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掌纹:大地栖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发表于2025-01-10
中国的掌纹:大地栖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
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
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
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
天地生人,但人类并非植物,注定效忠哪一方水土,他们可以漫游;人类亦非动物,终日匍匐在大地上觅食,他们还有信仰。
萧春雷,
男,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郭又惊、十步等,福建泰宁人,从事文学、艺评和人文地理写作。《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人文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著有《时光之砂》、《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人类如果卵生:萧春雷艺术随笔》、《阳光下的雕花门楼》、《嫁给大海的女人》、《风水林》、《世族春秋:宁化姓氏宗祠》等十余种。现居厦门。
萧春雷的人文地理写作与当下泛滥的旅游文字不同,这是一位有思想的作者在行走中对存在之意义的追问。
——于坚(著名诗人、作家)
当代中国有文化散文、历史散文、乡土散文,但很少有写得好的地理散文。萧春雷的人文地理写作,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中的空间意识。这种独具深度的写作,有着驳杂的知识记忆和精神亮色,而比知识更吸引我们的,是萧春雷飞扬的才情、感受和思索,以及优雅、考究的汉语之美。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书有专业的文献基础,敏锐的观察视角,优美的文字叙述,是近年文化历史散文写作的重要收获。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奇异的书:是地理书,是历史书,也是旅行书。该书不仅把地理、历史、人文、时政、精神收于一体,也把作家的文采、记者的角度、学者的严谨、行者的孤寂熔为一炉。在我的编辑工作中,从未见过还有谁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
——易水(资深编辑 先后任职于《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杂志)
一个旅行者,如果看到不同的城市、民族,看到一切有差异的人文现象,而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时;如果看到季节轮换,晨昏更替,看到不同的地表空间也有自己相应的时间序列,而想推想其中的规律时,萧春雷的文章会是你极好的旅行手册,虽然他的初衷并非如此,但他集作家、专家和行者于一体的身份,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旅行文本。
——黄菊(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助理、微信公众号“行李”主编)
前言 怀抱星图的大地过客 001
苗族大迁徙 011
客家的诞生 027
走廊上的民族 045
闽南人及其红砖大厝 063
广西的海洋之梦 077
浙中南古村镇的文脉 103
上党之水浊漳河 137
宁夏长城人家 163
宁夏黄河人家 179
神佑台南府城 195
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 227
后记 我的人文地理写作 257
我生活在厦门,这个百余平方公里的岛屿尽数化为街市,没有农田,没有河流。上个月,我去附近的金门岛待了一个星期,看见田野金黄,麦浪翻滚,像是三四十年前的厦门。在烈日下骑了一天电动车,双臂黝黑,开始脱皮。我夸张地对妻子说,我在厦门住了十几年都没事,在金门一天就脱皮,金门的太阳好毒。其实这两个岛相距不过10公里。
福建是濒海山地,年均降雨量高达1670毫米,水资源丰沛,农民总是把土地改造成水田,种植耗水量大的水稻。沿海岛屿降雨量略少,蒸发量大,加上河流短小,往往饱受风沙干旱之苦。金门种植小麦、番薯等旱地作物,实属无奈,现在也计划从大陆引水了。而在城市化的厦门,身边都是人工环境,我已经失去了对自然的感受力。
福建也有旱灾,但与北方相比,简直不好意思说出来,所以报道的主要是洪灾。在我的想象中,中国最干旱的地区非新疆莫属,结果去了吐鲁番,才发现灌溉系统非常发达,天山的冰川融水通过地下源源不断地补充到绿洲,瓜果满园,青翠欲滴。倒是一位维吾尔族老果农听说福建的农民靠雨水种田,觉得不可思议,同情地说:“靠天种地?那不行!老天不下雨怎么办?”
