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史記》為漢司馬遷撰,與《三國誌》、《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是學史者必讀之經典。
內容簡介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十二,錶十,書八,世傢三十,列傳七十。敘事上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終於漢武帝。全書編排以類相從,以人物為中心,“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為後世著史提供瞭良好範例。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中國古代著名史學傢,少時遊曆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跡,後繼承父業為太史令,其代錶作《史記》開我國紀傳體通史之先河,被魯迅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目錄
前言 / 1
捲一五帝本紀第一 / 1
捲二夏本紀第二 / 38
捲三殷本紀第三 / 71
捲四周本紀第四 / 88
捲五秦本紀第五 / 138
捲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 179
捲七項羽本紀第七 / 238
捲八高祖本紀第八 / 276
捲九呂後本紀第九 / 321
捲十孝文本紀第十 / 337
捲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 / 360
捲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 / 369
捲十三三代世錶第一 / 398
捲十四十二諸侯年錶第二 / 413
捲十五六國年錶第三 / 496
捲十六秦楚之際月錶第四 / 544
捲十七漢興以來諸侯年錶第五 / 568
捲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錶第六 / 601
捲十九惠景間侯者年錶第七 / 664
捲二十建元以來侯者年錶第八 / 693
捲二十一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錶第九 / 718
捲二十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錶第十 / 747
捲二十三禮書第一 / 771
捲二十四樂書第二 / 786
捲二十五律書第三 / 835
捲二十六曆書第四 / 848
捲二十七天官書第五 / 874
捲二十八封禪書第六 / 930
捲二十九河渠書第七 / 974
捲三十平準書第八 / 983
捲三十一吳太伯世傢第一 / 1006
捲三十二齊太公世傢第二 / 1031
捲三十三魯周公世傢第三 / 1062
捲三十四燕召公世傢第四 / 1090
捲三十五管蔡世傢第五 / 1102
捲三十六陳杞世傢第六 / 1113
捲三十七衛康叔世傢第七 / 1124
捲三十八宋微子世傢第八 / 1139
捲三十九晉世傢第九 / 1161
捲四十楚世傢第十 / 1208
捲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傢第十一 / 1250
捲四十二鄭世傢第十二 / 1265
捲四十三趙世傢第十三 / 1283
捲四十四魏世傢第十四 / 1331
捲四十五韓世傢第十五 / 1358
捲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傢第十六 / 1371
捲四十七孔子世傢第十七 / 1394
捲四十八陳涉世傢第十八 / 1431
捲四十九外戚世傢第十九 / 1445
捲五十楚元王世傢第二十 / 1463
捲五十一荊燕世傢第二十一 / 1467
捲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傢第二十二 / 1472
捲五十三蕭相國世傢第二十三 / 1485
捲五十四曹參世傢第二十四 / 1492
捲五十五留侯世傢第二十五 / 1501
捲五十六陳丞相世傢第二十六 / 1516
捲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傢第二十七 / 1527
捲五十八梁孝王世傢第二十八 / 1541
捲五十九五宗世傢第二十九 / 1552
捲六十三王世傢第三十 / 1563
捲六十一老子伯夷列傳第一 / 1577
捲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 / 1590
捲六十三申不害韓非列傳第三 / 1596
捲六十四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 1606
捲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1609
捲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 1617
捲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 1629
捲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 / 1667
捲六十九蘇秦列傳第九 / 1677
捲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 1709
捲七十一樗裏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 1733
捲七十二穰侯列傳第十二 / 1745
捲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 1751
捲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 1761
捲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 1768
捲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 1779
捲七十七信陵君列傳第十七 / 1790
捲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 1798
捲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 1809
捲八十樂毅列傳第二十 / 1831
捲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 1840
捲八十二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 1852
捲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 1857
捲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 1874
捲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 1893
捲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 1902
捲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 1923
捲八十八濛恬列傳第二十八 / 1945
捲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 1951
捲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 1965
捲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 1971
捲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 1981
捲九十三韓王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 1999
捲九十四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 2009
捲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 2015
捲九十六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 2033
捲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 2046
捲九十八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 2060
捲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 2066
捲一百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 2077
捲一百一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 2083
捲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 2094
捲一百三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 2103
捲一百四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 2113
捲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 2121
捲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 2151
捲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 2165
捲一百八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 2180
捲一百九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 2187
捲一百十匈奴列傳第五十 / 2197
捲一百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 2232
捲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 2253
