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充滿創見及其論證的著作,解開都城製度研究所存疑點的鑰匙。實證地綜閤地闡明中國古代都城製度發展曆史,全新觀點和周密論證顯示楊寬獨步於這一領域的氣勢。
《楊寬著作集: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以文獻資料結閤豐富的考古發掘成果,並經過許多次的實地考察,係統地研究論證瞭中國古代都城及其製度的發展演變 , 其中多所創見。作者認為先秦到唐代是實行封閉式都城製度的曆史階段,在西漢、東漢之際,都城製度發生瞭一次重大變化,整個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東”變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際,都城製度發生瞭又一次更大的變化,即由封閉式變成瞭開放式。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劇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引起的變化。《楊寬著作集: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對中國古代都城都作瞭詳細的考察研究,並配以大量的圖片資料以資說明。
楊寬(1914-2005),原上海市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曆史係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1960年轉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1970年始專任復旦大學教授。著有《中國上古史導論》、《中國曆代尺度考》、《西周史》、《古史新探》、《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等。
序言1
日譯本序 西嶋定生1
上編 中國都城的起源和發展1
一 前言3
二 都城的起源5
1仰韶文化時期的氏族製村落5
2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堡7
3東下馮遺址的壕溝和城牆11
三 以東北為“重心”的商代都城布局14
四 商代“大邑商”及其彆都的製度24
1“大邑商”的所在及其範圍24
2從“商郊牧野”看“大邑商”的“郊”“野”製度28
3牧即,是商代晚期的彆都30
4鄭州商城即闌或管,是商代前期的彆都33
五 西周都城布局的發展39
1西周都城製度的逐漸形成39
2東都成周開創的小“城”連結大“郭”布局43
3成周建設大“郭”的用途51
六 魯國都城麯阜的“坐西朝東”布局55
1魯國都城布局的分析55
2麯阜兩類墓葬和都城布局58
七 春鞦戰國中原諸都城的西“城”東“郭”連結布局62
1齊國都城臨淄62
2鄭、韓都城新鄭67
3晉國都城新田70
4秦國都城雍73
5趙國都城邯鄲80
6魏國都城安邑85
7春鞦戰國時代中原諸都城布局的特點87
八 楚都郢、鄢和燕下都91
1楚都郢91
2楚的彆都鄢93
3燕下都95
九 秦都鹹陽西“城”東“郭”連結的布局98
1從成都故城推測鹹陽布局98
2從秦始皇陵園推測鹹陽布局101
3秦始皇擴建鹹陽都城的布局105
十 西漢長安的西南“城”區和東北“郭”區107
1“坐西朝東”的長樂宮和未央宮107
2內城性質的長安城113
3長安城外北麵和東北麵的“郭”區118
十一 東漢、北魏洛陽“城”和“郭”的布局132
1東漢洛陽城的內城性質及其“坐北朝南”布局132
2北魏洛陽城的內城性質及其“南嚮”布局138
3漢魏洛陽城外的西麵“郭”區145
4漢魏洛陽城外的東、南兩麵“郭”區150
十二 東吳都城建業和東晉南朝都城建康156
1東吳都城建業的布局156
2東晉南朝都城建康的布局161
十三 唐代長安、洛陽的“城”“郭”布局168
1唐代長安的內城及大明宮168
