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文化史 广东卷》系统地阐述了广东省作为一个沿海大省的特有的文化。具体从渔盐文化、海塘文化、海防文化、海洋习俗、海洋庆典、船文化、海洋文学、海洋建筑、港口文化、现在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历史名人等方面,讲述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特点及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
目录
第一章 南蛮不蛮 在海一方
海洋文化生发的地理条件
域划属地呈现的海洋性
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特色鲜明的广东海洋文化
第二章 凌波而行“广船” 走向世界
中国四大传统船型之广船
现代港口海运续写海上丝绸之路辉煌
第三章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
南疆第一商埠
丝绸之路始发港
“南海移号”见证辉煌
潮汕古港
南海商帮
第四章 鱼汛桨声蛋家情
历史悠久的渔文化
渔船、渔具和捕捞技术
以海为田 肼海牧鱼
渔家民俗
第五章 “食在广东”之海鲜美食
粤菜及其海味
潮州菜与海鲜美食
吃海鲜 到湛江
第六章 粤海战事写春秋
沿海水师府寨、卫城和炮台
崖门海战
博物馆里的虎门海战故事
三元里炕英显群力
豪气彰显的广州湾抗法斗争
第七章 开近代风气之先的海洋名人
广州任上开眼四洲、鼎力禁烟的林则徐
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
变法图新的康有为
学术巨子梁启超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中国留学生之父
孙中山及其海洋观
第八章 四海为家的广东人
开放粤人 游走世界
粤籍华侨华人的贡献
粤籍华侨华人与侨乡
第九章 敢为天下先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春天故事 开放广东
先行一步 特区雄姿
中国南大门
湛江崛起
第十章 丝竹笔砚粤海情
蔚监色的颂歌
踏浪而歌
海洋印象
海城传奇
粤风海韵传清音
影视中的海情海味
第十一章 香火冀托粤海平安
南海神信仰与南海神庙
妈祖信仰与崇拜
南海观音崇拜
北帝崇拜
冼夫人崇拜
开发多元的宗教和民间信仰
第十二章 海洋旅游品读广东
广府文化 特区风采
潮梅文化 海岛传奇
侨乡江门 魅力独具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地阳江
雷州访古港湾览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海洋文化史 广东》:
广东省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广东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其中岛屿面积1472平方千米。全省沿海岛屿众多,有岛屿1431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其中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大于50平方千米的海岛9个,分别是东海岛、上川岛、南三岛、南澳岛、海陵岛、下川岛、达濠岛、三灶岛、横琴岛。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主要海岛群包括南澳、达濠、靖海、遮浪、大亚湾、万山、横琴、高栏、川山、海陵、湛江港、新寮等岛群和东沙群岛。
广东全省大陆岸线长4114.3千米,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千米。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
广东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深水岸线。深水岸线长1510千米,适宜建港的海湾200多个,其中广澳湾、大亚湾、大鹏湾、伶仃洋、高栏列岛、海陵湾、湛江湾、琼州海峡北岸等具有建造10万~40万吨级港口的条件。
广东海上运输力量强大,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有沿海万吨级泊位245个,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第五位,深圳港标准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50万标准箱,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第四位。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汕头港、湛江港等为全国性主要港口,潮州港、揭阳港、汕尾港、惠州港、虎门港、中山港、江门港、阳江港、茂名港等其他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为补充的格局。
广东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有鱼类1027种,南海大陆斜坡海域有鱼类205种,南海诸岛海域有鱼类523种,南海北部海域有虾、蟹类400多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约7500种,其中南海特有480种。
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已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已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
广东地势为北高南低,北为丘陵山地,中部为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南临南海。北部山区人口不多,多民族混杂,农林为生;中部河网和平原既利于农耕,又因其为沿海和山区交汇处而便于交易,故“人多务贾与时逐”,商业文化兴盛。南部地区,面朝浩瀚南海,形成珠江巨大密集的扇形河网和多口人海的特殊的河海交汇特征。广东漫长的海岸线,诸多的海湾和岛屿,丰富的海洋物产,使广东沿海一带长期有居民依海而生,享“鱼盐之利”“逐海洋之利”。“粤东滨海地区,耕三渔七”。海上生存不能没有航海工具,于是船舶技术在依海生产生活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提升。
船舶技术与航海的发展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加之广东所处的南海周边有东南亚、澳洲、大洋洲诸多岛屿,交通便捷,为广东人海外谋生、开展海外贸易与交流提供了方便,所以广东华侨和海外华人众多,占全国的2/3。海上生存造就了广东人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从中国版图上说,中原地区开化早,为主流文化产生地,政治经济文化相对于西、南地区较为发达昌盛。广东避处岭南“蛮荒”之地,同古代王朝中央政府相对隔膜。事实上,广东地跨热带、亚热带,北部又具温带特征,形成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复杂的地理景观,水、土、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为训化生物品种、捕捞水产、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提供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古人说广东“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但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广东自然环境又相对恶劣,有中原人谈之色变的“瘴疠病毒”,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说:“南方暑湿,近夏立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疠多作。兵未刃血,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宋代诗人杨万里《出真(浈)阳峡》诗曰:“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广东人被迫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斗争,不但改造了自然,也发展了自己,形成勤劳刻苦、坚韧不屈的性格。
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主流文化重农轻商,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以物产丰盛自恃,轻视域外“夷地”,对海外交流与贸易重视不够,强调“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导致中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主调和本色,但广东背靠南岭屏障,分隔楚地及中原,受中原主流文化和政治导向的影响相对较小,形成粤地重商务实的传统。
正是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广东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国海洋文化演绎的主舞台。
……
中国海洋文化 广东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海洋文化 广东卷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