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辐射与纺织品

红外辐射与纺织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怀胡守忠孙熊,林兰天 等 著
图书标签:
  • 红外辐射
  • 纺织品
  • 功能性纺织品
  • 热舒适性
  • 防护服
  • 材料科学
  • 纺织物理
  • 热传导
  • 辐射吸收
  • 测试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2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17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纺织品新进展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7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纺织行业领导、企业主管以及从事纺织产品开发、生产、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亦可作为纺织高等院校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关心纺织行业发展、应用功能的研究人员、商贸人员和对纺织品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参考。
《红外辐射与纺织品》是《21世纪纺织品新进展丛书》的一个分册,丛书另外两个分册为:《功能纺织品开发与应用》、《智能纺织品开发与应用》。

内容简介

全书系统介绍了红外辐射、红外技术在纺织科研、功能纺织材料开发、生产设备更新方面的实际应用。
本书内容涉及基本原理、功能构成机制、生产工艺、性能评价等理论知识和技术探讨;关于材料介绍了远红外辐射材料、红外隐身涂料、单功能纺织材料和多功能复合纺织材料;产品涵盖常用产品、医疗用产品、产业用产品和军用产品;科研仪器包括红外光谱仪、红外辐射测试仪、红外图像仪和灰度测试仪、红外测试仪等。
本书可供纺织行业领导、企业主管以及从事纺织产品开发、生产、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亦可作为纺织高等院校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关心纺织行业发展、应用功能的研究人员、商贸人员和对纺织品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姜怀,东华大学,原校长,教授。1930年10月生,江苏通州人。教授,上海纺织专科学校校长,东华大学退休校级干部。原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及全国高等专科教学改革评议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
历任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科普部部长、专家组副主任,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上海市科协2001、2005年上海市科技节科普贡献奖和组织奖。担任上海市服饰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部长,上海市服装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和宣教部部长,2006年获上海国际时尚品牌博览会和上海服装行业协会“服装行业功勋人士”称号;上海市纺织博物馆咨询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电磁波和热辐射1
第一节时变电磁场与电磁波2
一、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的普遍特性3
二、电磁波的能量4
三、时变电磁场遵循的基本方程4
四、时变电磁波的波动方程6
五、电磁波谱7
第二节热辐射11
一、与热辐射有关的几个物理量12
二、物体在一定温度T下的辐出度和辐照度14
三、辐射能的反射吸收与透射15
四、基尔霍夫定律16
五、黑体辐射定律17
六、实际物体的辐射和吸收20
第三节太阳热辐射21
一、太阳的辐射波谱22
二、天文辐射22
三、各种辐射能达到地球表面的量24
参考文献26

第二章红外辐射在纺织材料中的传播27
第一节光在两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27
一、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28
二、反射光、折射光与入射光振幅的位相关系29
三、S波和P波的反射率和透射率30
四、入射光是自然光时的情形30
五、光波在两介质界面(n1和n2)上反射和折射的两种情况31
第二节红外辐射在单层理想织物中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行为33
一、单层理想织物上、下界面上各个作用点上入射、反射、透射强度计算35
二、单层理想织物的总反射、总透射和织物总吸收强度的计算36
三、单层理想织物总反射、总透射和总吸收率的计算36
第三节红外辐射在多层理想层压织物中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行为37
一、单层介质的光学行为37
二、层压织物总反射、总透射和总吸收率的计算问题39
第四节多层理想织物叠合时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行为39
一﹑两层织物之间的空气薄层中的内反射现象40
二、m层叠合织物中各层织物的简化模型的建立40
三﹑叠合织物的总反射,总透射和总吸收率的计算问题41
第五节红外辐射在纺材中的反射、透射和吸收的实验研究43
一、试样选择43
二、红外辐射测试原理43
三、红外辐射测试装置50
四、红外辐射在纺织物表面反射的测试分析51
五、红外辐射在织物透射的测试分析65
六、红外辐射被织物吸收的测试71
第六节单涂层膜的反射与透射74
一、单涂层膜反射、透射的有关计算74
二、红外伪装涂料在8~14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77
参考文献80