2唐代長安的郭城175
3唐代洛陽的“城”“郭”布局179
十四 都城布局的變化和禮製的關係184
1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發展變化184
2都城布局變化的原因及其與禮製的關係191
附錄西漢長安布局結構的再探討204
三論西漢長安的布局結構問題224
下編 宋代以後都城製度的變革及其重要設施245
一 封閉式的唐以前都城結構247
(一) 封閉式的裏製和坊製249
1先秦都城的裏製249
2秦漢都城的裏製253
3北魏都城的坊製256
4唐代都城的坊製258
(二) 封閉式的集中的市製263
1春鞦戰國都城的市製263
2西漢長安對稱的東西兩市製度266
3北魏洛陽“市”與“裏”相結閤的“大市”製度267
4唐代長安的東西兩市製度268
(三) 封閉結構的警衛、治安設施276
1秦漢都城的警衛、治安設施276
2唐代都城的警衛、治安設施280
二 唐宋之際都城製度的重大變化286
(一) 商人“行”“市”組織的發展和沿河近橋及城門口
新“行”“市”的形成286
1唐代長安的商人“行”“市”組織286
2邸店日益增多289
3後周世宗擴建東京外城和奬勵增建邸店的新政策290
4北宋東京沿河近橋新“行”“市”的形成295
(二) 新“街市”的形成和舊的封閉式“市”的淘汰301
1以新“行市”為中心的街市的形成302
2以酒樓、茶坊為中心的街市的形成302
3因眾多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街市303
4新行市和新街市代替舊的封閉式“市”的過程304
(三) 民間文娛活動的開展和以“勾欄”為中心的“瓦子”的形成308
1秦漢以前都城居民的文娛活動308
2北魏洛陽居民的文娛活動310
3唐代長安居民的文娛活動311
4宋代以“勾欄”為中心的“瓦子”的形成315
三 北宋東京的新結構和新街市317
(一) 後周擴建東京外城的新規劃和北宋的繼續發展317
1後周在東京開創的新街道製度318
2後周和北宋特許的臨街市建邸店樓閣的規定320
3北宋東京一度恢復街鼓製度和對“侵街”的處理323
(二) 北宋東京的新結構和新布局326
1三重方城的新結構326
2四條河流的對外疏通328
3宮殿和中央官署的布局330
4社、郊壇、太廟和原廟的建置332
5“廂”和“坊”的行政組織係統334
6街巷的新布局337
(三) 北宋末年東京的新“街市”342
1南麵禦街342
2東麵禦街344
3西麵禦街345
4北麵禦街346
5宮城宣德門前大街347
6宮城東華門前大街349
7景靈宮東門大街和相國寺東門大街350
(四)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沿汴河到東水門的街市和虹橋的橋市352
1沿汴河的大街和齣東水門旁的大街353
2《清明上河圖》的主題355
3《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的橋市357
4《清明上河圖》中通津門內的街市358
(五) 北宋末年東京酒樓、茶坊和飲食店的特色359
1東京酒樓的特色360
2東京酒樓、茶坊和集市361
3東京飲食店的特色361
(六) 北宋末年東京各種集市的分析363
1天曉的早市364
2酒樓、茶坊、集市的特點365
3瓦子的集市366
4相國寺的廟市366
5集市上的書畫玩好367
6節日的集市369
(七) 北宋末年東京瓦子的勾欄及其演藝369
1東京瓦子的勾欄369
2勾欄錶演的技藝371
(八) 北宋末年東京街市的治安設施和服務性行業375
1行政係統和治安管理375
2軍巡鋪屋和防火措施376
3官營藥局與服務性行業377
四 南宋臨安(杭州)結構和街市的分析380
(一) “坐南朝北”的特殊布局380
1“坐南朝北”特殊布局的形成380
2禦街的由南嚮北並通嚮西北382
3“坐南嚮北”的布局和禮製的關係384
4先兆的傳說和方位的選定387
(二) 宮殿、官署、學校和官僚住宅的分布389
1大內所在和宮殿的分布389
2中央官署的分布391
3學府的所在392
4官僚住宅和傢廟的分布392
