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青春期是一个特定的阶段,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绚丽多姿的阶段,青春期的迷茫不可避免,青春期的遗憾每个人都会留下。《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女生篇)》并不是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也不是告诉孩子怎样度过青春期,作者就一些成长中的问题和许多身处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了交流,听了他们的成长故事,明白了原来很多大人以为会这样的原因,在和他们深度接触后,却发现是那样的原因。本书是站在孩子和家长双方的角度,告诉身为父母的大人,当你们执拗于某个问题质疑孩子的时候,或许读了孩子的心声就会转变一个角度;也告诉孩子,很多事情不是你眼睛看到的那样,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父母这样做的出发点和他们的用心。
《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女生篇)》以故事的形式,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娓娓道来,读来引人入胜,又让人受益良多。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们对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对孩子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内容简介
作者历经三年时间,采访了身边数百位老师和学生,并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与大家一起分享。《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女生篇)》摒弃一般家庭教育类图书中枯燥的理论和模棱两可的说教,将作者对亲子 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独特理解融入到书中每一个真实鲜活的案例中。
青春期的孩子阅读本书,能从书中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同学的影子;家长和老师阅读本书,也能看到自己孩子或学生的形象跃然于纸上。通过阅读,增进青春期孩子与父母、老师间的相互理解,对彼此的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孩子的青春不再单调、不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
作者简介
林伟贤,鸪衣,原名顾静华,生于江苏海门,是海门当地电台、电视台采访并录制专栏节目的优秀作家,起点签约作家,中天文化亲子教育专栏作家。她出身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受家族长辈影响,觉得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业,于是便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研究国内外教育大师的各种案例,比较赞同Maria Montessori(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教育新模式。从《老公日记:让老婆做皇后十个月》的胎教,到《时光只是经过——大学生不必做的88件事》的青春絮语,育子、自育、育人,百变不离一个“育”字。鸪衣,以笑中溢出悲而生动,以静中融入动而逍遥。
目录
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女生篇)
目录
亲情,我们不知道另一种真相
淋雨的蒲公英
有你的方向
牛奶的芬芳
消失的音乐
在原地旋转
大风车
爱是一座山
断掌
没有再见
宇宙的篝火
友谊,如果可以永远不松手
心与心的距离
左手右手
背后的真相
水杯里的柠檬
盛开在指尖的仙人掌
借来的掌声
一座桥
如果没有如果
恍若星辰
那年夏天
懵懂爱情,属于我们的匆匆那年
一个人的玫瑰
哈根达斯的广告词
凝眸深处
风铃乍响
犹抱琵琶
33厘米
记忆里的高跟鞋
烟花的世界
擦肩不忘花香
忘记加糖的咖啡
生活,请用心聆听
半条船
三比四的世界
遗失的感叹号
沉入海底的星星
太阳的边缘
无关懦弱
都市牧羊人
又一年雨季
卑微的小蚂蚁
继父
成长,藏在阳光背后的风景
书里的世界
走钢丝的木偶人
急促的步伐
流动的时光
祈使句也是一种态度
天路
花还在
带着春天味道的棒棒糖
面具
尖叫的榴莲
爱好,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哆啦A梦的大口袋
旋转的红舞鞋
沸腾吧,蛋炒饭
一纸墨香
倾城一笑待春风
寻味一首歌
潜入四季
勿忘勿忘
梦亦安然
我不一样
梦想,用想象装点唯美
一刀倾城
蝶变
拉库卡拉查
转角雾开
灵魂游走在6月的街
旋转的舞台
没有结局的故事
芦苇花也可以芬芳一季
永远55℃
画纸上的向日葵
自由,寻找另一个真实的自己
胭脂色
闲听落花
一剪简静时光
风铃是天使的声音
用音符画画
如果没有牛顿
奶茶还在保质期
镜子笑了
胖女孩也有春天
尘埃也可以很快乐
责任,一个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机会
流连夏天
走一半又停住
等待造句的灵感
偷一抹阳光
坚守信仰
主宰明天
又一季花开
再见,长安
爬上岸的鱼
剪辑人生
精彩书摘
走钢丝的木偶人
对于我们这次的见面,她比较排斥。
她愤愤地说:“你们大人真的太好玩了。我不认真读书吧,你们就觉得我不求上进。我认真读书了吧,你们又认为我现在的状态不对。我都不知道我究竟要认真读书好,还是不认真读书好。”她的腿交叠地放在一起,轻轻抖动着。
我轻轻地敲了一下桌子,问道:“那么,你喜欢不认真读书的自己,还是喜欢认真读书的自己?”