第三章纺织纤维在太阳光红外线照射下的光学性质82
第一节纺织纤维光学性质综述84
一、光路与纤维的相互关系85
二、纤维的折射率和高分子折射率估算86
三、纤维的反射率和光子与固体介质的相互作用88
四、纤维对光的吸收,散射和不透明性91
第二节纺织纤维中反射光、折射光与入射光振幅、相位和能量的关系94
一、s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95
二、p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95
三、相对折射率n和入射角θ1对rs、rp、ts、tp的影响96
四、辐射能97
五、入射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能量关系98
第三节纤维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光吸收、光致发光、光降解和光老化100
一、纤维对光的吸收100
二、纤维的光致发光现象106
三、纤维的光降解110
四、聚合物老化,防老化和稳定115
第四节纤维分子结构及性能的红外光谱表征120
一、红外光谱技术的一般概念120
二、纤维结晶性的红外表征121
三、纤维的二向色性及其红外表征127
四、纤维表面结构与性质的红外表征131
参考文献136

第四章织物在太阳光和红外线照射下的光学性质138
第一节织物光泽的综述139
一、纺织品光泽的概念139
二、影响织物光泽的因素140
三、织物光泽的视觉评定142
第二节织物光泽的测量和表示方法143
一、二次元(或称二维)变角光度测试法144
二、三次元(或称三维)变角光度测试法147
三、试样回转测试法149
四、偏振光测试法150
五、显微光泽度方法157
六、图像分析方法158
七、白度法159
第三节织物变角光度曲线的测定和分析161
一、织物变角光度曲线的测定方法与选用试样161
二、颜色对变角光度曲线的影响161
三、测试条件对变角光度曲线形状的影响167
第四节织物的红外辐射特性172
一、引言172
二、织物红外线透过率的测试与分析173
三、织物光谱发射率的测试与分析177
第五节红外辐射下织物吸收升温规律180
一、引言180
二、织物有效辐射系数的测试181
三、织物在红外辐照下和撤去红外源时的升温和降温规律186
参考文献189

第五章纳米远红外纺织材料的开发与应用192
第一节冬服保暖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192
一、保暖材料应具备的条件192
二、保暖材料发展的现状193
三、保暖材料的发展前景196
第二节远红外纺织材料开发的思路、途径和方法197
一、人体�卜�装�不肪诚低掣髯缘娜确�射197
二、远红外辐照下“人体-服装-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200
第三节远红外材料的选择、结构性能、粉体和配比210
一、红外材料的分类、特性与用途210
二、远红外陶瓷材料的选择依据213
三、常用远红外陶瓷材料的化学组成与性能214
四、远红外纳米化后的特性219
五、微纳米粉体技术223
六、影响远红外材料性能的因素225
七、纳米粉体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230
第四节纳米远红外纤维制备232
一、纳米远红外天然纤维的制备232
二、纳米远红外合成纤维的制备234
三、纳米远红外纤维的产品性能和应用243
第五节纳米远红外织物的制备244
一、纳米远红外织物的涂层法244
二、远红外织物的浸轧法245
第六节医用保健纳米远红外纺织品的应用245
一、纳米远红外纺织品的功能245
二、纳米远红外纺织品在医用保健方面的应用246
第七节远红外絮片的服用性能247
一、远红外纤维絮片与普通保暖材料的对比试验247
二、冬装舒适性人体功效学评价251
参考文献255

第六章辐射传热与服装穿着热舒适性的关系257
第一节引言257
一、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内涵与评价方法257
二、人-服装-环境系统的热交换和热舒适性概念258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间的辐射热交换260
一、人体与环境辐射热交换中的几个重要物理量260
二、人在室内与壁面间的辐射换热266
三、低温辐射时的环境平均温度的计算和估算279
四、高温辐射时的环境平均温度的计算281
第三节人与环境的热平衡与舒适方程式281
一、描述人与环境间热交换的热平衡方程式281
二、着装条件下的热舒适性问题290
参考文献303