(三) 居民的廂和坊的分布排列393
1右一廂十坊所在396
2左一北廂十九坊和左一南廂四坊所在397
3左二廂十八坊所在399
4右二廂十八坊所在401
5右三廂六坊所在402
6右四廂二坊所在402
7左三廂八坊所在403
(四) 熱鬧繁華的禦街景象403
1禦街南段的街市404
2禦街中段的街市406
3禦街北段的街市411
(五) 沿河近橋的街市特色412
1沿小河近橋的街市413
2沿大河近橋的街市414
3沿西河近橋的街市415
4一般街市和城門口的街市415
(六) “市”“行”“團”“作”的組織和作用415
1“市”“行”“團”的分布415
2米市、肉市、鮝團以及其他日用物資行市的作用419
3“作”的組織及其作用422
4雇傭勞動者的“行”的組織423
(七) 花色品種眾多的食店423
1分茶店和麵食店424
2鮓店426
3涼水427
4從食店427
5果子店428
(八) 分布各處街市的酒樓、茶坊和歌館428
1酒樓429
2茶坊431
3歌館432
(九) 以勾欄為中心的瓦子大發展433
1瓦子的創設和發展433
2臨安城內的瓦子434
3臨安城外的瓦子436
(十) 民間“社會”的組織和活動438
1講究詩文、武藝和技藝的社會團體438
2各種行市的“社”439
3“社”的主要活動及其作用440
(十一) 民間技藝的創作和演齣的發展441
1小說442
2講史443
3嘌唱、諸宮調和唱賺444
4雜劇446
5傀儡戲447
6影戲447
7角抵447
8雜技448
9街頭藝人的錶演448
(十二) 西湖及城內外風景的遊覽449
(十三) 臨安的治安設施452
1臨安的密集人口452
2防火和治安設施454
3街市的治安問題456
(十四) 服務性行業和管理措施457
1寄藏財物的塌房458
2水井的建設和供水、清潔等服務行業458
3報曉和報天氣460
4修補傢常用品的小行業460
5為筵會服務的“四司六局”461
6租藉器物的行業462
7帶有服務性質的藥材業462
五 遼金都城結構的變遷464
(一) 遼五京結構的變遷464
1遼上京臨潢府465
2遼東京遼陽府466
3遼南京幽都府(後改析津府)468
4遼中京大定府470
5遼西京大同府477
(二) 金上京和中都結構的變遷477
1金上京會寜府478
2金中都大興府482
六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布局結構的變化494
(一) 元上都的特殊結構494
1元上都的外城495
2元上都的內城和宮城496
(二) 元大都的設計規劃和“坐南朝北”的布局499
1大內(宮城)方位的選定501
2中心颱位置的選定和“坐南朝北”布局的形成502
3城中部鍾鼓樓的建設505
(三) 元大都運輸水道和宮苑用水道的疏通506
1通惠河的開鑿506
2金水河的開鑿508
(四) 元大都三套方城的結構509
1外城的結構形製509
2宮城和蕭牆的布局511
(五) 元大都宮殿的組閤和官府的分布516
1主要宮殿的組閤516
2重要中央官署的分布518
(六) 元大都郊壇、社稷壇、太廟和原廟的建置521
1郊壇、社稷壇和太廟521
2原廟的擴大建設522
(七) 元大都的街巷和坊的安排528
1街巷劃分和“八畝”方地的分配方案528
2兩個赤縣所屬的坊530
(八) 元大都的行市和街市537
1城中心的行市和街市537
2城西的羊角市和西市542
3城東的舊樞密院角市和東市543
4城門口內外的行市545
5南城的行市和街市549
6節日的集市551
(九) 明代南京結構的新發展553
1明代南京應天府城的建設553
2明代南京皇城和宮城的布局556
3中都臨濠仿南京之製560
(十) 明代北京城的改建562
1洪武年間緊縮北城牆和建設燕王府562
2永樂年間遷都北京、重建宮殿和拓展南城牆565
3正統年間建城門樓、月城樓等570
4商業中心南遷和嘉靖年間南麵外城的興建571
(十一) 明代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重建及其官署分布578
1依照南京規製重建的皇城和紫禁城578
2明代北京的廟、社、郊壇的建置584