她没想到我这样问,眼里一片迷茫,过了一会才说:“我有选择的权利吗?”
我没有说话。
以前的她并不是太爱学习,刚入初中的时候,她还延续着小学时的习惯,迷恋着柯南,线上不停地追剧,线下追漫画。每逢听到一件什么事情,她都会摸着下巴高深莫测地说:“这件事表面看是这样的,但是实质就不好说了,很可能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然后哇啦哇啦地一通分析。到最后,真相什么的反而都不要了,重要的是她的笑容很真,看上去很开心。
一度,爸爸妈妈也是很喜欢她这个样子的。可是几次考试下来,爸爸妈妈就觉得再这样发展下去就不行了。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那些教育机构补课,自己家的孩子老是追剧,心思不在这学习上,怎么想怎么不踏实。”所以,初一开学一个月后,她就被爸爸妈妈塞进了补习机构的大教室。
一开始,她还在那向往补课回来就可以看《柯南》了,慢慢她就明白,这完全就是做梦。
她看《柯南》的时间,被妈妈拉去补课了;她看漫画的时间,被爸爸拉去做奥数了。她追问:“什么时候可以看《柯南》?”妈妈说:“你的学习已经很好,不需要复习了吗?”爸爸说:“人家李叔的孩子咋就没这么多不必要的想法,一天到晚不是背书就是做题?”
她恳求道:“那如果我这次数学考了90分以上就让我看一集,好不好?”妈妈边摇头边说:“等到什么时候考满分我就答应你。”
她最接近满分的一次是99.5分,但是半分之差并没有得到爸妈的额外开恩。那之后,她就放弃了为柯南而努力。
她现在做爸爸妈妈的好女儿,他们说去补课就去补课,他们说参加什么训练就去参加什么训练,他们说好好学习就好好学习……她再也不提柯南,爸爸妈妈羡慕的李叔的孩子的模式被她借鉴了过来,她没有不必要的想法,一天到晚不是背书就是做题。
“爸爸妈妈不是一直向往我做这样的孩子吗?我当真变成这样的孩子了,他们却又怀念我之前活泼可爱、调皮捣蛋的样子了。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鱼和熊掌兼得的事呢?”她望着窗外匆匆行走的路人,喃喃地说,“有的时候,我就想,路上行人这么急促的步伐,并不是他们自己习惯的节奏,只是被人为地牵引着,就像木偶人,被看不见的线拉扯着。线的那一头,或者是责任,或者是希望,或者是野心……或者如我一样,是父母的爱。现在想来,自己最初的想法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坚持下去。”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木偶人走在钢丝上,面无表情地走了一步,又走了一步。
醒来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教导孩子方面,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们多大的自由?这个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最起码的一点是,我们不应该借着爱之名,用暴力去强迫孩子一味地按我们的方式走下去。孩子不是替我们圆梦的机器,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人生道路,却不能规划他们的人生。不要让孩子成为没有灵魂的木偶人。
寻味一首歌
第一次接到她的电话,我就知道她喜欢唱歌,我刚“喂”了一声,还没来得及说“你好”,她的歌声就沿着电话线传了过来。
是李荣浩的《李白》。说来很惭愧,我当时是完全不知道这首歌的,挂了电话后,借用其中的一句歌词——“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才找到了这首歌。
自此,我对她记忆深刻。
那之后,她隔段时间就会给我打个电话,总是以歌曲开头,偶尔会和我聊几件学校里发生的小事,或者问我她唱的歌好听不好听。
我是五音不全的人,缺少音乐细胞,自小就知道这是我的弱项,我又不太敢挑战自己的弱项。所以音乐的潮流我是永远都跟不上的,只是纯粹凭自己的喜好,比较偏爱那些偏中国风一些的歌曲。像《李白》之类很受现在孩子喜好的歌我是全然欣赏不来的。而她唱的大部分都是这类,我委实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客观地评价,只得诺诺地说:“还好吧,你的小伙伴们应该喜欢。”
“那你喜欢不喜欢?”她坚持问到底。
我笑着说:“这重要吗?”