我仔细一想,对于沙漠生态来说,干旱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亘古如斯。我们说的缺水或旱灾,通常是对于人类而言的。但人类都生活在绿洲——航行在浩瀚沙漠里的一只方舟,只要生活和生产用水无忧,就感觉不到干旱。冰川融水的确比雨水可靠,气温越高,水量越充沛。只要冰川永在,绿洲就是一块适宜人类生活的沃土。
但是冰川可能消融,绿洲也会漂移或消失。如果说东部土地金贵,西部则水价高昂,河西走廊自古有“论水不论地”的说法。无边无际的大漠里,只要有水,就形成一小片绿洲,支撑起一个微型生态系统。而一条黑河那样宽阔的内陆河,则哺育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绿洲,足以供养一个张掖市,最后还在内蒙古形成一个尾闾湖——居延海。绿洲非常脆弱,河西到处是古绿洲的遗址,风沙掩埋了无数座汉唐古城。20世纪末,张掖拦截中游河水,扩大耕地,导致下游居延海枯涸,后来中央在黑河流域实行分水制,才挽救了下游绿洲。高台县历史上曾经种植水稻,后来为了节水,只好改种小麦。事实上,祁连山流出多少水,就会在河西走廊形成多大的绿洲,此处扩张,必有某处缩小。绿洲承载的人口有一个极限。
我在宁夏盐池县兴武营村住了几天,隆冬时节,积雪覆盖着辽阔的大漠和长城。这里既不下雨,也无冰川雪水,用水唯有打井。然而这些年地下水位下降,村里的20多口水井大多枯竭。以现在的技术,打口一两百米深的机井并不困难,只是成本太高,用于灌溉相当奢侈。当地早已形成了适应干旱的生活方式,例如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家家都养着几十头滩羊;日食两餐,分别是上午10点和下午5点;房屋平顶,在苇席上压沙柳条、麦秸,再抹一层黄泥;没有浴室,洗澡就用水擦擦身子;厕所里垫着两块砖头,连粪坑都不挖,反正排泄物很快就会蒸发或风干。
旱灾最严重的地方,的确是靠天种田,例如黄土高原。定西、西海固、陕北、晋西等地,河流与树木稀少,到处童山濯濯,人一走过,脚下就飘起一股烟尘。这里很多地方都被开辟为层层叠叠的梯田,但是没有水渠灌溉。在陕北米脂县,农人一大早就爬上山坡耕地、播种,土块在手心一捏,都碎成粉尘。他们种的是谷子,又称粟、小米,是秦汉以前中国人首屈一指的主食,已经种了数千年。我问村民:“种子不会晒死吗?没水怎么发芽呢?”一位村民说:“就指望一个月内下场雨了。”“如果不下雨呢?”“那就改种别的。”他淡淡地说。
米脂是年降雨量只有450毫米的干旱区,靠一场雨救命,就好比掷骰子,天下没有比这更不靠谱的事了!我抬头凝望,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白云,烈日镶嵌在天空,像永恒那样坚定。土地贫瘠,人民坚韧,是我对陕北最基本的感受。
如果说雨量稀少是北方干旱的主因,那为什么南方也闹旱灾呢?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大旱,赤地千里,让许多人震惊,因为那里可是降雨量非常丰富的地区。但我不惊奇,因为我已经从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访回来,认识了喀斯特地貌,知道什么叫喀斯特干旱。简单地说,如果地漏,那么年降雨量再大,土地仍然可能缺水。
五峰号称湖北的暴雨中心,我想象它应该与福建一样,是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没想到闯进了一个森林茂密,但河床干涸、缺乏水田池塘的山区。干旱的山坡地上,种植着玉米和马铃薯。原来,五峰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被水溶解后,地层像筛子一样千疮百孔,那么多雨水全漏到地下了。五峰地下河发育极好,水量丰沛,只是地表土壤缺水,这种“水土分离”的现象就叫喀斯特干旱。我国西南地区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貌区,都受到“水土分离”的困扰,田地缺水,地下水丰富却难以利用。
……
前言 怀抱星图的大地过客
毛坯房不是家,直到接通水电、安装好门窗、搬进家具之后,一套房屋才变成人性空间。我们在荒野定居,首先要解决饮水、食物、住房、交通等基本问题,创造出一方适合人类身体活动的天地。那些化洪荒为家园的事物,就是文化。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文化的样式也多姿多彩。
