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炳钧,任卫东 著
图书标签:
  • 当代外国文学
  • 德语文学
  • 文学史
  • 20世纪文学
  • 德国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西方文学
  • 纪事文学
  • 文学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3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05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的外国文学爱好者

  了解当代德语文学的历史,参阅“当代外国文学纪事·德语卷”。

内容简介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 ”共10卷,每卷按年代顺序,以作家词条引领作品词条,对20世纪最后二十余年间亚、欧、北美、拉丁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全景式、多视角、多维度地展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当代文学动态和基本状况。

  《德语卷》较为全面地介绍了20世纪最后二十余年期间文学在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部分地区为主的德语文化区的生产、传播和研究的状况。除了介绍和简要评述主要德语作家、作品、评论、文学理论发展、文学机构与重要奖项、重要文学事件外,还分析对这二十多年间的小说、戏剧、诗歌和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研究综述,力图勾勒出文学和理论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王炳钧,生于1957年,1990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任卫东,生于1966年,199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导。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 文坛潮涌,思想激荡:二十载德语文学纵览 1980年至2000年,这是德国乃至整个德语文学界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二十年。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的统一、冷战的结束,这些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大陆的版图,更在文学创作中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涌动在德语文学中的,是关于身份认同的追寻,是对历史记忆的反思,是对社会变迁的观察,以及对人类存在境况的深刻叩问。 这套《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正是对这段波澜壮阔的文学图景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年表,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带领读者潜入德语文学的深层脉络,体味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上册:回溯与新生——东西德的交融与独立思考 上册聚焦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的德语文学。这一时期,东西德在政治上的分裂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和走向。 1. 墙内外的声音:东德文学的告别与坚守 在柏林墙尚未倒塌之前,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文学在政治体制的严密管控下,既有对社会主义现实的描摹,也有隐晦的反抗和对个人自由的渴望。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书写了罗马尼亚以及德语少数民族在极权统治下的生存困境,她的作品如《呼吸的债》和《国王的低语》深刻揭示了压抑与恐惧下的个体精神创伤,尽管她当时主要活跃在西方,但她的创作根植于东欧的现实,成为链接东西方文学的重要桥梁。尤迪特·赫尔曼(Judith Hermann)虽然以90年代末的作品为主,但她的早期创作也带有对旧有生活方式的审视,预示着新一代的文学思潮。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对东德文学而言,既是解放,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许多作家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曾经的创作语境消失,旧有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也面临挑战。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如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 Wolf)这样的重量级作家,在统一后继续以深刻的洞察力反思历史,她的作品《事故》(Accident)便是在此背景下对历史的追问。 2. 西德文学的多元探索与社会关怀 相较于东德的政治压抑,西德的文学创作则呈现出更为多元和自由的面貌。70年代末和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德语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英戈·舒尔策(Ingo Schulze)的作品,如《33个瞬间》,便是在此基础上,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捕捉时代变迁中的个人命运。 社会批判和历史反思是这一时期西德文学的重要主题。以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为代表的作家,继续在语言与存在之间探索,他的剧作《骂观众》虽早于此时间段,但其影响力持续,他对于语言的敏感和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的作品,如《德语课》,虽然发表年代更早,但其关注的德国历史记忆、民族身份等议题,在80、90年代依然是文学创作的重镇。 3. 统一后的冲击与身份的重塑 德国的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统一,更是思想和文化融合的艰难过程。东德和西德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了二十多年,其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统一后的德语文学,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碰撞与融合。 “东德文学”(Ostalgie)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作家们试图理解和解释东德时期特有的生活经验,既有怀旧,也有批判。如托尔斯斯·赫恩(Torsten H.)的作品,便常常触及统一后东德人面临的身份危机和生活失落感。 同时,作家们也开始超越东西德的二元对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欧洲和世界。对移民、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等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4. 女性写作的崛起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80年代和90年代,德语文学中的女性写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赫塔·米勒固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还有许多其他女性作家,她们以细腻的笔触,关注女性的生活体验、情感世界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尤迪特·赫尔曼(Judith Hermann)以其简洁而精准的语言,捕捉了新一代德国年轻女性的迷惘与焦虑,她的短篇小说集《夏日宫殿》成为90年代末重要的文学事件。 下册:融合与前瞻——新世纪的曙光与多样化的声音 下册则将视野进一步拓展,聚焦于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的德语文学,以及对新世纪文学趋势的展望。 1. 后统一时代的文学新格局 随着德国社会的逐渐整合,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东西德的界限在文学中变得模糊,作家们更加自由地在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之间游走。 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作为一位重要的当代德国作家,在这一时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作品继续对德国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精神进行深刻的剖析。 2. 欧洲视野与全球关切 德语文学与欧洲其他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交流日益紧密。许多作家开始关注跨文化的主题,移民、流亡、身份认同的多元性成为重要的创作素材。 如厄尔文·凯勒(Erwin K.)的作品,便常常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疏离感。 3. 新一代作家的崭露头角 进入90年代后期,一批具有新锐视角和独特风格的年轻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继承了前辈的创作精神,但又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尤迪特·赫尔曼(Judith Hermann)的成功,为更多年轻女性作家打开了道路。她们的作品,常常以更加个人化、内省的方式,展现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4. 语言的实验与叙事的创新 在语言和叙事手法上,德语文学也展现出不断创新的活力。作家们尝试打破传统叙事结构,运用蒙太奇、意识流等多种手法,以期更准确地捕捉现代社会的节奏和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5. 历史记忆的持续回响与未来展望 即便进入90年代后期,对纳粹时期历史的追问与反思依然是德语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作家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试图理解和解读那段沉重的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同时,本套丛书也为我们勾勒出21世纪初德语文学可能的走向。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缘政治的进一步复杂化,都将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主题和挑战。 总结: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上下册,如同一个精密的文学地图,为我们绘制了过去二十年德语文学发展的壮丽画卷。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解读。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社会变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了德语文学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挣扎与突破,展现了德语作家们在思想探索、艺术创新和社会关怀方面的卓越成就。 通过对这套丛书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刻地理解,在1980年至2000年这二十年间,德语文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既回溯过往,又孕育新生,最终走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这不仅是对德语文学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对理解当代欧洲思想文化格局的一次宝贵启示。它邀请我们一同走进德语文学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深刻的思想,以及那些永恒的人性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拜读,但单看书名《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便已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蓬勃发展时期德语文学的强烈好奇。那二十载光阴,恰逢德国统一,社会思潮涌动,文学创作也必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涌现出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例如如何看待后统一时期东德作家在文学上的转型与挣扎?克里斯塔·沃尔夫、彼得·汉德克、海尔姆特·科赫等大家的作品在这二十年中又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轨迹?书名中的“纪事”二字,暗示了其系统性与权威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更能揭示出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文学如何映照、反思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例如,冷战结束后的德国,文学是否更加关注个体经验的重建,还是延续了宏大叙事的传统?书中是否会涉及文学批评的流变,有哪些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在这段时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我也好奇它会如何界定“德语文学”,是否包含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国家的作家及其作品?这二十年,恰好是全球化浪潮加速的时期,德语文学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又如何保持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基因?光是设想这些问题,便已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迫切希望它能成为我理解那个时代德语文学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特定时间段内某一国家文学发展历程的书籍,对我而言,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能够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文学艺术的星河。而《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这个书名,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那段充满活力的德语文学黄金时代的探索欲望。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文学图景:那是柏林墙倒塌的震撼,是新旧德国观念碰撞的火花,是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寻觅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坚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细腻地描绘出这些社会转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作家们所经历的精神阵痛与创作自觉?例如,那些曾经根植于东西方对峙语境下的文学表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我又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一些我耳熟能详的德语作家,诸如君特·格拉斯、哈罗德·品特(虽然品特是英裔,但他的作品在德语世界影响深远,故此处略作延伸性设想,希望能从书中窥见其在德语文学语境下的讨论)等,在这段时期的创作演变,以及那些可能鲜为人知但同样具有深远影响的新生代作家的精彩亮相。我对“纪事”的理解,也意味着它将是一份详实的历史记录,而非仅仅是某个观点的输出,这让我对它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充满了信心,渴望从中汲取宝贵的文学营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所包含的信息量,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在我的想象中,这套书将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学作品目录,而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德语文学史的缩影,聚焦于那段变革与转型的二十年。我尤其想知道,在德国统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德语文学是如何回应的?是回归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刻挖掘,还是对集体记忆与历史责任的再审视?那些曾经在冷战时期以“抵抗”姿态出现的作家,在新时代又将如何调整他们的文学目光?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焦虑,关于“家园”失落与重建的叙事,以及在东西德融合过程中,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比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德语文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女性主义文学在此期间的发展状况?我对“纪事”一词的理解,也让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勾勒出文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以及重要文学事件的发生。同时,作为一本“外国文学”的“德语卷”,我也会好奇它如何与其他语种的文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德语文学的独特性与共性,为我打开一个更广阔的文学视野。

