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强调文章的考究和精彩,深入挖掘每一个主题的特色,并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文字的趣味性,收入的作品优中择优,品质至上。
◆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为原则,用精美的图文排编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资深历史、军事作家宋毅主编;追求卓越至上,内容为王。
内容简介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英国开始加强与东亚地区的新兴强国日本的友好关系。在双方几十年较为密切的往来与合作中,一战期间的海军合作因为种种原因经常被人所忽略。然而,在这段时间的合作中,双方可谓各取所需,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悄然改变了之后数十年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貌合神离的“蜜月”——英日联盟小史》就讲述了这段英日之间表面友好、内里勾心斗角的历史。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共提到十位群雄,其中就有孙策,但整本《三国演义》中讲他的故事并不多,从出世到征服江东三郡,集中在第十五回。即使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对这位江东小霸王也未必有多少了解。《三国英雄谱——江东小霸王孙策传》一文让我们看看这位只活跃了五年的青年,如何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拥有“六郡八十一州”的英雄。
三国末年,河内司马氏掌握了魏国实权,皇帝成了傀儡。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魏灭蜀汉。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晋泰始元年),司马炎受禅,登基改制,建立晋朝。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足鼎立,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乱世,如今距离统一只有一步之遥。《终结三国——晋灭吴之战》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展开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中,一支由捷克和斯洛伐克战俘为主体组成的部队——捷克军团,不幸成为当时国际权力棋局上的一颗棋子。怀揣着创建国家的梦想,捷克军团成员们或是在法国小镇的废墟中艰苦战斗;或是在意大利的崇山峻岭上侦察敌情;或是艰难的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上。他们得到过堆山积海的财富,又意外地促成了沙皇一家的死亡。历经残酷的战火、漫长的行军,荣耀和背叛,他们的故事是一战中一个引人入胜的注脚,却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火中取栗——捷克军团的发展历史和装备概况》将要揭开罩在捷克军团上的神秘面纱,从编制、战史和装备角度详细解读这支近现代历史上的奇异部队。
作者简介
宋毅,《铁血文库》系列MOOK主编,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上海作协会员,著名历史、军事作家,曾获《现代兵器》杂志2009年度优秀作者一等奖等荣誉。出版有《战争特典:隋唐英雄》《壬辰1592:决战朝鲜》《祖先的铁拳:历代御外战争史》等多部畅销著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填补了国内古战读物的一个空白,为此当浮一大白!
——党人碑杨超,央视新科动漫频道总策划总撰稿
战争是很好的营销课,兵法和营销有共通,读战争,悟营销,向大家诚意推荐宋毅新作:《铁血文库》。
——王宇,著名营销人,前豆丁网营销副总裁
宋毅主编的《铁血文库》系列MOOK给了我比较新奇的感受,希望这套图书可以给编剧们在创作时带来更多的创意和帮助。
——张巍,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著名编剧
又多了一个发文章的好地方。数年前,与宋毅初次合作,就曾设想一个专门的古战类刊物。今天梦想成真,幸甚!
——朱世巍,二战东线研究专家,《东线》系列作者
我很推崇宋毅的战争史品位。
——骑王,起点中文网审核部主编
忘战必危,以战止战,历史沉淀里的金属铮鸣,尽在铁血文库。
——阿弩,著名军事小说家,《朔风飞扬》、《盛唐领土争夺战》作者
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出现《铁血文库》这样的MOOK读物,不得不说宋毅是极具勇气和眼光的,他为国内的历史军事图书带来了一股新风,希望他能将《铁血文库》这一系列发扬光大!
