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陷阱

视觉陷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格奥尔格·鲁施迈耶 著
图书标签:
  • 视觉认知
  • 心理学
  • 错觉
  • 知觉
  • 设计
  • 艺术
  • 大脑
  • 神经科学
  • 实验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677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124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很多重要视觉现象的合集,作者根据具体的视觉效果进行了松散的分类,每一个现象都由一个或几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支撑。有些是古老的,例如在公元前二世纪家里面的3D罗马马赛克。大多是现代的,就像情感与街头艺术。还有一些很罕见的现象,例如,伟大的幻术师埃舍尔的作品,还有像“不可能的三角形”和爱因斯坦/玛丽莲梦露的肖像这样的著名错觉作品。主要的例子会被红色的螺线标出并配上较长的文字,附加的例子由灰色螺线标出并配着较短的文字。这些视觉陷阱的例子不仅仅是有趣的消遣,它们还能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鲁施迈耶(Georg Rüschemeyer),德国生物学研究者、自由撰稿人,艺术家,为德国诸多生物学杂志撰稿。目前他居住在苏格兰。

目录

完全令人费解! 7
1 眼角的闪动 8
2 旋转的蛇 14
3 放大看看,演出马上开始! 24
4 带有突起的国际象棋棋盘 28
5 看到了不存在的事物 32
6 视觉错误的根源! 40
7 更倾斜的比萨斜塔! 42
8 这里的颜色不总是对的! 46
9 制造一个空间! 54
10 歪曲的平行! 62
11 阿基米德的噩梦! 70
12 不一样高的两个朋友! 72
13 当视角换到桌子之下 78
14 被巨人包围,被侏儒包围 82
15 看是谁在躲猫猫 84
16 到处都是脸 92
17 上下颠倒 99
18 欺骗眼睛的艺术 102
19 上下阶梯 120
20 不可能的三角形 128
21 令人振奋的演讲 134
22 街头生活 145
23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148
24 星星和条纹 160
25 莫名其妙出现的图形 164
26 字母顺序的混乱 170
27 当绿色被要求读成蓝色时 174
28 3D视角 177
29 哪面是上,哪面是下? 182
30 转换方位 186
31 自然欺骗了你 192
32 幻术!消失! 196
33 在颜色风暴中 200


