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实周全,分析深入细致,完满呈现韩城方言的方方面面。
作者对地处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的韩城的方言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挖掘,客观、细致地描写了韩城的语言事实,讨论了韩城方言的音变、异读、特殊语词、语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调查韩城话的同时,还调查了山西霍州话,目标是利用韩城、霍州以及其他材料,构拟汾河片方言的共同母语。
秋谷裕幸,日本著名的汉语方言学家,学风严谨。
徐朋彪,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微观演变研究》等。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韩城方言音系分析
第三章 韩城方言同音字汇
第四章 韩城方言的共时音变
第五章 韩城方言的音韵特点和文白异读
第六章 韩城方言本字考
第七章 分类词表
第八章 韩城方言特殊词语例析
第九章 韩城方言的重叠构词和词的重叠
第十章 词缀及逆序词
第十一章 代 词
第十二章 副 词
第十三章 介词和结构助词
第十四章 体貌意义的表达手段
第十五章 语气及语气词
第十六章 比较句、“把”字句、“教”字句
第十七章 复句关系及关联词语
第十八章 语料记音
附录 霍州、韩城方言对照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学术影响力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这在方言研究领域中是比较罕见的成就。它没有为了迎合普通读者而牺牲专业深度,也没有因为追求学术严谨而变得佶屈聱牙。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涉及复杂音变规则的章节,作者也擅长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步骤来梳理,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理解和豁然开朗的感觉。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方言与社会文化互动的探讨,极具洞察力。它不仅仅关注“说什么”,更关注“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谁在说”。这种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使得整部著作的视野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语言学范畴,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去考察。这本书无疑为同类方言调查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让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地域能出现如此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将理论框架和具体实例割裂开来,让人读起来总感觉隔了一层纱。韩城方言的这份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在概述了韩城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般特征后,作者紧接着就用大量的“小专题”来深入剖析那些最富争议或最独特的部分。比如,关于韩城特有的某些复辅音的清查,书中不仅提供了详尽的音位表,还穿插了大量的对话记录片段,这些对话记录仿佛带着现场的泥土气息,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人的交流场景。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品尝到方言研究的魅力。我甚至想象着如果能跟着作者的描述,去当地的集市上走一遭,亲耳聆听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声音,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古朴的色调和精致的字体排版,立刻就营造出一种深入田野、探寻历史的厚重感。我是一个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方言资料大多是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音位图,但这本书的排版却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它在介绍韩城地区的文化背景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正在耳边轻声讲解,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灌输。我特别留意了它的图表部分,虽然我没有直接接触到方言的实际发音,但从那些精心制作的声调图和词汇对比表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实地调研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标注的方言词汇,配上清晰的注释和语境说明,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文献的读者,也能窥见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田野调查报告,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专业内容之余,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作者对这项重要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的爱好者,我深知语言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这本书最让我钦佩的地方,是其体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科学精神和对资料真实性的坚守。在处理那些濒临消失的古老表达时,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核实信息源,避免了“一传十、十传百”可能带来的语义漂移。书中的附录部分尤其体现了这一点,那些详尽的调查时间、受访人的基本情况乃至记录环境的描述,都让这份研究报告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客观性。它不像某些速成的成果那样浮于表面,而是扎扎实实地建立在一手资料的“金矿”之上。读完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成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留给后代的“文化时间胶囊”,确保了韩城方言的独特面貌能够被精确地保存下来,对抗时间洪流的侵蚀。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考古”之旅。我一直对陕西关中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大多局限于历史文献的记载。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语言的活态演变来理解地域文化的变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某些特定词汇的溯源分析,那逻辑链条的严密性和推理过程的严谨性,简直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它没有简单地罗列“A音变到B音”这样的枯燥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事件、人口迁徙乃至地理环境是如何塑造韩城人说话的方式的。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一类动词后缀的讨论,作者竟然能追溯到唐宋时期某个特定移民群体的语言习惯,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感,让人不禁对语言的生命力感到惊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现在是什么样”,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方言学研究深度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