本集收录的文章都涉及人地关系,包括族群变迁、生活方式和民间信仰。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旅行,我这样回答:因为我希望了解另外一些人的生活,了解人类应对草原、沙漠、海岛、冻土、雨林等自然环境挑战的智慧。走得越远,见识越多,我们越明了生命的可能性有多么宽广。纯净的自然让我们愉悦、敬畏,甚至感动,但人类的命运才真正让我们感同身受、悲喜交集,或潸然落泪。人生百年,只是一世,但我们见识了其他更多的世界,便超越百年,像是活了许多世代。
“鱼在水中,鸟在空中,苗在山中。”苗族的歌谣这样唱道。在云贵高原,我走访过不少苗寨,它们都散落在大山深处,村子坐落在陡峭的斜坡上,只好建造吊脚楼;因为缺水,贫瘠的梯田里只能种植苞谷或旱稻。云南文山州流行一句俗语: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这样一种民族地理分布,并非因为苗族喜欢山林,而是因为他们来得太迟。
苗族的祖先蚩尤住在黄河下游,没见过几座大山。五千多年前,涿鹿之战爆发,蚩尤部落被炎黄联军击败,从肥沃的黄河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一路退往烟瘴弥漫的西南山区,走得最远的一支于清朝时期进入越南、老挝山区,1950年后抵达欧美。有史以来,苗族就在不停地迁徙,抛下家园之后,他们成为所有地区的迟到者,只好钻进无人的山区。一个北方低地平原部族,变成了南方山地居民,甚至变成了一个跨境跨洋的民族。
所有的族群都在迁徙,南下北上,东进西出,道路相互交织。他们相遇、掠夺、杀戮、奴役、互市、交流、通婚……构成了厚厚的历史编年。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总是被迫的,悲痛,颠簸,然而怀抱希望。迁徙让许多民族脱胎换骨。
公元840年,黠戛斯部落击败蒙古高原上的回鹘汗国,回鹘人西迁,最远的一支流落到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地区,再进入新疆塔里木盆地,征服了当地居民,演变为今日的维吾尔族。在喀什的郊野,看着那些戴着花帽、赶着驴车的老农,我的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想一想,该有多少奇遇,才会让一个游牧于北方大草原的强悍不羁的部族,甘心在南疆星星点点的绿洲定居耕作,每天五次礼拜?
汉族也在迁徙。他们最初只是一小群。定居于黄河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族,因为发明了文字,获得文明优势,迅速扩张。两千年前,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势力漫过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南抵越南北部,西面则囊括天山,跨越葱岭,奠定了日后中国版图的大体轮廓。剩下的时间基本属于填充式开发,许多族群在这片土地上穿插移动,找寻最合适的栖身之地,创建家园。挟带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汉族最终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在闽粤边陲,尽管汉族曾经同原住民族大规模通婚,但几乎所有的宗族都声称自己来自中原,每部族谱的序言里,都有自北而南辗转迁徙的一长串地名。
中国的掌纹:大地栖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的掌纹:大地栖居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中国的掌纹:大地栖居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的掌纹:大地栖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经典版本,值得推荐!
评分好书,文笔优美,还涨知识
评分很好哦,这个月的活动优惠力度真大。。
评分快递速度很快,服务很好。
评分国际地理的书,不错的散文
评分东西很不错 家人很喜欢 价格便宜
评分在中国国家地理上读到了萧老师的文章,很喜欢
评分萧老师知识广博,文笔非常好!书也很不错!
评分原装正版,发货迅速,物有所值,值得信赖,所以一直在京东买书。谢谢京东。
中国的掌纹:大地栖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