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新农药手册

果园新农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慧锋 编
图书标签:
  • 农药
  • 果园
  • 农业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防治
  • 农药使用
  • 果树
  • 农业技术
  • 园艺
  • 施药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88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658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3
字数:2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事于林果业、卫生、环保、绿色食品生产、农药生产营销、植保等工作者阅读使用,也可供农业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果树爱好工作者参考。
1.本书精心挑选整理了100余种当前果树栽培中用到的主要农药品种,覆盖面广;
2.编写内容简洁、新颖、适用,科学。

内容简介

本书在简述农药使用基础知识与果园常用病虫草害发生特点等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果园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五部分,依次介绍了100余种当前我国果园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农药品种,详细介绍了每个农药品种的结构(包括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和CAS登录号)、其他名称、主要剂型、毒性、作用机理、产品特点、应用技术及其注意事项,重点介绍了各品种的科学安全使用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适合从事于林果业、卫生、环保、绿色食品生产、农药生产营销、植保等工作者阅读使用,也可供农业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果树爱好工作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果园用药技术基础 / 1
第一节果园用药的主要类型概述1
一、杀虫剂1
二、杀螨剂3
三、杀菌剂4
四、杀线虫剂6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7
六、除草剂8
第二节果园用药的剂型及使用方法9
一、农药剂型10
二、农药的使用方法14
第三节果园喷药的常见药械类型及使用方法25
一、植保机械使用基础25
二、背负式手动喷雾器36
三、背负式电动喷雾器42
四、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46
五、喷射式机动喷雾机50
六、风送式喷雾机56
七、烟雾机68
八、树干注射机75
第四节真假农药的简易质量检测79
一、假劣农药的概念80
二、农药的质量指标80
三、农药真假的识别方法81
四、如何选购农药86
五、农产品中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87
第五节果园用药的安全科学使用技术87
一、施药的靶标和靶区87
二、农药的配制方法97
三、农药的安全使用102
第二章果园常用杀虫剂 / 104
阿维菌素104
吡虫啉106
虫酰肼109
敌敌畏110
啶虫脒111
丁硫克百威113
丁醚脲114
毒死蜱115
多杀霉素117
氟苯脲119
氟虫脲120
氟啶脲121
氟铃脲122
高效氯氟氰菊酯123
高效氯氰菊酯126
甲氰菊酯128
甲氧虫酰肼129
苦皮藤素130
苦参碱131
乐果132
藜芦碱133
联苯菊酯134
马拉硫磷136
灭蝇胺137
氰戊菊酯138
球孢白僵菌139
噻虫啉140
噻虫嗪141
噻嗪酮142
杀铃脲143
杀螟硫磷144
蛇床子素145
虱螨脲146
苏云金杆菌147
烯虫酯149
烯啶虫胺150
辛硫磷151
溴氰菊酯152
印楝素154
乙酰甲胺磷156
抑食肼157
鱼藤酮158
第三章果园常用杀螨剂 / 159
苯丁锡159
哒螨灵160
炔螨特161
螺螨酯162
三唑锡164
四螨嗪165
噻螨酮166
唑螨酯168
第四章果园常用杀菌剂 / 170
氨基寡糖素170
百菌清171
苯醚甲环唑172
吡唑醚菌酯174
丙环唑175
丙森锌176
代森联177
代森锰锌178
代森锌180
丁香菌酯181
啶氧菌酯182
多菌灵183
多抗霉素185
氟硅唑186
腐霉利187
福美双188
己唑醇190
甲基硫菌灵191
甲霜灵192
井冈霉素194
菌核净195
喹啉铜196
硫酸铜钙198
络氨铜199
嘧菌酯200
醚菌酯202
嘧霉胺205
宁南霉素207
农用链霉素208
氢氧化铜209
三唑酮210
霜霉威211
戊唑醇212
烯肟菌胺214
烯肟菌酯215
烯酰吗啉216
烯唑醇217
香菇多糖218
盐酸吗啉胍221
异菌脲223
乙蒜素224
乙烯菌核利225
中生菌素226
唑胺菌酯227
第五章果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 229
6-苄氨基嘌呤229
赤霉酸230
单氰胺232
多效唑233
氯吡脲235
萘乙酸236
S-诱抗素237
噻苯隆239
吲哚乙酸240
芸薹素内酯241
第六章果园常用除草剂 / 243
百草枯243
草甘膦244
草甘膦异丙胺盐246
西玛津248
乙氧氟草醚249
莠去津250
参考文献 / 253

前言/序言

我国水果种植面积占世界水果种植总面积的20%,水果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8.3%。我国是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
水果产业是种植业中继粮食和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也是我国农业中比较具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2007年,果品业产值279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占种植业产值的11.3%。果业的发展,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据《中国果树病虫志》第二版等材料记载,为害落叶果树的病害约600种,害虫和害螨约1800种,杂草约200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约300种,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产量的20%以上,而现在对病虫害的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即农药防治)为主,因此农药在果品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简繁结合。本书的核心内容为农药的使用,但农药的正确使用必须建立在了解农药、懂得农药的基础之上,因此本书用了大量的文字叙述了农药使用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农药药械的种类和使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对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等知识基本没有涉及,这样使购买本书的读者更加有针对性。