——曲飞,著名历史、军事作家,《逐陆记》作者
目录
貌合神离的“蜜月”——英日联盟小史 001
三国英雄谱——江东小霸王孙策传043
终结三国——晋灭吴之战 115
火中取栗——捷克军团的发展历史和装逼概况 137
精彩书摘
貌合神离的“蜜月”——英日联盟小史
作者:翁伟力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出于种种原因,英国开始加强与东亚地区的新兴强国日本的友好关系。在双方几十年较为密切的往来与合作中,一战期间的海军合作因为种种原因经常被人所忽略。然而,在这段时间的合作中,双方可谓各取所需,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悄然改变了之后数十年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
引子
在潜望镜的视野内,一艘驱逐舰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它实在是离自己太近了,甚至有可能只有几百米的距离。虽然时值正午,但是它似乎并没有发现有一个暗藏在水下的刺客正在对自己虎视眈眈,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还浑然不觉。
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潜艇艇长而言,这都是个天赐良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艘潜艇的艇长果断地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发射!”鱼雷的航向非常精确,直接击中了驱逐舰的前部。正在用午餐的舰员们顿时陷入了慌乱之中,舰体内燃起的大火瞬间就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
这是发生在1917年6月11日的一幕。当时,奥匈帝国海军U-27号潜艇在希腊克里特岛(Crete)外海袭击了一艘协约国驱逐舰。虽然该舰伤亡惨重,不过最终还是挣扎着返回了港口。不过,就在U-27号艇长罗伯特·托伊费尔·冯·费恩兰(Robert Teuflvon Fernland)看见自己的猎物被成功击中的时候,他或许并没有注意到,在这艘舰艇上所悬挂的,既不是米字旗,也不是三色旗,而是一面之前在这一片海域十分稀有的红色太阳旗,而这艘舰船本身也有着一个颇有些诗情画意色彩的名字——“榊”(さかき,罗马拼音:Sakaki)。
日本海军的舰艇是如何从日本海千里迢迢驶向了地中海,在这台前幕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缘由?这些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来自于几十年前的一场意外……
一、当米字旗遇到旭日旗——英日同盟的起源
“不打不相识”的英日合作
作为18世纪以来欧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英国在全世界不断扩张,获取了广阔的殖民地。在此期间,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欧洲大陆强国都曾经对其地位发起挑战,但最终均铩羽而归。除了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实力之外,英国还经常使用巧妙的外交手腕,在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在不断对各方势力进行合纵连横的同时,巩固自身作为欧洲主宰的地位。正如19世纪英国首相亨利·帕麦斯顿(Henry Palmerston)所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美国、德国等新兴国家的逐渐崛起,英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而为了在这样的形势下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国家利益,英国人开始更加积极地采取结盟策略,依靠其成熟老练的外交手段,借力打力,在世界舞台上纵横捭阖。
就在征服南亚次大陆并且不断向内陆扩展的过程中,英国势力不断向中亚渗透,之后即不可避免地与同样对这一片地区志在必得的沙皇俄国产生对抗。由于受制于多种因素,英国在这一地域难以投入较大的资源,因此在与沙俄的对抗中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一度在当地也扶持了一系列割据势力,但是这些最终都未能站稳脚跟,反而纷纷被沙皇俄国和清朝消灭。因此,英国深感在这一地区孤立无援,需要寻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自己盟友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对沙皇俄国进行一定的牵制,同时又不能过于强大,以免养虎为患,反而影响到英国的利益。
几乎与此同时,就在东亚地区,也有一个国家正在为谋求他国援助而殚精竭虑。作为中华文化圈的一员,虽然曾经一次次被击退,但是偏居于海上的岛国日本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扩张领土的欲望。就在“黑船事件”之后,日本被迫敞开大门,就在日本国内倒夷风潮涌起时,也有一部分人见识到了西方先进技术的有识之士发起倒幕维新的运动,希望学习西方,变法自强。不过,就在维新思想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不过,此时的日本深知,以自身目前的实力,要想继续获得扩张的机会,必须仰仗于一个强有力大国的帮助,在各方面扶持其成长,直到自身足以独当一面。
一方是需要获得帮手,一方是要获得师父,而就在此时,历史吊诡地将双方合作的契机选择在了一次意外的冲突事件中。1862年9月14日,在横滨郊外的生麦村,由于礼节问题,几名英国商人遭到当地武士的砍杀。为了从萨摩藩方面获得赔偿金,英国皇家海军分舰队在1863年8月开往鹿儿岛,并且在8月15日与萨摩藩岸炮群展开对射,史称“萨英战争”(Anglo-Satsuma War)。