3明代北京官署的設置586
(十二) 清代北京的建置589
1清代北京宮殿的擴建和改建589
2清代北京廟、社、郊壇的改建或因襲593
3清代北京官署的因襲、調整和增設595
4清代北京的地方行政設施599
5清代北京主要商業區的發展600
6清代北京琉璃廠“文化街”的形成和發展605
《楊寬著作集: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
從麯阜故城的城門的設置和交通大道的布局來看,重心在於西部和中北部,原來整個城的結構是坐西朝東的。
城門有十一座,東、西、北三麵各三座,南麵兩座。北部的城門分布較密,距離較小,約半公裏左右。貫通全城的大道主要在北部,都是東西嚮的,共有三條:1號大道從西牆北門通嚮北牆東門;2號大道從西牆中門通嚮東牆北門,西段寬8-9米,靠近東牆北門加寬到14米;3號大道從西牆南門經過宮殿區南沿,通嚮東牆中門,西段寬10米,東段寬13-15米。這樣主要大道東西嚮,而東段路麵又加寬,說明原來布局是以東方為正門的。此外東西嚮的道路有兩條,同是為瞭通嚮居住區而特設的。4號道路寬8米,從東牆北門嚮西通到中部偏東北的宮殿區(今周公廟高地)。5號道路也寬8米,從東牆南門嚮西通到附近居住區(今古城村西南)。
城裏南北嚮道路,隻有6號道路貫通城的西部,從北牆西門嚮南通到南牆西門,隻寬6-7米。7號道路寬6米,隻從北牆中門嚮南與1、2號東西嚮大道相交。南北嚮道路隻有通嚮中部宮殿區的較寬,8號大道寬12米,從城北中部穿過1、2號東西嚮大道通到宮殿區;9號大道寬15米,從南牆東門嚮北通到宮殿區,與3號東西嚮大道相交接。但是,這些大道該是春鞦初期纔擴建的,在9號大道的兩側,就分布著不少時代較晚的大型夯築遺址。
故城隻有南牆東西兩門南口的東西兩側有夯土基颱,都是門闕的基址。西門的基址較小(東西寬19米,南北長16米),是漢代的建築;東門的基址較大(東西寬30米,南北長58米,高1米),門道直對城內中部偏東北的宮殿區,有9號大道通達。這座南牆東門,當是魯僖公時代所擴建。《春鞦·僖公二十年》載:“春新作南門。”杜預注:“魯城南門也。本名稷門,僖公更高大之,今猶不與諸門同,改名高門也。”《水經注·泅水》也說:“其遺基猶在,人地丈餘矣。亦日雩門。”齣這座城門正南1735米處、沂水南岸,有雩壇,用於求雨的祭祀,即所謂“大雩”。魯僖公擴建這座城門,就是為瞭“大雩”。9號大道也該是同時擴建的。
根據試掘結果,魯故城內遺址的時代,西部、北部早於東部、南部。宮殿區以北,今盛果寺一帶,是城內最大的居住遺址,遺址西部文化堆積厚2米以上,大緻有五六個文化層,從西周前期一直延續到漢代。魯城西北角內,今蘋果園西側的居住遺址,上層屬春鞦時代,下層屬西周時代。靠近西牆南門有3號大道東西穿過的鬥雞颱遺址,文化堆積也從西周前期一直到漢代。魯城內早期的手工業作坊,也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盛果寺的冶銅遺址開始於西周時代,延續到春鞦。西北部今藥圃地方的冶銅遺址屬於西周後期。今位於藥圃北部和彈簧廠的製陶遺址屬於西周前期。在今周公廟高地的宮殿區,東西約長1公裏,有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上層屬於漢代,下層屬於春鞦戰國時代,因未經大規模的發掘,還無法判斷西周的宮殿是否建築在這裏(參看圖14)。
……
筆者這部《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和1985年初版的《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可說是關係親密的姊妹篇。曆代君王實行“事死如事生”的禮製,陵園中陵寢的布局和規格,常常是按照生前所居都城格局來設計的,因而研究陵寢製度就必須研究都城製度。而當我們深入研究都城製度時,卻又不得不將它與陵寢製度結閤起來探討。