第二,本书农药的种类避免出现多而全,坚持“够”“新”“合法”。农药的种类非常多,而在一线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本书坚持不求最多只求够用;农药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种类被推向市场,而这些药由于病虫害还未产生耐药性,药效非常显著,本书尽可能收集一些现阶段比较新的药剂种类进行描述,将已经国家禁用的农药进行剔除,促进农药的合法使用。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7月
《稻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指南》 一、 前言 稻谷,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在稻谷的生长过程中,病、虫、草害的威胁始终如影随形,严重影响着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传统的单一防治手段往往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科学、高效、绿色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书《稻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指南》正是应时代需求而生,旨在为广大稻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关心农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稻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本书不侧重于某一类特定的农药产品介绍,而是聚焦于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监测预警、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的科学应用,强调在适当时机、适地、适量地运用多种防治措施,以期达到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在稻作病虫草害防治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结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长期的田间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农业生产现状的深入调研,力求内容科学准确,技术接地气,易于理解和操作。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稻作生产的抗灾减害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 稻作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 1. 稻瘟病(Rice Blast) 概述: 稻瘟病是稻谷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由真菌 Pyricularia oryzae (黑稻瘟病菌)引起。该病可侵染稻谷的叶片、叶鞘、稻瘟、穗颈和稻粒,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高温高湿,昼夜温差大,稻田通风不良,偏施氮肥,以及某些品种的感病性强,都易诱发稻瘟病的流行。 识别特征: 叶瘟: 初为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梭形或纺锤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上可见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 苗瘟: 幼苗染病,叶片出现斑点,后向尖端扩展,导致幼苗枯死,形成“秃株”。 穗瘟: 稻穗染病,主要发生在稻颈、穗轴和稻粒上。稻颈染病,穗颈部出现暗褐色病斑,导致穗下部倒伏,成熟期不饱满;穗轴染病,整穗或部分穗发白、枯死;稻粒染病,稻粒表面出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展至整个稻粒,成为“黑稻粒”。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协调氮磷钾肥的比例,避免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保持稻田通风透光。 生物防治: 推广应用对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在播种期或移栽前拌种、浸种,或在发病初期喷施。 物理防治: 早期发病初期,人工摘除病叶、病穗,集中烧毁。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在发病初期,病害发生前,或在关键生育期(如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根据病害监测预警信息,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预防性喷施。常用的杀菌剂包括:三环唑、稻瘟净、富士一号、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扑海因、甲基苯丙瑞克等。选择药剂时应注意,避免长期单一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此处强调化学防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具体推荐某类产品,而是阐述其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2. 