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际新闻编译》是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国际新闻编译”的配套教材,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国际新闻编译实例,按照不同的国际新闻题材,分别介绍了常见的国际新闻编译方法、技巧和要点,以期为国际新闻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指导。《国际新闻编译》适合国际新闻专业学生、国际新闻编辑记者以及想要从事国际新闻编译工作的自学者。
作者简介
尚京华,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长期从事国际新闻专业课教学,参与创办校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并担任指导教师。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中心和海外中心兼职,并担任国内媒体员下培训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新闻、对外传播。
李新宇,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曾在中央电视台从事国际新闻编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新闻、国际媒体。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国际新闻的编译方法
第一节 英-汉国际新闻编译总论
第二节 新闻编译的步骤
第三节 新闻编译的方法
第二章 国际灾难新闻
第一节 灾难新闻的分类与要素
第二节 灾难新闻的结构与编译要点
第三节 连续报道——灾难新闻报道的法宝
第四节 以人为本——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第三章 国际政治新闻
第一节 国际政治新闻的分类与结构
第二节 突发性国际政治新闻的编译
第三节 国际选举新闻编译
第四节 其他日常性政治新闻的编译
第四章 国际经济新闻
第一节 经济新闻的分类与特点
第二节 国际金融新闻编译
第三节 国际贸易新闻编译
第四节 人、事、物——经济新闻的趣味点
第五章 国际软性新闻
第一节 软性新闻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社会新闻的编译
第三节 趣闻轶事的编译
第四节 娱乐新闻的编译
第六章 国际科技新闻
第一节 科技新闻的分类与编译
第二节 科学发现类新闻的编译
第三节 宇宙探索类新闻的编译
第四节 医疗、生活科技类新闻的编译
第七章 国际体育新闻
第一节 体育新闻的分类与要素
第二节 体育新闻的基本编译方法
第三节 体育赛事新闻的编译
第四节 场外体育新闻的编译
致谢
精彩书摘
《国际新闻编译》:
三、科技新闻编译的特点
科技新闻在所有类别的新闻编译中,被认为是比较难以驾驭的一种体裁。从事过科技新闻的编辑常常感叹说,科技新闻编译有三难,即难懂、难译和难编,这与科技新闻本身专业性强、术语多、不容易写得简明通俗不无关系。如果说其他类别的新闻编译像剥花生,把它们剥开时需要用外语和一般常识来做辅助,那么科技新闻编译就好像剥榛子,没有锤子或者松鼠一样锋利的牙齿,仅凭外语和常识就只能“望榛兴叹”了。
科学松鼠会①的网友说,“对许多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人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其实,国际科技新闻也像一枚枚坚硬、难以人口的美味坚果,需要编译者借助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编译写作能力,把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通俗生动地表达出来。
科技新闻编译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性强,解读新闻内容成为难题
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发现的报道。科学技术研究包括科技人员对客观规律的发现,对客观世界的新认识和科学研究人员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对于这些新成果、新发现的报道,自然会使用到相关专业的名词和术语,也会涉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在科技新闻编译中,编译人员会遇到大量的专业概念和技术名词。
科技新闻中的现场新闻很少,多数来自会议、专业媒体,经过编辑加工后刊出或播出。这类消息从发现线索到传递给受众的过程中,经历了基本内容解读、语言翻译、学术内容的通俗化处理乃至文章的结构改变等过程。每一个过程都会使原始科学发现的核心问题或主旨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作为从事科学新闻报道的编辑,在筛选、翻译、编辑报道的过程中,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报道科学。
在科技新闻中,两个要素——何事(what),即新发现或新进展,以及来龙去脉(how),即对成果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往往是最难理解的信息。比如在《美完成玉米基因测序》②这样一篇报道中,出现了基因密码(genetic code)、DNA序列(DNA sequence)、染色体(chromosome)等专有名词,报道涉及玉米基因测序的结果、玉米基因测序的意义以及遗传学的一些内容。编译者需要掌握遗传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就难以理解这篇报道的新闻事实。