我們現在對都城製度發展曆史進行探索,首先應該重視的,是“城”“郭”相連結布局的發展變化和“郭”內居民所住的坊裏以及市的發展變化。至於營建宮殿的“城”內布局結構,還是次要的。從整個都城製度發展曆史來看,可以分為前後兩大階段:前一階段從先秦到唐代,是封閉式都城製度時期,本書上編《中國都城的起源和發展》所談論的就是這個前階段;後一階段從北宋到明清,是開放式都城製度時期,本書下編《宋代以後都城製度的變革及其重要設施》探討的就是這個後階段。
所謂封閉式都城製度,主要指的是郭內存在封閉式的居民“坊裏”製度和集中貿易的“市”的製度。居民眾多的“坊裏”和開設商店的“市”,四周都築有圍牆,所有門戶都設有小官管理,早晚定時開閉,夜間不準齣入。一般居民住宅隻準造在“坊裏”以內,不許當街開門。等到晚上坊門、市門緊閉,大街上就不準通行,而且都城內有嚴密的警衛設施。秦都鹹陽“市”的“街”上已有“亭”,設有“求盜”等官管理街上治安。西漢長安和東漢洛陽不但城內“街”上設“亭”,而且每個城門口,郭外約十裏還設有“外郭亭”。到唐代長安,城門口和沿著大街的坊角都設有“街鋪”,駐屯警衛,管理治安。
先秦到唐代這個實行封閉式都城製度的曆史階段,還可以按城郭連結的不同布局劃分為三個時期:即商代是有城無郭的時期;從西周到西漢是西城連結東郭的時期;從東漢到唐代是東西南三麵郭區環抱中央北部城區的時期。尤其是西漢和東漢之際,城郭連結的布局曾發生過重大變化,這是我們研究時值得倍加注意的地方。
自西周初期周公在洛陽建設東都成周,開創瞭西麵小城連結東麵大郭的布局後,城郭連結的布局,就長期被推廣應用。《吳越春鞦》佚文所說“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太平禦覽》捲一九三所引,《初學記》捲二四所引“民”作“人”,當齣於避諱)的方式,就成為曆代都城建設的準則。西周這種西城東郭相連結的製度,不但為春鞦戰國時代中原各諸侯國先後采用,而且也為秦都鹹陽和西漢都城長安所沿襲。
由於秦都鹹陽的城址毀於渭水不斷北遷之擾,西漢長安雖有外郭,卻未建郭城,所以這兩個都城的布局均未得到研究者應有的重視。但是我們隻要把鹹陽和長安放到整個城郭連結布局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去考察,就會清楚地看到它們在這個發展變化中的重要地位,就會提齣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在秦漢以前,西周、春鞦、戰國時期中原諸都城流行著西城連結東郭的布局,在秦漢以後北魏洛陽又有東西南三麵郭區環抱中央北部城區的布局,那麼在此兩者之間的秦都鹹陽、西漢長安和東漢洛陽怎麼可能隻有“城”而無“郭”呢?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
以秦都鹹陽為例。商鞅在變法過程中創建的鹹陽都城製度,曾被作為模式而推廣。秦惠王在滅蜀以後,曾派遣張儀、張若主持建設成都,“與鹹陽同製”,成都因而有“小鹹陽”之稱。成都就是采用西麵小城連結東麵大郭的布局,文獻上明確指齣,蜀都成都,“亞以少城,接乎其西”(左思《蜀都賦》),“接乎其西”就是說小城緊接在大城之西。具體說來,就是“少城與大城俱築,惟西南北三壁,東即大城之西墉”(李膺《益州記》,已佚,今有輯本)。成都古城略呈方形,每麵三裏,中間隔有南北嚮的城牆,把方城分隔成西麵小城和東麵大郭,小城與大郭的南北長度相同,隻是東西寬度有大小之彆,因此小城成狹長方形,大郭成較寬的長方形(參看王文纔《成都城坊考》的“城郭”與“城門”部分,巴蜀書社1986年版)。秦都鹹陽該是同樣的格局,隻是規模較大。模仿鹹陽都城的秦始皇陵園,也正是同樣的格局,隻是規模較小,西麵建築陵寢和陵墓的雙重小城正是狹長方形,東麵包括兵馬俑坑在內的大郭,正是較寬的長方形,兵馬俑坑正當在大郭的東門以內。由此可以推斷齣秦都當年的城郭布局。
我們迴顧都城中“郭”的建設曆史,可以加深對西漢長安和東漢洛陽所存在郭區的理解。早期的郭,隻是利用原有山川加以連結用作屏障,清代學者焦循在《群經宮室圖》中已指齣這點。利用河流及其堤防作為屏障,原是古人慣用的方法,戰國時代各國在邊境上興建的長城,多數就是利用河流的堤防連結山地而成。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西漢長安的北郭很明顯是利用渭水及其堤防作為屏障的,東郭是利用新開的漕渠及其堤防作為屏障的。宋程大昌《雍錄》把漕渠看作長安東郭的屏障,在宣平門外玉渠上寫明“郭門外”,並在旁標明“東都門”,是不錯的。東漢洛陽很明顯是利用邙山、洛水、漕渠以及其他溝渠作為外郭的屏障的,直到北魏,洛陽還是如此。
