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

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阳明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集
  • 纪实摄影
  • 地方志
  • 历史记忆
  • 文化传承
  • 影像记录
  • 中国摄影
  • 浙江
  • 昌化
  • 李阳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18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600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是作者以昌化风情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作品集分三个部分:流年碎影、唐昌文风和梦里乡愁。作者将自己对昌化的热爱之情都融入了照片中,以摄影家的视角捕捉了昌化的风土人情。《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可供摄影爱好者鉴赏。

目录

梦里乡愁
唐昌文风
流年碎影
《昌化记忆(1984-2015)——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 一部跨越三十载光阴的影像史诗,一次深入基层、关照民生的时代回响。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一群人的摄影集,它承载了摄影师李阳明三十年如一日的Lens,深入中国农村的肌理,用镜头捕捉那些鲜活、真实、充满生命力的瞬间。从1984年到2015年,这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李阳明却选择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旧坚守、耕耘、生活着的人们身上。他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一个记录者,一个用影像讲述故事的叙事者。 “群文工作”的深层含义: 书名中的“群文工作”并非简单的职业标签,它饱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情怀。在那个年代,基层文化工作者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组织文艺活动、传承地方特色的重要使命。李阳明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他的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他对这份事业的忠实记录和深刻诠释。他行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村落街巷,参与到每一次的文艺汇演、节日庆典、乡土教育活动中。他用镜头捕捉农民在劳作中的淳朴神情,孩童在嬉戏时的天真烂漫,老人在晚年时的安详满足,以及节庆时人们的喜悦与活力。这些画面,串联起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基层社会生活画卷,也展现了“群文工作”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 “昌化记忆”的时代烙印: “昌化”作为本书的地域坐标,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时代的缩影。在李阳明的镜头下,昌化的山水田野、风土人情,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面貌,人们物质生活的点滴改善,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他见证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在新旧交替中演变,传统的乡村生活如何在新兴事物的影响下焕发新的生机。这些照片,不仅仅是个人化的记忆,更是那个时代集体情感的共鸣。它们勾勒出了一幅幅时代的年轮,记录了中国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伟大进程。 三十载光阴的影像足迹: 本书的三十年跨度,赋予了其历史的厚重感。从1984年,那个充满改革开放气息的年代,到2015年,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李阳明的镜头始终捕捉着时代变迁中的“不变”与“变”。 1984-199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李阳明或许会捕捉到人们刚刚摆脱温饱、脸上洋溢的喜悦;田间地头上,辛勤耕耘的身影,展现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朴实;村头巷尾,老人们围坐闲聊,传递着世代相传的乡土故事;孩子们在泥土中嬉戏,无忧无虑的笑容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注脚。他也许会记录下第一次出现在村庄的电视机,人们围观的热切眼神;或是改革开放后,村庄里举办的第一场小型文艺演出,人们脸上难以掩饰的惊喜与热情。 1990-2000年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村的面貌也开始悄然改变。商品经济的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李阳明可能捕捉到乡镇集市的熙攘景象,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人们在其中挑选的专注。他也许会记录下,一些年轻人在外出务工潮中,与家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或者是留守儿童,在村庄里独自玩耍、渴望父母归来的身影。同时,乡土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传承与演变,或许有传统的庙会、戏曲表演,但也许也会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展现着文化的活力。 2000-2015年代: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的普及、城镇化的推进,对农村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农村的面貌可能更加现代化,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李阳明也许会捕捉到,一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他可能记录下,村庄里现代化设施的出现,如崭新的学校、医疗站,以及这些设施如何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他也可能关注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消逝,以及人们如何努力去挽留和传承。或许,一些留守的老人,依旧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的眼神里,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对家乡的眷恋。 影像的叙事力量: 李阳明的摄影作品,并非简单的“到此一游”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叙事力量。他善于捕捉人物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他不是刻意去摆拍,而是耐心等待、敏锐捕捉,让真实的瞬间在镜头中定格。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让人们在熟悉的画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和情感。 人物的肖像: 无论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天真无邪的孩童,还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李阳明的镜头下,他们都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他不会回避人物的皱纹和沧桑,反而通过这些痕迹,去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沉思的侧脸,劳累后的微笑,都构成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肖像。 生活的场景: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忙景象,到节日庆典的热闹场面;从简陋的农舍,到逐渐现代化的村庄;从孩童的嬉戏打闹,到老人的安详宁静,每一个生活场景都被他细致入微地捕捉。这些场景,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是动态生活的缩影,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乡村世界。 时代的印记: 无论是泛黄的老照片,还是新修缮的村道,无论是传统的农具,还是崭新的电器,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时代的变迁。李阳明用他的镜头,串联起了这些时代的印记,让观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农村三十年的发展轨迹。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昌化记忆(1984-2015)——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充满温度的人文读本。 历史的见证: 它为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基层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它以一种直观、生动的方式,记录了中国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人文的关怀: 它展现了摄影师对基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对乡土文化的珍视。它呼唤我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倾听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生命故事。 记忆的传承: 它唤醒了许多人尘封的记忆,让我们可以回望过去,理解当下,并思考未来。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的欣赏: 在艺术层面,李阳明的摄影作品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独特的构图、光影运用、对瞬间的把握,都展现了他高超的摄影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 在翻阅每一页照片时,请放慢你的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些画面背后的故事,去体会那些人物内心的情感。你会发现,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影像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们能够触动你的心灵,让你对生活、对时代、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昌化记忆(1984-2015)——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是一次触及灵魂的对话,更是一份献给时代、献给人民的珍贵影像礼物。它将带领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份纯真,那份坚守,那份属于中国基层人民的,最朴实也最动人的生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仅从书名,便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沉淀。李阳明先生三十年的群文工作,这本身就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用镜头,捕捉了岁月流转中的点滴,记录了那片土地上的人情冷暖。1984年至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我想,书中的影像定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那些被定格的人物,他们的眼神中是否还保留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与坚韧?群文工作,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时代气息,它代表着基层文化建设的力量,代表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努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群文工作者,以及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留下的珍贵瞬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录,是李阳明先生用影像书写的昌化记忆。