虽然在战前,英国人和萨摩方面都认为,此战将以己方的胜利而告终,不过,最终的结果却出乎双方的意料。一方面,虽然英军所使用的新式火炮无论是在命中率还是射程方面都远远优于萨摩军所使用的大炮,但是在开战时由于暴风雨来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摇晃严重,难以对陆上目标进行瞄准,因而火炮命中率极低。而萨摩方面虽然占据地利优势,而且英国舰队停泊的地方正好是萨摩军经常举行军演训练的地方,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不足依然导致了较大的伤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后在明治维新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不少大人物都参与了此战,例如曾经击中英舰的一名炮手名叫大山岩,后来成为日军中最早的元帅,而他所在的炮组中有两名装弹手分别名叫山本权兵卫和东乡平八郎,当然这两位在未来更是以日本海军名将的身份而
闻名。
经历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斗后,双方均意识到合作的价值。一方面,作为世界强国的英国在战前并没有将萨摩藩放在眼里,但是在战斗中却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因此开始对萨摩藩另眼相看,改变了原先支持幕府的方针。而萨摩藩在此战之后也意识到西方军队的实力,痛感军备近代化的必要,放弃了盲目排外,转向维新变法。可以说,这次意外的交火事件在客观上反而促成了萨摩藩与英国的合作,可谓是“不打不相识”。
就在萨摩藩积极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加强联系的同时,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德川幕府也意识到闭关政策已经无法延续,也开始和西方国家进行交流。1859年7月6日,首任英国驻日本公使卢瑟福·阿尔科克(Rutherford Alcock,即阿礼国)上任,并在高轮东禅寺辟地作为英国驻日本总领事馆,标志着英日现代外交关系的开始。1860年1月19日,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访美使团启程前往旧金山港,在之后的访问过程中,使团成员游历了旧金山、华盛顿、纽约等城市,对美国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后到了1862年,日本“第一次遣欧使团”(实际上是继1582年和1613年之后的第三次)出发前往欧洲,在此期间40名使团成员相继访问了法国、英国、荷兰、普鲁士、沙皇俄国和葡萄牙。访问的结果,更加加深了日本人学习西方以图自强的决心。
由于在权力斗争上所存在的巨大矛盾,1868年1月1日,以德川幕府所发出的《讨萨表》为标准,戊辰战争正式爆发。从战争的一开始,面对具有优势的幕府军,倒幕军开始了全面的改革。在此期间,英国也向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不仅由英国商人出售了大量的新式枪械火炮,并且英国军队的编制方法也被引入,使得倒幕军被训练成为一支颇具有战斗力的近代化军队。而相比起来,虽然幕府军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依然保留了较多的旧军队残余,而这样的差异也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验证。倒幕军在战场上相继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尤其是在关键性的鸟羽伏见之战中,幕府军遭到了惨重的伤亡。最终在战场上的败局面前,末代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被迫交出江户城(今日本首都东京),德川幕府时代结束。
就在取得了戊辰战争的胜利之后,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加快了维新变法的步伐,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更趋紧密,而基于在戊辰战争中和倒幕势力的合作,英国也走在了各国的前列。老谋深算的英国政治家们深知日本的重要性,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其具有制衡中国和俄国的价值,而且日本人在之前的一系列战事中所体现出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在未来的战争中也有作为英军得力助手的潜质。当然,对于日本人而言,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自然是他们学习的不二对象,而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也颇为契合明治天皇本人的胃口——从这点上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治政府成立宣言却是由英国外交官欧内斯特·萨道义(Ernest Satow)协助草拟完成,而且之后的日本政府架构和当时的英国政府几乎如出一辙。
从世界角度上来看,当时世界上正在经历近代化改革的国家为数众多,但是最终能取得如日本般成就的可谓寥寥无几,而在此期间,英国出力颇多。英国资本在日本进行了大量投资,一大批英国企业开始进入日本市场。同时,一大批来自英国的实业界专家和技术人员受到日本政府和企业聘请来到日本,为其建设出谋划策。