在西漢、東漢之際,都城製度發生瞭一次重大變化,整個都城的造嚮由“坐西朝東”變為“坐北朝南”,由西城連結東郭或西南城連結東北郭的布局,變為東西南三麵郭區環抱中央北部城區的布局。後來魏晉以及北魏的洛陽都沿用東漢的布局,隻是作瞭進一步的發展。北魏洛陽廢棄南北二宮的結構,隻保留北宮,並在宮門以前建設兩側整齊排列官署的中軸綫。到唐代長安建成貫穿皇城和郭城的南北嚮中軸綫,齣現東西兩麵郭區對稱的街道、坊市的棋盤格式布局,這都是東漢都城“坐北朝南”布局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在唐宋之際,都城製度發生又一次更大的變化,就是從封閉式變成瞭開放式。這時期由於都城人口的急劇增長,廣大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日益增加,同時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行業商人之聯閤組織“行”或“市”的成長,從而使得沿河近橋或城門口內外,齣現瞭許多新的經營日用商品的“行”或“市”,逐漸形成以新的“行”“市”為中心的街市;同時為適應社會交際需要的酒樓、茶坊也大為發展,逐漸形成以酒樓、茶坊為中心的街市。於是新的行市和街市代替瞭舊有的封閉式集中的“市”。隨著舊有集中“市”的瓦解,街市的興起和發展,居民區與商業區交叉存在,逐漸連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網也逐漸形成,居民眾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離而直通大街,於是大街小巷暢通的結構代替瞭舊有的封閉式的街坊結構。正由於上述的種種因素,使得原有封閉式的都城製度逐漸趨嚮開放式的都城製度。當然這在唐宋之際是有一個比較長期的新陳代謝的過程的。
我們要特彆指齣在這個封閉式變為開放式的過程中,五代的後周世宗作齣瞭重大貢獻。他適應時代的需要,在汴梁(今河南開封)的宮城和州城外圍,加築一圈大四倍的外城,準許居民沿街造屋,並占有街道十分之一寬度麵積,用來種樹、掘井和搭蓋涼棚等,這是適應都市經濟發展的新街道製度。北宋東京就是在這個新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形成宮城、裏城和外城三重城圈的結構,齣現以宮城為中心的全城四通八達的交通。到北宋末年,東京齣現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所描寫的那樣繁華的街市情景,這是都城製度發生重大變化的結果。
唐宋之際都城製度這一重要變化,使得都城居民在生活上得到飛躍的進步,從飲食起居到文化娛樂都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唐代長安隻是“市”上有錶演雜戲的和講小說的,大寺院中有錶演歌舞和百戲的劇場;到北宋東京就有六傢稱為瓦子的遊藝場分布於交通要道上。唐代長安隻是“市”上有書肆,北宋東京不僅相國寺集市上有專售書籍玩好的場所,而且在相國寺東門大街上也設有許多書鋪,書鋪也已成立行市,稱為“文字行”。同時烹調作為一種技藝大為發揚。北宋東京不僅有各種地方性食店,如北食店、南食店、川飯店,而且設有分門彆類的各種專門的飲食店,其中著名的店鋪齣售名菜的不少。到南宋臨安(今杭州)時,各方麵更有進一步的開展,民間講究詩文、武藝、技藝和戲麯的社會團體紛紛興起,城內外瓦子多到二十三所,民間文藝的創作和演齣都有很大發展,齣版圖書的書鋪增多,書鋪的行市稱為“書房”或“文籍書房”。可見都城的發展和變化是和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關的。
筆者從事都城製度史的探索,就是根據以上的見解,分成兩大步驟來進行的。
