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当代德语文学的历史,参阅“当代外国文学纪事·德语卷”。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 ”共10卷,每卷按年代顺序,以作家词条引领作品词条,对20世纪最后二十余年间亚、欧、北美、拉丁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全景式、多视角、多维度地展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当代文学动态和基本状况。
《德语卷》较为全面地介绍了20世纪最后二十余年期间文学在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部分地区为主的德语文化区的生产、传播和研究的状况。除了介绍和简要评述主要德语作家、作品、评论、文学理论发展、文学机构与重要奖项、重要文学事件外,还分析对这二十多年间的小说、戏剧、诗歌和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研究综述,力图勾勒出文学和理论的发展脉络。
王炳钧,生于1957年,1990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任卫东,生于1966年,199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导。
这本书,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拜读,但单看书名《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便已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蓬勃发展时期德语文学的强烈好奇。那二十载光阴,恰逢德国统一,社会思潮涌动,文学创作也必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涌现出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例如如何看待后统一时期东德作家在文学上的转型与挣扎?克里斯塔·沃尔夫、彼得·汉德克、海尔姆特·科赫等大家的作品在这二十年中又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轨迹?书名中的“纪事”二字,暗示了其系统性与权威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更能揭示出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文学如何映照、反思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例如,冷战结束后的德国,文学是否更加关注个体经验的重建,还是延续了宏大叙事的传统?书中是否会涉及文学批评的流变,有哪些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在这段时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我也好奇它会如何界定“德语文学”,是否包含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国家的作家及其作品?这二十年,恰好是全球化浪潮加速的时期,德语文学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又如何保持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基因?光是设想这些问题,便已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迫切希望它能成为我理解那个时代德语文学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阅读一本关于特定时间段内某一国家文学发展历程的书籍,对我而言,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能够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文学艺术的星河。而《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这个书名,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那段充满活力的德语文学黄金时代的探索欲望。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文学图景:那是柏林墙倒塌的震撼,是新旧德国观念碰撞的火花,是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寻觅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坚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细腻地描绘出这些社会转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作家们所经历的精神阵痛与创作自觉?例如,那些曾经根植于东西方对峙语境下的文学表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我又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一些我耳熟能详的德语作家,诸如君特·格拉斯、哈罗德·品特(虽然品特是英裔,但他的作品在德语世界影响深远,故此处略作延伸性设想,希望能从书中窥见其在德语文学语境下的讨论)等,在这段时期的创作演变,以及那些可能鲜为人知但同样具有深远影响的新生代作家的精彩亮相。我对“纪事”的理解,也意味着它将是一份详实的历史记录,而非仅仅是某个观点的输出,这让我对它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充满了信心,渴望从中汲取宝贵的文学营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所包含的信息量,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在我的想象中,这套书将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学作品目录,而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德语文学史的缩影,聚焦于那段变革与转型的二十年。我尤其想知道,在德国统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德语文学是如何回应的?是回归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刻挖掘,还是对集体记忆与历史责任的再审视?那些曾经在冷战时期以“抵抗”姿态出现的作家,在新时代又将如何调整他们的文学目光?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焦虑,关于“家园”失落与重建的叙事,以及在东西德融合过程中,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比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德语文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女性主义文学在此期间的发展状况?我对“纪事”一词的理解,也让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勾勒出文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以及重要文学事件的发生。同时,作为一本“外国文学”的“德语卷”,我也会好奇它如何与其他语种的文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德语文学的独特性与共性,为我打开一个更广阔的文学视野。
评分当我看到《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关于那个时期德语文学丰富多彩的画卷。那二十年,恰逢德国统一,一个分裂的国家走向融合,这必然会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深入解读,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下,德语文学是如何捕捉时代脉搏、反映民众心声的。我期待它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在1980年代末至2000年这段时期,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并且不拘泥于简单的介绍,而是能深入剖析其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特别是关于那些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经历思想冲击和身份认同困惑的作家,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内心的挣扎与思考的?书中是否会涉及诸如“再统一文学”、“记忆文学”等特定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我同样好奇,在“纪事”的维度下,这本书是否会呈现出德语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它与其他国家文学的交流与互鉴。作为一套上下册的书籍,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而详尽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期德语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
评分我曾多次在文学讨论中听到关于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德语文学的讨论,但总感觉信息 fragmented,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因此,《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这个书名,对于我来说,简直像是一份期盼已久的“文学地图”。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二十年的跨度里,德语文学是如何在后冷战时代,在德国统一的宏大背景下,重新寻找自身的定位与表达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厚重感和信息量,我猜测它会涵盖从小说、诗歌、戏剧到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并且会细致地勾勒出不同流派、不同思潮的兴衰起伏。我尤其关心的是,它将如何处理那些在德国统一过程中,作家们对于历史叙事、民族记忆以及个体创伤的追溯与反思。例如,是否会有关于“东德文学”的专题性探讨,以及那些曾经在东德时期崭露头角的作家,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下,他们的创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德语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播策略感到好奇,在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德语文学是如何与其他语言文学进行对话与交流的?对于“套装上下册”的设定,则让我预感到内容的丰富与详尽,足以让我沉浸其中,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德语文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