捲一百十三南越尉佗列傳第五十三 / 2268
捲一百十四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 2278
捲一百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 2283
捲一百十六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 2288
捲一百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 2294
捲一百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 2352
捲一百十九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 2373
捲一百二十汲鄭列傳第六十 / 2377
捲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 2386
捲一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 2398
捲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 2419
捲一百二十四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 2440
捲一百二十五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 2448
捲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 2453
捲一百二十七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 2469
捲一百二十八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 2477
捲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 2502
捲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2525
史記集解序裴駰 / 2559
史記索隱序司馬貞 / 2564
史記索隱後序司馬貞 / 2566
史記正義序張守節 / 2568
史記正義張守節 / 2569
附錄
補《史記》序司馬貞 / 2585
三皇本紀〔唐〕司馬貞撰並注 / 2587
精彩書摘
《史記(套裝1-4冊)》:
十三年,嚮壽伐韓,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禮齣亡奔魏。任鄙為漢中守。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冄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冄陶,為諸侯。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秦以垣為蒲阪、皮氏。王之宜陽。十八年,錯攻垣、河雍,決橋取之。十九年,王為西帝,齊為東帝,皆復去之。呂禮來自歸。齊破宋,宋王在魏,死溫。任鄙卒。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北河。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齣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涇陽君封宛。二十二年,濛武伐齊。河東為九縣。與楚王會宛。與趙王會中陽。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冄免相。二十五年,拔趙二城。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冄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襄陵。白起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楚人反我江南。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人三縣請和。三十三年,客卿鬍(傷)[陽]攻魏捲、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三十六年,客卿竈攻齊,取剛、壽,予穰侯。三十八年,中更鬍(傷)[陽]攻趙閼與,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後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齣之陶。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攻韓南(郡)[陽],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葉陽[君]悝齣之國,未至而死。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齙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齙代將。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還斬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張唐攻鄭,拔之。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齙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餘。
……
前言/序言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馬談,曆任太史令。司馬談卒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跡,廣為搜集史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瞭良好的基礎。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當局判處腐刑。齣獄後,擔任中書令。在此期間,他一直從事《史記》的寫作。直至武帝徵和二年(前91),纔基本完成全書的撰寫工作。他的卒年,約在完成《史記》以後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無從查考。
《史記》是世界史學巨著,文學傑作,又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十二篇,錶十篇,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敘事起於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迄於漢武帝,曆時約三韆年。據《漢書·司馬遷傳》: 《史記》“十篇缺,有錄無書”。又據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錶》、《日者傳》、《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按: 即褚少孫,漢博士)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傢》、《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曆來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看來張晏的話隻能作為參考,不過《史記》中確有後人補綴的文字,這是可想而知的。
《史記》的版本頗多,史文與注文亦各有不同。北京中華書局齣版的標點本,以清朝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刊行的《史記集解索隱正義閤刻本》為底本。這是一個比較完善的本子。還有清朝的武英殿本,也是較為通行的本子。我們此次采用的是現存最早的南宋黃善夫刻本。這一刻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是一個較好的本子。
南宋黃善夫本《史記》在內容編排上與金陵書局本、武英殿本略有不同。如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一捲為《伯夷列傳》,而黃本則為《老子伯夷列傳》;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三捲為《老子韓非列傳》,而黃本則為《申不害韓非列傳》。另外,黃本和殿本收有唐司馬貞補的《三皇本紀》,而金陵局本則沒有。
黃善夫本《史記》的三傢注都排列在正文之下,此次整理標點時,都移到每段正文之後。裴駰《史記集解序》、司馬貞《史記索隱序》、《史記索隱後序》、張守節《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以及司馬貞的《補史記序》、《三皇本紀》,原來都列於書前,現在都移至書後。
黃善夫本《史記》三傢注較金陵局本、殿本為簡,注文前後有重復者均刪去不用。
黃善夫本《史記》的正文與他本略有異同,凡有增刪,均不齣校記,隻給應刪的字加上圓括號,用較正文小一號字排齣;應增的字隻加上方括號,以資區彆。
三傢注中應增刪之處頗多,本書采用兩種辦法處理: 一是與正文作同樣處理,即加增刪符號以資區彆;二是據引書徑改,不加增刪號。對有些注碼的地位略作變動,一般是往下移至逗號或句號下麵。
無論正文或注文,有些脫誤或衍文,此次未便徑作改動,留待學者自行斟酌解決。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是古籍整理的一項重要任務。以往國內外學者對《史記》多所研究,尤其在文字校訂方麵,成果頗豐。本書整理時盡可能地汲取瞭學術界各方麵的研究成果,參校瞭日人瀧川資言、水澤利忠的《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和中華書局齣版的《史記》點校本,以及其他有關書籍和資料,謹此錶示感謝。
標點符號采取一般用法,按本叢書規定的統一體例進行。對於底本中因刊刻而改動的避諱字則徑改,但對作者寫作時使用的避諱字則大多未作改動。異體字則參照國傢頒發的整理錶加以統一。
郭逸郭曼
1993年5月
史記(套裝1-4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史記(套裝1-4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