那时我还不知道,她唱给我听的大部分歌,都是她自己写词、自己谱曲的。我随意的回答无疑给她浇了一盆冷水,让她凉了一个透彻。
那之后,她有一段时间没给我打电话。因为我并不知道我在无意中伤害了她,还暗自寻思,这孩子怕是最近学习太紧张了吧,当真完全没有往自己身上联想。
直到有一次,她又拨通我的电话唱歌给我听的时候,明明是很陌生的曲调,却偏偏让我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直到唱到最后几句,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竟然是我早期写的一首诗。
“这是我的诗?”待她唱完,我急促地叫了起来,“那曲子是你编的?”
“嗯。”她扭捏了起来,“我比较习惯快节奏的曲风,填出来的词也就有种顺溜溜的感觉。知道你不喜欢后,我这阵子一直在努力尝试换种风格,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那种感觉。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你写的这首诗,所以试着给诗配了曲……”
我默默听完,老半天才听到自己的声音。“我不知道之前的一些歌是你自己写的,所以评论的时候草率了一些。我道歉。我也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把你的新作品在第一时间和我分享。但是,我却还是要批评你,你这样做太鲁莽了。”
她吃惊地“啊”了一声。
“我只是一个写字的人,并不精通音乐。你在没有了解我切实情况的时候,就一味在我这里寻找认同。这样的认同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既不能给你任何提点,又不能让你获取任何进步。这无非就是自欺欺人的一点心理安慰,于你没有实质的好处,于我无非就是不负责任的敷衍。而且,你有你的风格,为什么要轻易随别人的喜好而改变呢?”
电话那头一阵沉默。我知道我的这段话语气说得过重,随即轻语补充道:“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保持自己惯有的风格。就算你的才情再出众,也不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要做的是让喜欢你风格的人更喜欢你。加油!”
这次电话后,她还在写歌,偶尔还会唱给我听,但不会再在我这里获得认同或是其他的什么了。她说她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哪怕只有一个人喜欢她的歌,她也会坚持下去。
听她这么说,我甚感欣慰。
我们可以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但是,不要认真去探究别人对你的成果的看法。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一样的,你的美不见得所有人都会欣赏,别人认为的美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美。
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会坚持自己原有的风格,试着用自己的风格去感染别人,千万不要轻易为别人而改变什么。这样的改变在开始可能会让别人感动,但这是失真的,你不再是你,你坚持的梦想就会变质,终有一天你会厌倦这份妥协。到那时,当初再执着的坚持也会因此淡去。
灵魂游走在6月的街
她自杀过三次,幸好都发现得比较及时,三次自杀未遂。
她的妈妈哭着找到我的时候,是她第三次被抢救回来后。“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了,平常的时候,她都是很幽默、很快乐的。一开始,我以为可能是我对她的学习管得比较严,后来证明不是这样。因为她第一次自杀醒过来后,看到我时,很开心地搂着我的脖子,亲昵地说:‘妈妈别哭了,我继续听你的唠叨好了。’我们找了心理医生,可是并没有发现她有什么不良情绪,她并不压抑,很乐观。问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不满意的,每次问,每次都摇头,说挺知足的,只是她有自己的梦想。她还莫名其妙地说她那不是自杀,是圆梦。”
她哭得很凄惨,眼睛和鼻子都红了,嗓子也哑了,声音几乎发不出来了,要静下心很认真地听才能听清。
“这是第三次了,我也不知道她还会经历几次,会在哪一次再也醒不过来。这不是生活,是煎熬啊!”
听她说得这么辛酸,我的眼睛也发涩,但是心理医生都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不知道能帮她什么忙,有些不明白她来找我究竟是为了什么。
“你去见一见她吧,我知道她很喜欢你。就在自杀的前几天还听她提过你,说你约见过她的一个同学,同学兴奋得不得了,她好羡慕。”她满眼期待地看着我,“求求你去见她一次吧。”
我找不到理由拒绝,便在她妈妈过来后的第三天买了一个果篮,去了医院。
像她妈妈说的那样,她的情绪很好,并不低迷。见到我的时候,她惊讶地张着嘴巴,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不过,她很快就笑得像一朵花,拉着我的手招呼我坐下。但因为身体还比较虚,她的脸色显得苍白,声音并不响亮。
“你这样的行为真不好。听说是第三次了,爸爸妈妈多伤心呀!”我给她削了个苹果,又忍不住地想说说她。
她显得有些不安,小声地说:“我和爸爸妈妈说过的,让他们不要伤心,我不是自杀,是圆梦。”
“你的梦是什么?”我追问。
她不再说话,在病床上静静地躺着。
一旁的妈妈有些尴尬过来给她拉了下被子。“兴许是孩子累了,要不下次再聊?”她看了我一眼,有乞求的意思。
我叹了一口气。也是,一直在失去的边缘徘徊的妈妈,估计承受不了我这么直白的问题了。我没有再追问,喂了她两片苹果,又随意闲聊了两句,就站起身来告辞。
她探出手,拉了一下我的衣襟。“阿姨,您不要生气,等我出院了,我再告诉您我的梦是什么好不好?”
