浪潮中,絳州難能可貴地保留瞭自身獨特的價值。《不是所有的故鄉都在淪陷:走絳州》從曆史、文化、經濟、精神信仰四個方麵詳細記錄絳州,挖掘絳州精神,並由此反思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問題,提齣鄉土的底蘊與力量是故鄉抵抗淪陷的核心所在。
作者簡介
蕭淑貞,曆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師,著有《發現人性》一書。
目錄
自序 故鄉在遠方
引言 農耕文明的標本:在絳州看中國
第一部分 文明的密碼
你不知道的山西
神秘的“七”
龍的故鄉
絳州石:震旦角石
每一寸土地都是曆史
稷益廟:農耕文明的搖籃
晉國古都
人物風華
晉都藩屏:九原山、崆峒山
姑射神山
烽火中的草原牧歌
第二部分 文化的力量
“鼓”舞世界
鍾鼓樂三樓和絳州大堂
香港南蓮園池的藍本:絳守居園池
書法奇珍碧落碑
絳帖
絳筆“跳龍門”
澄泥硯:零落成泥詩意濃
《弟子規》:經典還是毒草?
能賤益群
世風民風
精緻的日常
鄉村的公共建築
消散在古城
第三部分 鄉土的覺醒
絳商:中國最早的商人
民族工業的標本:絳州紡紗廠
緻命的劣根:大海中的小船
一個個新絳構成瞭中國
傳統的兩麵
不是所有的故鄉都在淪陷
消失的石鼓神泓
大樹的守望
再造鄉土:鄉村建設
第四部分 精神的去路
文廟:價值的空間凝結
靈魂在寂靜中生長
天地廟:民間信仰
一種相遇和經驗
附錄:新絳縣建置與沿革
後記
精彩書摘
《不是所有的故鄉都在淪陷:走絳州》:
龍的故鄉
龍在中國文化中承載瞭太多的意蘊,其重要地位自不待言。
在“最早的中國”的遠古文明中,古絳州究竟是怎樣的角色,我們無處可證,但絳州確有不少“養龍地”的記載和與龍有關的地名、景緻。
“龍”的齣現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的記載:“鞦,龍見於絳郊。”《直隸絳州誌》捲二“山川”:“龍榖泉在州東北十八裏龍香村,《左傳》龍見於絳郊即此。舊溉田甚多,今流數十步即涸。”
《左傳》詳細記述瞭古代的養龍故事。“鞦,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日:“吾聞之,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日:“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禦龍氏。”獻子日:“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日:“昔有颶叔安,有裔子日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日董,氏日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纍,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日禦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有龍齣現在晉都郊外,引齣瞭晉國太史蔡墨和魏獻子的一段對話。博學的蔡墨告訴魏獻子,帝舜的時代曾經養過龍,為他養龍的人叫董父,舜賜給他豢龍氏的稱號;到瞭夏代,皇帝孔甲在黃河和漢水各得到一對龍,兩雄兩雌,但是豢龍氏找不到瞭。有個叫劉纍的當初嚮豢龍氏學過養龍,於是為孔甲養龍。孔甲帝很高興,賜他禦龍氏的稱號。後來一條雌龍死瞭,劉纍偷偷做成肉羹給孔甲吃。孔甲覺得鮮美無比,還想吃,劉纍害怕,就逃跑到瞭河南魯縣。
中國有關古代養龍的詳細記載僅見於此。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也引用瞭劉纍為孔甲養龍的故事,以為史實,酈道元在《水經注》裏也提到此事。
光緒版《直隸絳州誌》捲十二“寓賢”記載:“上古時期,雲陽先生養龍於絳北陽石山養龍池。詳見古跡。”雲陽氏,古之仙人,《遁甲開山圖》記載陽石山在絳州北。
光緒版《直隸絳州誌》記載養龍池:“《遁甲開山圖》雲:絳州有陽石山神龍池,黃帝時遣雲陽先生養龍於此,國有旱,即祀池請雨。”據說絳州地麵古時叫“禦龍國”,是孔甲養龍地,養龍池就在今天龍興鎮龍香村北的鳳凰嶺下。
今人隻能將之視為傳說,但新絳卻實實在在有多處與“龍”有關的赤龍潭、龍頭泉、龍榖泉等地名和景點,龍香古柏、龍興寺和龍興寶塔尤為不能忽視。
龍香古柏位於店頭鄉龍香村南。北臨鳳凰嶺,有龍榖溝,溝內有龍榖泉。新絳地圖形似飛龍,龍頭微微抬起,張開雙翼,振翅欲飛,而“《左傳》龍見於絳郊,即此”的龍香村剛好處在龍頭的位置。又載:“龍泉院(後稱龍香寺)在龍香村南。”
……
前言/序言
故鄉在遠方
思鄉或鄉愁,復雜,深沉。
錶麵上是尋找與一個空間的聯係和歸屬,但故鄉不隻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純粹的物理空間,也不必然地局限在一個地方,雖然人們與地域的緣分也似冥冥注定。
它其實是人們對於精神、心靈和文化親密聯係的思念、渴望和追尋,尋找與外在世界精神、文化、心理和情感的深厚聯係和歸屬。
在心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或真實,或虛幻。
隻有那些與你建立起深切的精神和文化聯係,並願意深深依歸的地方,纔可稱之為故鄉。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的故鄉。故鄉也會循著生命的脈絡,不斷延展。
一
童年讓人懷念一段時光,故鄉讓人眷戀一個空間。
一段時光和一個空間的結閤在生命的起點塑造瞭一個人。
但在將自己的人生閱曆和社會思考融入對於故鄉深入的瞭解之前;當還沒有走入其文化深處,喜其好,悲其惡,在此前所有的時間裏,我們其實都是故鄉遲到的陌生人。
當很多地方苦於沒有故事,沒有古跡,拼命附會編造曆史,人造景觀時,有這樣一個地方,它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曆史,一山一水一村一莊都充滿瞭神奇的傳說和曆史,每一個人仿佛都是對掌故津津樂道的“曆史學傢”。
這裏集中全麵地展現瞭農耕文明的特點。農耕文明在此發源,産生瞭中國最早的商人,又以發達的農業為核心,集成瞭繁榮興盛的手工業和小商業,音樂、美術、建築、民間藝術乃至民俗、飲食也欣欣嚮榮,成為經濟、文化藝術和生活自成一體的農耕文明的標本。
這裏也濃縮瞭農耕文明的興衰曆程。在農耕文明時代,它繁榮輝煌,盛極一時,但在工業化的洗禮下,卻經曆瞭“落後”和失落。改革開放後,因為沒有煤炭,沒有礦産,曾經的“小北京”幾十年如一日地不變,似乎被周圍其他原本落後的縣甩在後邊。
然而,在睏頓之中,它仍然頑強地延續著曆史的脈絡,保持瞭小商品集散地和教育熱土的魅力。
不是所有的故鄉都在淪陷:走絳州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不是所有的故鄉都在淪陷:走絳州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