评分

一看到《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老照片的质感,以及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怀。李阳明先生三十年的群文工作,这本身就是一段值得尊敬的经历,而用摄影作品集的形式呈现,更是将这份记忆具象化,变得触手可及。1984年至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一个地方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无数个体的成长与变迁。群文工作,在我看来,是连接人与人、连接文化与生活的桥梁,它往往默默无闻,却意义非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李阳明先生是如何通过他的镜头,捕捉到昌化这个地方的独特韵味?那些照片中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生活着,又是怀揣着怎样的情感?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摄影集,它更是一部关于基层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是一份承载着时代温度的集体记忆,也必定是李阳明先生对那段岁月最真挚的怀念。

评分

《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仅凭书名,便足以让我心生无限遐想。三十载群文工作,这是一个何等漫长的沉淀,又是何等深厚的积累。李阳明先生,这位用镜头定格时光的记录者,他的视角必然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对那些普通人的关怀。昌化,一个充满地方特色的地名,在“记忆”的滤镜下,定会展现出别样的韵味。1984年到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跨度,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我想,书中的影像定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的脉搏,那些人物的眼神中,一定蕴藏着历史的印记。群文工作,这个关键词,更是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代表着基层文化的力量,代表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代表着那些为推动社会进步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我相信,在这本摄影作品集中,我将看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是鲜活的生活,是涌动的热情,是流淌的时间,是那些不为人知却又极其珍贵的集体记忆。

评分

刚看到《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这个书名,我脑海里便开始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年代感的画面。三十年的群文工作,这是一段多么漫长而又充实的时间啊!李阳明先生用镜头记录下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影像,更是那个时代、那片土地、那些人的生活点滴。昌化,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而“记忆”二字,更是给这本书增添了浓厚的怀旧色彩。1984年至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无疑记录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一定沉淀了无数珍贵的历史瞬间。群文工作,这个略显古朴的词汇,在我看来,却承载着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力量——那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丰富大家精神世界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李阳明先生的镜头下,当年的昌化是什么模样?那些群文活动,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的?照片中的人们,是怎样的神情,又是怎样的故事?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摄影作品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群人的集体记忆。