第七章高温防护服装开发与运用305
第一节概述305
一、高温防护服装的概念、性能要求和分类305
二、高温防护服装的原理306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308
第二节高温防护服装312
一、高温防护服装基本要求312
二、几种高温防护服装313
第三节高温防护服装的加工技术317
一、高温防护材料317
二、高温防护服装的加工技术323
第四节热防护纺织品性能的测试与评价327
一、热防护性能的测试与评价327
二、其他相关性能的测试与评价331
参考文献331

第八章红外及微波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332
第一节红外辐射器的构造及进展333
一、燃气红外辐射器333
二、电力红外辐射器333
第二节含水纺材在红外辐射中的烘燥规律335
一、含水纺材在红外辐射中的烘燥实践335
二、含水纺材在红外辐射中的烘燥规律336
三、含水纺材在红外中的温升规律338
第三节红外辐射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340
一、红外加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原则340
二、红外干燥在制丝工业中的应用342
三、红外在浆纱干燥中的应用348
四、红外在染色工艺上的应用349
五、红外在后整理加工中的应用361
六、红外在织物热定型上的应用363
七、红外在毛巾纱烘燥上的应用364
八、红外反射隔热织物的应用365
九、红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365
第四节微波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366
一、微波在淀粉变性上的应用366
二、微波在筒子纱线中的应用367
三、微波在麻业生产中的应用368
四、微波在毛条工业中的应用370
五、微波在前处理工业中的应用371
六、微波在染色工业中的应用374
七、微波在印花工业中的应用375
八、微波在后整理加工中的应用375
参考文献377

第九章红外辐射在测试仪器中的应用379
第一节红外光谱仪379
一、红外光谱仪的发展379
二、色散型红外光谱仪379
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382
第二节红外光谱法实验技术384
一、制样时要注意的问题384
二、固体样品的制样方法384
三、液体样品的制样方法385
四、气体样品的制样方法386
第三节红外光谱图的解析386
一、红外光谱的特征区与指纹区386
二、红外解析的三要素386
三、红外光谱的解析步骤386
四、例题分析387
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390
一、定性分析390
二、定量分析394
三、红外光谱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395
四、红外光谱在聚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404
五、红外光谱在表面活性剂的分析中的应用407
第五节红外探测器及其应用409
一、红外探测器简介409
二、热释电型红外探测器410
三、集成温度传感器413
四、红外测温仪在纺织中的应用415
第六节红外成像仪及其应用422
一、红外成像仪简介422
二、红外成像仪被动式成像的原理与应用425
三、在通风服个体调温效果测试评价中的应用429
参考文献432

第十章红外隐身等技术及其隐身材料433
第一节隐身技术概述433
一、隐身技术定义433
二、隐身材料简介435
第二节可见光隐身与隐身材料435
一、可见光隐身原理和方法435
二、伪装涂料436
三、伪装遮障437
第三节红外隐身与隐身材料439
一、红外隐身原理和方法439
二、红外隐身材料443
第四节激光隐身、红外/激光隐身与隐身材料448
一、激光与激光探测器448
二、红外/激光隐身材料451
第五节雷达隐身与隐身材料454
一、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454
二、雷达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457
三、雷达吸波隐身材料458
四、雷达隐身吸波材料的现状与展望464
参考文献467