稻曲病(Rice False Smut) 概述: 稻曲病是由真菌 Ustilaginoidea virens 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主要为害稻谷的颖花,形成橙黄色至黄褐色的“鸡粪状”包,严重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病稻草、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飞到稻穗上,在颖花内萌发侵入。高温高湿,夜间温度较高,以及大风、降雨等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识别特征: 颖花受侵染后,发育成单个或数个瘤状物,初为乳白色,后变为橙黄色,最终变为黄褐色。瘤状物表面布满油滑的菌丝,形态和颜色类似鸡粪。严重时,一穗稻谷上可长出多个曲瘤,将稻谷挤压变形。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肥力;及时清除病稻草,深埋或烧毁。 生物防治: 实践表明,某些微生物菌剂对抑制稻曲病有一定效果,可以在孕穗期至抽穗期喷施。 物理防治: 在发病初期,人工摘除曲瘤,防止病菌扩散。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关键在于预防。在抽穗期,即稻穗刚抽出或即将抽出时,是防治稻曲病最关键的时期。此时喷施杀菌剂,可以有效阻止病菌侵入。常用的杀菌剂包括:戊唑醇、己唑醇、三唑酮、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 (再次强调化学防治的合理应用,关注其在关键时期和预防性作用。) 3. 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 概述: 纹枯病是由真菌 Rhizoctonia solani 引起的,主要为害稻谷的叶鞘和叶片,在田间常形成“纹状”病斑,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纹枯病多在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期发病,高温高湿,田间湿度大,稻株生长过密,通风不良,以及种植感病品种,都是病害流行的有利因素。 识别特征: 幼苗期即可能发生,但主要为害剑叶和叶鞘。初为水浸状暗绿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上可见褐色网状或蜘蛛网状菌丝。后期病斑上出现褐色“纹状”结构。严重时,病斑向上发展,覆盖大部分叶片,引起水稻早衰。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稻麦轮作;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适时晒田,降低湿度。 生物防治: 推广应用拮抗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在生长中后期喷施。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在纹枯病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即分蘖末期至孕穗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根据病害监测预警,在病株率达到一定水平时,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包括: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稻纹净、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等。 (继续强调化学防治的适时性和选择性。) 三、 稻作主要虫害识别与防治 1. 二化螟(Asiatic Rice Borer) 概述: 二化螟是我国稻作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在稻株内蛀食,造成“枯心苗”、“假穗”,严重影响产量。 发生规律: 二化螟一年发生数代,具体代数因地区而异。主要以幼虫在稻桩、杂草或病株的茎秆内越冬。成虫趋光性强。幼虫孵化后,在叶鞘内取食,然后蛀入茎秆,蛀食髓部。 识别特征: 幼虫: 灰白色或淡黄色,头黑褐色,有两条黑线,体长约15-25毫米。 成虫: 黄褐色,前翅中部有一条横向的褐色纹,翅端有1-2个黑褐色斑点。 危害症状: 1代幼虫危害期,称为“枯心苗”,主要发生在插秧后至分蘖期,幼苗顶部枯黄死亡;2代及以后幼虫危害期,主要发生在孕穗至抽穗期,称为“假穗”,即稻穗抽出但不饱满,呈枯黄状。被害稻株茎秆上可见虫孔,有时可见虫粪。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结合冬耕,深翻土地,将越冬虫株翻入土壤深层,或集中烧毁病虫株。捕杀成虫,在成虫产卵期,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螨等。 物理防治: 在成虫产卵高峰期,组织人工摘除卵块。 生物防治: 推广应用Bt(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在幼虫孵化初期,喷施,效果显著。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即第一代幼虫孵化初期和第二代幼虫蛀入茎秆前。常用的杀虫剂包括:毒死蜱、氯虫·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阿维·灭蝇胺、辛硫磷等。 (强调化学防治的精准性和时间节点。) 2. 稻纵卷叶螟(Rice Leaf Folder) 概述: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取食稻叶,将叶片卷曲,并在其中取食,形成“白条”,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多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落叶、杂草或稻株残体上结白茧化蛹越冬。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丙酮性。幼虫孵化后,在叶片上取食,然后将叶片卷起,在卷叶中取食叶肉。 识别特征: 幼虫: 灰绿色或黄绿色,头部为淡褐色,体长约15-20毫米。 成虫: 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0毫米,翅面有3条深色横纹。 危害症状: 幼虫在叶片上取食叶肉,留下不食的表皮,形成纵向的“白条”。严重时,叶片被卷成管状,仅叶脉和叶柄保持绿色,整株稻叶呈灰白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越冬场所。保护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瓢虫等。 物理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 推广应用Bt制剂,在幼虫孵化初期喷施,效果良好。