在一系列英日合作的项目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数今天在世界上也颇具声名的日本铁路。最初的修建正是来自于英国人的建议:1869年,时任英国公使的哈利·帕克斯(Harry Parkes,即巴夏礼)向日本政府建议,修建铁路有助于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尽快开始修建。日本政府对此颇为动心,在他的推动下,第一条铁路线路的勘测在1870年开始。不过就在此时,日本人发现,他们既缺乏足够的资金以推进项目,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是英国人伸出了援手。在帕克斯的引荐下,曾经长期在中国混迹的英国人霍雷肖·纳尔逊·雷(Horatio Nelson Lay,即著名的李泰国)答应帮助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难题。此人颇有商业头脑,他一方面在伦敦金融市场发行了年息9%的铁路债券用以融资;另一方面又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一份年息12%的10年期政府贷款协议,换言之,他从中可以赚取至少3%的差价。就在日本政府发现其中的猫腻之后,他们便转而通过英国东方银行(Oriental Bank)的银行信贷项目获得投资。不过雷本人也并非毫无贡献,他在英国采购了大量日本政府所急需的工程设备,并且设法招募了大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赶赴日本协助进行设计和施工工作。在1874年的高峰期时,在日本铁路服务的英国工程技术人员数量达到了119人。其中,英国工程师埃德蒙·莫雷尔(Edmund Morell)为日本铁路建设出力甚多,将其生命的最后精力都倾注在了日本铁路事业上,也因此被尊称为“日本铁路之父”。而为了尽快掌握相关的技术,日本方面也派出一部分人员前往英国学习铁路知识,例如,作为日本铁路第一位日籍实际指挥者的井上胜即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的毕业生。在英日两国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日本第一条铁路——连接首都东京和横滨的铁路的勘测工作于1870年4月25日开始,之后正式动工修建。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全长29公里的铁路线所使用的轨距为1.067米,这和英国当时在各个殖民地所修建的铁路规格大体一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到了1872年6月12日,铁路投入商业运营,初期为日均2班往返,在两年后增加到了6班。铁路的修建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国内的交通水平,到了1891年,日本全国已有铁路通行里程887.1公里。
除了帮助日本发展各种近代工商业之外,英国还设法在日本建立起一系列近代中高等学府,帮助日本培养大量精通西学的各类人才。1873年,后来大名鼎鼎的工部大学堂(前身为1871年成立的工学寮)正式成立,英国人亨利·戴耶(Henry Dyer)成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作为日本当时在技术和人文学科方面的高等学府之一,该校下设自然科学、数学、建筑学、化学、美术学、英语语言文学和工程学等课程,科任教师也大多为英国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工部大学堂学生统一穿着深蓝色的立领西式制服,开了日本近代学生装的先河。而这种仿自西方国家陆军制服的“诘襟”,经过多年改良,最终成为现代日本中学男生校服。
提到校服,在这里不妨再提及一下被后世所津津乐道,并且成为日本文化一个重要标志的水兵服式校服。这种制服当然也是“舶来品”,而学习的对象则自然是当时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国。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在英国国内的崇高地位,因此作为其标志之一的水兵制服成了英国贵族儿童的童装样式的范例。随着水兵服式童装在上流社会的流行,一些贵族学校也将其引入到校服的设计当中。曾经在英国作为交流学生学习的伊丽莎白·李(Elizabeth Lee)对此颇为情有独钟,也正因为如此,在她于1921年就任福冈女子大学校长后,她就开始将水兵服引入日本校园,成为女学生制服。由于其式样美观,加之易于剪裁,因此迅速在日本女子学校中普及开,最终成为当今日本女学生校服的
主流。
当然,在明治维新期间的一系列进步方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新式军队尤其是海军的发展。与日本的岛国性质相对应的,在新式军队中,海军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初期日本海军对法国舰艇的设计一度较为推崇,从法国购买了一系列舰艇,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日本海军发现,这些舰艇由于设计思想、建造水平等原因,往往华而不实,适航性等指标严重不足,而英国人则不失时机地向日本方面推销其最新建造的舰艇,这让日本方面十分受用。从“浪速”级开始,日本从英国购买了大量新式防护巡洋舰,并且在英国的技术援助下,依靠本国造船厂设法建造了一批同类型战舰,这些舰艇性能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为日本海军迅速扩大规模立下汗马功劳。
除了从西方购买大批新式战舰之外,日本海军把人员培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军官教育方面,日本海军几乎全盘参考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军官培养模式。1870年5月4日,在继承幕府军舰和海军设施的基础上,设在东京驻地的原幕府海军操练所得到恢复,并于1870年1月11日举行了首届学员开学典礼。之后,该校被迁往濑户内海南端的江田岛,日后声名显赫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就此诞生。从一开始,日本海军就有意识地将其按照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Britannia Royal Naval College Dartmouth)的模式进行建设,不仅在学制、教材等方面学习英国,连建造学员宿舍用的红砖,都是从千里迢迢之外的英伦三岛采购而来。除了依托本土力量培养技术骨干之外,日本海军还选派了大量青年军官前往国外留学,在这些人中日后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海军将领
……
前言/序言
铁血文库010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铁血文库010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