前言/序言


《锦绣衣冠:丝绸之路上的千年时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千年的奇妙旅程,探寻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璀璨纽带,以及在这条贸易与文化交融的大动脉上,纺织品如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塑造了无数王朝的审美情趣、社会等级乃至外交往来。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纺织技艺、染织工艺、服饰形制,并以丝绸之路沿线的具体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以及出土文物为线索,生动勾勒出纺织品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丝路的黎明——早期纺织品的萌芽与传播 在漫长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便开始了对天然纤维的探索与利用。本书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骨针、纺轮等考古发现出发,追溯中国早期纺织品的起源。我们会审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纺织品的质地、纹样,以及它们在原始社会中的象征意义。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商周时期,了解青铜器铭文、甲骨文中与纺织相关的记载,如“丝”、“帛”、“麻”、“纴”等字眼,以及当时已经出现的提花、织锦等初步的纺织技术。 丝绸之路的雏形,并非始于一次宏大的探险,而是渐进式的发展。本章将重点探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与西域的早期贸易往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张骞出使西域前,已有多少丝织品通过零星的交换,悄悄地跨越了河西走廊,抵达了中亚。通过分析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如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锦袍,以及楼兰古城发现的精美织物,我们将直观地感受汉代纺织业的辉煌成就,以及它们如何在早期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通货”的角色。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汉代统治者如何通过官方的贸易政策,鼓励丝绸的生产和外销,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基础。 第二章:盛世锦绣——唐宋时期纺织品的巅峰与交流 唐朝,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的黄金时代,也迎来了纺织业的又一个高峰。本书将深入描绘唐代纺织品的多元风格与精湛工艺。我们将聚焦于唐代织锦的巅峰之作——“唐三彩”锦、联珠纹锦、宝花纹锦等,解析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图案设计以及复杂的织造技术。通过对唐代壁画、墓室出土服饰以及文献记载的梳理,我们将还原唐代男女老少的服饰风貌,从皇室贵族的华丽龙袍、凤冠霞帔,到普通百姓的襦裙、袍衫,以及僧侣、胡商的装束,展现纺织品在等级制度和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在唐朝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不仅是货物,更是文化的交流。本章将重点分析来自波斯、粟特、印度等地的纺织品对唐代纺织业的影响,以及唐代纺织品如何远播海外,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唐代染织业的发达,尤其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的广泛应用,以及印染技术的创新,如蜡染、扎染等。 宋代,虽然军事上相对积弱,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纺织业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本书将关注宋代丝织品的精致化和多样化,如宋锦的崛起,其织造技艺更加细腻,图案更加典雅。我们还会探讨宋代棉、麻、毛纺织品的普及,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分析宋代绘画、小说、史书中的服饰描写,我们将勾勒出宋代社会各阶层的服饰特点,以及纺织品在宋代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如“交引法”下纺织品的流通。 第三章:风起云涌——元明清时期纺织品的地域特色与海陆并进 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了草原民族的服饰元素,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汉族的纺织技艺。本书将探讨元代纺织品的特色,如织金锦、缂丝等在宫廷和贵族中的流行。我们将关注元代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纺织品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来自西亚、欧洲的纺织品流入中国,对中国纺织品产生的影响。 明朝,中国纺织业进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本书将详细介绍明代纺织品的精美绝伦,尤其是“明三样”(妆花缎、缂丝、绒线)的卓越成就。我们将重点分析明代宫廷织造机构——织染局的运作,以及官营纺织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民间纺织业的繁荣,苏杭地区的丝绸生产,以及各地特色纺织品,如南京云锦、成都蜀锦的独特魅力。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使得中国丝绸再次成为国际贸易的宠儿,本書將探討明代對外貿易政策對紡織品出口的影響,以及鄭和下西洋帶來的紡織品交流。 清朝,中国纺织业在继承前代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本书将着重介绍清代纺织品的华丽与繁复,如龙袍、朝服的刺绣工艺、纹样寓意。我们将分析清代宫廷服饰的等级制度,以及不同季节、场合的服饰规定。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清代民间纺织业的发展,以及各地特色纺织品的地域风格,如缂丝、刺绣、扎染等在民间技艺中的传承与发展。清朝时期,虽然海禁政策对对外贸易有所限制,但陆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本书将探讨清代与俄罗斯、中亚地区的纺织品贸易。 第四章:流芳百世——纺织品背后的文化意蕴与现代回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超越单纯的技术和贸易层面,深入探讨纺织品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深层意蕴。我们将分析纺织品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如颜色、图案、材质如何体现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宗教信仰。