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选择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常用的杀虫剂包括:乙基多杀菌素、氯虫·噻虫嗪、阿维·灭蝇胺、甲维·茚虫威、毒死蜱等。 (再次强调化学防治的准确时机和对症下药。) 3. 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 概述: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以若虫和成虫吸食稻株基部汁液,导致植株矮小、生长不良,并能传播稻瘟病等病毒病,造成“抽秧 Blight”现象,危害极大。 发生规律: 褐飞虱的发生受气候和迁飞规律影响。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其繁殖。它们通过长距离迁飞,从南方向北方传播。 识别特征: 若虫: 灰褐色,体形与成虫相似,无翅或翅未发育。 成虫: 具翅型和短翅型两种。具翅型成虫善于飞行,用于迁飞;短翅型成虫活动能力较弱。体色为黄褐色至褐黑色。 危害症状: 若虫和成虫聚集在稻株基部叶鞘内,吸食汁液。严重时,稻株生长停滞,叶片变黄,稻谷不结实,植株枯死,俗称“烧苗”或“抽秧 Blight”。此外,褐飞虱还能传播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稻株自身抗虫性。 物理防治: 利用稻田田埂种植某些具驱避作用的植物,或设置粘虫板。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蜘蛛、瓢虫、寄生性天敌等。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重点在于早期防治和迁飞高峰期防治。当稻田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喷药。常用的药剂包括:吡蚜酮、噻虫嗪、烯啶虫胺、异丙威、乙酰甲胺磷等。特别注意,一旦发现有迁飞性成虫到达,应立即进行防治,防止大发生。 (强调化学防治的及时性,特别是迁飞性害虫的防治。) 四、 稻作主要杂草识别与防治 1. 稗草(Barnyard Grass) 概述: 稗草是稻田中最常见、最具竞争力的杂草之一,其生长速度快,种子繁殖能力强,易与水稻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导致减产。 识别特征: 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宽阔,绿色。叶舌为膜质,无叶毛。圆锥花序,小穗紧密排列。种子细长,颖壳有芒。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选用无稗草种子的稻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灌溉和排水,创造不利于稗草生长的环境;覆盖稻草,抑制稗草萌发。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在水稻分蘖期至拔节期,即稗草生长旺盛期,根据杂草密度和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防除。常用的除草剂包括:直播稻田可使用丙草胺、乙草胺等;移栽稻田可使用吡嘧磺隆、氰氟草酯、双草醚等。 (强调化学防治的合理使用,关注稻谷的安全期。) 2. 鸭舌草(Water Nutsedge) 概述: 鸭舌草是一种莎草科杂草,根系发达,繁殖迅速,竞争能力强,对水稻生长构成严重威胁。 识别特征: 植株低矮,叶片窄长,呈线形,表面光滑。茎部为三角形。花序为伞形,小坚果扁平,呈三棱形。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彻底清除田间和沟渠中的鸭舌草,防止其结籽和蔓延。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鸭舌草的化学防治难度较大,需要耐心和重复施药。可以在水稻苗期或杂草发生初期,使用触杀性强的除草剂,如精喹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等。对于一些抗性强的鸭舌草,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莎草科杂草专用的除草剂,如唑草酮等。 (指出鸭舌草防治的难度,强调针对性药剂的使用。) 3. 满江红(Azolla) 概述: 满江红虽然是一种水生蕨类植物,但当其在稻田大量繁殖时,会覆盖水面,影响光照,阻碍水稻生长,尤其是在水稻苗期。 识别特征: 呈漂浮生长,叶片细小,密集成层,颜色从绿色变为红褐色。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合理控制稻田水位,避免长期积水,不利于满江红生长。 物理防治: 在发生初期,可用竹竿或网进行人工捞除。 化学防治(选择性与时机): 在满江红未大量繁殖时,可用少量除草剂,如敌草快,但需注意安全,避免对稻谷造成伤害。 (简述满江红的防治,强调其的特殊性。) 五、 综合防治理念的实践要点 认识与尊重: 充分认识病虫草害发生的复杂性与规律性,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避免盲目、过度使用化学农药。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将预防措施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机会。一旦发生,则及时、精准地采取防治措施。 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病虫草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草害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科学用药: 在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严格遵守“对症下药,适时、适量、均匀喷施”的原则,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并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保护天敌: 积极保护和利用稻田中的天敌,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发挥生物防治的潜力和作用。 技术培训与推广: 加强对农民的病虫草害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科学防治水平。 绿色发展: 最终目标是实现稻作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六、 结语 《稻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指南》的编写,倾注了我们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深切关注。