除了学科术语,编译者在理解编译新闻时,也常常需要运用一些学科背景知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院士在《美国的科技新闻报道可供借鉴》一文中提到,美国的科学记者具有相当多有关的专业知识,熟识一些科学家,知道某一科学家有何专长。他将美国的科学记者与中国的科学记者作对比后指出,中国的科技新闻报道需要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记者。同样,科技新闻编译工作,也要求编译者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质疑、严密查证的较真精神。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即便编译人员原本是理工科出身,也只能精通某个专业,不可能做到行行精通。这种情况是每位从事科技新闻编译的人员都会遇到的问题。解决之道有二:一是编译者成为涉猎广泛的杂家,勤奋追踪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二是编译者建立自己在各领域的“后援队”,认识各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信赖的研究人员或团队。只要做到这两点,在编译新闻时,编译者就能判断出稿件中的新闻点在哪儿,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突破;在稿件中遇到问题时,才能找到专家去讨教、去求证。
……
前言/序言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从我2004年开始教授新闻编译课到现在,已经整整12年。
从12年前忐忑不安地登上讲台,到现在可以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12年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反恐、海啸、金融风暴等一系列国际大事。
这是一本从无到有的书。12年前我刚接手新闻编译课时,市面上没有一本专门的新闻编译教材,大部分相关的内容都分散在新闻翻译或者新闻写作教材之中,而我自己也只是有些在央视做国际新闻编译的经验。或许正是因为我在硕士就读期间,在没有太多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国际新闻编译的工作,所以对这门课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有比较深的体会,也比较了解一个对新闻编译一无所知或者所知甚少的人,在突然面对这项工作时,心底那一丝慌张。所以,我决定从头构建一本适合的讲义,而且不从那些琐碎的新闻标题、导语、正文怎么编译开始,而是直奔整体篇章的编译——因为在现实工作中,你首先面对的就是一整篇直接放到你面前的英文新闻稿,而你必须要加工出来的就是一篇包含所有要素的完整的中文新闻稿。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耗时最多、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是材料的搜集,也就是本书中所使用的这些编译实例的搜集。12年中,我每次看到一条好的新闻,不管是英文的还是中文的,第一反应就是存下来,然后去寻找相对应的中文新闻或者英文新闻。我电脑里存的新闻量,多到我自己都整理不清楚。在讲授国际新闻编译课的过程中,我搜集到的一些材料用过一两次,然后就淘汰了;另一些材料,反复使用,历久弥新,保留了下来。最后呈现在本书中的材料,都是经过检验、去伪存真的结果。当然,现在书里的有些材料,或许依然不够完美,但它们之所以还留在书里,是因为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材料——要找到单独的一篇英文或者中文写得很好的新闻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找到中英文都写得好而且还能对应上的新闻,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
其实,在将这12年间上课所用的材料和讲义集结成书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纠结的时候。对于一个有些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来说,当我看着要放到书里的新闻,已经是“明日黄花”,会有一种想要将这些材料全部替换掉重新再来的冲动。但是,一旦我开始这样做,这本书可能就永远也无法面市了,因为新闻天天发生,再怎么更新,留在书里的都始终是旧闻。而且,如前所述,更新所有的材料将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或许还需要经过下一个十年才能完成。所以,经过和本书另一位作者的讨论,最后我们决定就用过去12年的这些材料来完成这本书,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而本书也正好可以总结一下过去12年发生的大事件。
这本书本是为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编撰的一本教材,但它同时也适用于从事国际新闻编译实践的记者和编辑,以及想要从事国际新闻编译工作的自学者。使用者在使用本书时,可以首先研读书中参考范例所使用的编译方法,领会其中的新闻编译原理,对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结合最新的英文时事报道,将同样的方法运用到对其的编译之中,这样才可以活学活用,真正掌握新闻编译的实际技能。
国际新闻编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国际新闻编译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