评分

《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光是这个书名,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李阳明先生三十年的群文工作,这其中一定承载了无数的汗水与情感。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代,群文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是如何开展的?又如何影响着昌化的人民?1984年至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时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镜头定格下来的时代印记,那些人物的眼神里,是否还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满足?昌化,这个地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和厚重,而“记忆”二字,则让这本书更添了一份人情味。我坚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摄影作品集,它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部关于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动写照,是李阳明先生用镜头写下的一首献给昌化的赞歌。

评分

当《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我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的画面感。三十年的群文工作,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富有意义的旅程!李阳明先生,以他的镜头为笔,记录下了这个时代、这片土地的变迁。1984年至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跨度,恰恰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我期待在这本作品集中,看到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影像,看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闪耀着光芒的普通人。昌化,这个地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淳朴和历史的厚重,而“记忆”二字,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温度。群文工作,这个词语听起来朴实却充满力量,它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代表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李阳明先生的摄影作品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昌化基层文化发展的珍贵史料,是一份献给时代的、充满温情的记录。

评分

翻开这本《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我脑海中涌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昌化小镇。李阳明先生三十年的群文工作,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生活节奏或许更为缓慢的年代,群文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它在当时社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李阳明先生又是如何用他的镜头,去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的?我不禁想象,那些照片中的人物,他们的眼神里是否还闪烁着当年的光芒?那些被定格的场景,是否还能唤起我们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史书,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昌化三十年的变迁。从1984年到2015年,这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一个地方的成长,一个时代的进步。而“群文工作”,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和时代感,它代表着文化的普及,代表着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代表着基层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我相信,李阳明先生的作品,定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厚重,感受到这份温度,感受到这份坚持。

评分

当《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一股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三十年的群文工作,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中蕴含的坚持、热爱和付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李阳明先生,一位用镜头讲述故事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捕捉了无数关于昌化的珍贵瞬间。1984年至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正是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相信,书中的照片定能折射出那个年代独特的风貌,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场景,那些淳朴的人物面孔,都会在镜头下得以重现。群文工作,在我看来,是连接城市与乡村、连接人群与文化的桥梁,是滋养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力量。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活动,看到那些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奔波的身影,看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闪耀光芒的群文工作者。它不只是一个人的作品集,更是那个年代昌化一抹抹生动的群文记忆。

评分

初拿到《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非直白的文字,而是一股浓郁的时间沉淀感,如同老街巷里飘出的陈年酒香,初闻微醺,细品方知其醇厚。李阳明先生三十年的群文工作,在这样一个以摄影集的形式得以呈现,本身就具备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纪念意义。我不禁开始想象,那些被镜头捕捉的瞬间,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故事,又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时代侧影。昌化,这个地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古朴而坚韧的气质,而“记忆”二字,则赋予了它一种温度,一种被时光打磨过的温情。1984年到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跨度,足以见证一个地方的变迁,一个时代的更迭,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奉献。群文工作,在很多人的概念里或许是平凡甚至略显枯燥的,但李阳明先生用镜头,却将这份平凡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期待看到,那些在镜头前展露笑颜的普通人,那些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那些记录下时代印记的场景,它们是如何在摄影师的视角下,被赋予了不朽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年代的昌化,以及那个年代里,那些辛勤耕耘在文化战线上的人们。它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影像,更是情感,是历史,是生命力本身。

评分

《昌化记忆(1984-2015) 李阳明群文工作三十年摄影作品集》,这厚重的标题便足以勾起我对内容的好奇心。李阳明先生三十年的群文工作,这本身就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故事的历程。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摄影技术远不如今日这般普及,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凝聚着摄影师的心血和对生活的热爱。群文工作,顾名思义,是关于群众文化的工作,它承载着传播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活跃在基层文化活动中的身影,看到那些充满朝气的表演,看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群文工作者。昌化,这个地名本身就带着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而“记忆”二字,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时间的温度。1984年至2015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足够见证一个地方的巨变,也足够沉淀下无数珍贵的记忆。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李阳明先生个人摄影作品的集合,更是那个年代昌化社会生活的一幅缩影,是一份关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宝贵记录。它定能让我对那个时代,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