例如,龙纹、凤纹、十二章纹的特定使用,以及黄色、红色、紫色等颜色的等级区分。 我们将探讨纺织品在民俗文化中的角色,如婚庆、节日、祭祀等场合的特定服饰与习俗。例如,春节的红灯笼、龙凤图案的喜庆服饰,以及祭祀场合的素雅服饰。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纺织品在古代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如诗词歌赋中对丝绸、锦绣的描绘,绘画中对服饰的写实与写意,以及戏曲中角色的服装设计。 最后,本书将展望纺织品在现代社会中的回响。我们将回顾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它们如何融入现代时尚设计。丝绸之路精神的当代价值,以及纺织品作为文化载体,在国家形象传播、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将得到探讨。 《锦绣衣冠:丝绸之路上的千年时尚变迁》不仅是一部关于纺织品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发展、文化交流的生动画卷。通过对一件件纺织品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脉络,感受先民的智慧,理解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偶然接触到《红外辐射与纺织品》这本书,虽然还没有来得及通读全本,但仅仅是浏览其目录和部分章节,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作为一个对材料科学有着初步了解的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赋予普通材料特殊性能的科技感到着迷。而红外辐射与纺织品的结合,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书中对于红外辐射基本原理的阐述,我认为处理得相当到位,它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很快便将焦点转移到了纺织品上,详细分析了不同纤维、织物结构以及后整理技术如何影响其对红外辐射的响应。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红外隐身”和“红外主动散热”等概念的介绍感到好奇,这些技术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书中却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书中对于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介绍,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了解到,要准确评估纺织品的红外性能,需要借助一系列精密的仪器设备,并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些技术细节的呈现,让我看到了实现这些前沿技术所需要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我甚至开始构思,未来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的学习和研究中,例如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隔绝外界热量,从而降低室内能耗的窗帘,或者开发一种能够促进伤口愈合,通过红外辐射辅助治疗的医用敷料。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理论深度,更在于它所勾勒出的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智能服装到航空航天,从医疗健康到能源环保,红外辐射与纺织品的结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它让我意识到,看似寻常的纺织品,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能够焕发出无限的可能。 总而言之,《红外辐射与纺织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该领域知识的绝佳平台。虽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书中的精华,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科学领域。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红外辐射与纺织品》,我只是粗略地翻阅了几页,但其中某些章节的论述,已经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向对那些能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科技创新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我个人对物理学和材料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 从我初步的了解来看,本书在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时,做到了既严谨又不失生动,这对于像我这样可能接触不到最前沿理论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晦涩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紧接着,它便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纺织品紧密地联系起来,探讨了不同纺织材料的红外特性,这让我对“为什么有些衣服穿起来特别舒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功能性纺织品”的讨论,感到非常兴奋。我了解到,通过对纺织品的改性,或者在其表面进行特殊处理,可以使其具备吸收、反射甚至发射红外辐射的能力,从而实现诸如保暖、透气、抗菌,甚至是一些更高级的功能。我设想,未来我们或许能够穿上能够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体温的服装,或者利用特殊纺织品来净化空气、监测健康状况。这些想法,在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下,似乎都变得触手可及。 书中对一些具体应用案例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医疗领域,利用红外辐射对人体进行无创诊断,而具有特殊红外响应的纺织品,可能成为未来穿戴式医疗设备的核心。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能够有效阻挡或反射红外辐射的特种纺织品,可以作为新型隔热材料,大大降低建筑的能耗。这些实际的应用场景,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总而言之,《红外辐射与纺织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前沿科学技术的神奇窗口。它让我看到了纺织品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入学习的欲望。尽管我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研读,但我相信,这本书将是我探索红外辐射与纺织品交叉领域的宝贵起点。