我的心差点从喉咙里蹦出来,但仍故作镇定地说:“好。”
接到她出院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去她家见了她。
她犹豫许久,几乎就在我以为她不会履行她诺言的时候,她才小心翼翼地望向我,说:“阿姨,你信不信穿越?其实,我真的不是自杀,我只是想穿越回去看看。我看过很多穿越的书,觉得很有意思。如果我能穿越回去,在古代应该也比较吃香才是。”
“你是说,你这么做,只是想尝试穿越?”我吃惊不小,“但是,这些穿越故事只是虚构出来的,不可能实现的呀!”
“没有试过怎么知道呢?”她小声反驳。
我觉察到了事态的严重。对一个初一的孩子而言,还不能完全领悟虚构。我一下子想不起来如何纠正她,觉得这是写作者的误导,可是又不知道如何挽救。怎样才能让她摆脱这种想法呢?
我在一个写手群上提了这个问题,一大堆写手在那里出谋划策,却没有谁有好的建议。最后一个学生写手私信给我,说或许可以尝试在她面前创作穿越小说。
再见她的时候,我抱着电脑,颇为苦恼地说要写一个短篇的穿越小说,却还没有构思好。她两眼放光,问:“是穿越清朝吗?我摇头,说准备写回到秦朝的。“男主角是秦始皇?”“不是,是吕不韦。”
她温顺地趴在旁边,看我写大纲,还一再抱怨为什么不是秦始皇。我说可能这两天我觉得吕不韦比较帅吧!
她有些不服。我回去后,她也开始写小说,先写清朝的,四爷还没出场,就废弃了,觉得人物太麻烦。她又写朱元璋,但明朝史她又不太了解。写着写着,她自己也觉得不好玩了。
“原来穿越都是作家编出来骗人的呀!”她万分遗憾地告诉我。我暗自舒了一口气,她的爸妈终于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因为年轻,我们还不能看懂所有的真相。所以,不要把重要的决定当秘密,要试着和大人多交流。那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对父母的人生负责。
前言/序言
推荐序
鸪衣,是一位在人群里会发光的女子。我对鸪衣的了解,大都源自她的文字。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我就有种感觉:仿佛是前世丢失的知音,到了今世,恰巧遇见,值得无比珍惜。
关于鸪衣,你不用看她的文字,看见她的人,你就能闻到浓浓的书香,这应该归功于家族环境的熏陶。鸪衣的祖母,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是新中国的第一代英语老师。祖母的父亲,清末秀才,后留洋日本,给女儿灌输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思想贯穿了祖母一生。小时候,鸪衣偶有做错事,祖母不会过多地责怪批评,只淡淡地拿出一本书,说:“看书去。”
鸪衣的父亲是位语文老师,颇得学生喜爱。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很多年,父亲最大的心得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的地方是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鸪衣理所当然地成了受益者。父亲激发了鸪衣对文字的热爱。即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父亲也没有在鸪衣买书的问题上苛刻过。在父亲看来,书是精神食粮,比米饭更可贵,人可以少吃一顿饭,却不能少读一本书。而且,父亲从不以学习成绩要挟,只要鸪衣愿意可以随时抱着书看,从而保证了鸪衣读高中的时候还有闲心读闲书,写文章。
对于鸪衣的教育,父亲有自己的想法。比如鸪衣对文字的热爱,是自己坚持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从没有刻意挖掘或者干涉。父亲觉得,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由着孩子自己滋长自己的喜好,更应该在孩子对某项事物好奇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到肯定和鼓励。因为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很重要。
再比如,父亲认为,家长可以对孩子放养,却不能没有学习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一定要考取清华北大,不是一定要上“211”高校,但是,有一点必须让孩子明白,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时候学习是最重要的,绝不能避重就轻,全凭自己的喜好做事。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生存法则,不能全无目标。
教育世家出身的鸪衣,对于教育的理解尤为深刻,她觉得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业。她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研究国内外教育大师的各种案例,比较赞赏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并致力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教新模式。
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女生篇)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女生篇)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