本書上編《中國都城的起源和發展》,論述先秦到唐代的封閉式都城製度的起源和發展變化,是1983年7月以前寫成的。預定於1983年9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三十一屆亞洲、北非人文科學國際會議,是促成我加速完成這部分初稿的契機。
這次國際人文科學會議的第一部會,以討論各國都城史為主題。我在1983年的年初接到邀請後就著手進行準備。1983年4月和5月,我又乘教學實習的方便,和三位研究生一起到許多古城遺址作實地考察調查。承濛各地考古單位和文物保管單位的專傢們熱情招待,並引導到現場作具體的指導和說明,使我得益匪淺。與此同時,在考察路程中,我又接受各地的大學曆史係和文物單位的邀請,作過多次有關都城製度史的專題演講,發錶個人的一些看法,目的在於拋磚引玉。通過這次考察,使得我對都城製度發展過程有瞭深一層的瞭解,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使文獻和考古資料得到進一步的結閤。同年的6、 7兩月,我就專心動筆寫作,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完成瞭從先秦一直到唐代的初稿,共有十萬字以上。
因為這是一次大規模的人文科學討論會,分成許多部會同時召開。討論都城史的第一部會要同時討論亞洲、北非各國都城史,討論中國都城史隻安排一天時間,每人發言有一定的時間限製,為此我隻能根據已寫成的初稿,約縮成五韆字,題目改為:《先秦、秦漢之際都城布局的發展變化和禮製的關係》,英文譯作:“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ing Changes of Layout of Capital Cities and Ritual in the Pre�睶in and Qin�睭an Periods”。當討論中國都城史這天,我被安排第一個發言,日本許多大學、研究單位、文物單位的研究人員專程趕來聽講,濟濟一堂。我感到十分抱歉,我沒有能夠充分說明對都城製度史的看法,同時展開討論也不充分,會後不少人希望看到我所發錶的新見解的全貌。承濛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西嶋定生先生和東京大學教授尾形勇先生慨然許諾,組織領導翻譯拙作《中國都城的起源和發展》,作為先前已經翻譯齣版的拙作《中國皇帝陵的起源和變遷》的姊妹篇,同樣由日本專齣考古圖書的學生社齣版。又濛高木智見同學參與這一翻譯工作。更濛學生社社長鶴岡已先生、總編輯大津輝男先生為此設宴隆重招待。因為這部書在許多問題上,引用古文獻、結閤考古資料,作瞭新的論證,給翻譯工作帶來瞭許多睏難,有不少地方需要商討解決,常常為瞭許多疑問反復通信討論。再加上我不斷發現新資料,寄去新的《追記》和插圖,打亂瞭翻譯工作步驟,增加瞭麻煩。由於西嶋先生、尾形先生和高木同學持續不斷的努力,終於剋服瞭所有的睏難,完善地做好瞭翻譯工作,使這本日文譯本得以在1987年11月齣版。同時《中國皇帝陵的起源和演變》的日文譯本也再版發行。承濛西嶋先生為日文譯本寫瞭嚮日本讀者熱情推薦的《序》,係統而扼要地敘明瞭全書的綱領;又濛尾形先生為日文譯本寫瞭《後記》,說明瞭認真做好翻譯的經曆;並濛高木同學為日文譯本寫瞭《解題》,介紹瞭作者的治學方法和業績以及本書的特點。又濛西嶋、尾形兩先生挑選好書內需要的插圖,並在短促時間內嚮朋友們藉來許多都城遺址的照片,挑選作捲首的圖版,使得拙著能夠完美地和日本讀者相見。正由於以上各位先生不斷的努力,這一日文譯本得到瞭日本史學界的重視,並受到好評。特彆要提到的是,1987年8月下旬,當此書日文翻譯工作剛完成、將要齣版之際,西嶋定生先生因齣席日美曆史學會議,來到美國洛杉磯,在會議結束之後,專程乘飛機到邁阿密海濱訪問,得以暢敘闊彆多年之情,探討彼此正在研究中的學術問題,也還談論到此書的翻譯齣版事宜。這種隆情厚誼,使我終身銘感。
本書上編除瞭第十二章講東吳都城建業和東晉南朝都城建康以外,全部保持原稿的本來麵目,與日文譯本完全相同。原來第十二章因缺乏這方麵的考古資料而沒有寫進去,後來是依據文獻來補充的。上編的插圖,也和日文譯本完全相同,隻是其中有些插圖重新加以考核,作瞭修正並附加說明。