《视觉陷阱》 内容梗概 《视觉陷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非虚构类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类视觉感知领域中存在的种种“陷阱”——那些常常误导我们判断,甚至让我们做出错误决策的视觉现象。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视觉错觉图集,而是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甚至艺术史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层层剖析视觉信息如何被大脑处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实验数据和历史故事,揭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看”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的复杂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被巧妙地利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核心主题与内容解析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所见非所得”的普遍性。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客观地看到世界,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根据过去的经验、固有的模式、情绪状态乃至社会文化背景来“构建”我们所看见的现实。这种构建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效且有益的,但有时也会导致我们掉入“视觉陷阱”。 第一部分: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与误区 光线、眼睛与大脑的协同: 作者首先会追溯视觉信息的起点,从光线如何进入眼睛,视网膜如何感应,到神经信号如何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但重点不在于纯粹的生理学介绍,而是强调在这个生理基础之上,大脑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信息处理和解读。例如,对光线强弱、颜色、形状的初步识别,这本身就已经是“解释”,而非简单的“接收”。 形状、大小与颜色的相对性: 经典的视觉错觉,如缪勒-莱尔错觉(箭头线条的长度感知)、庞佐错觉(平行线的长度感知)、以及颜色恒常性与颜色对比的实验,将被详细解读。作者会解释这些错觉并非眼睛的“故障”,而是大脑为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高效地识别物体,所发展出的“快捷方式”或“启发式”规则。例如,大脑会根据线条的“透视”线索,推断箭头的方向,从而影响对长度的判断。颜色恒常性则使得我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仍然能识别出物体的固有颜色,但这也会在特定环境下产生颜色感知上的偏差。 深度感知与空间错觉: 人类如何判断距离、感知三维空间?本书会探讨双眼视差、运动视差、纹理梯度、阴影等多种线索,以及这些线索在二维图像中的模拟如何欺骗我们的大脑。斜坡的坡度感知、房间大小的判断(如阿姆斯壮房间),以及建筑设计中利用透视原理创造的视觉效果,都将作为生动的例子。 第二部分:认知偏见与视觉记忆的陷阱 选择性注意与“看不见”的真实: 我们无法同时处理所有进入视野的信息。作者将介绍“注意的漏斗”效应,解释为何我们在专注于某事时,可能会忽略旁边发生的重要事件(如“看不见的 the gorilla”实验)。这种选择性注意不仅影响当下,还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记忆。 模式识别的过激反应(Apophenia & Pareidolia): 人类大脑天生喜欢寻找模式,甚至在随机数据中也能“看见”模式。从古人从星辰中看到星座,到现代人在烤面包上看到耶稣的脸,再到数据分析中的过度拟合,都体现了这种倾向。本书将分析这种模式识别机制的进化优势,以及它在认知上的代价——容易产生虚假的联系和误解。 图景与背景的模糊界限: 经典图形,如鲁宾的脸/花瓶,将展示我们大脑如何倾向于将图像分解为“主体”和“背景”,以及这种分解过程的不确定性。这种主体/背景的转换,在艺术创作、甚至日常观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视觉记忆的不可靠性: 与普遍观念相反,视觉记忆并非如照片般精确。本书将深入研究“重构性记忆”理论,解释我们的记忆是如何在提取过程中被修改、填补,甚至受到后续信息影响的。例如,证人证词中的错误信息,或在艺术作品中“修改”历史事件的描绘,都可能源于视觉记忆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社会、文化与商业中的视觉陷阱 广告、媒体与“美学”的操纵: 作者将剖析广告商如何利用色彩心理学、构图技巧、明星效应以及对用户潜意识的理解,来诱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红色代表激情与紧迫感,蓝色代表信任与专业;黄金分割比例在视觉中的吸引力;以及社交媒体上精心滤镜化的照片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政治宣传与信息过滤: 视觉在政治宣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政治海报、图像叙事如何被用来构建特定形象、传播意识形态,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性呈现、模糊化处理等手段来操纵公众舆论。 艺术史中的视觉欺骗与创新: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到20世纪的立体主义,艺术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挑战和重塑视觉感知边界的历史。《视觉陷阱》将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家如何利用各种技法来“欺骗”观众的眼睛,从而达到情感表达、观念传达或纯粹的视觉探索的目的。例如,达芬奇的“模糊法”(Sfumato)如何创造出神秘感;埃舍尔的不可能图形如何挑战空间逻辑。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未来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我们的视觉体验。本书将展望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新的视觉陷阱,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沉浸式的、被精心构建的视觉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判断。 写作风格与读者体验 《视觉陷阱》的写作风格旨在兼顾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作者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的比喻以及与读者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书中可能包含一些互动式的思考题或小实验,鼓励读者亲身体验视觉的奇妙之处,并从中反思自身的认知过程。语言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刻意的“AI痕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但又平易近人的朋友在交流。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视觉陷阱》,读者将获得以下收益: 1. 提升批判性思维: 了解视觉信息如何被加工,有助于我们更审慎地对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2. 增强自我认知: 认识到自身感知的局限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为何会产生某些偏见或做出某些选择。 3. 提高生活技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具备识别视觉信息操纵的能力,能帮助我们在广告、媒体、甚至人际交往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4. 深化对艺术与科学的理解: 通过视觉的视角,读者能以全新的方式欣赏艺术作品,并对科学研究中严谨的实验设计与数据解读有更深的体会。 5. 享受认知探索的乐趣: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奇妙的认知旅程,揭开人类视觉感知的神秘面纱,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奇迹。 总而言之,《视觉陷阱》是一部关于“看见”的深刻反思,它邀请读者走出对视觉的固有认知,去探寻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运作机制,从而更清晰、更智慧地认识世界与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我原本对这类“炫技”的视觉游戏并不太感冒,总觉得它们徒有其表,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支撑。但《视觉陷阱》这本书,着实让我改变了看法。它不仅仅是堆砌那些经典的错视图片,更是在每一组图案的旁边,配上了详尽而深入的科学解释。作者显然是位深谙人类视觉神经科学的专家,他用近乎科普小说的笔法,将复杂的视觉皮层运作原理,转化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案例。比如,他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图案在快速移动时会产生“漂浮感”,这背后涉及到的运动后效和视网膜暂留效应,被描述得如同侦探破案一般引人入胜。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看”到什么,而在于让你“理解”你是如何“看”的,这种对认知过程的解构,远比单纯的视觉奇观要深刻得多。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出差旅途中偶然发现这本书的。飞机上的光线总是不稳定,忽明忽暗,非常适合阅读这类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书籍。起初,我只是随意翻阅,但很快就被书中那种冷峻、近乎学术的严谨风格所吸引。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克制,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性文字,所有信息都精准地传递给读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色彩恒常性的一章,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色卡对比,展示了我们在不同光源下如何“固定”对物体颜色的判断。这种对“稳定世界”的质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视觉常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二维的平面世界,被硬生生拽进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多维空间,虽然有点头晕,但绝对是精神上的极大拓展。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打着“颠覆认知”旗号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戒心,总觉得内容上往往是空泛和夸大的。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既有高度的学术性,又不失阅读的乐趣。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哲学上的虚无主义,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实证科学上——我们的大脑是如何通过“捷径”来快速处理海量视觉信息的。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人类进化史的讨论也很有意思,比如为什么我们的祖先需要优先识别运动中的捕食者,这种原始的视觉需求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某些特定图案的本能反应。这本书就像是为我的眼睛做了一次深度体检和大脑升级,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部分“视觉体验”其实都是大脑在后台进行的主动建构,而非简单的被动接收。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人类感官系统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这一点对于一本以“视觉”为核心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印刷出来的图案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丝毫不含糊,这保证了书中演示的各种错觉效果能够被最大化地呈现出来。我特意把它放在了阳光下和昏暗的台灯下反复对比,发现即便是光线的微小变化,也会对某些图案的感知产生微妙的影响,这本身就是对“观察者效应”的一种绝佳实践展示。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许多我从未见过的、由当代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创作的互动式图案。它们不是静态的图片,而是需要读者通过特定的视角或距离才能“激活”的视觉事件,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复杂的谜题,成就感十足。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得极其简约,大片的留白中只有几个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以一种近乎诡异的对称性排列着。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现代艺术理论的深度探讨,毕竟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然而,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却是大量高清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和错视画。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在那些线条和色彩的迷宫中寻找一丝逻辑,结果却发现,书中的“逻辑”恰恰在于它的“非逻辑性”。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感知基础,让我不禁开始怀疑,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就是事实?那种强烈的,好像世界在眼前扭曲变形的体验,是其他任何视觉艺术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本心理学的实验手册,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刺激,揭示了我们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偏见和快速反应机制。

评分

挺好的,送货速度快

评分

这个东西很好很强大,超级喜欢

评分

......

评分

内容不错,图片很好看,视觉设计看了很合适!

评分

评分

一本很多重要视觉现象的合集

评分

搞活动的时候买的,正版无疑,京东的图书还是值得信赖啊~

评分

很好

评分

看着玩!看着玩!看着玩!看着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