评分

当我看到《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关于那个时期德语文学丰富多彩的画卷。那二十年,恰逢德国统一,一个分裂的国家走向融合,这必然会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深入解读,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下,德语文学是如何捕捉时代脉搏、反映民众心声的。我期待它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在1980年代末至2000年这段时期,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并且不拘泥于简单的介绍,而是能深入剖析其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特别是关于那些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经历思想冲击和身份认同困惑的作家,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内心的挣扎与思考的?书中是否会涉及诸如“再统一文学”、“记忆文学”等特定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我同样好奇,在“纪事”的维度下,这本书是否会呈现出德语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它与其他国家文学的交流与互鉴。作为一套上下册的书籍,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而详尽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期德语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

评分

我曾多次在文学讨论中听到关于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德语文学的讨论,但总感觉信息 fragmented,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因此,《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套装上下册)》这个书名,对于我来说,简直像是一份期盼已久的“文学地图”。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二十年的跨度里,德语文学是如何在后冷战时代,在德国统一的宏大背景下,重新寻找自身的定位与表达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厚重感和信息量,我猜测它会涵盖从小说、诗歌、戏剧到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并且会细致地勾勒出不同流派、不同思潮的兴衰起伏。我尤其关心的是,它将如何处理那些在德国统一过程中,作家们对于历史叙事、民族记忆以及个体创伤的追溯与反思。例如,是否会有关于“东德文学”的专题性探讨,以及那些曾经在东德时期崭露头角的作家,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下,他们的创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德语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播策略感到好奇,在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德语文学是如何与其他语言文学进行对话与交流的?对于“套装上下册”的设定,则让我预感到内容的丰富与详尽,足以让我沉浸其中,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德语文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