评分

最近对红外辐射与纺织品这个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翻阅了几本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红外辐射与纺织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地研究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但从初步的浏览和部分内容的阅读来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现代工业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纺织品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服装和家居用品范畴,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健康、建筑节能、军事国防等众多高科技领域。而红外辐射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潜力更是不可小觑。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以及内容的组织方式,让我能够快速地抓住重点,并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开篇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包括其产生、传播方式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这对于像我这样对物理学并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友好的,它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帮助我们建立起对红外辐射的直观认识。接着,书籍便将焦点转移到纺织品上,详细阐述了不同种类纺织材料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反射和发射特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智能纺织品部分的内容感到好奇,例如如何通过改变纺织品的微观结构或添加特定功能性材料,使其能够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主动调节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释放,从而实现保暖、透气甚至温度调控的功能。 尽管我还没有机会去实操书中的具体实验方法,但书中提及的多种测量与分析技术,如红外光谱仪、热成像仪等,让我对如何量化和评估纺织品的红外性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技术细节的介绍,为我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与此相关的应用场景: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季,穿着一件能够高效反射人体自身红外辐射,从而将热量保留在体内的智能外套;或者是在炎热的夏季,利用能够有效吸收并向外辐射热量的特殊纺织品,达到降温的效果。这些看似科幻的设想,在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下,似乎都变得触手可及。 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了解到,红外辐射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医疗领域,利用红外辐射对人体进行无创诊断,而具备特定红外响应特性的纺织品,可能会成为未来医疗监测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能够有效阻挡或反射红外辐射的特种纺织品,可以作为新型隔热材料,大大降低建筑的能耗。这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思考。 总而言之,《红外辐射与纺织品》这本书,为我对这个交叉领域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让我意识到,看似普通的纺织品,在与前沿科学技术相结合时,能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虽然我对书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深层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消化和理解,但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研读,我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红外辐射与纺织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从中汲取灵感,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对科技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广阔的期待。

评分

这本《红外辐射与纺织品》的书,我只是粗略地翻阅了一下,但其中某些章节的内容,已经让我感到大开眼界。我个人对材料科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赋予材料特殊功能的创新技术。而红外辐射与纺织品的结合,恰恰是这样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从我初步的了解来看,本书在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时,非常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同时也尝试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书中对不同类型纺织品在红外光谱区域的性能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让我对纺织品的功能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了解到,通过精确控制纺织品的微观结构,甚至是在纤维中引入纳米粒子,可以显著改变其对红外线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这不仅仅是关于美观或舒适度的提升,而是能够赋予纺织品更多实质性的功能,例如在军事领域,能够规避红外探测的伪装材料,或者是在工业生产中,能够监测高温物体的智能纺织品。 我对书中关于“智能纺织品”的讨论尤其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未来科技电影中的场景,例如能够根据体温自动调节保暖度的服装,或者能够治疗疾病的医用纺织品。虽然这些应用可能还处于研究阶段,但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蓝图,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设想,未来我们可能会穿戴着能够与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智能衣物”,而红外辐射技术,必将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之一。 此外,书中对红外辐射在纺织品加工和检测过程中的应用也有所提及。这让我意识到,红外技术并不仅仅是关于材料的最终性能,它还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例如,利用红外技术可以精确地监测染料的分布均匀性,或者评估涂层的固化程度,从而保证产品质量。这些细节的介绍,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全面,也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尽管我对《红外辐射与纺织品》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但它已经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我期待能够通过进一步的阅读,更深入地理解红外辐射与纺织品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中更为广泛和精妙的应用。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知识平台,让我得以窥见科技创新的前沿。

评分

这本书《红外辐射与纺织品》,我只是随意翻阅了一下,但其中的一些概念,特别是关于材料的红外特性,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一直对一些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黑科技很感兴趣,而这本书似乎就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领域。虽然我对物理学不是特别精通,但书中对于红外辐射的基本介绍,还是比较清晰的,也为我理解后续内容打下了基础。 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不同纤维材料对红外线吸收和反射能力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纺织品,它们的性能差异,很可能就源于它们在红外光谱区域的不同表现。比如,夏天穿的衣服为什么会感觉凉快,冬天穿的为什么会感觉保暖,这背后或许就有红外辐射在起作用。这本书似乎就深入探讨了这些“为什么”。 我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应用场景,比如在建筑节能方面,利用特殊的纺织品材料来隔热,或者是在军事伪装方面,利用材料的红外特性来规避侦测,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神奇。我一直觉得,科技的进步,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改善我们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上,而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恰恰就展示了这种可能性。它让我觉得,纺织品不再仅仅是衣物,而可以承载更多的功能。 书中也提及了一些关于红外检测技术的应用,比如在质量控制方面。这让我意识到,红外技术不仅仅是关于材料本身的功能,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制造和检测产品。这种跨领域的应用,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总而言之,尽管我对《红外辐射与纺织品》这本书的理解还比较初步,但它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好奇的种子。我希望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能够对红外辐射与纺织品的相互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对科技创新有了更丰富的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