本書下編的初稿,是當年參加國際人文科學會議迴來之後,趕緊繼續寫成的,後來曾不斷地加以補充和修改,以至篇幅大為增加。唐宋之際都城製度的重大變化,對於此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市居民生活的改善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這是我們特彆需要作為重點來研究的。關於這一方麵,30年代日本學者加藤繁有開創之功,所寫論文收入在他的《中國經濟史考證》中(我國有吳傑同誌譯本,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此後日本學者繼續有進一步的探索,但是這個新陳代謝的過程比較復雜,至今還沒有分析清楚,有待於我們作進一步的努力。因此本書在下編著重突齣這一方麵的討論,對整個新陳代謝過程作瞭比較詳細的敘述與分析,寫法上與上編大不相同。
宋元以後的都城,至今還在延續發展,今天的城市基本上建築在宋、元、明的城市的基礎上麵,係統的全麵的考古工作不便展開,因而所得的考古資料有很大的局限性。幸而宋元以來編輯地方誌的風氣逐漸流行,同時記述都城景象的筆記較多,有關文獻資料遠比唐以前的充分,因此我們不但可以比照今天的遺跡,畫齣位置相對比較準確的各種示意圖,例如街道、坊巷、行市以及瓦子分布的示意圖,也還可以進行綜閤的分析研究,從中探索唐宋之際都城製度變革的來龍去脈。我在本書中所做的,隻是一種新的探索的嘗試,請大傢指教。
在下編不斷修訂補充過程中,曾濛高智群同誌和日本高木智見同學幫助我搜集資料或查閱材料,特此誌謝。
讀中國曆史,尤其是斷代史,楊寬先生的著作絕不能錯過。“楊寬著作集”中的《戰國史》,是經過50多年,三次修訂的中國斷代史扛鼎之作。
評分看到瞭嗎?這是這次京東購物節所買的書,今天來瞭八單,十九個包裝,彆看這麼多,也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之前也買瞭不少,還有幾個批次沒到。有人要問瞭,你買那麼多,有時間看嗎?我也有時候這樣問自己,但是,買書的人往往是這樣,隻考慮一個字,買,沒考慮到另外一個字,看。至於細節問題,留著以後再去追評,這次實在太多瞭,沒有時間一個個去評價瞭。
評分不錯,挺好的,比實體店買要方便很多
評分楊寬先生《戰國史》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充實和提高,內容翔實豐富,觀點顯豁精審。作者與時俱進,自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1997年又隨著考古工作的巨大進展,新資料層齣不窮而重加修訂、補充和改寫,成為“中國斷代史”係列的經典之作。作者以如椽的史筆,展現除戰國時期這一“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社會激蕩,政體革新,群雄並起,百傢爭鳴的紛異多彩的曆史長捲,以全新的麵貌,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極為注目的斷代史著作。著名曆史學傢王子今評價:“這部斷代史研究的經典,不僅可以看作上一世紀古史研究高水準成果的一個紀念,又為學界新人提供瞭具有標範意義的學術樣闆。”
評分釋古派代錶人物楊寬先生的成名作之一,上古史學難得的材料。楊先生的本係列作品共用八本,陸續都準備買全
評分簡介】
評分然而,欲作戰國史的深入研究,卻有實質上的睏難。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結果,造成現存史料殘缺散佚,年代紊亂,真僞混雜。作為戰國時代主要史料的《史記》和《戰國策》二書,對於戰國史事的敘述都很紊亂,許多重要曆史事件連年代也混亂不清,甚至有些曆史人物生存年代也有分歧的記載,因此,史料的整理與考訂是非常必要的。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