我们深知,病虫草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探索与创新。本书仅为抛砖引玉,我们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稻农积极参与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研究与实践中来,共同推动我国稻作生产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农业强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愿本书能够成为您稻田生产中的得力助手,助您实现丰收的喜悦,播撒绿色的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排版略显陈旧的风格所吸引,这让我联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厚重、扎实的农业技术丛书。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次关于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奇妙旅程。书中确实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如何识别某些常见的真菌病害的早期症状,这一点对于新手来说无疑是友好的。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似乎更热衷于罗列“禁用”或“慎用”的农药清单,而非积极推荐高效、低残留的新型生物防治方案。在如今这个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一本书如果不能深刻探讨如何减少化学干预,或者如何利用天敌控制虫害,那它的指导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的是一篇关于生物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在果园应用中的最佳时机和增效剂选择的深度论文,而不是仅仅将其当作一个附录提及。这种保守的论调,让人感觉仿佛时间停滞在了二十年前的农药使用标准上,缺少了对未来农业面貌的描绘和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让人感觉非常“耐用”,仿佛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频繁在田间地头被汗水和泥土浸泡的命运。我主要关注的是不同品种果树对特定农药的敏感度差异化管理。比如,某个品种的桃树对硫磺制剂的耐受性较高,而另一个品种的苹果树则容易产生药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详尽的“品种-药剂敏感性矩阵”图表,帮助我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的减产。然而,书中给出的建议是普适性的,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关于砧木选择、树龄差异对药效影响的细微差别。这就像是拿一把万能钥匙去开所有锁,显然在精细化管理日益重要的今天,这种一刀切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作者能在每一个病虫害的章节后,增加一个“品种特殊注意事项”的小栏目,那这本书的价值将立刻提升一个档次,成为我案头的必备参考,而非仅仅作为一份应急查询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翠绿的底色配上饱满的果实插画,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专注于农业技术的实用指南。我抱着极大的期望翻开了第一页,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深度解析。然而,读完全书,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基础的农药使用说明汇编,而非我所期待的“手册”——一个能够提供系统性、前瞻性知识体系的工具书。书中详细列举了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化学制剂的有效成分和推荐用量,这部分内容虽然详实,但对于一个已经有几年种植经验的老果农来说,显得有些浅尝辄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抗药性管理的策略,或者针对特定气候条件下药剂选择的案例分析。例如,在连续阴雨天,如何调整喷洒时间和药剂的渗透助剂配比,书中并未给出足够的指导。很多描述停留在“按照说明书使用”的层面,缺乏真正能解决实际操作中疑难问题的“秘诀”。总的来说,它更像一本合格的产品目录,而不是一本指导生产实践的专业手册,对于追求技术升级的专业人士来说,深度略显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技术手册体,精准、客观,缺乏必要的生动性来帮助读者在炎热的田间快速定位和记忆关键信息。我购买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想了解近年来新批准的、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农药品种,这些新型药剂往往能更有效地克服现有药剂的抗性问题。我期待看到对于这些新成分的作用靶点、持效期以及在不同作物轮换使用中的具体方案。然而,书中引用的数据和推荐的农药种类,似乎停留在几年前的更新周期,对于市场上最新出现的、更环保的替代品着墨不多。这就好比买了一台旧型号的导航仪,虽然能指路,但总是在最关键的路口提供过时的信息。对于追求行业前沿的种植者来说,一本滞后的手册的实用性是会迅速衰减的。我更需要的是一本能让我领先半个季节,预判未来病虫害趋势和对应解决方案的指南,而不是一本仅仅复述已知知识的工具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体验就像是进行一场漫长但略显重复的复习。它的结构划分清晰,章节逻辑流畅,从病害防治过渡到虫害防治,再到杂草控制,条理分明。但正是这种过于规整的结构,消磨了阅读的热情。我原本希望书中能穿插一些来自一线果农的真实“黑科技”——那些不成文的、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修剪枝条的角度来改变果园的微气候,从而自然抑制某些真菌的滋生,或者如何利用光照强度来调节某些害虫的产卵周期。书中鲜有这类基于实践经验的“非化学干预”的智慧结晶。它将所有问题都导向了“使用哪种化学品”,这种路径依赖性,让这本书在面对日益严格的农残检测标准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我更倾向于那些探讨如何让果树自身更健康、更具抵抗力的书籍,而不是单纯的“灭杀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